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波
波司登董事長高德康是裁縫出身,年輕的時候,別人一天做一件衣服,他可以做兩件,“不是我技術多好,而是勤快不惜力”。1974年前后,高德康去上海一位大學教授的家里,幫他改做一件西裝,在那里第一次知道了羽絨服這種衣服。兩年后的1976年,他開始創業,羽絨服的“活計”一直干到今天。
一個人做了40多年的企業,所謂的人情世故、商海沉浮,都已成杯盞間的笑談云煙。每隔三五年,必有一道始料未及的難關候在那里,有的時候是滾過去的,有的時候是爬過去的,但肯定不是吹著口哨走過去的。
說到最近這十年,高德康告訴我,兩個難關差點要了他的命。
第一關是戰略。波司登從1990年代中期就成了羽絨服的全國銷量第一,在這個專業賽道上,來來往往了很多品牌,增長空間越來越窄,于是愛開快車的高德康決定到“外面的世界”去看看。2008年北京奧運會后,波司登提出“四季化、多品牌化、國際化”戰略,全面拓展產品線。
2009年,高德康買下美國街頭潮流品牌洛卡薇爾(Rocawear)在大中華地區的銷售權。兩年后,波司登通過增資擴股的方式先后控股“摩高”和蘭博星兒童品牌,更斥資近10億元收購時尚女裝品牌杰西。
這一系列并購行動,把波司登拖進了全品類、多品牌的戰略泥潭。在后來的幾年里,高德康疲于奔命,公司的營收和利潤卻嚴重下滑,服裝一度在倉庫中積壓200多天。
2017年年底,高德康終于痛下決心,關店700家,一口氣砍掉了全部的新增業務,徹底回歸羽絨服。僅僅兩年后,波司登重回羽絨服銷量巨頭,2019年營收一舉突破100億元,市值漲了130%。
第二關是公司的智能化轉型。裁縫出身的高德康對互聯網、大數據似懂非懂,但是直覺告訴他這是一條救命的擺渡船。2014年,波司登請金蝶做財務管理軟件,業務做完了,他把金蝶的主管留下來當IT負責人。波司登的信息化就是從這時開始的。
波司登的數據化改造從門店的進銷存切入,最容易出效果,但也容易遇到阻力。最先反對的是門店店長,原本進貨由店長說了算,現在要聽大數據的。而且當時的系統還不穩定,有的時候會死機或崩盤。
那兩年,每周都有人找高德康哭訴或告狀,他都黑著臉頂回去。就這樣一直折騰到2016年前后,效果才慢慢顯現了出來。進銷存打通了,然后就是生產線的全面改造,再接著是物流智能化系統。到2020年12月,波司登的數據中臺將上線,屆時,它將成為中國服裝業第一個完成了全面智能化改造的制造企業。
這個時代是很仁慈的,你只要不放棄它,它也不會放棄你。高德康未必知道今天的80后、90后喜歡什么款式的羽絨服,也未必透徹地了解產業智能化的每一個細節。但是,他有平臺、有資本和人才的組織力,他能嗅到潮流的氣息,能判斷戰略的對與錯。
后浪掀起,前浪還在,誰能把高德康拍死在沙灘上?有時候,這竟可能是一道偽命題,因為,前浪后浪未必在同一個沙灘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