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喂!喂!農大教授來我村做電視報道,種甜葉菊的老鄉趕緊來聽講啊!今年縣里要爭做種甜葉菊嘞大縣,種嘞好嘞要披紅掛彩,受縣級表彰!”
天快黑了,小雨淅淅瀝瀝地下著,河北省邯鄲市曲周縣岳莊村村委會的大喇叭里,晨綠合作社經理張更希急火火的聲音傳出來。把培訓說成“電視報道”,管講課的老師喊“教授”,好像是他的習慣。
中國農大曲周實驗站曲周縣育苗產業園科技小院的學生張恩琪在村委會里已經準備好了電腦和投影儀,白墻上映出了“甜葉菊病蟲害防治技術”幾個大字,凸顯在嫩綠的甜葉菊背景上,映得他身上印著“科技小院”的大紅背心越發的鮮亮。
人們陸陸續續進來。先來的有獎品,是農大曲周實驗站制作的甜葉菊種植技術掛歷。領獎的老鄉一邊翻看,一邊嘖嘖地夸:“真好,每個月都告訴咱該干啥。”大家填寫了李恩琪帶來的調查表,男女老少擠坐在一起,就粗聲大嗓地互相開玩笑。
屋子一會兒就滿了。恩琪一開講,屋里立刻安靜下來。他使勁兒扯著嗓子,一張張圖片放著,一種病一種病地講,從癥狀到病因再到醫治方法。
恩琪嗓子有點啞。這是恩琪和同學們來岳莊做的第二場培訓,是他們連續兩天來做的第五場。全縣種植甜葉菊的21個村,他們計劃做至少21場培訓。今天下午本來準備去地里查看甜葉菊生長狀況,天突然下起了雨,張經理又催他多加了這場培訓會。雖然是臨時通知,屋子里卻擠滿了人,門口都堵嚴了。
一個年輕人聚精會神地拍著圖片,他要放進村里甜葉菊種植微信群里。
“上課就是好!要不,原來是瞎打藥,現在是睜開眼了!”
門口一個中年人突然情不自禁地大聲喊了一句。
2.
照亮他們眼睛的,是科學。
中國農大曲周實驗站扎根曲周大地已經四十多年。從治理鹽堿增產糧食到今天的科技興農,一代一代的農大人匍匐在這片大地上,從青春到白發,從青年到耄耋。
現在,曲周已經基本上解決了貧困問題,正在向小康邁進。曲周縣政府2018年投資1.39億元建起了曲周縣育苗園區,依托曲周縣蔬菜種植和育苗歷史,意圖在本縣扶持一批育苗企業,把本縣打造成一個知名育苗基地。園區建成后即招募商家經管,農大曲周實驗站隨即成立了園區科技小院,派研究生李恩琪入駐。園區為實驗站科技小院提供科研條件,小院研發的技術將無償惠及所有企業和農戶。
恩琪最初承擔的科研任務是“蔬菜育苗新技術的研發和推廣”。入駐之前,他先調研了本地育苗產業存在的問題,發現大部分育苗基地都停留在經驗育苗階段,雖然育苗也算成功,但存在肥料使用、養分使用的時間和量不科學,蟲害時有發生等問題,還有很大的優化空間。于是導師幫他確定了兩個研究內容:一、緩控釋育苗;二、根際促生菌育苗。第一種育苗方式,可以減少人力,減少化肥使用。第二種育苗方式,促生菌的使用可以促進并保護幼苗生長,有生物防治作用,可減少農藥使用。
總之,研究主要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提高品質,降低成本,降低環境代價,走向綠色農業致富奔小康的未來。綠色農業是環境需要,是國家人民的需要,是打造高端產品的需要,也是生產者提高收益的需要。
根據曲周的育苗實際,試驗主要在西瓜甜瓜育苗上展開。試驗進行了五六個月,在最后一周,恩琪連續熬了兩個夜晚計算試驗數據,分析實驗結果。突然,他心跳加速,呼吸急促,雙腿情不自禁地要彈跳起來,但是他努力克制,雙眼盯著電腦屏幕,發出一個“嘴角微微上揚”的笑——知識分子要矜持,盡管出現了意外之喜——試驗全部成功!而且,試驗中他嘗試兩種促生菌混合起來使用的那部分幼苗,竟然長勢最好,遠遠超過了試驗本身預期的數值。沒有人做過這項實驗,文獻中只說“有可能”,他的試驗證明了這是非常成功的一種育苗方法。
小伙子一氣寫了四五篇論文,都被省級科技刊物留用了。
新式育苗法在反復實驗中得到驗證后,實驗站即全面推向全縣育苗企業。這時,恩琪的導師——實驗站副站長張宏彥教授突然給恩琪布置了一個新的課題:甜葉菊育苗,而他的兩個師妹則承擔了甜葉菊大田種植的課題。
不是一直研究西瓜甜瓜育苗嗎?為什么突然轉向甜葉菊了呢?
