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2019年以來,隨著中俄關系再度提升至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中日關系明顯好轉,中韓關系走出困境以及我國外貿政策環境不斷優化等都為東北亞區域經貿合作奠定了基礎。進入2020年,在新冠疫情防控常態化、中美貿易摩擦加劇和貿易保護主義日益盛行等不利背景下,中國與東北亞國家經貿合作面臨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同在,機遇與挑戰并存。因此,提出中國必須維護自由貿易體制,探索與東北亞區域國家經貿合作新模式,以共建“一帶一路”為抓手,加快互聯互通建設,加強第三方合作等建議。
[關鍵詞] 中國;東北亞;區域合作
[中圖分類號] F640[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9-6043(2020)09-0001-05
Abstract: Since 2019,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 and Russia has once again upgraded to the comprehensive strategic partnership of cooperation in the new era, the Sino Japanese relationship has improved significantly, the Sino Korean relationship has stepped out of the predicament, and China's foreign trade policy environment has been continuously optimized, which have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the regional economic and trade cooperation in Northeast Asia. In 2020, under the adverse background of normalization of epidemic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the Covid-19 pandemic, intensified trade fric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and increasingly prevalent trade protectionism, China and Northeast Asian countries are faced with both favorable and unfavorable factors as well as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China must safeguard the free trade system, explore the new mode of economic and trade cooperation with Northeast Asian countries, while taking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as an opportunity to speed up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rconnection and strengthen the third-party cooperation.
Key words: China, Northeast Asia, regional cooperation
一、中國與東北亞國家合作現狀
根據商務部發布的《中國對外貿易形勢報告(2019年春季)》的統計數據,一是中國對外貿易繼續較快增長。2018年中國外貿總額為4.6萬億美元,同比增長12.6%。其中,出口總額為2.5萬億美元,增長9.9%;進口總額為2.1萬億美元,增長15.8%。二是中國與東北亞國家進出口規模繼續擴大。“2018年,中國與日本、韓國、朝鮮、俄羅斯、蒙古國等東北亞五國貿易額超7585.7億美元,占中國對外貿易總額的近四分之一,中國分別是五國最大貿易伙伴”。按國別統計,“日本和韓國分別是中國的第二和第三大貿易伙伴,其中,中日和中韓貿易額均超過3000億美元,中俄貿易額突破1000億美元,中蒙貿易額接近80億美元”。
