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 王騰坤



林海、王騰坤:中國食品加工業出口貿易結構研究
2020年第9期
中國食品加工業出口貿易結構研究
林 海,王騰坤
(中國農業大學 經濟管理學院,北京 100083)
內容提要:中國食品加工業出口貿易結構的變化關系到農業對外貿易平衡與農業產業結構優化和升級。現狀分析表明,中國食品加工業出口市場占有率相對穩定,三元邊際分析結果顯示廣延邊際和價格指數邊際趨于增加趨勢,數量指數邊際貢獻度在下降,中國食品加工業以量取勝行為不明顯。集約邊際從受數量驅動轉變到由價格驅動,細分產業由前期的廣延邊際和集約邊際共同影響為主,變為中期的數量指數驅動為主,后期價格指數貢獻程度凸顯。市場分割和地理距離對肉魚蔬油產業出口負向影響顯著;地理距離對其他食品制造產業和飲品產業出口正向影響顯著,出口目的地貿易自由度對飲品產業負向影響顯著;相對貿易障礙對細分產業市場占有率的影響存在交互效應。廣延邊際、價格指數和數量指數存在相互影響。并且他們影響方向和程度視細分產業而定,類似特點同時表現在貿易障礙與相對貿易障礙對三者的影響。食品加工業出口貿易結構這一變化順應了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需求。
關鍵詞:貿易障礙;市場分割;三元邊際;企業異質性
中圖分類號:F746.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148X(2020)09-0060-11
一、引言
中國食品加工業出口貿易①作為農產品對外貿易順差的重要來源,對于提升農業產業鏈、促進農產品增加值貿易和提高農民收入、促進鄉村振興具有重要的作用。相對于初級農產品而言,食品加工業出口產品具有較高的增加值,相關產業鏈帶動就業規模較大,其出口規模的擴大可以有效提升相關行業農業產業鏈,并帶動農民收入的提高,有效解決初級農產品增加值低、農業相關從業人員工資增長緩慢的問題。特別是近年來,在鄉村振興、扶貧攻堅等領域,農產品加工業的加速發展,對于解決農村發展和農村人口就業、提高收入等問題具有重要的作用。分析中國食品加工業出口貿易結構的變化趨勢、影響因素,有利于順應相關產業升級的需求,促進中國農產品貿易結構的優化和升級,以形成健康合理的食品加工業產業布局。
自2003年以來,中國食品加工業出口額在保持一段時間快速增加趨勢后,出現下降趨勢。中國食品加工業在2003—2014年,出口額一直保持增加趨勢,從2003年的134.07億美元增加到2014年的416.56億美元,年均增長率為93.76%。此后出口額開始下降,2016年出口額降為397.69億美元(UNCOMTRADE /CEPII-BACI)②,主要為肉魚蔬油產業降幅較大,其他產業下降不顯著,飲品行業甚至略有增長。從中國食品加工業出口現狀來看,當前中國食品加工業出口以肉魚蔬油產業產品類為主。2003—2016年,肉魚蔬油產業產品類占中國食品加工業出口份額大約保持在70%左右,其次是其他食品制造產業產品類,占中國食品出口份額的16%左右,奶制品產業市場份額僅占1%左右。由此可以看出,在中國食品加工業5個細分產業范圍內,各細分產業出口呈現明顯的結構性差距,肉魚蔬油產業相對其他產業具有明顯優勢。對比國際相同產業,肉魚蔬油產業的國際市場占有率(5.81%)相對其他產業(谷物制品產業和其他食品制造產業市場占有率為3%左右)差異不明顯。
結合上述分析可以發現中國食品加工業的細分產業間存在差異,又具有相似的特征。出口額量級的絕對差異,并沒有導致市場占有率的顯著差異,除受三聚氰胺事件影響的乳制品行業,其余產業增長趨勢呈現相同特征。這在一定程度上,為中國食品加工業作為一個整體分析,提供了統計特征支持。
為了進一步分析中國食品加工業這種相似特征在增長特點上是否具有獨有屬性及內部特征,本文將根據現有國際貿易理論,結合中國食品加工業出口產品的實際情況,對食品加工業出口貿易結構進行研究。近年來,隨著異質性企業貿易研究的持續開展,貿易結構分析的框架得到發展和完善。Melitz在壟斷競爭貿易模型的基礎上,引入企業具有不同生產率,即企業異質性,在考慮市場固定進入成本和出口市場固定進入成本,對企業的出口決策行為和貿易對資源重新配置的影響作了分析,從而引入集約邊際和廣延邊際概念[1-2]。集約邊際指的是單個企業出口額的變化情況,廣延邊際是指特定產業內出口商品種類的變化情況,可以看出特定產業出口額同時取決于該產業出口產品種類和每類產品出口額。進而一國特定產業在其他國家或地區的市場占有率也取決于廣延邊際和集約邊際的份額。為了對出口市場占有率變化趨勢進行研究,需要對廣延邊際和集約邊際指數化[3]。Feenstra根據產品權重,構建了集約邊際中的價格指數邊際[4];Hummels利用價格指數把廣延邊際、集約邊際指標化,并將集約邊際進一步分解為數量指數邊際和價格指數邊際[5];lvarez進一步將數量指數具體化[6]。本文借鑒以上研究,并加以推導,采用三元邊際分解方法對中國食品加工業出口市場占有率進行分解,以期更全面地分析中國食品加工出口貿易結構特征。