晨光生物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是曲周本土上市公司,是一家集農產品精深加工、天然植物提取為一體的出口創匯型企業,其中天然色素產銷量居全國之首。收購甜葉菊,萃取甜菊糖苷是晨光公司的一項重要生產內容。依托晨光公司,曲周縣甜葉菊種植戶逐漸增多,2020年全縣甜葉菊種植已達2萬畝。單張經理負責牽頭的種植戶就種了1萬3千畝。
得益于農大科研人員,曲周甜葉菊種植一直在選育新的高糖苷含量的品種種植,所以曲周甜葉菊的糖苷含量屬于較高水平,深受商家青睞。
2020年,疫情一過,李恩琪就從家返回實驗站。隔離期滿就立即回到了科技小院,開始研究甜葉菊育苗。去年試驗的育苗方式,都用在了甜葉菊上。
師弟張漢昭也下來小院和他一起干。買器材、聯系廠家、安裝設備,都需要自己來。兩個小伙子不怕累,奔波忙活,終于可以布置穴盤了。
試驗穴盤不能分期布置,要一次性完成,否則數據受影響。兩個小伙子忙到夜里兩三點,才把全部穴盤布置好。忙興奮了,竟然越干越有勁兒,有點兒發瘋收不住。發現所有的活兒都干完了,才不得不回到宿舍。一回到簡陋的工人宿舍,忽然一下子覺出累了,累癱了,像霜遇到了太陽,澡都顧不上洗,倆人帶著一身黑乎乎的穴盤基質,歪到床上就睡著了。
種子在蠕動,種子破土了,小芽長大了……
嫩綠的小芽芽鑲嵌在黑黑的穴盤上一個個方方的小槽里,整整齊齊的,像列隊的士兵。
每天,他們都到溫室里去照看自己精心培育的種子。出苗、數苗、測量……像呵護一個個親生的小嬰兒,暖心又小心。一個月左右,一個育苗周期終于結束了。
第一次,非常成功,甜葉菊幼苗出苗率和栽培成活率百分之百。
再次種下種子,小心管理等到出苗,長勢依然非常好。
眼看試驗快要結束了,有一天,他們早上起床后去看苗,一進溫室就傻眼了,一腦門子汗嘩一下就淌下來了:他們忘了囑咐昨天晚上輪班的工人,工人們在給園區出售的蔬菜苗床施肥水的時候把他們的育苗盤一并澆了一遍肥水!而他們是不需要施肥的!
將近一個月的辛苦,白費了!幾百株甜葉菊需要毀掉重來!
痛心、懊悔……算了,這都不解決問題。兩人只好“向天再借一個月”,從頭再來。
這一次,成功率又是百分之百!
還有一次,剛出土的小苗竟然遭受了一次病蟲害,全軍覆沒。又一次前功盡棄!唉!不對,前功沒有盡棄啊,這次意外的蟲災提醒他們,幼苗期是有蟲害危險的,在以后大規模育苗時,一定要提前預防。這是避免了更大的損失啊!倆人又高興起來,再向天借來一個月,重來!
幾輪試驗結束之后,他們宣布試驗徹底成功!
導師張宏彥高興地拍著兩個人的肩膀說:“哎呀,小伙子們,干得不錯啊!你們在做一件偉大的事情!”
是的,這是一件非常偉大的事情——試驗成功后,甜葉菊育苗將在本地大面積鋪開!
一直以來,曲周和周邊縣的農戶都從安徽進購甜葉菊種苗。長途運輸而來的種苗,成本高,成活率在80%-90%之間,死苗損失不可避免。本土育苗,將給本地育苗企業帶來巨大的收入,將降低本地種植戶的成本,將提高本地甜葉菊的產量和經濟收入!曲周的錢非但不外流,反而會吸引外邊的錢流進來!把曲周縣打造成全國甜葉菊種植示范區、高糖苷含量示范區是張宏彥的夢想。甜葉菊種植利潤遠大于常規作物,而需要的人工并不多。脫貧攻堅之際,可以藉此幫助貧困戶徹底告別貧困,防止脫貧戶返貧。
張宏彥說:“我們農大人也沒別的本事,除了技術,我們啥也沒有!”