(一)中俄經貿
據俄羅斯海關統計,2019年,中國與俄羅斯貨物進出口額繼續在千億美元上運行,達到1106.5億美元,增長2.2%。其中,中國自俄羅斯進口額為565.3億美元,增長0.9%,占俄羅斯出口總額的13.4%。中國向俄羅斯出口541.2億美元,增長3.6%,占俄羅斯進口總額的22.2%。礦產品(礦物燃料、礦物油及其產品、瀝青等)是中國對俄羅斯進口的主要產品,而俄羅斯自中國進口的主要商品為機電產品,占俄羅斯自中國進口總額的50%以上[3]。中國為俄羅斯第一大出口市場和第一大進口來源地。
從中俄經貿合作特點來看,中俄經貿合作已經從自俄羅斯進口能源類,中國出口輕工類等產品關系擴展到開始向合作研發、生產、銷售及大項目轉變的特點。在2018年全球經濟復蘇緩慢、貿易保護蔓延的背景下,中俄雙邊的經貿合作穩定發展。一是雙邊進出口貿易增漲較快。2018年中俄雙邊進出口貿易額達1082.8億美元,首次突破千億美元大關,同比增長24.5%。2019年達到1106.5億美元,繼續同比增長2.2%;二是貿易結構不斷優化。除能源合作外,中俄的農業大型項目合作、聯合制造產品向第三國供應合作、旅游合作、電子商務等服務貿易合作正成為中俄兩國經貿合作的重點和亮點。
(二)中日經貿
多年來,中日經貿呈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特點。據日本海關統計,2019年,中日雙邊進出口總額為3039.1億美元,比2018年下降4.3%。其中,中國出口日本貨物總額為1692.2億美元,下降2.5%,占日本進口總額的23.5%,大大高于美國的11.0%。中國自日本進口總值為1346.9億美元,下降6.4%,占日本貨物出口總額的19.1%,僅次于美國19.8%。從貨物種類來看,中國出口日本的主要商品有機電產品、紡織品及原料和家具玩具、雜項制品等;自日本進口的主要產品是機電產品、化工產品和運輸設備。總體來看,中國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如紡織品及原料、鞋靴傘和箱包等輕工產品依然占較大優勢[5]。中國和日本是本區域內最重要的兩個國家,互為重要的經貿合作伙伴和目標市場。從中日經貿合作特點來看,一是中國與日本的貿易規模基本上呈逐步擴大走勢,從2008年貿易額的2686.3億美元增長到2019年的3039.1億美元,十一年間增長13.2%;二是貿易逆差有所擴大。2019年,日本與中國的貿易逆差345.3億美元,比2018年增加49.8億美元;三是中日貿易結構具有互補性。中國對日本出口商品以低附加值的初級產品、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日本對中國出口的主要產品是機電產品、化工產品和運輸設備等。
(三)中韓經貿
中韓經貿關系在經歷2016年的“薩德部署與反部署”的挫折后,2017年開始逐漸步入正常軌道。以2018年中韓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建立10周年為契機,兩國在政治、經濟、文化、外交等各個領域進行了逐步走上合作正軌。主要體現在以下兩點:一是雙邊貿易增速明顯好轉。根據韓國海關統計,2019年中國與韓國雙邊進出口總值為2434.3億美元,同比下降9.4%。其中,中國自韓國進口1362.0億美元,同比下降16.0%,占韓國出口總額的25.1%,列第一位,比排名第二的美國13.5%高出11.6個百分點;中國向韓國出口繼續突破千億美元,達到1072.3億美元,同比增長0.7%,占韓國進口總額的21.3%,高出排名第二的美國9個百分點;中國是韓國第一大出口貿易伙伴和第一大進口貿易伙伴。二是對華投資增速比較明顯。2018年韓國對華直接投資規模46.7億美元,同比上漲26.6%[6],2019年1-7月,韓國對華直接投資為40.6億美元,同比大幅增漲,列對華直接投資第二位[7]。根據韓聯社報道,2018年中國對韓直接投資27.4億美元,同比增長238.9%,創下歷史最大增幅[8]。從中韓貿易結構看,雙邊貿易以中間產品為主。根據商務部國別數據網統計,中國出口韓國的主要產品是機電產品、賤金屬及制品和化工產品等三大類商品,2019年出口額分別為538.5億美元、122.4億美元和103.2億美元,合計占中國出口韓國商品總額的71.2%;同時,中國進口韓國排名前三位商品為機電產品、化工產品和塑料橡膠,2019年進口額分別達到707.8億美元、199.7億美元和109.3億美元;占韓國出口中國商品總額的74.7.%[9]。其中,機電產品和化工產品均是中韓兩國出口和進口的主要品種,表明中韓兩國已形成以中間品為主的貿易結構。