另外,貿易障礙和市場分割也在國際貿易研究中扮演著關鍵的角色。根據現有研究,可以把貿易障礙劃分為三類或者他們之間的組合:距離代表的信息成本、運輸成本等交易費用[7];邊界代表的文化、習俗等風俗習慣或制度環境的差異[8-9];貿易壁壘包含關稅和技術性壁壘等[10]。這些貿易障礙影響企業進入某國家或地區的可能性和進入成本。但這些因素,對于本國或地區產品的生產決策,屬于外生變量,更傾向于影響企業的出口決策。相反,一個國家或地區資源配置失效導致的生產成本過高,將會影響企業的生產決策。由于中國過去國情影響,市場存在分割狀態,這種市場分割對中國資源的配置產生較大的扭曲,造成企業生產決策時面臨較大的國內市場進入成本和中間產品的生產成本[11-12]。所以,在本文對食品加工業出口貿易結構的分析中,還將引入貿易障礙和市場分割等因素,探討貿易結構變動的趨勢。
另一方面,三元邊際可以將國際市場占有率進一步劃分為:廣延邊際、價格指數邊際和數量指數邊際,參考趙金鑫等方法[14],三者聯立方程建立如下:
其中,lnemijt、lnpijt、lnqijt表示t時期,i在j市場上占有率分解結果——廣延邊際、價格指數和數量指數,并分別對其取對數形式。相對其他進口來源國家或地區,中國相對人均購買力假定更多作用在廣延邊際上,因為相對人均購買力更多表示產品種類的相對程度;實際地理距離,根據冰山貿易成本,假定作用在數量指數上;價格指數更多受到相對指標的影響。
三、數據來源和三元邊際的分解
為了方便分析市場分割、貿易障礙對中國食品加工業出口的影響,將出口限定在與中國相應產業擁有穩定出口關系的地區,即中國和食品加工業出口目的地長期保持穩定的出口貿易關系。因為中國乳制品行業在出口份額中占比較少,且具有穩定出口關系的國家相對較少,不利于計量模型的展開分析,所以在分析中,剔除中國乳制品行業,對中國食品加工業肉魚蔬油、谷物制品、其他食品制造、酒類等飲品產業進行實證分析。各產業的所選國家個數、時間維度、所選國家在時間維度上的出口額比重(這些國家或地區進口中國相關食品加工業產品占出口總額比重),具體見表1。可以看出,這些國家或地區進口中國各食品加工業比重在90%左右,基本能夠代表中國食品加工業各個細分產業整體出口情況。
根據計量實證模型,構造模型需要的原始數據及其來源見表2。
根據第二部分的理論分析,模型所需變量的具體構造過程闡述如下:
首先,關于市場分割度指標,將采用現有指標計算方法,利用中國統計年鑒中31個行政區(不含香港、澳門、臺灣等行政區)分地區13種商品零售價格分類指數數據:糧食、水產品、飲料和煙酒、服裝鞋帽、紡織品、中西藥品及醫療保健品、化妝品、書報雜志及電子出版物、日用品、家用電器及音響器材、燃料、交通通信用品、建筑材料及五金電料,根據Parsley and Wei以及毛琦梁和王菲的方法[15-16],發現中國市場分割程度整體呈現下降趨勢,個別年份受整體經濟環境的影響存在波動。
其次,模型還引入了貿易障礙變量。由于地理距離不隨時間發生變化,所以,需要對中國和出口目的地等國家或地區的制度距離和貿易自由度特征進行統計描述,構造貿易障礙變量。一方面,制度距離為出口來源國和出口目的地國之間經濟自由度的差值,中國經濟自由度相對穩定,貿易自由度趨于增加趨勢。在2003—2016年之間,中國經濟自由度維持在52.84,最小值為2010年51,最大值為2005年53.7。但貿易自由度增加明顯,由2003年50.6增加到2016年72.8,增加幅度為43.87%,不過,2010年之后,中國貿易自由度趨于穩定,分布在72附近。另一方面,中國食品加工業出口目的地國家或地區,經濟自由度平均值和貿易自由度平均值分布趨勢和中國經濟自由度和貿易自由度趨勢相同。但不論經濟自由度還是貿易自由度,出口目的地國家或地區的均值均高于中國,表明中國食品加工業傾向于向高經濟自由度和貿易自由度的國家或地區出口。
更進一步地,經濟自由度和貿易自由度指標的相對指標也說明了中國食品加工業出口所面臨的貿易障礙情況。出口目的地的進口來源國經濟自由度均值,表示中國(i國或地區)食品加工業如果出口到美國(j國或地區),則求出美國(j國)所有進口來源國的經濟自由度的均值。對食品加工業細分產業,分別求各自出口目的地進口來源國經濟自由度均值,發現中國乳制品產業出口目的地進口來源國經濟自由度均值,高于酒類等飲品產業和谷物磨制品產業,其他食品制造產業出口目的地進口來源國經濟自由度均值高于肉魚蔬油產業,低于酒類飲品產業和谷物磨制品產業。并且,五類產業出口目的地國經濟自由度均值都高于中國經濟自由度,表明在這五類產業中,中國與他們出口目的地之間的經濟距離,高于出口目的地與進口來源國的均值。
