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麗巴哈爾?托合提
摘要:數字經濟主要通過升級生產要素、創新生產方式、衍生新的商業模式以及塑造新產業體系等方式作用于經濟活動,實現與傳統產業的融合和改造,從而促進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的融合。數字經濟對傳統產業進行數字化改造后,將會帶來成本的下降、企業組織結構的優化、市場結構的優化以及產業結構的優化,從而對經濟績效帶來正向促進作用。具體的對策建議是重點發展ICT產業,加大資金的投入,完善相關政策體系,積極培育“數字經濟+”新型產業形態,積極引導企業和產業聚集以及培養復合型高端人才等六個層面展開。
關鍵詞:數字經濟;實體經濟;產業融合
中圖分類號:F49;F124??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2096-3157(2020)25-0136-03
20世紀90年代以來,數字技術逐漸成熟,為數字經濟的到來奠定了技術基礎。“數字經濟”(Digital Economy)名詞最早于1994年出現在報紙的一篇報道,數字經濟興起以后,新產品、新業態和新的經濟活動形式不斷出現,與此同時,數字經濟對傳統產業帶來了“創造性毀滅”。數字經濟是以使用數字化的知識和信息作為關鍵生產要素、以現代信息網絡作為重要載體、以信息通信技術(ICT)的有效使用作為效率提升和經濟結構優化的重要推動力的一系列經濟活動。數字經濟本質上是數字技術與傳統行業深度融合的產物,對區域經濟而言,是一種新的發展形式。數字經濟有別于傳統經濟,它所依托的資源主要是數字化的知識和信息,其價值呈現倍增式或爆炸式增長,而不是簡單的疊加和算術式。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發生融合之后,通過降低成本、優化企業組織機構、優化市場結構、優化產業結構等路徑對經濟績效起到促進作用。
一、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效應
1.數字經濟催生新的生產要素
數字經濟催生了新的生產要素,使得不同產業和企業的生產基于相似的要素投入,為ICT產業與傳統產業的融合奠定了基礎。過去,土地、勞動力、資本以及自然資源的投入支撐著經濟的發展,是產業生產中的重要生產要素。隨著數字經濟時代的到來,數據成為關鍵的生產要素。一方面,數據資源具有特殊性,以“0”和“1”為基礎的數字資源具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特點,且越用越多;數字化的信息和知識具有可共享性,呈現出邊際成本遞減的特征,越用越便宜;使用云計算等方式對大數據進行加工和處理后,數字資源的價值將會實現倍增,即數字資源越用越有價值。另一方面,數據資源作為先進生產力的代表,在生產中的效用要遠遠大于傳統生產要素,直接決定了產出的效率。因此,數據作為新的生產要素出現之后,將會對原有的產業的生產帶來顛覆性的影響,以數據資源為基礎的產業將出現新的經濟增長點,實現產業績效的提升;更為重要的是,數字經濟時代不同產業的關鍵要素投入均是具有通用性的數據資源,即產業間的融合具有了相同或相似的物質基礎。
2.數字經濟帶來生產方式的變革
數字技術創新為生產方式的變革提供了技術支撐,同時生產方式的變革又會反過來作用于數字經濟的發展,為產業融合的發生創造條件。首先,工業經濟時代的機械自動化生產將轉向數字經濟時代的智能化生產。信息通信技術的創新,使得信息不對稱問題得到了很好的解決,同時也加劇了市場的競爭,基于數字技術的智能化生產應運而生。其次,傳統的標準化生產轉向個性化定制生產。隨著數字經濟時代的到來,從需求角度來看,產品和市場不斷被細分,用戶需求的個性化和差異化特征愈發明顯;從供給角度來看,數據平臺為合理的分工和協作創造了條件,為個性化定制提供了可能性。再次,集中化生產向分布式生產轉變。隨著社會分工的進一步發展,生產的某些環節從原生產鏈中剝離出來,數字經濟的虛擬性特征使得企業的生產和分工沖破了集中化生產在空間上的約束。當不同產業和企業均向智能化、個性化、分布式等生產方式轉變時,經濟社會的各領域將實現多元化生產,生產方式的升級將會給產業融合的發生創造契機。