(四)中蒙經貿
中國是蒙古國最大貿易合作伙伴國和第二大投資國。根據中國海關統計,2018年雙邊貿易額達79.9億美元,同比增長24.7%,占蒙古國同期外貿總額的68.0%。其中,中國向蒙古國出口總額為16.5億美元,同比增長33.1%;中國自蒙古國進口總額為63.4億美元,同比增長22.7%。截至2018年12月底,中國對蒙古國投資累計已達47.6億美元,投資行業為金融業、能源業、礦產業、建筑業、畜產品加工業、餐飲服務等。據不完全統計,2018年中國在蒙古國新簽工程承包合同額25.9億美元,同比增長335.3%。從中蒙經貿合作特點來說,總體是扎實推進,互利共贏。一是雙邊進出口貿易繼續擴大。2018年,雙邊進出口貿易額達79.9億美元,比2017年增長24.7%。連續十多年中國保持蒙古國最大貿易伙伴國地位;二是中蒙貿易具有較強的互補性。蒙古國經濟高度依賴資源出口,許多消費品并不能夠自給自足,生產用品和生活用品大部分依賴進口。隨著“一帶一路”倡議和“草原發展之路”有效對接,中國與蒙古國的邊境貿易、礦產品開發與深加工、過境運輸、投資與貿易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果。2019年2月,中國-蒙古自貿協定聯合可行性研究舉行了第二次會議,對雙邊的聯合可研報告提綱、各領域關注重點及下一步工作安排等進行了意見交換。
二、中國與東北亞國家合作的有利因素與不利因素
自2017年底以來,東北亞地區的緊張局勢在各方的努力下有所緩解,合作與對話漸趨成為東北亞地區的主流。總體看,東北亞局勢回暖利于區域國家合作,機遇與挑戰并存。
(一)有利因素
1.中俄關系再度提升。回顧2018年,中俄雙邊貿易額歷史性突破了1000億美元,經貿合作成果喜人,亮點紛呈。從遠東開發到北極合作,從“中蒙俄經濟走廊”到“冰上絲綢之路”,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工程將于年內通氣,首座邊境公路橋——黑河公路橋已于2019年5月31日合龍,首座鐵路橋——同江鐵路橋也于2019年3月20日最后一塊鋼梁也將鋪設完成,標志著大橋全線貫通,為2019年年內投入運營打下了堅實基礎。此外,繼續推動“一帶一路”同歐亞經濟聯盟深入對接,強化兩國務實合作,鞏固能源、農業等傳統領域合作,拓展高科技、電子商務、金融等新的增長點,推動合作提質升級。
2019年是中俄兩國建交70周年,推動兩國關系全面發展是兩國人民共同的愿望。2019年6月5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與俄羅斯總統普京決定,將兩國關系提升為“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正如習近平主席在莫斯科出席中俄建交70周年紀念大會上致辭所說,“兩國關系提升為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雙方堅定視彼此為本國外交優先方向,建立起完備的各領域交往機制,政治互信不斷深化,務實合作成果豐碩,人文交流蓬勃開展,國際協作密切有效,為推動建設新型國際關系、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樹立了典范”[10]。“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預示著中俄兩國的戰略協作開始進入更高水平,更廣闊領域、更深層次時代,同時,也意味著中俄兩國各領域合作的新機遇。中俄兩國關系的新定位,不但符合中俄兩國人民面向未來的共同心聲,更有利于推動兩國戰略協作及務實合作向深層次發展。進入新時代,兩國務實合作將迎來更多機遇。
2.中日關系明顯好轉。作為東北亞地區重要的雙邊關系之一,2017年以來,中日關系的“政冷、經涼、民怨”的局面有所扭轉,出現了明顯改善跡象。2018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締結40周年,以此為契機,兩國在改善雙邊關系上中日兩國都在發力。2017年5月,日本派特別代表出席中國“一帶一路”峰會,并表示將對“一帶一路”倡議給予合作。2018年5月8日,應日本首相安倍晉三邀請,李克強總理出席第七次中日韓領導人會議并對日本進行正式訪問,這是中國總理時隔8年正式訪問日本,日本政府給予了“公賓”最高禮遇。以此為節點,中日關系出現了“重回正常軌道”一說,李克強總理當時的表述是:“我同日方領導人在回顧總結過去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就推動中日關系重回正常軌道、實現長期健康穩定發展的目標達成一系列重要共識”[11]。