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潔 耿知聞 余蓓蕾 李忠澤
摘要: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是以培養具有從事臨床實踐能力的復合型高層次人才為目標的,他們的心理狀態將直接影響到他們的培訓質量。基于醫教協同并軌制的培養模式,分析專業碩士產生心理壓力的因素并提出相應的干預策略。切實做好專業碩士的思想教育工作,保障他們的身心健康,也為其他住院醫師培訓基地規范化提供了管理思路。
關鍵詞:醫教協同;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心理問題
中圖分類號:G64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9094-(2020)09C-0062-04
2013年,《關于建立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制度的指導意見》的頒布,標志著我國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制度建設正式啟動。2014年6月30日,教育部等六部委聯合頒發《關于醫教協同深化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改革的意見》,提出要加快構建標準化、規范化醫學人才培養體系。文件指出,自2015年起,所有新招的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以下稱“專碩”)必須同時參加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以下簡稱“住培”),初步構建了“5+3”(5年臨床醫學本科教育+3年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臨床醫學的全新人才培養體系。此教學模式的改革旨在培養基礎厚、臨床綜合能力強的復合型高層次醫學人才。故要求培養的專碩不僅應具備較強的醫學實踐能力,還應具備較強的心理素質。但是并軌培養后,專碩既要完成以提升職業能力為導向的住培訓練,又要完成以培養科研能力為主導的學歷課程學習,壓力較大,導致他們易出現心理問題,嚴重影響培養質量。江陰市人民醫院(以下簡稱“醫院”)作為第二批全國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基地,從2015年實施雙軌制培養后,發現以上問題并積極尋找應對策略。本文將探討專碩群體的心理問題影響因素并總結醫院的管理經驗,以提出應對的策略和方法,同時為其他住培基地的管理提供思路。
一、臨床醫學專碩的心理健康現狀
專碩和住培并軌培養后,專碩在畢業時可拿“四證”,即碩士畢業證、碩士學位證、住培合格證和執業醫師資格證,研究生畢業后就可以直接執業,比并軌前培訓時間節約了1—2年。但是并軌后,專碩既要完成33個月的硬性臨床輪轉和國家統一的住培結業考試,又要完成研究生學位授予所要求的各種考核,學習壓力增大,學習心理負擔明顯加重,越來越多的專碩表現出逃避、焦慮、抑郁等狀態,甚至出現一些傷人、自傷自殘等惡性事件。[1]積極開展專碩心理健康問題研究,引導其身心健康發展,成為目前研究生教育最重要的課題之一。
二、臨床醫學專碩的心理健康影響因素
心理問題是指個體的心理過程和心理特征發生異常改變,大腦結構和功能失調;或是指人對客觀現實反映的紊亂和歪曲。從嚴重程度上可將心理問題分為一般心理問題、嚴重心理問題和心理疾病。調研發現,抑郁和焦慮是專碩群體較為突出的心理問題。醫院作為徐州醫科大學和南通大學的碩士生培養單位,一直非常重視研究生的思想和心理健康教育,從教學管理者的角度來分析研究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因素,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臨床工作壓力
徐燚等人調查表明學業負擔是專碩心理壓力的首要來源。[2]許多專碩本科期間因忙于考研,對臨床實習未足夠重視,導致臨床思維與動手能力較弱,當他們進入臨床學習后,就會無法適應繁重的臨床工作。此外,專碩需在3年的有限時間內既要完成以提升職業能力為導向的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參加全國的結業考試,又要完成以科學能力為主導的學歷課程,畢業論文要通過盲審后才能答辯,確實存在比較繁重的負擔 。因此,專碩相較于學碩(學術型碩士研究生)及其他類型住培學員壓力更大,易產生焦慮、抑郁等心理問題。
