倪梅芳
(鎮江市實驗小學, 江蘇鎮江,212000)
生命教育旨在喚起人們對生命價值的認識,采用理想的教育推動人的發展,回歸人類生命的本性,使教育成為生命本質覺醒和顯現的過程。突發的疫情讓人們再次體會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性,進而重新思考生命教育的走向。生命教育如何貫穿于學校的整體課程結構之中?又如何融入學校所有的教育教學及發展目標中?開學第一周,能否讓生命教育課程重新起航?
在學校教育中,每一名學生、教師都是生命教育的積極踐行者,只有每一個體都充分認識并理解生命教育的意義與價值,方能自覺地將生命教育作為教育課程的一部分。
在當前的形勢下,除教育學生科學防控、安全自護之外,開發宅家課程、開展線上教學已成為教師全新的工作領域與發展方向。
以小學科學學科為例,縱覽小學科學課程體系,知識內容主要囊括生命科學、物質科學、地球與宇宙科學三大領域。其中,生命教育在小學課程中的首要地位一直是難以撼動的。故當疫情來臨時,作為一名科學老師首先考慮的是宅家課程的設計如何將生命教育與課程教學結合起來。
鎮江市實驗小學教育集團科學組2月9日第一次召開視頻會議。2月9日也是江蘇省所有中小學生原定開學報到的日子。因為受疫情影響,科學組教師采取召開視頻會議的方式討論如何為學生推出宅家學習課程。在討論中教師提出應將生命教育、疫情防控等內容納入學科課程之中,作為宅家課程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反觀科學的本質即用科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而生命科學作為科學課程的三大領域之一,理應引導學生在疫情中做好自我防護,其課程意義與社會價值愈發深遠。討論后即達成共識,決定首推生命課程主題為“科學老師帶你走近口罩”。
在這一期的課程設計中,主要圍繞疫情防控關鍵的三個話題展開。第一,為什么要戴口罩。第二,怎樣選擇合適而有效的口罩。第三,怎樣科學佩戴口罩。教師暢所欲言,提出了自己的思路與想法,即牢固樹立特異性思維,針對各年級學生的差異性,在課程的安排上做出結構性調整。三至六年級學生有一定的認知基礎,所以課程編排上采用了圖文結合的方式,更為直觀地讓學生感受人在講話、打噴嚏、咳嗽時飛沫傳播的距離,認識戴口罩的重要性。同時,重點介紹了一次性醫用外科口罩的選擇和佩戴方法,不建議在校園內佩戴N95和有空氣閥的口罩。一、二年級學生由于識字量較少,在編寫課程時科學組教師及時錄制音頻文件,以音頻加圖文的形式,帶領低年級學生走進口罩世界。

圖1 圖文結合講解口罩知識
課程推出后,點擊量急劇攀升,受到廣大學生和家長的一致好評。之后,科學組又推出了《消毒知識問答》,以學生喜聞樂見的答題競猜形式普及消毒防疫知識,收效甚好。這樣的生命教育課程既具有時代特征,又具有實踐指導意義,關注學生健康和生命的發展,真正體現了學以致用的思想。
不僅是科學學科,其他學科也積極將生命教育納入課程實施目標中。體育學科教師親自錄制視頻,示范如何開展體能訓練,讓學生通過素質練習提升運動技能和身體的協調性,以積極樂觀的心態面對疫情。語文學科、綜合實踐學科教師鼓勵學生收集抗擊疫情的感人事跡,通過制作小報傳遞正能量,為中國加油,為武漢加油。在特殊的宅家課程學習中,學生體會到了生命的重要性,不亂跑、不亂串門,出門自覺戴口罩,這就是為抗擊疫情做貢獻。
生命教育理念的落地生根,不可僅局限于國家課程,教師需根據需要開發出符合本校、本班實際的校本課程,如“德育小故事、晨會課教育案例”等。這些課程均源于學生實際生活,反映了學生的思想面貌,具有典型性。每年的逃生演練、急救技能培訓、成長禮儀、感恩分享會等這些課程的開展與實施,關系到每一個個體的成長和發展,可以讓學生在學習中認識到生命的可貴,體會到成長的快樂。
生活即教育,教師要善于捕捉學生生命中細小的浪花,切實滿足學生生命發展的需要。唯有將生命教育與學科課程的目標融會貫通,讓生命教育實施課程化,方能充分彰顯生命教育的價值,讓生命教育理念落地生根。
