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廳廳 楊建 邱雪超
[摘 要] 進入新時代,中國高等農業教育面臨新的轉型發展關鍵時期,高校農業教育的學科專業結構亟需與農林產業發展緊密結合,高等農業教育的人才培養方案迫切需要提升促進“三農”發展的貢獻率。為促進深化高校農業教育綜合改革,以更好適應時代發展和社會需求,對世界高等農業教育發展的演變經歷、中國高等農業教育發展的推動過程及中國“新農科”教育發展的建設經歷進行簡要梳理,并提出深化高校農業教育綜合改革的路徑,即深化人才培養方案,落實立德樹人;優化師資隊伍建設,致力協同育人;強化培養環境質量,助推區域發展。
[關鍵詞] 農業教育;新農科;綜合改革;鄉村振興戰略;高校
[中圖分類號] G640[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9-6043(2020)09-0192-03
Abstract: In the new era, China's higher agricultural education is facing a new key period of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The discipline and specialty structure of higher agricultural education needs to be closely integrat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industry. The talent training program of higher agricultural education needs to improve the contribution rate of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comprehensive reform of deepening agricultur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better adapt to the era development and the social demand, the study analyzes the evolution of higher agricultur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experience to the world, the process of China's higher agricultur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a's new agricultur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experience, and puts forward the path of deepening the comprehensive reform of agricultur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deepen the talent training scheme to foster virtue through education, optimize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staff and strive for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and strengthen the quality of cultivation environment and promote regional development.
Key words: Agricultural education,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comprehensive reform,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一、引言
新時代背景下,傳統農業學科建設與傳統農業專業發展已出現內生動力不足等現象,在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中出現了脫節,亟待更新專業課程知識、整合學科結構內容、挖掘專業發展動能,更好地為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助推實施鄉村振興等戰略需求提供堅實的智力支撐和科技扶持。“新農科”建設被專家學者們及時提出,高等農業教育需要適應新形勢發展,調整學科專業設置,建構新型人才培養模式,健全發展體制機制,推動農林人才培養更加契合國家標準與社會需求。鑒于此,基于鄉村振興戰略的背景,對世界高等農業教育發展的演變經歷、中國高等農業教育發展的推動過程以及中國“新農科”教育發展的建設經歷進行綜述,提出高校深化農科教育人才培養的改革路徑,以期提供學術交流與決策參考。
二、世界高等農業教育發展的演變經歷
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與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深化,帶動了世界高等農業教育的優化和“學院大學化”的演變(參見表1)。第一次產業革命催生了歐洲農業專門學院的誕生,既奠定了世界高等農業教育系統構建的重要基礎,也適應了人力資本和時代發展的需求。第二次產業革命推動了美國農學院“大學化”的轉變,筑牢了大學辦學職能的哲學基礎,搭建了教學、科研、推廣“三位一體”的農學院辦學模式,進一步促進了大學的結構性改革。第三次產業革命在時代背景與時代使命的驅動下,推進了世界高等農業教育機構的優化調整。
三、中國高等農業教育發展的推動過程
中國高等農業教育在中國高等教育不斷改革發展的浪潮中向前推進、持續發展。隨著中國最早的新式學堂京師同文館的創辦與發展,中國近代高等農業教育于19世紀末應運而生(參見表2)。在晚清至民國時期,中國高等農業教育機構主要呈現出了三種類別。到民國時期,隨著新的辦學思想的提出和各類研究機構的創辦等,促進了新型農業教育的發展并使之成為該時期的一種典范。新中國成立的初期階段,新型人民教育得以建立和發展,但這個時期里,全國院系出現調整。改革開放之后,高等教育獲新生,高等農業教育也隨即迎來了轉機,優勢與機遇賦予高等農業教育不斷進步和發展新的轉機。“211工程”的建設促進了省屬農業院校的整合,集聚優勢力量,推動學科發展。特別是黨的十九大以來,吹響了中國從“教育大國”向“教育強國”邁進的號角,高校“雙一流”建設循序漸進,“新農科”教育有力推進,“教育強國”聲音越來越響。