(二)科研壓力
專碩的科研壓力主要來源于能力不足、缺少時間、導師對自身期望過高等方面。很多專碩在本科期間的科研能力由于自身意識不強、學校條件不支持、學業繁重等沒有得到培養,考上研究生后,缺乏獨立思考、解決問題和動手操作能力。而在專碩培養期間,他們要完成33個月的臨床科室輪轉任務,每天都是滿負荷運轉,壓縮了科研訓練的時間,科研任務得利用碎片時間完成。特別對于那些臨近畢業還未取得科研成果的畢業生來說會出現失眠、焦慮、抑郁甚至自殘自傷的極端案例。此外,有的導師對專碩的科研要求較高,同時學生又渴望得到導師的認可,使得專碩在科研方面的壓力很大,其心理健康狀況會受到影響。
(三)醫療環境、就業經濟壓力
緊張的醫患關系、頻發的暴力傷醫事件,使得專碩在臨床上面對患者時不免產生一定程度的焦慮和緊張的情緒,擔心產生醫患糾紛和矛盾。醫患間的不信任也會對他們有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產生挫敗感,對職業的期望值降低,嚴峻的醫療環境影響著專碩的心理健康狀況。
據調查顯示,90%的住院醫師存在就業壓力大的問題。[3]由于近幾年報考專碩的學生增多,故相應的畢業生人數逐年增加,他們畢業后需自己找工作,而目前很多大型醫院臨床醫學專業人才趨于飽和,競爭激烈,使得他們就業壓力不斷加大。此外,相較于醫學本科生,專碩學歷更高,各方面能力都更為出色,對自身定位也更高,因此對工作較為挑剔。這種高要求與就業大環境之間的矛盾使專碩心理負擔加重。
在多個調查中均說明收入偏低是影響專碩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4]專碩因其屬于高校教育管理體系,未納入國家住培的補貼中去,待遇低于同級別住培人員,生活補貼可能只夠維持生計。然而他們需要逐步實現經濟獨立,加之戀愛、交友等日常開銷大,使得其經濟負擔重,易導致心理問題。
(四)自身因素
大多數專碩年齡在24—26歲之間,這一年齡段的學生常因年輕化造成心理不成熟、情緒波動大,本身容易產生心理問題。[5]他們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一方面長期的生長環境容易導致包容心差、思維模式單一,易導致人際交往能力弱,遇到困難不會求助,不會正確處理人際關系易導致心理問題;另一方面,他們承載過多的家庭和個人期望,易形成較高的個人評價。當理想和現實脫節時,常因為心理落差而導致心理問題。
三、提高專碩心理健康水平的策略
當專碩群體所面臨的上述學習、生活、就業和經濟壓力不斷增大,累積到一定程度即可造成心理壓力,而壓力長時間得不到釋放就會產生心理問題,甚至是心理疾病。所以給予這一特殊群體常態化的關心,針對心理健康的問題提供各類資源,對于他們安全、順利地度過這段時期非常重要。心理健康對于每位研究生的成長成才都具有重要的作用。研究生心理工作要以研究生為對象,以人為本,預防為主,堅持服務、干預、實踐、支持、教育多管齊下,不斷提升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一)組建專碩帶教小組,完善管理制度
醫院將專碩心理健康納入研究生培養目標頂層設計,構建了切實可行的帶教管理制度,在機構設置上明確帶教管理職責,全程、全方位助力專碩成長與發展。組建帶教管理小組,包括教學管理人員、導師、輪轉科室遴選的副導師、帶教老師及中心實驗室等工作人員,形成以教學管理部門負責管理、導師(副導師)負責指導、帶教管理小組成員負責分工指導的培養模式。分工明確、各司其職,確保專碩學習、工作以及生活都能得到及時和有效的指導和幫助。學習和工作是影響他們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當這兩者的有序性和效率都有了一定的保障,專碩出現心理問題的可能性便會大大降低。
(二)充分發揮導師、副導師的指導作用