出口目的地的進口來源國貿易自由度均值按照乳制品產業、酒類等飲品產業和谷物制品產業、其他食品制造產業、肉魚蔬油產業依次遞減,但均高于中國貿易自由度。五類產業出口目的地的進口來源國貿易自由度均值趨勢,和中國貿易自由度趨勢接近,說明參與國際貿易國家貿易自由程度均在一定程度的提高。但由于中國貿易自由度均低于五類產業出口目的地進口來源國貿易自由度均值,說明中國與出口目的地國家或地區之間的貿易障礙要高于平均水平。
最后,基于三元邊際分解,分析中國食品加工業出口市場占有率。中國食品加工業國際市場占有率相對穩定,且集約邊際從受數量驅動,轉變到由價格驅動。中國食品加工業加權國際市場占有率,除受全球經濟危機影響在2007-2016年,少量下降,一直維持在7%左右。在2003-2016年之間,除少量波動,廣延邊際(EM)維持在0.68,即中國食品加工業出口商品種類占商品全部種類的一半偏上,產品種類相對較少,還有很多繼續提高的空間。同時,集約邊際(IM)也相對平穩,但對其進一步拆分為價格指數(P)和數量指數(Q)后,發現出口商品數量在中國食品加工業市場占有率的貢獻份額下降,由2003年的0.12下降到2016年的0.104,下降幅度為13.64%。價格貢獻上升,且中國食品加工業出口產品價格由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小于1)變為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大于1),由2003年的0.932上升到2016年的1.062,上漲幅度為13.91%。可知,中國食品加工業產品的出口,由過去的以數量拉動為主,變為價格驅動為主。
考慮到食品加工業具體細分產業的情況可能有所不同,對中國食品加工業進一步拆分為五類產業,分別為肉魚蔬油產業、乳制品產業、谷物制品產業、其他食品制造業和酒類等飲品制造業,對這五類產業的出口市場占有率進行三元邊際分解,以檢驗中國食品加工業的細分行業是否具有相同邊際特征。
分解結果顯示各個細分產業種類呈現不同的變化特征。在2003-2006年之間,肉魚蔬油產業國際市場占有率的增加主要為數量拉動,并且產品種類出現負向變動,乳制品產業為價格驅動,其次是商品種類;谷物制品產業和其他食品制造產業是商品種類驅動為主要因素,其次是價格;酒類等飲品產業市場占有率下降,主要影響因素是商品數量指數的下降。可以看出,在2003-2006年之間,肉魚蔬油產業和酒類等飲品產業市場驅動因素為數量指數,乳制品產業驅動因素為價格指數,谷物制品產業和其他食品制造產業驅動因素為商品多樣性(廣延邊際)。在2010年后,肉魚蔬油產業出口額增加主要由價格指數因素拉動,同時,廣延邊際和出口數量指數也均增加;乳制品產業國家市場占有率增加,主要拉動因素為集約邊際中的出口產品數量,價格和產品種類均呈現下降趨勢,可能是受2009年爆發的三聚氰胺事件影響。谷物制品產業國際市場占有率下降,廣延邊際增加,集約邊際下降,可以看出谷物制品產業市場占有率主要拉動因素變為集約邊際,同時,價格指數出現上升,數量指數下降,可以進一步得出主要拉動因素為集約邊際中的數量邊際。其他食品制造產業市場占有率上升,廣延邊際、價格指數和數量指數均上升,不過集約邊際的貢獻程度(73.74%)大于廣延邊際的貢獻程度(26.26%),價格指數和數量指數貢獻程度接近,可以看出其他食品制造產業的主要拉動因素為集約邊際。酒類等飲品產業市場占有率上升,價格指數上升,廣延邊際和數量指數均下降,可以看出這段時期,中國酒類等飲品產業的主要拉動因素為價格指數即產品競爭優勢的提升。
為了更具體地分析中國食品加工業邊際特點動態變動趨勢,采用非參數估計中的核密度估計方法,對中國食品加工業及其五個細分產業的邊際分解特征數據,進行分析。分析工具為Python第三方Statsmodels程序包。
中國食品加工業產品種類趨于增加趨勢。整體上看,中國食品加工業國際市場占有率份額中,廣延邊際(產品種類)的貢獻份額明顯提高,表現為峰度下降且向右移。進一步劃分時間段,可以看出,在2003—2007年和2011—2016年,都存在這種趨勢,廣延邊際份額整體在增加,但在2007—2011年之間,乳制品產業和谷物制品產業,廣延邊際份額存在下降,乳制品行業可能是受三聚氰胺事件的影響,谷物制品雖然下降,但不明顯,可以當作產品的正常市場行為。另一方面,雖然中國食品加工業數目在不斷增加,但整體趨勢存在較大差異,特別是谷物制品和其他食品行業,整體分布表現為左偏,即在大多數出口目的地,這兩類產業的產品種類都低于世界水平,出口種類較全的目的地數目較少,又因為眾數和中位數表現為大于0.5,即這兩類產業雖然低于世界水平,但差別不是很大。而其余行業,雖然產品種類較全的出口目的地數目相對較多,但眾數小于0.5,中位數和0.5接近,表明這些產業產品較少種類的出口目的地數目也相對較多。
