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凱 鄒倩倩
[摘 要] 產業鏈精神是產業鏈形成、發展過程中體現的、被產業鏈參與主體認識到的產業鏈發展的本質與客觀規律。產業鏈精神來源于團隊精神、工匠精神、企業家精神、商業精神和工業精神,但產業鏈精神追求的是產業鏈利益最大化而不是單一的個體價值最大化或利潤最大化,因此更突出共生信任精神、戰略協同精神和鏈式創新精神。基于產業鏈精神的內涵闡釋,對產業鏈精神的時代性、民族性、國度性和國際性四大特征,及對中國產業鏈現代化的意義進行了討論,澄清了學界模糊認識的重要環節,為產業鏈現代化提供精神動力,也為參與國際產業鏈競爭提供思想準備。
[關鍵詞] 產業鏈精神;內涵;特征;產業鏈現代化
[中圖分類號] F062.9[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9-6043(2020)09-0049-03
行業的發展不斷突破自身形成產業,在產業中鏈核企業的帶動下對上下游企業進行整合形成產業鏈。由于工業起步晚,產業鏈的概念雖然在中國學界廣泛應用,但仍然存在著基礎薄弱、產業鏈條短、鏈核企業少的諸多短板,在參與國際產業鏈競爭中整體優勢不明顯。為此,中國提出了產業鏈現代化的目標,這是產業鏈領域的一場革命和一次長征。而精神具有凝心聚力、鼓舞士氣的作用,因此,本文認為產業鏈精神同樣可以為產業鏈現代化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
一、產業鏈精神溯源
精神不是先驗的,而是在人類歷史和意識形態演化中逐步規定并發揮作用的[1]。同理,產業鏈精神是隨著中國產業鏈的實踐進程而逐步形成和發展的,其存在的根據和前提是已經存在的團隊精神、工匠精神、企業家精神、商業精神和工業精神。產業鏈精神是對這些精神的合理因素的辯證否定和揚棄。
一是團隊精神是產業鏈精神的基礎。團隊合作源于勞動分工,在人類的共同勞動中集中體現了大局意識、協作精神和服務能力與水平。隨著工業文明的發展,團隊精神由農業文明的簡單分工變的日益復雜,形成了組織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產業鏈是一個開放、有序的系統,是為消費者提供優質最終產品的各類群體的集合,在堅持產業鏈整體利益的共識下,個體人和個別企業通過各自的奉獻和付出實現了集體力,保證了整體產業鏈利益的最大化。
二是工匠精神是產業鏈精神的源泉。工匠精神雖在東西方文化中有所差異,東方工匠精神更重視“尚技”、“崇德”和“道技合一”,西方文化中工匠精神則強調“追求完美與極致”,共同點則體現了精益求精、嚴謹細致、堅守專注和自我革新等優點[2]。產業鏈無論有多長,其最終的落腳點都是在工序上,體現在具體的崗位和工序上,一旦某一個工序出現問題,則會導致整個鏈條的產品質量出現問題。從三聚氰胺事件到假疫苗事件,以及同類產品質量的差距,都能切實體會到工匠精神的極端重要性,是產業鏈精神的源頭活水。
三是企業家精神是產業鏈精神的統帥。企業家精神是企業家在從事管理實踐和組織生產中體現出來的才能、才華,認為企業家精神具有“不斷創新的精神”[3]、“對已經存在機會的把握能力”[4]、“將經濟資源從生產率較低產量較小的領域轉移到生產率較高產量較大的領域”[5]、“消除市場不均衡性的特殊力量”[6]。產業鏈是由節點企業構成的,產業鏈整合與延伸都是在企業家的領導下完成的,企業家精神的創新意識和組織生產、資本運作的能力決定著產業鏈的高度和水平,因此在產業鏈精神中起到了統率的作用。
四是商業精神是產業鏈精神的靈魂。在重農抑商傳統文化的影響下,我國的商業文化并未形成主流文化,但可以從晉商、徽商的商道和商業倫理中體會到,如“以義取利、道義為先”、“人所棄我則取之,人所去我則就之”、“結交務存吃虧心,酬酢務存退讓心”。近代西方文明中則可以看到在重商主義的推動下資本主義的快速發展,其商業精神體現在以貿易為特征的商業實踐,特別是超血緣關系建立的各類經濟組織的“企業法人意識”、契約精神,為美國的大陸擴張提供了精神動力,甚至成為美利堅民族靈魂中的一種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7]。產業鏈的發展是在分工和市場交易的作用下逐步形成的,并伴隨著分工的復雜化和市場交易頻度的增加而升級的,分工的發展為產業鏈的延伸提供了必要條件,而商業繁榮則為產業鏈發展提供了外部動力。