3.數字經濟衍生出了新的商業模式
以平臺經濟、共享經濟為代表的新型商業模式,既是數字經濟與傳統產業發生融合的表現形式,同時又進一步助推了數字經濟融合效應的發揮。數字技術廣泛應用于經濟和社會的各個領域,優化資源配置效率,對傳統商業模式產生顛覆性影響,數字經濟時代的商業模式呈現出平臺化、共享化、生態化等特征。例如,基于數據資源共享的摩拜單車、滴滴打車、愛彼鄰(Airing)等共享模式,深刻改變著人們的出行方式、住宿方式,甚至可以說是生活方式,以低成本高效率的方式使閑置資源得到充分利用。此外,平臺經濟迅速崛起,傳統產業加速平臺化轉型,例如,國內的“BAT”(百度、阿里巴巴、騰訊)以及國外的蘋果、谷歌等平臺企業發展迅猛,市值陸續超過一些傳統企業巨頭。平臺經濟、共享經濟等新型商業模式出現后,不同經濟主體的經濟活動將基于相同的平臺,原本相互獨立的產業和企業將在共同或者互通的平臺上發展,產業和企業的競爭合作關系將會發生變化,產生了關聯,這將促進產業融合的發生。
4.數字經濟塑造了新的產業體系
以“數字經濟+”形式呈現的新型產業體系,以及以數字經濟為“粘合劑”而出現的新型產業體系,均是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的直接表現。一是數字技術創新直接衍生出的新產業,例如3D打印、人工智能、5G等數字技術的研發和產業化而直接形成的產業。二是產業數字化過程中新產業形式不斷涌現,也就是ICT產業與傳統產業發生融合而形成的新產業和新業態。例如,“數字經濟+農業”構成了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在數字技術的助推下,農業的生產和銷售更加精準化和集約化;“數字經濟+制造業”將助推制造業的智能化轉型,優化制造業的生產流程,提升制造業領域的資源配置效率;“數字經濟+服務業”將推動服務業的高端轉型,優化服務業產業結構、增加服務附加值。三是數字技術的使用所帶來的產業分化和融合,進而衍生出新的產業形式。以數字技術和數字經濟為“粘合劑”,促進不同產業之間發生融合,例如制造業的服務化。
二、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的融合對經濟運行的影響機制
1.降低成本
數字經濟對傳統產業的數字化改造將帶來成本的降低,具體包括,降低生產成本、交易成本以及時空成本。
生產成本的降低。大部分的數據資源都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的特點,不同的生產主體能夠以低廉的價格(甚至免費)使用數據資源,并且同一的數據資源可以被眾多的生產主體同時使用。當數字經濟實現對產業的融合之后,數字化的知識和信息成為了關鍵性的生產要素,融合型產業中數據資源占投入要素的比重不斷上升,產業生產對傳統生產要素的依賴降低,從而降低了生產成本。
交易成本的降低。數字技術對傳統產業的滲透融合,使得傳統產業不斷向數字化、平臺化轉型。數字經濟為不同的經濟主體搭建了溝通聯系的平臺,平臺的出現將優化交易環境,減少商品流通的中間環節,有效解決信息不對稱的問題,降低供求雙方的搜尋成本,從而降低交易成本。例如,電子商務的出現使得生產者可以直接與消費者建立聯系,減少了中間商賺取差價的環節。
時間和空間成本的降低。一方面,數字經濟時代下,很多商品以虛擬的形式存在,不存在對應的實物,這種虛擬的商品可以直接通過網絡傳輸給消費者,不需要經過復雜的交通物流運輸等環節。另一方面,數字經濟時代,供求雙方可以在網絡的虛擬環境中進行購買和生產活動,沖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降低了時空成本。
2.優化企業組織架構
數字經濟對傳統產業的數字化改造將促進企業組織架構的優化。過去,企業大都呈現出金字塔式的縱向管理架構。隨著產業的數字化程度不斷提升,企業的決策、管理水平不斷提升,企業內部的信息流通更加通暢高效,組織架構逐漸向扁平化的橫向管理過渡。組織架構的轉變可以簡化管理層次,使得信息的“上傳下達”更具效率,管理層能夠迅速對市場變化作出調整,組織管理更加靈活。
3.優化市場結構