中國食品加工業價格指數在增加,表明產品競爭力處于提高趨勢。2003—2016年,中國食品加工業不同子行業價格指數趨勢均保持峰度下降、右側偏移,意味著中國食品加工業低價格指數產品在不斷減少,高價格指數產品的數量在增加。可以反映出在這段時期,中國食品加工業在不斷提高自身的產品質量或者競爭優勢。并且在不同細分產業中,這種變化趨勢很接近。肉魚蔬油產業、乳制品業、谷物制品業、其他食品制造業和酒類飲品業在2003—2007年出現峰度上漲且向左偏,表明這段時期中國價格指數高的產品數量在遞減,可能的原因是中國加入WTO組織,食品加工業貿易開放程度瞬間提高,這段時期這些產業在不斷優化自身產業結構,這可以反應在2007年后,該產業峰度下降且向右側偏移,產品價格指數在不斷提高。但趨勢變化幅度存在一定差異,肉魚蔬油產業變化幅度明顯低于其他產業,可能由于該產業基本飽和,產品質量提升空間有限。
中國食品加工業以量取勝行為不明顯。整體看,中國食品加工業數量指數,除肉魚蔬油產業,均明顯小于0.1,即在特定產品類范圍內,中國食品加工業細分產業大多數市場份額均小于10%,且這些產業眾數不存在明顯變動的痕跡,即這些產業數量指數穩定,更多的變動體現在小市場的微弱變動,即在國際市場上,這些產業“以量取勝”可能性較低。肉魚蔬油產業在2003—2011年之間,數量指數峰度存在明顯變化,即相應眾數增加,波峰出現右側傾向,表明中國該產業出口數量變動對市場占有率具有更大作用,但在2016年,數量指數分布與2003年接近,即在2011—2016年,中國肉魚蔬油產業產量指數貢獻在下降。整體可以看出,中國食品加工業“以量取勝”行為不明顯。
四、實證分析
根據第二部分公式(17)—公式(20),結合第三部分所收集整理的數據,進行計量分析實證,首先使用公式(17),分析出口市場占有率的影響因素,再結合公式(18)—公式(20),采用3SLS聯立方程模型,估計三元邊際的影響因素,并分別討論如下:
(一)出口市場占有率影響因素
實證分析發現(見表5),出口目的地地區或國家人均購買力和中國人均相對購買力對中國食品加工業不同細分產業產生不同影響。目的地國家或地區人均購買力越大,越利于中國肉魚蔬油產業(0.841)、谷物制品產業(0.803)、其他未另分類產業(0.905)等產業國際市場占有率的提高,即目的地國家或地區人均購買力每提高一個百分點,對應產業國際市場占有率提高0.841、0.803、0.905個百分點。中國人均相對購買力越強,越利于肉魚蔬油產業(0.381)、其他未另分類產業(0.126)等產業國際市場占有率的提高,但對谷物制品產業國際市場占有率的提高起到抑制作用,半彈性為-0.270。另一方面,中國相對出口目的地進口來源國家或地區,人均購買力的差異程度,僅對其他未另分類產業國際市場占有率的提高,產生顯著的負向影響,彈性為-0.477,即在其他未另分類產業,人均購買力差異程度越大,越不利于中國該產業國際市場占有率的提高。但以上人均購買力因素,均沒有對中國酒類等飲品產業產生顯著影響,即購買力因素并不是影響中國酒類等飲品產業國際市場占有率提高的主要因素。
從貿易障礙角度看,不同貿易障礙對中國食品加工業國際市場占有率的影響也不同。國內市場分割因素僅對中國肉魚蔬油產業國際市場占有率的提高產生顯著影響,彈性為-0.09,對其他三類產業未產生顯著影響,即國內市場分割因素主要作用于中國食品加工業的主要細分產業——肉魚蔬油產業,對其他產業影響有限。地理距離因素對肉魚蔬油產業國際市場占有率的提高產生顯著負向影響,彈性為-2.825,對其他未另分類產業和酒類等飲品產業國際市場占有率的提高產生顯著正向影響,彈性分別為3.572、2.654,對谷物磨制品產業國際市場占有率的提高影響不顯著,可以看出,中國食品加工業不同細分產業對不同市場的定位不同,距離拉大,市場占有率提高,最可能的原因是產品質量相對更高。與之相對,制度距離對中國食品加工業國際市場占有率的提高、影響均不顯著。貿易相對自由程度僅對中國酒類等飲品產業產生顯著影響,半彈性為-0.937,即出口目的地貿易自由度越高,越不利于中國該產業在該出口目的地市場占有率的提高,因為出口目的地貿易自由度越高,競爭者數量也會越多,競爭越激烈,中國企業進入該市場的可能性降低,價格加成能力下降,市場占有率下降。