校園是學生學習生活的重要場所,校園內每一處環境都對學生的成長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以和諧為目標,營造更為健康的生命成長校園文化環境,要求學校在設計環境課程文化時既能體現學校的辦學理念,也能融合學校特色發展、前景目標等因素。最為關鍵的是要展現以生為本的思想,滿足師生生命發展的需要,達到環境育人的目的。因此,幫助學生追求并建立這種人與自我、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境界,具有積極意義。
生命教育的本質是尊重兒童的需求,以兒童發展的視角滿足生命發展的需要。生活和學習在整潔、衛生、美麗的校園,能使人心情舒暢、愉悅,反之,必然使人厭惡、焦慮、緊張不安,甚至會導致行為上的偏差。因此,為了促進學生生命發展,加強環境課程建設,需要充分利用校園文化的積極影響去引導學生走上良性發展之路。學生喜歡的學習環境應該是觸手可及、舉目可視的,對學生而言,環境中應該有自己的參與,有自己的影子,這樣的氛圍才能引起學生的興趣,達到潤物細無聲的作用。因此,學校精心設計綠化景觀和多樣化的墻體文化,每一處都滲透著生命的內涵。校園的每一面墻、操場、樹林、花園、教室、功能室等,最好能讓學生主動參與建設,體現學生的視野,充滿童趣,滿足學生的生命需要。校園內書法墻上的作品能激發學生的書寫熱情,讓學生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好書推薦櫥窗內展示的學生讀書筆記,能激發學生閱讀的愿望,讓更多的學生分享讀書的樂趣。生物角的植物也許學生不能全部叫出它們的名字,但因為是親手栽種,所以每一株植物的發芽、開花、結果,都讓他們驚喜不已,他們會用兒童的視角發現不一樣的精彩。
鎮江市實驗小學集團內的江濱實驗小學,將風雨操場布置成“七彩童夢園”,以兒童喜愛的圖片為主,呈現各種心理小故事,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得到熏陶并轉化為積極行為。學校建成了生命教育體驗館,培養學生尊重生命的意識,讓學生學會自護自救的本領,提升學生面對災難的抗災心理,教育學生珍愛生命,提高防御力。
正因為學校時刻關注學生,學生方能體會到生命存在的價值,無須贅言便能意會,在思想與情感上產生強烈共鳴。正是生命教育這樣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讓更多學生的生命需要得到滿足,從而使更多的學生愿意參與到學校環境課程的建設中來,愿意為學校的建設與發展獻計獻策。學生真正成為學校的主人,學校的童趣化、生命化的本質自然會更加明顯,學校也就成了學生生命成長的樂園。
生命教育主要包括生存意識教育、生存能力教育和生命價值升華教育三個層次。學校開展生命教育,指通過對學生進行生命的孕育、發展與生命價值的引導和教育,讓學生認識生命、珍愛生命、敬畏生命、善待生命,樹立樂觀進取的人生觀,在人格上獲得全面發展。曾經的一項針對生存能力的調查顯示,認為自己生存能力較強的人不到20%,17%的人認為自己的生存能力較弱,50%的人認為自己的生存能力一般。而在對全民的生命教育內容需求調查中,排在前三位的分別是生存技能、挫折教育和生命意義。這給學校課程的建設與開發、開展生命教育提供了可借鑒之處。
葉瀾教授的《讓課堂煥發出生命活力》指出,需要重視課堂、課程中的生命教育??v觀學校的教育行為,生命教育不僅浸潤在班主任的教育管理中,還滲透在教師的教學活動中,如語文的美文賞析、數學的實際應用、音樂的課堂鑒賞、體育的游戲運動、科學的探究體驗,每一門學科的課堂都充滿著生命教育的旋律。因此,加快活動課程的建設勢在必行。
活動課程是學科課程以外學生學習的主要活動領域,是學生生動活潑、主動表現自我的最佳平臺。例如,鎮江市實驗小學教育集團在“社團超市”中開展的生命教育系列活動:珍愛生命系列“小小消防解說員”“小交警宣傳隊”“紅十字急救員”,舒展生命系列“小足球隊”“趣味田徑隊”“胖墩訓練營”“小小乒乓隊”,潤澤生命系列“小記者團”“紅領巾廣播員”“校報編輯社”“海陸空三模競賽隊”“智力加油站”,悅納生命系列“看星座”“小氣象站”“環保小衛士”“校園小農夫”等社團。這些活動課程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到教育的過程中來,都有進行選擇的權利,都有均等的展示機會。社團活動課程成為一道“多選題”,滿足學生個性發展的需求,促進學生生命健康成長。