在李克強總理訪問日本以后,中日兩國在經濟貿易、科學技術、教育及人文等領域的常規性交流與合作開始走上快車道。2018年7月24日日本眾議院議長大島理森率團訪華,8月12日,中國李克強總理與日本安倍晉三首相互致賀電,慶祝《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締結40周年。9月中日首次舉行“一帶一路”官民合作機制會議,正式啟動由中方提出的“第三方市場合作”模式。2019年6月,在G20峰會期間,習近平主席與安倍晉三首相達成十點共識,一致認為,兩國應聚焦共識,管控分歧,共同推動兩國關系健康發展。2019年10月25日至27日,應李克強總理的邀請,安倍晉三首相對中國進行了正式友好訪問,分別與國家主席習近平、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舉行了會晤,雙方取得了一系列重要共識,強調相互信任,也為兩國關系得發展指明了方向。
3.中韓關系走出困境。2016年7月,韓國與美國宣布在韓國部署“薩德”反導系統以后,引起了中國、俄羅斯等國的強烈抗議,自此,中韓兩國政治關系趨冷,經貿關系遭遇下滑,兩國民眾的感情不斷惡化,到2017年下半年,中韓兩國各領域相繼釋放出了更多積極信號。2017年10月30日,韓國外交部長康京和的“不加入美國導彈防御體系、不發展美日韓三邊軍事同盟,不追加部署‘薩德”的“三不”表態,成為中韓關系的轉折點。11月,在APEC峰會和東盟峰會上,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先后與韓國總統文在寅進行了會面,分別就兩國關系進行了進一步的溝通。2017年11月21日,為了給文在寅總統訪華做準備,韓國外交部長康京和訪華。12月13日至16日韓國總統文在寅實現訪華,成為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次訪問。中韓兩國政府同意恢復兩國信任、推動各個領域交流合作早日回到正常發展軌道。
4.外貿政策環境不斷優化。2018年以來,我國在外貿經營方面出臺了一系列政策,確保外經貿穩定健康發展。一是深入落實和出臺穩定對外貿易的政策、措施。如加大強化金融服務,加大出口信保、融資信貸等政策支持力度;二是提高部分產品出口退稅率,完善出口退稅政策,降低企業負擔,加大減稅降費力度,持續改善營商環境。三是擴大進口,實施積極的進口促進政策,促進對外貿易平衡發展。措施主要有降低關稅、舉辦進口博覽會等。2018年,我國的進口關稅總體水平由9.8%降至7.5%,平均降幅達23%;2018年11月,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在上海舉行,有172個國家、地區和國際組織參會,參會企業達3617家,成交總額達578億美元。2019年11月5日至10日,第二屆進博會以“新時代,共享未來”為主題,共181個國家、地區和國際組織參會,累計意向成交711.3億美元,比首屆增長23%。此外,繼續支持先進技術、重要裝備和關鍵零部件進口。
(二)不利因素
自2020年初新冠肺炎爆發以來,疫情快速蔓延至全球,對中國、東北亞乃至全球經濟造成嚴重沖擊。截止目前,除中國疫情基本得到控制外,東北亞國家的日本、韓國、俄羅斯仍在“抗疫”路上,蒙古國、朝鮮雖然少有報道,但也不可能獨善其身。
1.新冠疫情為經濟全球化按下“緩慢鍵”。目前,新冠疫情已成為本世紀以來最為重大的傳染病危機之一。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4月15日發布的預測,疫情對全球經濟的沖擊最樂觀估計至少延續6個月,預測2020年美國經濟將衰退5.9%,歐元區將萎縮7.5%,中國和印度僅能實現1.2%和1.9%的正增長,全球經濟將衰退3%。這種負增長或低增長態勢將因貿易、投資、產業鏈斷裂以及政策沖突等延續較長的時間。首先,疫情將重創全球貿易、投資及產業鏈。作為世界重要經濟體,中國、美國、歐洲、日本等實施“封城”、“封路”、“停航”等使得人員流動以及相關國際貿易與投資受到直接影響,進而影響貿易與投資的放緩、中斷甚至終止。其次,疫情將對金融市場及大宗商品產生沖擊。疫情以來,國際原油市場、大宗商品市場、債券市場均發生了重大的市場震蕩,4月20日紐約商品交易所5月交貨的輕質原油期貨價格下跌55.90美元,收于每桶-37.63美元,這是紐交所1983年開設輕質原油期貨交易以來從未出現過的現象,出現如此情況,根本原因是因為全球對經濟形勢的悲觀預期及需求下降所致。第三,疫情將放緩“經濟全球化”。在疫情影響下,很多國家出臺政策,促使制造業回歸本土,全球進出口貿易、投資等規模將會縮減,根據預測,2020年全球外商直接投資從增長5%大幅調低-15%~-5%。