從相對貿易障礙角度分析,相對地理距離、相對制度距離、相對貿易自由度,對中國食品加工業不同細分產業存在交互效應。相對地理距離對中國肉魚蔬油產業、谷物制品產業、其他未另分類產業影響均顯著,且為負向,半彈性為-2.081、-1.145和-2.344,即雖然產品質量會削弱實際地理距離的影響,但并不能抹滅,當給定特定的出口目的地,中國相對其他進口來源國的地理距離的遠近,將對中國市場占有率產生影響,地理距離越近,市場占有率越高。相對制度距離,僅對谷物制品產業和酒類等飲品產業影響顯著,并且,對谷物制品產業國際市場占有率產生負向影響,半彈性為-2.359,對酒類等飲品產業產生正向影響,半彈性為2.109,影響方向不同,可能是因為中國酒類等飲品產業文化特異性程度高,與其他來源國家或地區的相應產品差異程度明顯,與之相對,谷物制品產品相似程度較高。相對貿易自由度對中國酒類等飲品產業國際市場占有率的提高,影響顯著,半彈性為7.628,即中國向對貿易自由度越高,越利于中國酒類等飲品產業國際市場占有率的提高。并且,三者并不是獨立的對中國食品加工業國際市場占有率產生影響,相對地理距離和相對貿易自由度的交叉項,對中國肉魚蔬油產業、其他未另分類產業影響均顯著,系數分別為2.901和1.719,即均產生正向影響,即相對貿易自由度會減弱相對距離,從而對該產業國際市場占有率的提高產生正向促進作用,即中國貿易自由度的提高,會通過縮短地理距離,提高相應產業的國際市場占有率。相對制度距離和相對貿易自由度的交叉項,對谷物磨制品產業和酒類等飲品產業影響顯著,系數分別為2.712和-4.031。
(二)廣延邊際影響因素
根據實證分析結果發現③,價格因素對廣延邊際負向影響顯著。除去谷物磨制品產業,肉魚蔬油產業價格彈性為-2.406、其他未另分類產業價格彈性為-7.957、酒類等飲品產業價格彈性為1.131,可以看出,肉魚蔬油產業和其他未另分類產業,價格因素的提高,會抑制廣延邊際,即產品種類的增加。而價格因素的提高,會擴大中國酒類等飲品產業的產品種類。從而得出,酒類等飲品產業產品差異程度較大,價格的提高,產品替代彈性較小,利于產品創新、出現新產品。肉魚蔬油產業和其他未另分類產業,產品差異程度相對較小,產品可替代性大,價格的升高,不利于促進企業創新投入的增加,從而不利于新產品的出現。
出口目的地國家或地區,人均購買力對廣延邊際正向影響顯著,人均購買力越強,越利于中國肉魚蔬油產業、其他未另分類產業、谷物磨制品產業出口產品種類的增加,彈性分別為0.171、0.979、0.305。同時,中國人均相對購買力對中國四類食品加工業細分產業影響顯著,中國人均相對購買力對肉魚蔬油產業、其他未另分類產業、谷物磨制品產業均正向影響顯著,半彈性分別為0.079、0.165、0.063,對酒類等飲品產業負向影響顯著,即中國人均購買力越強,越不利于酒類等飲品產業出口產品種類的增加,利于其余三類產業產品種類的增加,從而得出這三類產業以國內需求為主,國內需求的增加,促進產品種類的增加,從而提高出口產品的種類。另一方面,中國相對出口目的地進口來源國家或地區的人均相對購買力,對肉魚蔬油產業、酒類等飲品產業、谷物磨制品產業影響顯著,且對前兩個產業產生負向影響,對最后一個產業產生正向影響,彈性分別為-0.641、-0.708、0.492,可以看出,在肉魚蔬油產業、酒類等飲品產業,出口產品種類在購買力接近均值的地區或國家更多,谷物磨制品產業出口產品種類在購買力差別較大的國家或地區更多。
從貿易障礙角度看,國內市場分割因素,僅對酒類等飲品產業出口產品種類影響顯著,并且為正向。經濟自由度對肉魚蔬油產業、酒類等飲品產業、谷物磨制品產業影響顯著,并且均為正向作用,即出口目的地國家或地區貿易自由度越高,越利于中國相應產品出口種類的增加。
從相對貿易障礙角度看,相對地理距離對四類細分產業影響均顯著,除對未另分類產業產生正向作用(系數為0.919,顯著水平0.01)外,對其余三個產業產生負向作用(系數分別為:-0.802、-0.796、-0.216,顯著水平0.01)。相對制度距離對谷物磨制品行業和其他未另分類產業影響顯著(顯著水平0.1),并且為負向,系數分別為-0.736、-3.3,相對貿易自由程度,除對未另分類產業產生負向作用(系數為-4.077,顯著水平0.1)外,對其余三個產業產生正向作用(系數分別為:4.036、5.975、2.375,顯著水平0.01)。并且,相對制度距離和相對貿易自由度的交叉項,僅對其他未另分類產業影響顯著(系數為3.795,顯著水平0.1)。
(三)價格邊際影響因素