五是工業精神[8]是產業鏈精神的后盾。重商主義為葡萄牙、西班牙、荷蘭等國家帶來了暫時的繁榮,卻又相繼衰落,在工業精神引領下以英國、法國為代表的工業革命成為資本主義的新代表,推動了人類社會從農業文明邁向工業文明。現代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為傳統工業技術的升級與改造提供了契機,物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科技等為代表的新興工業化切實推動了產業鏈的發展。如果說商業精神為產業鏈的整合提供了市場的敏感性,那么工業精神則為產業鏈的延伸和跨領域整合提供了實現性。
二、產業鏈精神的概念與內涵
產業鏈精神的理念。產業鏈是經濟領域介于企業和宏觀經濟的中觀組織,具有網絡式產業聯盟或一體化產業聚合體特征。產業鏈精神隨著產業鏈的形成、發展逐步展示出來,奉行著三大理念:一是包容的理念,正是產業鏈節點企業始終抱著“海納百川”、“虛懷若谷”的態度,才能將不同領域的新需求、新技術和新工藝及時納入到產業鏈條之內,通過信息鏈、創新鏈整合資源鏈、技術鏈和生產鏈,不斷為顧客提供多品種、高品質的最終消費品。二是開放的理念,產業鏈堅持產業鏈價值最大化的原則,作為產業鏈條的每一個節點企業,都必須在這個原則下適度向其他企業保持開放姿態,實現信息、資源、技術、資金等的共享。三是自由的理念,產業鏈的發展歷史進程是在“看不見的手”和“看得見的手”的共同支配下,不斷從一個行業、一個企業、一個地區實現跨行業、跨企業、跨地區發展的,從其本質上看,產業鏈的發展是自由的。
產業鏈精神的概念。產業鏈精神是在“包容、開放、自由”三大理念指導下對已有的團隊精神、工匠精神、企業家精神、商業精神、工業精神的批判和辯證否定,為此,本文將產業鏈精神規定為:為全心全意滿足顧客高品質需求或國家安全,在堅持社會責任和道義優先的前提下,主動搜尋實現產業鏈利益最大化的路徑和方法而體現出的共生信任精神、戰略協同精神和鏈式創新精神。
產業鏈精神的內涵。一是共生信任精神是產業鏈凝聚力形成的基礎,作為一個松散的企業組織,雖然有著產業鏈利益最大化的追求,但不能絕對排除每個企業的經濟計算屬性,產業鏈節點企業應秉持“命運共同體”的理念,突破企業與企業之間的人際信任、制度信任而走向共生信任,防止出現因個別企業利益受損造成的整個鏈條信任的丟失,最終影響產業鏈利益最大化的實現。二是戰略協同精神是產業鏈平穩順暢運轉的保障,作為不同時空格局中的產業鏈節點企業,如何實現從無序散亂狀態向有序集體行為的轉變,關鍵是要培育、植入戰略協同精神,克服節點企業線性、單向度的產業鏈“自娛性”機制,形成合作、溝通、交流的自覺性、經常性,構成整個產業鏈平穩運行的保障機制。三是鏈式創新精神是產業鏈保持競爭力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鏈式創新精神是產業鏈創新鏈的抽象與提升,與單個節點企業孤立創新不同,鏈式創新要求每個鏈條的節點企業同時謀劃創新、同時部署創新、同時推進創新技術落地,產業鏈本身就是一個創新的產物,但又與單方面的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和制度創新不同,產業鏈需要的是三者的集成創新,所以離開了鏈式創新精神的指導,則產業鏈必將很快陷入困境之中,同時鏈式創新精神又是克服產品生命周期和經濟周期的重要手段,確保創新能夠實現產業鏈乘數效應最大化。
三、產業鏈精神的特征
產業鏈精神的時代性特征。產業鏈形成和發展均體現著產業鏈精神,但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又有其鮮明的特征,在農業文明時代,產業鏈精神則體現與農耕文明相適應的精神特征,在工業文明時代則體現與機器化大生產相適應的精神特征,隨著時代的變遷和人類文明的進步,產業鏈精神的內容也將不斷得到充實而邁上新的階段。
產業鏈精神的民族性特征。產業鏈各節點企業是由不同民族的企業家、商家和工匠參與的,由于不同民族的地域條件、資源稟賦、宗教信仰和習俗等的差異,必然會對產業鏈精神的形成打上民族的烙印,如英吉利民族、法蘭西民族、日耳曼民族、美利堅民族、大和民族和我國不同民族地區,產業鏈精神會因民族的不同而有差異。