技術就是最大的本事。產業扶貧,為貧困戶提供技術扶持,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貧困問題。
張宏彥組織了扶貧班,對全縣甜葉菊種植戶包括貧困戶進行培訓。他邀請了晨光公司、民政局扶貧辦、合作社一起參加。晨光公司給種植戶保證保護價收購。民政局扶貧辦對種植甜葉菊的貧困戶進行可行性的扶持。合作社的經理們對貧困戶出讓最大的利益。
“我們除了有一手技術,還能整合資源!”張宏彥笑著說。
他的語速非常快。他要安排實驗站的各方面工作,還要帶研究生,他一人能敵百萬兵,在這種長期的緊張節奏中養成了走路風風火火,說話語速超快的習慣。
3.
不只是甜葉菊,曲周縣所有的作物上,他們都在大做文章。
農大在曲周共有8個科技小院:曲周縣育苗園區,白寨,王莊,相公莊,前衙,西劉莊,后老營,德眾葡萄基地。每一個科技小院,都“下放”著幾名農大研究生,承擔著解決當地生產實際問題,開拓綠色農業的任務。
白寨科技小院已經成立了11個年頭,白寨鄉這兩年迅速發展成蛋雞飼喂大鄉,蛋雞養殖非常普遍。一直以來黃曉英在這里負責種植業研究,不過她的新方向是有機肥替代化肥。田芳芳、馬明芳則初次展開飼養業研究——低蛋白飼喂示范和堆肥試驗。無論有機替代還是飼養、堆肥,也都是同一個主題:提高品質,降低成本,降低環境成本。
黃曉英的玉米種植篩選了優良品種,肉眼可觀她的試驗田的玉米超凡脫俗。今年周邊的農民都紛紛來向她索取玉米新品種。芳芳的合作養殖戶田志剛在用她提供的低蛋白飼料喂了一段時間雞以后,那一批幼崽的體重、頸長、均勻度都明顯好于對比組。而且,成本降低了。鄉政府牽頭通知全鄉的養殖戶,由她們給養殖戶們舉辦了第一場培訓會。田志剛的示范作用也帶動了其他人,這次培訓會后,更多的養殖戶開始和她們合作。
今年,小院又添了新生。兩個男生和馬明芳一起“向糞而生”;另一個研究有機肥替代;還有一個從大田玉米種植開始使用有機肥,生產飼料,從源頭上管控,解決環境壓力。將來,他們的技術成熟后將全面推廣開去。
相公莊農戶則以種植蘋果為主,本地蘋果皮薄汁甜果肉細膩,但因為蘋果著色不好還容易裂皮,愣是因為賣相不佳走不出去。相公莊小院就是解決這個問題的。張俊娜去年入小院時開展了果園郁閉程度研究,發現果樹過于茂密影響了蘋果的成色和產量。今年新入院的楊晨則研究果園生草和果樹根部鋪設草簾和地膜對成色和產量的影響。目前看蘋果的裂紋現象有所減少,希望秋收后數據出來后,技術可以廣泛推廣。
王莊村一直以傳統小麥玉米種植為主。歷史上王莊科技小院已經解決了農民春季肥水過量的問題,指導他們減少春季肥水,提高產量降低成本。技術的輻射已經擴散到周邊鄉村,但王莊村的產量仍然是最高的。現在,從事植物營養研究的王晨輝正在利用衛星遙感技術來判斷苗情,根據苗情來指導春季水肥,準確率達90%。目前她跟蹤的已不只是王莊村的地塊,而是每村選四五戶帶頭人,全縣34個村選出160戶農戶進行跟蹤。她建了一個群,技術信息通過手機短信和群消息反復推送,希望他們能起到技術示范作用,從而在全縣推廣新技術。在王莊小院,衛星遙感技術操控無人機撒藥施肥的葉松林和他的同學們還在勾畫合作社大田生產機械化勞作的藍圖;而導師特意派來的社會學博士生桑坤則完全和農民打成一片,來研究農民社會,意圖解決技術落地時錯綜復雜的人的問題。
在前衙小院,完全承包了2畝多地的李惠麗,拖著疲憊的泥褲腿,還在設想包一輛小面包帶農戶出去觀摩高端葡萄的種植;在西劉莊小院、后老營小院、葡萄園區小院,一個個青春而滄桑的學生正在播撒科技和綠色的種子。他們,女生不事修飾,甚至蓬頭垢面;男生簡單隨意,甚至一身泥土。他們的時間和心思,都在土地上……
是的,這片土地,睜開了眼。
照亮她眼睛的,就是農大人的科技之光。
(王海霞,河北省文學院簽約作家,河北省作家協會會員,魯迅文學院河北作家高研班學員。2011年在《北京文學》發表處女作短篇小說《煙花》,獲第六屆北京文學獎“新人新作獎”。后在多家純文學刊物發表小說、詩歌、報告文學多篇。作品入選2014年度河北小說排行榜、2016中國報告文學排行榜、2016年度《北京文學》年度排行榜。)
編輯:安春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