四、中國“新農科”教育發展的建設經歷
鄉村振興戰略被寫進黨的十九大報告,農業教育始終占領著推進一個時代進步和社會發展的制高點,科教興農始終是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著力點。黨的十九大以來,中國的社會矛盾發生了變化,三農領域的主要矛盾也隨之發生了轉變,這些轉變使得高等農業教育需要與時代變化、國家標準同向同行,需要推動高等農業院校與社會需求、區域發展共生共存,需要將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智慧和力量轉化到推動鄉村產業振興上,貢獻到助力決戰決勝脫貧攻堅進程中。“新農科”教育較之于以往的傳統農科教育,更加關注人文精神,更加強調人的本位作用,這恰恰與現代大學的教育理念在內在邏輯上是一脈相承的。雖然我國正式提出“新農科”教育的時間并不是很久,相關研究文獻也不是特別多(參見表3),但我國高等農業教育的發展歷程(參見表4)為“新農科”教育的建設與發展搭建了豐富的邏輯支撐與理論基礎,提供了扎實的建設啟示和經驗借鑒,奠定了科學的研究方向與思路架構。
五、高校深化農業教育的綜合改革路徑
(一)深化人才培養方案,落實立德樹人
把深化人才培養方案作為深化高等農業教育的“指南針”。適應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求,深化學生對學習和掌握馬克思主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深度認知,引導學生在學習生活中培養吃苦耐勞、聯系群眾、遵紀守法、品行端正的良好品格。以適應與滿足職業需求為導向,創新創建學科群交叉、產學研融合、校政企協同的“人才培養共同體”新模式新業態,推動塑造學生良好的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培養服務我國農村發展事業的社會責任感與使命感,推動專業素養、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協調發展。回歸大學本位,深度推進專題化、模塊化教學改革,充分調動和整合地方特色資源與元素,將鄉村建設、綠色生態、農村可持續發展等元素注入農業特色課程建設,集聚優勢特色學科力量,協同推進地方特色課程改革。
(二)優化師資隊伍建設,致力協同育人
把優化師資隊伍建設作為深化高等農業教育的“脊梁骨”。打造具有扎實專業知識理論體系和較強實踐運用能力的師資團隊,推動職稱比例、學歷比例、年齡比例、資質比例形成優質梯隊,共同鑄造教師發展“命運共同體”。積極整合與發揮行業領域導師的職業優勢和實踐能力,推動專業知識運用、農業經營管理、農業技術推廣、創新創業實踐、實踐技能操作、農村市場營銷等培養目標向強化農業人才培養成長成才轉化。探索構建“政、產、學、研、農”深度合作與良性循環的框架結構,群力搭建人才智庫與師資智囊,著眼于新型農民、鄉土人才、新鄉賢等工作、學習、成長、發展的實際考慮,創新與完善扶志扶智的制度供給,搭建良好環境和生存平臺,促進可持續發展。
(三)強化培養環境質量,助推區域發展
把強化培養環境質量作為深化高等農業教育的“營養田”。搭建培養平臺,主動與行業企業共搭平臺、共建基地、共享資源、共建智庫,推動學生更好更快掌握新時代的新型知識和新型技術,促進學生成為能夠適應信息文明時代的“新農科”人才。構建聯動機制,在基地教學、項目課程、實踐實訓、實習見習等環節形成聯動機制,促進產學研、校政企、師生地形成長效的互動機制。聚焦高校農業教育人才培養的綜合發展效益評估,集聚校地、校所、校企的增長極優勢,推動育人要素和創新資源共享與互動,推動行業資源向育人資源轉化,推動行業特色向專業特色轉化,推動合作成果向“新農科”建設成效轉化。
[參考文獻]
[1]董維春,梁琛琛,劉曉光.從傳統到現代的高等農業教育——兼論中國“新農科”教育[J].中國農史,2018(6):33-45.
[2]賀國慶.德國和美國大學發達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3][比利時]希爾德·德·里德·西蒙斯.歐洲大學史(第二卷):近代早期的歐洲大學(1500-1800)[M].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8.
[4][美]威廉·克拉克.象牙塔的變遷:學術卡里斯瑪與研究性大學的起源[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
[5]林玉體.哈佛大學史[M].高等教育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2.
[6]李典軍.美國農政道路研究[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4.
[7][美]亞瑟·科恩.美國高等教育通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8][美]蕾切爾·卡森.寂靜的春天[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8.
[9][美]德內拉·梅多斯.增長的極限[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6.
[10]曹幸穗.大眾農學史[M].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15.
[11]劉曉光,董維春.贈地學院在美國農業服務體系發展中的作用與啟示[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3):133-139.
[12]毛達如.中國普通高等農業學校要覽[M].北京: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1995.
[13]沈宗瀚.沈宗瀚自述[M].合肥:黃山書社,2011.
[14]袁家明,盧勇,董維春.中央大學農學院若干重要史實研究[J].中國農史,2017(4):123-136.
[15]劉曰仁,曹永華,楊鑫淼.中國農科研究生教育(1935-1990)[M].沈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1991.
[16]應義斌,梅亞明.中國高等農業教育新農科建設的若干思考[J].浙江農林大學學報,2019,36(1):1-6.
[17]顧明遠.教育大辭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18]劉志民,陳萬明,董維春.高等農業院校發展模式取向研究[J].高等農業教育,2002(11):15-18.
[19]黃廳廳,楊建.涵養人才培養生命樹筑牢專業發展共同體[N].貴州日報,2019-08-07.
[責任編輯:史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