產業鏈精神的國度性。在當今時代,產業鏈的形成和發展多是在國家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國家通過宏觀經濟政策這只看得見的手會直接影響資源、要素等在不同產業鏈,以及產業鏈不同區域、不同環節之間的配置,如德、日重視工匠精神,而美國強調商業精神。
產業鏈精神的國際性特征。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互聯互通的實現,產業鏈的發展也從一國走向另外一國,典型表現是垂直分工和水平分工在全球化的實現,除了極個別國家的產業鏈因封閉而仍在一國存在外,更為經常和普遍的是產業鏈的跨國發展,與此同時產業鏈精神也必然會帶有國際化的特征,包括生產標準的國際化、技術規范的國際化、生產要素的國際化和產品銷售的國際化。
四、產業鏈精神對中國產業鏈現代化的意義
一是澄清學界模糊認識的重要環節,在2019年召開的中央財經第五次會議上將“產業鏈現代化”明確為產業鏈發展的目標,但用什么樣的精神來指導產業鏈現代化,在學界尚未有統一的認識,如有的學者認為“應發揮企業家精神和工匠精神”[9]、“擴大中國產業鏈要有工匠精神”[10],通過分析可以發現,產業鏈精神雖然離不開工匠精神和企業家精神,但產業鏈精神的共生信任、戰略協同和鏈式創新的精神內涵又具有獨特性,因此不能簡單用工匠精神和企業家精神代替產業鏈精神。
二是為產業鏈現代化提供精神動力,具體包括:為中國不同體制、類型、地域的企業形成產業鏈和實現區域“三產融合”提供向心力;為產業鏈要素的生物鏈、資金鏈、信息鏈、能量鏈、物流鏈、企業鏈和技術鏈等之間的整合提供凝聚力,實現由松散無序狀態向“石榴式”抱團生存狀態轉變,進一步強化“無形的手”與“有形的手”之間的握手。
三是為參與國際產業鏈競爭提供思想準備,以新技術為特征的新興產業鏈,將全球的國家分為自主創新為主的“頭腦”國家和模仿創新的“軀體國家”,不同國家之間通過不同的分工和協同形式,發達國家通過并購、股權投資等手段不斷對發展中國家的產業鏈整合、拆分,甚至肢解,加深了發展中國家對發達國家的依附性,產業鏈精神的提出強調以鏈式創新精神為主導,在指導發展中國家走出低端產業鏈狀態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劉永佶.黑格爾哲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7:499.
[2]肖群忠,劉永春.工匠精神及其當代價值[J].湖南社會科學,2015(6):8.
[3]熊彼特.資本主義、社會主義、民主主義[M].紐約:哈伯與敖出版社,1975:125-127.
[4]彼得·德魯克.創新與企業家精神[M].北京: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9:34-39.
[5]薩伊,政治經濟學概論[M].北京:北京商務印書館,1963:78-83.
[6]馬歇爾.經濟學原理[M].北京:北京華夏出版社,2005:198-205.
[7]李連廣.“商業精神”與美國20世紀前的擴張[J].商業時代,2012(8):144-145.
[8]董明珠,企業“工業精神”可以缺失嗎[EB/OL].https://article.pchome.net/content-121005.html,2006-9-21/2020-3-29.
[9]梁啟東.如何打好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的攻堅戰[EB/OL].http://politics.gmw.cn/2019-08/31/content_33124946.htm,2019-8-31/2020-3-29.
[10]樊綱.擴大中國產業鏈要有工匠精神[EB/OL].http://www.cnr.cn/gd/jjzx/20191212/t20191212_524895948.shtml,2019-12-12/2020-3-2.
[責任編輯:王鳳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