導師是研究生培養過程中的第一責任人,無論在學習還是生活方面,導師都應為研究生提供幫助。加強導師的德育意識就顯得至關重要,從而引導導師主動關心學生的心理健康。但是自“醫教協同”的研究生培養制度實行以來,專碩在幾十個科室間輪轉,而在導師的科室只有幾個月,繁忙的臨床工作使研究生無法與導師經常溝通。為此,醫院不斷加強導師隊伍建設,設置了“副導師”這一角色,由各個科室遴選出來的對教學工作認真負責的副主任醫師擔任,不管專碩在哪一個科室輪轉,該科室的副導師都能做到及時關心和指導該專碩的臨床工作并關注其心理狀態。同時,副導師還是導師和專碩之間聯系的樞紐,導師可以通過副導師了解該學生一段時間以來臨床思維和操作技能的具體情況,當該同學遇到臨床工作、科研上的疑惑或心理上的焦慮時,副導師可以及時獲悉,及時與導師一起商討出幫助專碩的最佳方案。
(三)逐步健全心理檔案,建立跟蹤、評估和干預機制
心理問題具有很強的隱蔽性,有些專碩可能已經有較大的心理障礙但是表面上裝作什么事都沒發生,像這種當事人刻意回避的情況,別人是很難發現的,一旦出事后果就很嚴重,所以心理健康問題重在常態化監測和預防。[6]醫院有較為專業的心理咨詢師和精神科醫生隊伍,目前已在進行心理檔案建立、跟蹤、評估分層和干預的初步探索。心理檔案的建立和管理讓教學管理部門及時掌握專碩心理健康動態成為可能,依據評估的嚴重程度將心理問題分為一般心理問題、嚴重心理問題和心理疾病。若是前兩類問題,由心理咨詢師處理,后一種情況則由精神科醫生處理。采取不同的措施可以做到防患于未然,把心理問題可能造成的不良影響減到最小。
(四)搭建溝通交流平臺,減輕心理負擔
醫院每兩月定期組織一次沙龍,讓低年級的研究生將自己的困惑和疑問與大家一起討論,高年級學生可以將自己在臨床輪轉、開題、中期考核、畢業答辯等環節的心得和他們分享,暢所欲言。教學管理部門、各科室的導師、副導師、帶教老師和學生充分交流,了解每位專碩的學習工作的情況和所思所想,并及時和專碩進行溝通。這種沙龍形式是利用集體的力量讓傾訴者將內心的擔憂和焦慮釋放,同時獲得別人有益建議的一種有效方式,可以極大緩解其心理壓力。
(五)構建社會支持體系,強化自我教育意識
社會支持指的是家庭、親友、同學或社會其他組織對個體精神和物質上的關心、安慰和幫助。強大的社會支持體系對于專碩的心理健康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7]通過我們觀察,比起向心理咨詢師尋求幫助,專碩更傾向于向家人、朋友和同學分享自己的“心事”。所以要引導他們完善社會支持系統,積極拓展具有社會支持的人際交往圈,形成和諧的關系。另外考慮到經濟因素是影響專碩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醫院高度重視并加以改善專碩在培期間因不享受國家補助,而整體待遇低于同級住培學員的現狀,醫院于 2018 年 9 月起對專碩的生活補貼從每月 1000 元提高為每月2000 元,再加上值夜班費補貼,以及學校每年的獎學金等費用,爭取做到專碩待遇和同級住培學員的待遇持平,減少專碩因經濟問題而造成的困擾和壓力。
專碩和住培的并軌培養是為了適應目前我國高層次醫療人才培養的需要,在培養過程中專碩出現的心理問題不容忽視。經過幾年的實踐和探索,醫院培養的專碩在臨床工作、住培考試和研究生答辯等環節中都表現出色,得到了用人單位的認可。醫院這套針對專碩心理問題的策略,解決了部分問題,這也能夠給其他的基地提供思路,以培養出更多具有崗位勝任力的優秀醫學人才。
參考文獻:
[1]張磊,吳皓,堵明輝,王箏揚.規范化培訓住院醫師心理健康現狀及影響因素分析[J].中華醫學教育雜志,2018(5).
[2]徐燚,王建六,姜冠潮.北京大學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心理壓力現狀及對策研究[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9(9).
[3]葉韌,李一峰,趙嘉蕓.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心理健康問題分析及應對策略[J].中國農村衛生事業管理,2018(1).
[4]石崧,周瑩,劉菲.重視規范化培訓中住院醫師心理問題[J].繼續醫學教育,2012(7).
[5]蔣勇.專業學位研究生心理健康問題原因分析與應對途徑[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下旬,2015(1).
[6]周超,孫聰聰,劉云啟.醫學碩士研究生心理健康現狀調查分析[J].濱州醫學院學報,2019(4).
[7]徐景皓.大學生心理危機及干預機制構建的思考[J].蘇州教育學院學報,2015(3).
責任編輯:許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