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的融合會帶來兩種完全相反的作用力,既會加劇市場競爭,也會推動壟斷的形成。當競爭活力與規模收益實現平衡時,市場中有效的競爭將得以實現,進而優化了市場結構。
一方面,傳統產業與實體經濟的融合將會增加競爭性企業的數量,從而加劇了市場競爭。數字經濟對產業的融合和重塑過程中,產業邊界逐漸模糊甚至消失,產業之間出現了交叉重疊,與此同時,產業進入壁壘的消失使得隸屬于不同產業的企業之間可以相互介入。因此,數字經濟通過促進產業融合的發生將帶來企業數量的增加,同時,部分過去相互獨立的企業也會因為產業融合的發生而轉變為競爭關系。綜上,數字經濟的對產業的融合將加劇市場競爭。
另一方面,數字經濟與傳統產業的融合將提高市場集中度,甚至帶來壟斷。第一,傳統產業的數字化改造最先出現在個別企業中,這些應用了數字技術的企業率先生產出更具競爭力的融合型產品和服務;由于數字技術和數字經濟具有網絡外部性特征,融合型產品和服務的市場規模將進一步擴大;先行企業的數字化轉型使企業生產呈現出邊際報酬遞減和邊際成本遞減的特征,進而使融合型產品和服務在市場中的競爭優勢進一步擴大。如此“正向反饋”將不斷提升融合型產品和服務的市場占有率,長此以往,先行企業就在市場中確立壟斷地位。第二,伴隨著需求結構的升級,企業生產將向多元化轉變。以此為背景,企業在追求規模經濟效應的同時,會更加注重范圍經濟的實現,具體而言,企業會積極進行橫向并購和混合并購。企業對于范圍經濟的追求將減少競爭性企業的數量,提高市場集中度,從而帶來了壟斷。
4.優化產業結構
數字經濟對產業的融合和塑造將對原有產業帶來沖擊。第一,那些技術落后且缺少變革動力的產業將逐漸被市場淘汰,走向衰退。第二,那些順應數字化發展潮流,且積極進行數字化變革的產業,將逐漸走向成熟。第三,數字經濟與傳統產業相互融合、相互作用,進而形成新的更具競爭力的產業。這些在數字化轉型中留存下來的產業往往具有技術先進、產品附加值高等特點,當這些經由數字技術改造的產業在經濟中的作用不斷上升時,產業結構將不斷優化,產業績效將不斷提升。
三、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的融合對提升經濟運行質量的對策建議
數字經濟通過技術滲透等方式實現與實體經濟的融合,并且對經濟運行施加正向影響。因此,想要更好地提升產業績效、促進地區經濟的發展,可以以發展數字經濟為切入點。具體的建議主要從六個層面展開。
1.重點發展ICT產業
加大技術研發投入,加強核心技術攻關,重點發展ICT產業。ICT是發展數字經濟的技術基礎,也是數字經濟發揮融合效應的先決條件,只有優先發展ICT產業,強化數字技術的創新,才能更好地實現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從而提升產業及績效。例如,以政府為主導,以企業為主體,通過設立科研中心加快數字技術的研發,加強核心技術攻關;出臺產業政策,通過減稅降費等措施,扶持ICT產業的發展。
2.加大資金的投入
加大資金投入,加強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數字經濟的基礎設施包括為信息與通信活動服務的硬件和軟件設備,信息通信基礎設施的完善將有利于網絡互聯互通和信息共享。資金投入方面,除了依靠政府財政投入之外,還可以積極引導社會資本進入,創新融資方式;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應當加大落后地區的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投入,縮小地區間基礎設施建設差距,與此同時,加快區域間數字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推進數據資源的共建共享,使數字基礎設施的效用發揮到最大。
3.完善相關政策體系
