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婧儀
[摘 要] 高技術產業是制造業的先導產業,是科技創新的重要陣地,其技術輻射性對于傳統產業具有升級改造的牽引力作用,也反映著當今世界的尖端和高端技術產業化進程,是國家競爭力的重要體現。我國經過長期的高技術產業化建設,高技術產業發展迅速,產業規模擴大,創新效益顯著,但是也存在著核心技術缺乏、政策環境、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對此結合科研創新體系、融資營商環境、產業布局體系三個方面提出了相關對策建議。
[關鍵詞] 高技術產業,科技創新,發展不平衡
[中圖分類號] F270[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9-6043(2020)09-0041-02
我國改革開放以來一直重視高技術產業的發展,為了滿足我國“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科教興國、促進經濟增長的客觀需求,高技術產業在“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火炬計劃、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各項指導性計劃及各項規劃綱要、優惠政策的扶植下,產業的科學技術的集成能力、產業創新能力呈現出新的特征。
一、我國高技術產業發展現狀
近年來,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深入研發與應用,使高技術產業在原有規模的基礎上更加迅速地發展,也對經濟增長產生了更加強勁的動力。但是也存在一些發展的瓶頸,在創新驅動戰略下,突破瓶頸獲得持續發展是高技術產業發展的重要命題。
(一)產業規模總體擴大,增長速度放緩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近年來,我國高技術產業的企業數量持續增加,2014年我國高技術產業企業數量為27939個,2018年我國高技術產業企業數量達到33573個,相較于2014年增加了20%,在全國工業企業數量占比達到8.9%。從主營業務收入方面衡量,高技術產業規模在擴大,如圖1所示,高技術產業2014年的主營業務收入為127368億元,占全國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的11.5%,2014-2017年,高技術產業的主營業務收入年均增長率達到8.4%,高于全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7.6%,2018年高技術產業的主營業務收入達到157001億元。和全國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變化的趨勢一致,高技術產業的主營業務收入也出現了下降的情況,但增長率仍高于全國工業企業水平,降幅比2017年收窄1.1個百分比,近五年,高技術產業的主營業務收入總體呈現的仍然是持續增加的態勢。但是,我國高技術產業發展仍然面臨著部分西方發達國家的威脅,一些行業核心技術主要為西方國家掌握,類似中興通訊等本土企業在“走出去”過程中也因貿易摩擦被制裁。這些客觀原因使得我國高技術產業發展面臨著新一輪的產業轉型需求,進一步降低對國外先進技術的依賴性,其10%的高增長率雖然有所下降,卻也意味著對產業創新需求的質量更高,高技術產業自主創新能力需要進一步提高。
(二)創新投入增加,專利產出優勢不足
創新是高技術產業的生命力。R&D(研究與試驗發展)投入是創新的重要物質基礎,在對高技術產業的定義上,國際和國內均將R&D投入作為劃分高技術產業的指標。其中R&D經費是企業布置科技資源的直接體現,集中反映了產業科技投入的規模和水平、體現了產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和競爭力。2018年,我國高技術產業R&D經費投入達到3559億元,同比增長12%,同年投入強度達到3.9%,遠高于引進技術經費139億元。R&D活動的個數為17248個,占高技術產業全部企業個數的51.3%,從業人員114.6萬人,占整個產業從業人員的8.7。R&D的高投入能夠滿足高技術企業對資金投入的大量需求,將創新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獲得創新的正效益,并進行持續的創新活動。2018年,我國高技術產業新產品銷售收入達到36894億元,是R&D經費的十倍多,占全部主營業務收入的24%,創新的效益較為可觀。但是衡量創新效益的重要指標,專利產出,卻面臨著優勢不足的問題。2018年,高技術產業發明專利申請量為137633件,僅為全國的9%,有效發明專利數量425137件,占全國有效發明數量的比重卻有下降的情況。一方面,主要是由于缺乏有效的政策引導和扶持,沒有建立風險投資機制,社會對高風險的高技術產業投資熱情不足[1]。另一方面,企業的知識產權意識存在不足,對知識產權的運用很大程度上轉化為對行政執法的依賴,而缺乏企業戰略的專利布局,專利申請的專業撰寫人員能力需要提高。