2.“逆全球化”趨勢及美國的單邊主義導致全球經貿摩擦加劇。近年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出現了明顯的逆全球化傾向。自由貿易理念邊緣化,全球多邊貿易體制受到阻礙,貿易保護主義向全球蔓延。特別是2018年以來,美國頻繁挑起經貿摩擦,以單邊主義挑戰多邊主義。根據WTO統計,“2019年一季度,歐盟貨物出口下降4.7%,增速同比回落23.7個百分點;美國貨物出口增長1.5%,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了6.5個百分點;日本貨物出口下降5.8%,增速同比回落16個百分點;中國貨物出口增長1.4%,同比回落12.3個百分點”[12]。2018年以來,各國的經貿政策紛紛向內傾斜,個別國家利用國家權力強行干預自由市場機制,參與國際發展合作的意愿減退。
逆全球化不僅嚴重阻礙國家之間的貿易、投資等經濟往來,還會導致國家之間的經貿摩擦與沖突,形成新的貿易保護主義壁壘,嚴重破壞全球市場公平競爭秩序,降低國際合作和相互依賴的程度。經濟全球化的本質是生產要素在世界范圍內的自由流動,然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貿易保守主義壁壘人為阻礙了生產資源的自由流動和最優配置,勢必帶來經濟全球化減速甚至停滯,將在各個層面深刻影響未來較長時間內的全球貿易投資發展。
3.中美貿易摩擦不利于參與區域經貿合作。自2018年3月開始,美國單方面挑起的中美經貿爭端持續升級。3月22日,美國公布《中國貿易實踐的301條款調查報告》,對自中國進口商品,特別是包括航空航天、通訊工程、自動化機器人、信息技術、醫療設備等高科技領域產品啟動加征關稅;8月,美國依據《出口管制改革法案》、《外國投資和風險審查現代化法案》,將貿易投資與國家安全捆綁起來,對中國企業在美國投資進行嚴格的審查,將中國列為“特別關注的國家”并限制美國企業對中國的技術出口。此外,對中美企業之間正常的貿易活動和正常人文交流活動橫加干涉和限制,如限制中國留學生學習航空、機器人、高科技制造業等。2019年5月10日,美方將對2000億美元中國輸美商品加征的關稅從10%上調至25%。根據社科院《2019年經濟藍皮書》報告,“中美貿易摩擦不利于中國經濟發展,中國出口分別下降約4.2、7.5和9.7個百分點,美國出口分別下降約5.1、8.8和10.9個百分點,中美貿易摩擦對美國出口的負面影響是沖擊最大的”[13]。此外,歐盟、澳大利亞、韓國、日本和其他國家出口也受到不同程度的負面影響,也將間接影響中國同其他國家經貿合作。
2019年6月,在二十國集團峰會(G20)期間,雖然中美之間達成協議,暫緩執行加征中國輸美2000億美元商品25%的關稅,但考慮到特朗普總統的一貫作風,中方不可掉以輕心。2019年8月1日,美國總統特朗普表示,美國將從9月1日起對中國輸美總價值3000億美元的貨物加征10%的關稅。
4.區域內局勢缺乏穩定性影響經貿合作。東北亞區域政治格局復雜,歷史問題較多,敏感性強,經常出現影響區域經貿合作情況。日本對歷史問題的錯誤認知導致中日兩國關系時常會出現“政冷經冷”,給雙邊貿易帶來極大隱患。在領土方面,特別是日本跟域內的中國、韓國、俄羅斯等都存在領土爭議,而且都牽扯到歷史問題,解決起來的難度很大。此外,日本修憲問題、朝鮮的核導問題等都是影響區域安定的不穩定因素。如果國家間缺乏信任,區域經貿合作也將缺乏穩固基礎。其中,最主要影響因素有兩個:一是朝鮮核導問題。2018年6月開始,朝美領導人在新加坡首次會晤并簽署聯合聲明,就“建立新的朝美關系”及“構建朝鮮半島持久穩定和平機制”達成一致。然而,2019年2月底,第二次朝美領導人的越南河內會晤因在解除對朝制裁和無核化措施方面存在分歧,沒有突破原有狀況,美國繼續制裁,朝鮮繼續發射導彈(朝鮮于2019年5月4和9日分別發射導彈)。從經貿合作角度看,朝鮮核導發射聯合國對朝制不利于區域內的貿易合作。二是日韓貿易戰問題。2019年7月1日,日本政府公布將出口到韓國,用于制造半導體、手機屏幕與面板等必需的材料需要經歷約90天的審查的決定,并于7月4日開始實施,日韓貿易戰正式開打,被視為自2018年以來日本面對韓國對“征用工”的訴訟、凍結日企在韓國的資產的“報復”行動。再加上日韓長久的領土爭議,實為雙方長久以來爭議的總爆發。如果日韓貿易戰繼續蔓延擴大,不僅是韓國的產業受損,包括美國、日本、中國等在內的資訊電子與通信產業都會連帶受損,熱度不減的建立“東北亞自貿區”更無從談起。