完善相關政策體系,積極引導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的融合,為數字經濟的發展以及融合效應的發揮營造良好的制度環境。政策管制的放松既是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發生融合的原因,也是產業融合的結果。第一,打造數字政府,依托大數據平臺創新政府的決策方式和監管模式,提升政府行政能力和行政效率。第二,推進數字經濟領域的“放管服”,加快商事制度改革,推進“多證合一”等,降低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的成本,消除產業融合的制度性壁壘。第三,加快制定和出臺數字經濟相關領域的法律法規,讓政策及監管跟上數字經濟的發展步伐,讓微觀主體的行為以及監管有法可依,促進數字經濟的健康良性發展。
4.積極培育“數字經濟+”新型產業形態
積極培育“數字經濟+”新型產業形態,促進新業態的健康發展。按照產業融合的路徑,重視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的技術融合、產品與業務融合以及市場融合的協調發展。在生產、組織、管理等各個環節加強數字技術的應用,提高產品附加值,提升產業創新能力,推動產業智能化發展。鼓勵傳統產業對平臺經濟、共享經濟等新商業模式的探索。
5.積極引導企業和產業聚集
積極引導企業和產業聚集、提升市場集中度,推動國有產權與非國有產權的互動和協調發展,從而更好地與產業融合發揮協調作用,促進產業績效的提升。當市場集中度高、企業聚集發展時,數字技術的模仿擴散成本會有效降低,從而該產業更容易通過與數字經濟融合得到轉型升級。無論是國有產權還是非國有產權,都存在各自的優勢,與此同時也存在缺陷,兩者互補才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的效率。
6.培養復合型高端人才
傳統實體經濟缺乏專業管理人才,而在數字經濟背景下進行轉型升級更是缺乏懂技術的專業人才,即實體經濟與數字經濟融合發展需要大量既懂管理又懂數字技術、既懂傳統經營手段又懂平臺交易方式的復合型高端人才,而這種復合型人才在當前人才市場存在較大的缺口,尤其是兼具理論知識和專業實踐的人才更是稀缺。我們可以通過以下三個途徑進行相關人才的培養:其一,引導實體經濟和互聯網平臺企業聯合創建人才培育基地,讓相關人員能夠參與到企業的合作項目,在項目實踐中鍛煉培養人才;其二,建議高校開設相關課程或設置相關專業并與企業合作建立實習實踐基地,發揮高校人才培養功能,促進高校學生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進行項目實踐,強化具有知識和技能的應用型人才培養,為實體經濟進行數字化、平臺化和智能化轉型輸送高端人才;其三,提高實體經濟基層人員數字化素質,即為實體經濟企業一線人員和管理人員提供相關培訓和接受繼續教育的機會,使其具備基本的數字技術操作知識,降低實體經濟進行數字化、智能化、平臺化等轉型過程中的阻力。通過人才建設措施,改善實體經濟的交易模式,提高交易技術,從而推動實體經濟企業實現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王倩倩.滄州市數字經濟深度融合實體經濟發展研究[J].老字號品牌營銷,2020,(05):38~39.
[2]姜松,孫玉鑫.數字經濟對實體經濟影響效應的實證研究[J].科研管理,2020,(05):32~39.
[3]張景利.宏觀經濟平穩發展中的新引擎:數字經濟作用效應研究——寫在“十四五”規劃制定前期[J].價格理論與實踐,2020,(04):60~63.
[4]王向穎.數字經濟背景下實體產業發展實證研究——以浙江省海寧市為例[J].特區經濟,2020,(07):66~68.
[5]何美章,尤美虹.我國區塊鏈技術與實體經濟融合研究現狀、熱點分析與展望[J].商業經濟研究,2020,(15):185~188.
[6]張占倉.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六個關注點[J].中國國情國力,2020,(08):22~25.
[7]曹萌.快跑的數字經濟需要軌道[J].法人,2020,(08):64~67+4.
作者簡介:
古麗巴哈爾·托合提,新疆財經大學經濟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區域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