京口區桃花塢小學的十歲成長禮儀活動中,教師布置學生給家長寫一封信,說說自己的心里話。在活動現場,學生讀著自己親筆寫給父母的信,表達了對父母的感激之情,希望父母健康快樂,沒有一個學生埋怨父母。很多家長都流下了眼淚,為孩子的成長、懂事感到欣慰。父母給孩子的信中更多的是鼓勵和期望,有的學生看了一遍又一遍,滿含眼淚給父母一個大大的擁抱。其中,有一個叫小金的男孩,在活動現場沒有拆開家長給他的信,教師問其原因,他說要帶回家自己一個人靜靜地看。當天活動結束后,小金同學一回到家就進了自己的房間,整整看了半個小時的信。從未有過的安靜給家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十歲的孩童對生命價值的渴望、對人性的尊重與認同絕不比成年人少。在課程和活動中滲透生命的價值意義,讓每一個人都體會生命的快樂,這樣的生命教育設計才有意義。
疫情之下,今年鎮江的開學時間比計劃整整推遲了兩個月。開學前,有家長擔心疫情防控的風險,仍有不少學生不愿意到校上學。怎樣消除學生的恐懼心理、打消家長的顧慮,成了擺在每一所學校面前的問題。
疫情背景下的復課之初,生命教育是重中之重。開學前,鎮江市實驗小學給每一個學生及家長發放告家長書,讓他們充分了解學校的悉心安排與部署。開學后的第一周為生命教育體驗周,每天都有一節綜合實踐活動課,教師和學生一起討論交流“疫情中的一幕” “我身邊的逆行者”等話題,每日一期為學生發送防疫知識小問答,邀請疾控專家開設專題講座。組織學生參加“天使唱給天使聽”云歌唱比賽活動和制作“為中國加油”抗擊疫情的知識小報,消除了學生的緊張心理,達成疫情可防可控的共識。學校特地邀請了援鄂的陳醫生走進學校,為學生上了一節特殊的生命教育課。這堂課從敬畏生命學會擔當——講述防護服背后的故事開始。小樹林里,陳醫生和學生席地而坐,暢談之余贈給學生兩件禮物:江蘇馳援湖北醫療隊的標志和一塊黃石港餅。雖然學生已經從各大媒體中了解到馳援湖北醫療隊的光輝事跡,但當現場聆聽陳醫生敘述這兩件禮物背后的故事時,學生既興奮又感動。出征時飛機離地時的心情,齊腰長發變成假小子般的短發,悶熱的防護服里堅持10多個小時,重癥病房里全力搶救生命,等等,學生聽得格外入神。他們為醫者的信仰震撼,為生命的可貴震撼,為責任擔當震撼。英雄就在身邊,用巨大的影響力給學生上了一堂特殊的生命教育課。
生命體驗周活動讓生命教育課程更接地氣,讓生命教育的速度快于疫情傳播的速度,同時也增強了班級的凝聚力,達到了生命教育的目的。生命教育豐富了活動課程的內涵,而活動課程的開展也拓寬了生命教育的渠道。當學生出現害怕、恐懼的情緒時,學校的心理驛站、心理熱線及時給予支持和幫助,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疫情,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這就是生命教育所努力達成的目標:教育學生正確認識人生路上的挫折。只有經歷挫折,感受人生不一樣的風景的人,才能在成長的道路上更加從容,更加自信。
在今年疫情最嚴重的時候,一位教師因為突發疾病不得已去醫院做手術,當時的風險可想而知。事后他給所有關心他的朋友回復:感謝大家關心,我還活著。雖是調侃,但也真的說明人在特別體驗后對生命的尊重、對健康的渴望。
今年開學后不久,先后聽聞兩個少年輕生,這是所有教育人都不愿意看到的,痛惋之余不禁反思,為何在美好的年紀選擇了如此極端的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是生命教育的缺失?是心理教育的忽略?或是家庭教育的不當?這些都不得而知了。但鮮活生命的隕落,足以讓所有人警醒:教育課程中,生命教育不可或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