三、加強中國與東北亞國家貿易合作建議
東北亞區域內,俄羅斯、日本和韓國是中國主要的貿易伙伴。蒙古和朝鮮為具有比較大的潛力的貿易伙伴。在全球經濟“逆全球化”、貿易摩擦不斷加劇的背景下,維護自由貿易體制,不斷探索中國與東北亞區域國家經貿往來的新途徑、新辦法和新模式顯得尤為重要。
(一)維護自由貿易體制,探索與東北亞區域國家經貿合作新模式
當前,世界經濟和國際自由貿易體制面臨著較多的不確定因素。特別是在疫情沖擊、中美貿易摩擦以及貿易保護主義日趨嚴重的情況下,各國的“自力更生”的意識有所增強,各國產業的生產鏈與供應鏈重構在所難免。我國應充分利用WTO框架規則,積極推進WTO改革,積極參與WTO規則的制定和引領,以多邊主義抵制單邊主義,探索與東北亞區域國家經貿合作的新途徑、新辦法和新模式。特別是在俄羅斯持續遭受制裁、中美貿易摩擦等難以調和的情況下,在維護多邊貿易體制的同時,積極探索我國與區域內俄羅斯、日本、韓國等國家的雙邊貿易協定,以建立自由公平的經濟圈理念,積極推進《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爭取盡早達成協議。
(二)共建“一帶一路”,打造“冰上絲綢之路”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六年多以來,逐漸得到了東北亞國家的認可和積極參與,也為東北亞國家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一帶一路”以親誠惠容、公平互利為宗旨,堅持多元化合作機制,凝聚共識智慧,形成互動合力,共建東北亞區域乃至全球貿易投資自由發展的新型合作平臺已成為趨勢。“一帶一路”與俄羅斯的“歐亞經濟聯盟”對接,使中俄經貿發展更加緊密;與蒙古國“草原發展之路”對接,使兩國的基礎設施建設邁上新臺階;與韓國的“歐亞倡議”對接,可以最大限度實現中韓的優勢互補,利益共享。特別是在“一帶一路”倡議框架下提出的“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和打造“冰上絲綢之路”倡議將直接普惠與區域內各國。
打造“冰上絲綢之路”倡議不僅僅為東北亞多數國家增加了一條海上運輸航線,還可以通過合作開發、利用北極資源,開辟范圍更廣闊領域的合作空間。一是通過共同打造“冰上絲綢之路”,能夠將俄羅斯“遠東開發”與“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有機整合,并惠及日本、韓國及朝鮮,形成國際運輸與各國產業之間的深度對接。二是促進東北亞國家與歐洲合作。“冰上絲綢之路”與北歐國家提出的“北極走廊”計劃不謀而合,一旦航道通暢,來自東北亞區域的貨物,可經此航線穿過北冰洋運抵北歐,再經“北極走廊”的港口和鐵路網輸往歐洲各地。相信打造“冰上絲綢之路”,定會促進東北亞國家與北歐乃至歐洲國家更多合作。
(三)加快與東北亞地區海陸交通設施的互聯互通建設
推動中國和東北亞在港口、鐵路、航空領域的互聯互通建設和升級進程,為深化中國與東北亞貿易合作提供重要的支撐。海運方面,聯合日本、韓國等相關國家,積極介入“冰上絲綢之路”建設,將俄羅斯“遠東開發”與“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有機整合,加強環日本海區域經貿合作,在東北亞區域形成運輸與產業之間的深度對接,促進我國與東北亞國家經貿合作。陸運方面,加強與俄羅斯、蒙古國在公路、鐵路的聯通和口岸基礎設施建設,打造與俄羅斯、蒙古國更加便捷的貿易通關體系。例如蒙古國的跨國高速公路和電氣線路建設項目等。空運方面,推進國際機場建設、擴大國際運輸吞吐能力,可以增加與東北亞國家的航空線路和直達航班,增強與東北亞貿易的空運物流承載力。
(四)加強中國與東北亞國家的第三方合作
2018年5月9日,中日兩國簽署了《關于中日第三方市場合作的備忘錄》,雙方同意在在積極促進服務領域互利合作的同時,加強兩國在第三方市場合作。在中日經濟高層對話機制下設立跨部門的“推進中日第三方市場合作工作機制”,舉辦“中日第三方市場合作論壇”。2018年10月,第一屆中日第三方市場合作論壇在北京成功舉辦,中日兩國企業家簽署了52協議,總金額超過180億美元。中日兩國開展第三方市場合作,可幫助第三方國家獲得更高性價比的服務和產品,滿足發展需求,提升第三方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對于中日兩國而言,也可減少摩擦損耗,發揮各自優勢,共享合作利益。目前,如在哈薩克斯坦中石化煉化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與日本丸紅株式會社同當地企業合作,簽署建設EPCC總承包合同,總價16.8億美元項目;在德國的中信泰富有限公司與日本伊藤忠商事聯合參與北海海域的Butendiek海上風力發電項目等。此外,隨著中國“一帶一路”戰略的持續推進以及韓國“新北方政策”的實施和俄羅斯遠東地區的開發,加上近來朝韓關系的改善,中韓日俄等國可以在包含朝鮮、俄羅斯等在內的第三方市場開展務實的合作,做大做強共同利益的蛋糕。第三方市場合作是中國與有關國家一起、發揮各自優勢、實現互利多贏的務實舉措。