(三)產業區域、企業不平衡
高技術產業快速發展的同時,存在著發展不平衡的問題。第一,地區發展不平衡,2018年我國高技術產業大型企業個數共計1874個,主營業務收入為95822億元,其中東部地區1315個,個數占到百分之70%,主營業務收入70861億元,比重達到74%,遠超過中部地區、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東北地區大型企業個數44個,主營業務收入不足東部地區的2%。中型企業的地區差異和大型企業基本一致,而在R&D投入上,不同地區也呈現出差距逐漸擴大的趨勢。高技術企業向東部聚集,要素稟賦的差距導致了地區產業結構的不同,進而影響到高技術的外溢效應。東部地區的政策環境、營商環境、資金和人才的吸引力,對于資金密集度、知識密集度、技術密集度高的高技術產業來說形成了絕對優勢。同時空間擴散的局限性由難以將知識技術在全國范圍內迅速地輻射和擴散,其他地區難以在東部發展的基礎上實現產業升級。第二,國有企業與非國有企業、外商投資企業發展不平衡。由于體制和本身技術實力等差異,國有企業的創新水平更多地依賴于科技隊伍規模,而其他所有制企業的科技經費更為重要,二者受FDI的影響也不盡相同;由于有強大的資金實力和雄厚的技術積累,外商投資企業在研發競爭中明顯采取“領先一步”的戰略,而國內企業的科技活動會對對方產生“擠牙膏”效應,激發對方更強的創新動力,因此,國內企業在與對方的技術創新競爭中很難占據上風[2]。
二、我國高技術產業發展對策研究
高技術產業發展依賴于一定的基礎研究實力與政策環境,可以從科研創新體系、融資營商環境、產業布局體系三個方面研究高技術產業發展的對策。
(一)構建高技術產業技術創新體系
高技術產業技術創新體系可以從基礎研究與新技術的研發、R&D投入、產學研合作、培養高技術人才等多個方面構建。首先,要把握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機遇,加大對基礎科學研究的力度,增加R&D投入,突破通信技術、生物醫藥技術、海洋技術、航空航天技術等領域現有的前沿跟蹤研究現狀,加強研究的前瞻性,為新興產業的發展找到方向和核心競爭力。其次,要注重人才的作用。加強對相關研究人員、技術人才的培養,除了高等院校的培養外,在義務教育階段也應該加大科技思維的培養,為未來的科學研究培養打下基礎。第三,要加強企業與高校、研究所的合作,鼓勵高校研究人員、技術研究人員進行自主創新產業化活動,及利用知識產權的轉讓完成技術轉移,幫助企業完成新技術的產業化。
(二)優化高技術產業融資營商環境
高技術產業資金密集度很高,由于研發的不確定性,相比較傳統產業而言,具有高風險與高回報的雙重特點,而且建立于基礎研究之上的高技術產業投資回報的周期長,將創新產品成功地銷售出去,正如馬克思所說的“是一次驚險的跳躍”,高技術企業只有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完成這個過程,獲得創新的正效益,才能回籠資金、開展新一輪融資,并進行持續的創新活動。因此,可以成立專門的風險投資機構,制定一系列優惠政策和計劃引導其他企業成為投資者,以及成立相關的基金會、個人投資平臺等多種投資方式,滿足高技術產業對于資金的巨大需求,形成政府——金融機構——社會投資等全方位的融資渠道。在營商環境上,對高技術產業減少行政審批的負擔,從申請專利到轉讓專利等流程方面減少手續的繁瑣性,加大政策的扶持力度,加快新技術產業化的過程。
(三)加強產業發展的合理分工協作
我國高技術產業發展不平衡的問題是一個長期問題,不應該急于求成,將東部地區、大型創新企業、外資企業的經驗完全復制到相對落后的地區或企業,而應該基于不同的要素稟賦,科學規劃產業布局、優化現有的產業發展環境,增強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從區域發展上,應該進一步加大對東部地區的高技術產業的投入,加快產業的轉型升級,將一部分較為成熟的專業化生產的行業通過產業轉移的方式帶動其他地區的產業轉型升級,而這種產業轉移應該注重與當地的資源、特色、優勢產業相結合,構建本地區的創新點。增加高技術產業發展示范區,高新技術開發區的數量,推動產業集聚,形成規模經濟效應,加強不同地區、不同企業間的分工與協作,發揮不同的區位優勢。
從企業發展上,應該在繼續吸引外資的同時減少對外國核心技術的依賴,對一些國家支柱性、國防戰略安全等行業嚴格堅持自主創新研發,對于消費商品、藥品等行業,在引進技術、科技進步降低成本,保障各類型企業參與市場競爭的同時,滿足消費者對于高技術產品的需求,使高技術產業的發展與提高人們生活質量、改變人們生活方式與思維方式的聯系更加緊密。
[參考文獻]
[1]范世權.我國高技術產業發展的制度環境:現狀、原因及對策[J].財經問題研究,2006(12):74-77.
[2]蔣殿春,夏良科.外商直接投資對中國高技術產業技術創新作用的經驗分析[J].世界經濟,2005(8):5-12+82.
[責任編輯:趙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