肉魚蔬油產業價格邊際主要受數量邊際、人均購買力、國內市場分割、相對地理距離的影響④。數量邊際因素對肉魚蔬油產業產生負向影響,彈性為-0.355,即隨著數量的增多,價格下降,同時,受出口目的地國家或地區人均購買力和中國人均相對購買力的負向影響,系數分別為-0.105和-0.035,可能的原因是中國該產業產品差異程度較低或者產品質量較低,可替代性程度較高,隨著中國人均購買力的提高或者出口目的地人均購買力的提高,對這類產品的消費呈現下降趨勢,從而造成價格邊際的下降。國內市場分割程度對肉魚蔬油產業價格邊際產生負向影響,因為國內市場分割程度會造成相應產品成本的升高,即該類產品價格可調節空間較小,從而導致價格邊際的降低,相對地理距離與國內市場分割程度因素影響方式類似。
谷物磨制品產業價格邊際主要受數量邊際、人均購買力、國內市場分割、相對制度距離、相對貿易自由度、相對制度距離和相對貿易自由度交叉項等因素的影響。數量邊際、人均購買力、國內市場分割對谷物磨制品產業價格邊際的影響和對肉魚蔬油產業價格邊際的影響作用相似,區別在于谷物磨制品產業還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相對制度距離、相對貿易自由度和它們的交叉項均對該產業價格邊際產生負向影響。
其他未另分類產業價格邊際主要受廣延邊際、人均購買力、相對貿易自由度及與相對制度距離交叉項等因素的影響。廣延邊際,對其他未另分類產業價格邊際影響顯著且為負,而人均購買力因素均對該產業正向影響顯著,說明該產業產品存在一定差異并且產品質量相對較高,但依然存在較強的可替代性,從而產品種類的增加,造成價格邊際的下降。相對貿易自由度對該產業價格邊際影響顯著且為負。
酒類等飲品產業價格邊際主要受廣延邊際、數量邊際、人均購買力、國內市場分割度、相對經濟距離、相對制度距離、相對貿易自由度及他們的交叉項等因素的影響。酒類等飲品產業價格邊際受廣延邊際、數量邊際、人均購買力影響顯著且為正,表明酒類等飲品產業產品差異程度較大,且隨著對該類產品消費增長,消費者會具有更強偏好。相對地理距離也會對酒類等飲品產業價格邊際影響顯著且為正,說明消費者對該類產品偏好較強。
可以看出,中國食品加工業不同子行業價格邊際影響因素存在差異,其中,酒類等飲品產業價格邊際受到的影響因素較多,肉魚蔬油產業價格邊際的影響因素較少。另外,即使國內市場分割度、人均購買力等因素是上述行業價格邊際的共同影響因素,但是作用方向存在不同。從上面可以推出,對不同產業價格邊際的影響,受到該產業產品質量、產品異質性和消費者偏好的影響。
(四)數量邊際影響因素
肉魚蔬油產業數量邊際主要受廣延邊際、價格邊際、人均購買力、國內市場分割、地理距離等因素的影響⑤。肉魚蔬油產業數量邊際受廣延邊際等因素影響顯著且為正,說明產品種類的增加,利于該產業出口數量的增加,受價格邊際、人均購買力、國內市場分割、地理距離等因素影響顯著且為負:中國人均購買力的增加,會增加國內需求,總產出不變,從而降低數量邊際;出口目的地人均購買力的增加,會導致競爭加劇,即更高質量的企業進入,由于產品可替代,從而降低數量邊際;當產品質量不變的情況下,產品價格的提高,會引發需求的下降,國內市場分割引起生產成本的升高,地理距離引起交易費用的升高,同樣引起需求的下降。可以看出,中國肉魚蔬油產業價格的提高,并不是質量驅動型。
谷物磨制品產業數量邊際主要受價格邊際、人均購買力、國內市場分割、相對制度距離及與相對貿易自由度的交叉項等因素的影響。價格邊際對谷物磨制品行業影響顯著且為負,表明價格的提高不是質量驅動型。中國人均購買力、國內市場分割程度的增加影響顯著且為負,作用機制和肉魚蔬油產業機制相同。
其他未另分類產業數量邊際主要受廣延邊際、價格邊際、人均購買力、制度距離、地理距離、貿易相對自由度等因素的影響,其中,廣延邊際、人均購買力、國內市場分割和地理距離等因素的作用方式和肉魚蔬油產業類似。價格邊際對其他未另分類產業數量邊際影響顯著,并且為正,說明中國該產業價格提高主要為質量驅動型或產品異質性程度較高,制度距離影響顯著且為正,因為制度距離會增大產品相對差異程度。
酒類等飲品產業數量邊際主要受價格邊際、人均購買力、國內市場分割、相對制度距離、貿易自由度及與相對制度距離的交叉項、地理距離等因素的影響。
可以看出,廣延邊際只會促進肉魚蔬油產業和其他未另分類產業數量邊際的增加,對其他產業數量邊際變化的影響較小。價格邊際是上述四個產業數量邊際共同影響因素,并且,其他未另分類食品產業出口目的地,對中國該產業高質量產品需求較大。
五、研究結論和建議
本文從三元邊際分解討論了中國不同食品加工業國際市場占有率的增長趨勢和存在的差異,結合貿易引力計量模型進一步分析這些差異的影響因素,探討貿易結構的變化及其影響因素。分析過程采用了穩健最小二乘估計,對影響中國食品加工業子行業——肉魚蔬油產業、谷物制品產業、其他未另分類食品產業和烈酒等飲品產業,國際市場占有率的因素分別進行影響因素分析。采用3SLS聯立方程估計方法對廣延邊際、價格因素和數量因素的關系和影響因素進行了實證分析,驗證相關結論的穩健性。研究的主要結論如下:
首先,中國食品加工業“以量取勝”的現象并不明顯——集約邊際從受數量驅動轉變到由價格驅動,細分產業由前期的廣延邊際和集約邊際共同影響為主,變為后期的廣延邊際和價格指數驅動為主。雖然從整體上看,食品加工業國際市場占有率份額仍舊存在以量取勝的情況,但是,該產業的低價格指數產品在不斷減少,高價格指數產品的數量在增加,在不同細分產業中這種變化趨勢接近,說明整體上已經趨于以質量取勝。中國食品加工業數量指數也驗證了這一點,除肉魚蔬油產業,其他細分產業大多數市場份額維持在較低水平,數量指數不存在明顯變動的痕跡,雖然肉魚蔬油產業產量指數在前期貢獻較高,但在后期貢獻一直在下降,有和價格指數貢獻度趨同的趨勢。
其次,中國食品加工業內部存在異質性,不僅體現在影響因素的差異,而且還存在因素作用方向相反的現象。國內市場分割造成生產成本和交易成本等的上升,從而降低企業相關產品的競爭力,這種現主要存在于肉魚蔬油產業,對其他食品加工子產業影響并不顯著。人均購買力的差異程度,則僅對其他未另分類產業國際市場占有率的提高影響顯著。此外,目的地國家或地區人均購買力越大,越有利于中國肉魚蔬油產業、谷物制品產業、其他未另分類產業等產業國際市場占有率的提高,但對谷物制品產業國際市場占有率的提高起到抑制作用。再加上地理距離因素對肉魚蔬油產業國際市場占有率的提高產生顯著負向影響,對其他未另分類產業和酒類等飲品產業國際市場占有率的提高產生顯著正向影響,可以看出食品加工業內部存在因素作用互斥的現象。
根據以上研究結論,結合中國食品加工業發展現狀,本文提出建議如下:
首先,根據中國食品加工業出口貿易結構的現狀,應削弱對單一指標的刻意追求,繼續加強相關食品安全質量管理,推動對食品加工業技術開發的支持,大力提高出口產品質量,以質量推動出口價格提升和出口企業增收。價格指數、數量指數和廣延邊際三者組成一個系統,三者間存在良好的促進、拉動關系,與這種系統變化相適應,相關部門應當逐漸采取系統化和結構化管理的方式,放棄單一指標衡量的思維和刻板印象,以順利推動食品加工業發展。加強食品質量管理是基礎,食品加工業具有受產品質量、產品異質性和消費者偏好的影響較大,消費信任危機修復慢的特點,食品安全危機的爆發會對一個產業產生長期的影響,很難再獲得消費者的信任。另外,也要加大對產品研發的支持,不僅要促進產品質量的提升,而且要為企業豐富產品種類提供良好環境,比如逐漸消除貿易壁壘和國內市場的分割,促進良好的市場競爭和擴大出口。
其次,針對不同食品加工業的細分產業,貿易促進政策不能一概而論,應適當采取不同的貿易促進方法,有效利用國際和國內市場。比如,肉魚蔬油產業受到國內市場分割影響顯著,應當出臺減少市場分割的政策,減少地方保護行為和商品流通成本,促進國內市場流通。針對購買力較高的國家或地區,貿易談判時應當多考慮針對性地出臺貿易促進政策,能有效促進肉魚蔬油產業、谷物制品產業、其他未另分類產業等產業國際市場占有率的提高。另外,在制定相關政策時,應注意到細分產業存在影響因素互斥的現象,在實際政策制定中,應顧全對相關產業的影響,消除互斥因素的影響,或者針對產業出口國家特點出臺相應的政策,避免僅在供給側給出政策依據。
注釋:
① 本文所研究的食品加工業是指將農業、畜牧業、漁業的產品加工成供人類或動物食用的食品、飲料或飼料或利用他們制成的中間投入品的產業。根據聯合國《國際標準產業分類 ISIC rev3》食品加工業的具體范圍為15大類食品加工業下所對應的5個細分產業:151-肉類、魚類、水果、蔬菜、油類和油脂的生產、加工及保藏;152-乳制品的制造;153-谷物磨制品、淀粉制品和牲畜精飼料的制造;154-其他食品的制造;155-飲料的制造。為行文方便,以下將151產業簡稱為肉魚蔬油產業或者肉魚蔬油,152產業簡稱為乳制品產業或者乳制品,153產業簡稱為谷物制品產業或者谷物制品,154簡稱為其他食品制造產業或者其他食品,155簡稱為飲品制造產業或者飲品。食品加工業出口的產品既包含食品、又包含其他產品,其中,食品又包含加工食品、中間產品和未加工食品。根據食品加工業定義,未加工食品不在食品加工業產品范圍內。作為本文的研究對象,食品加工業出口,指的是食品加工業出口經過加工或半加工食品的行為或結果,或者是食品加工業出口食品加工業產品的行為或結果。
② 此處數字作者根據相關數據庫整理成表格,限于篇幅,此處未將全部數據表格列出,如有需要請與作者聯系。
③ 限于篇幅,回歸結果表格略,如有需要,請與作者聯系。
④ 同③。
⑤ 同③。
參考文獻:
[1] Melitz. M. J. The impact of trade on intra-industry reallocations and aggregate industry productivity[J].Econometrica,2003,71(6): 1695-1725.