[注釋]
[1]2018年我國與東北亞五國貿易占外貿總額近四分之一-中國經濟網——國家經濟門戶http://bgimg.ce.cn/xwzx/gnsz/gdxw/201907/23/t20190723_32699214.shtml
[2]2018年我國與東北亞五國貿易占外貿總額近四分之一-中國經濟網——國家經濟門戶http://bgimg.ce.cn/xwzx/gnsz/gdxw/201907/23/t20190723_32699214.shtml
[3]中國商務部國別數據https://countryreport.mofcom.gov.cn/record/view110209.asp?news_id=63198
[4]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總署http://www.customs.gov.cn/customs/302249/302274/302276/1421014/index.html)
[5]中國商務部國別數據https://countryreport.mofcom.gov.cn/record/view110209.asp?news_id=68472
[6]數據來源:中國駐韓國大使館經參處,http://kr.mofcom.gov.cn/.
[7]商務數據中心http://data.mofcom.gov.cn/lywz/topten.shtml
[8]劉向東等,關于深化中韓經貿合作重點領域及路徑的建議,全球化[J].2019.8
[9]中國商務部國別數據https://countryreport.mofcom.gov.cn/record/view110209.asp?news_id=68418
[10]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東北亞所研究員、副所長,主要研究方向為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日本經濟。
[11]習近平在中俄建交70周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全文)-國際-人民網http://world.people.com.cn/GB/n1/2019/0606/c1002-31123089.html
[12]不斷推出改善發展中日關系新舉措-新華每日電訊http://www.xinhuanet.com/mrdx/2018-05/12/c_137173360.htm
[13]美國挑起對華經貿摩擦損害兩國和全球利益-中國社會科學網http://www.cssn.cn/index/zb/201906/t20190610_4914478_4.shtml
[14]社科院:中美貿易摩擦加劇對中國負面影響大于對美國|社科院-新浪財經-新浪網http://finance.sina.com.cn/7x24/2018-12-24/doc-ihqhqcir9773946.shtml
[參考文獻]
[1]張鳳林.東北亞區域國家經貿合作現狀與特點分析[J].商業經濟,2018(1).
[2]商務部.2019年我國外貿發展存在諸多有利條件[EB/OL].中國經濟網——國家經濟門戶http://www.ce.cn/xwzx/gnsz/gdxw/201905/27/t20190527_32195434.shtml
[3]劉向東等.關于深化中韓經貿合作重點領域及路徑的建議[J].全球化,2019(8).
[4]金成曉等.“一帶一路”倡議下包容性全球化與東北亞經貿合作的路徑選擇[J].學術交流,2019(5).
[5]倪峰,侯海麗.美國高關稅及貿易保護主義的歷史基因[J].世界社會主義研究,2019(1).
[6]中國對外貿易形勢報告(2019年春季)[EB/OL].http://zhs.mofcom.gov.cn/article/cbw/201905/20190502866408.shtml 2019年中國對外形勢報告.pdf
[責任編輯:潘洪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