[2] Melitz. M. J., G. I.Ottaviano. Market size. trade. and productivity[J].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2008,75(1):95-316.
[3] 鮑曉華, 朱達明. 技術性貿易壁壘與出口的邊際效應——基于產業貿易流量的檢驗[J].經濟學(季刊),2014(4): 1393-1414.
[4] Feenstra. R. C. New product varieties and the measurement of international price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4,84(1): 157-177.
[5] Hummels. D., P. J. Klenow. The variety and quality of a nation′s export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5,95(3): 704-723.
[6] lvarez. R., S. Claro. The China Phenomenon: Price. Quality or Variety?[R].Quality or Variety,2007.
[7] 岳云嵩, 李兵. 電子商務平臺應用與中國制造業企業出口績效——基于“阿里巴巴”大數據的經驗研究[J].中國工業經濟,2018(8): 97-115.
[8] 克魯格曼. 國際經濟學:理論與政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6.
[9] Feenstra. R. C. Advanced International Trade: Theory and Evidence[M].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5.
[10]李平,田朔,劉廷華. 貿易壁壘對中國技術創新的影響——兼論政府的作用發揮[J].國際貿易問題,2014(2):105-114.
[11]曹春方, 張婷婷, 劉秀梅.市場分割提升了國企產品市場競爭地位? [J].金融研究, 2018(3): 121-136.
[12]高宇, 游佳慧, 霍聰聰. 市場分割,成本加成與出口: 基于中國制造業企業的研究[J].經濟科學, 2018(6):56-68.
[13]施炳展. 中國出口增長的三元邊際[J].經濟學(季刊),2010(4): 1311-1330.
[14]趙金鑫,田志宏,陳紅華. 我國飼料產品進口增長的三元邊際分析[J].農業技術經濟,2017(7): 94-101.
[15]Parsley. D. C., S. J. Wei. Convergence to the law of one price without trade barriers or currency fluctuations[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6,111(4): 1211-1236.
[16]毛琦梁, 王菲. 交通發展、市場分割與地區產業增長[J].財貿研究,2018(8): 16-30.
A Study of Export Trade Structure of China′s Food Processing Industry
LIN Hai, ?WANG Teng-ku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Beijing 100083,China)
Abstract:The change of export trade structure of China′s food processing industry is related to the balance of agricultural foreign trade and the optimization and upgrading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structure.The current situation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export market share of China′s food processing industry is relatively stable. The results of the ternary marginal analysis show that the extensive margin and the price index margin tend to increase, and the marginal contribution of the quantitative index is declining. The behavior of China′s food processing industry to win by quantity is not obvious.From quantity driven to price driven, the segmentation industry changed from extensive margin and intensive margin in the early stage to quantitative index in the medium term, and the contribution of price index was prominent in the later stage.Market segmentation and geographical distance have a significantly negative impact on the export of meat, fish, vegetable and oil industry; geographical distance has a significantly positive impact on the export of other food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and beverage industries; the degree of trade freedom of export destination has a significantly negative impact on the beverage industry; the impact of relative trade barriers on the market share of segmented industries has an interactive effect.Extensive margin, price index and quantity index influence each other. And the direction and degree of their influence depends on the subdivided industries, and the similar characteristics are shown in the impact of trade barriers and relative trade barriers on them. The change of export trade structure of food processing industry conforms to the needs of China′s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Key words:trade barriers; market segmentation; ternary margin; enterprise heterogeneity
(責任編輯:趙春江)
收稿日期:2020-06-03
作者簡介:林海(1976-),男,遼寧大石橋人,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農產品國際貿易、扶貧和農村發展;王騰坤(1993-),男,河南柘城人,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農產品國際市場與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