珊珊

為什么要偷偷學習?這個問題早在上個世紀就受到教育心理學家關注了,Covington教授于1984年提出自我價值理論,他之所以提出這個理論主要是試圖對教學中出現的“學生為何逃避失敗”“為何不愿付出努力”等一系列問題作出回答,這個理論的主要觀點可以概括為一下幾點:
自我價值:是指個體對自身重要性價值的主觀感受,反映的是一個人對自己的接納程度。這個理論的假設就是人天生就有維護自我價值的傾向。我們從小就知道成功能獲得認可和贊揚,從而提升了人的自尊,使人產生更高的自我價值感,但是獲得成功需要一定的能力的支持,這就使成功、能力和自我價值感三者形成了前后因果的連鎖關系。
于是我們形成了一個共同的認知:有能力的人容易成功,成功又能帶來巨大的自我價值感;相反失敗則代表能力不足,這會損傷自尊,威脅自我價值感。而在學校中,獲得好成績就代表成功,但并不是每個人都能獲得好成績,所以就會存在一些學生不努力學習從而避免失敗維護自我價值感的現象。
人們對失敗作出解釋時,通常是認為是自己努力不夠而不是能力不夠,但是在對成功作出解釋時,則更傾向于解釋為自己具有出眾的能力而不是因為過多的努力。并且付出較少努力的成功被看做得更有價值。因此,有能力,較少的努力就能取得成功的能力,是保持積極自我形象的最重要的因素,成功更多地被視為是個人能力的展現而非努力的結果。

人們有得到贊同和認可的需要,也有拒絕和否認失敗的傾向,這就導致自我知覺和自我價值之間會存在一個沖突,為了解決這個沖突,個體會形成一種保護和防御以建立一個正面的自我形象的傾向,這種傾向就是自我價值動機,所以自我價值就成了個人追求成功的內在驅力。這樣能解釋為什么學生會那么努力用功追求好成績,是因為他渴望獲得好成績從而得到贊揚從而提升自我價值感。
上面是這個理論的主要觀點,下面介紹一下這個理論的四象限動機模型,這也是我最喜歡的部分。
所有人的學習動機可以用兩種驅力來描述:追求成功的驅力和避免失敗的驅力,而這兩種驅力都有高低之分,因此就可以把學習動機分為四種類型。

第一種:高趨高避型。這種動機的學生同時受到成功的誘惑和失敗的恐懼。他們對人物既追求又排斥的沖突情緒,但焦慮引起并加強了他們對學習的注意,所以他們會想辦法取得成功來避免失敗。表面上,他們追求成功、努力學習、聰明能干,但事實上他們又嚴重受到緊張、沖突的精神困擾。為了成功而又掩飾自己的努力,他們中就出現了一種“隱諱努力”的現象。他們在同學中盡量表現得貪玩、不在乎考試,但私下里卻偷偷的努力。這樣成功時,他們的成績更有價值,更能說明他們的能力過人,而在失敗時,也可以為自己的失敗找到很好的理由,就是沒好好努力,從而不會被認為是無能。這種學生被稱為“過度努力者”。
第二種:高趨低避型。這種類型的學生具有無窮的好奇心,他們就是喜歡學習,他們能很努力的學習,努力的發展自己,這種學生通常也表現的自信機智,他們會把失敗解釋為自己努力不夠,從而會更加努力。成功時,會解釋為是自己的能力和努力共同的作用。他們被稱為“成功定向者”。
第三種:低趨低避型。這種學生沒有對成功自豪的期望,也沒有對失敗羞愧的恐懼,并且他們內心很少有沖突,同時他們很少學習或者直接放棄學習,對學習表現出漠不關心的態度,這種漠不關心有些事真正的漠不關心,因為覺得課程對自己根本無用;也有些漠不關心是因為隱藏著反抗,也防止了對自己無能的評價。這種類型的學生被稱作“失敗接受者”。
第四種:低趨高避型。這類學生認為逃避失敗比期望成功更重要,為了避免失敗的恐懼,而又不至于被別人認為是無能的,他們就會采取自我妨礙的策略,失敗了可以為自己找一些借口。他們被稱為“逃避失敗者”。
學生所持有的能力觀不同,關于能力觀總共有兩種類型,即能力實體觀和能力增長觀。前者認為能力是一種固定的與生俱來的特征,個人無法控制的,多努力就是低能力的表現。后者認為能力是由不斷增長的知識和技能所構成,個人可以通過努力來改變自身的能力,腦子會越用越靈。如果學生是持有能力實體觀,然后這個學生對自己的能力又缺乏自信,那么就很容易選擇逃避困難放棄努力,因為他們認為一個人的能力已經固定且有限,即使我付出再多努力也是白費,反而還會被認為是能力低的表現,所以一些學生直接放棄努力,還有一些學生會采取“假努力”的措施來掩人耳目,比如給自己設置過高或過低的學習目標、故意拖延時間等等,從而為自己的失敗找出和你的借口。
所以作為教育者應該讓學生轉變能力觀,把能力觀轉變為能力增長觀,那就要讓學生切身感覺到能力是可以隨著知識和經驗的增加而增長,此外,讓學生知道能力不是單一的,能力的形式多種多樣,鼓勵學生運用多種形式的能力,展現自己的專長,并及時給予獎勵。作為個體可以反思自己的能力觀是否是消極的實體觀,如果是的話,可以想辦法改變自己的能力觀。

競爭的學校教育環境。在這種環境下,成功只是少數,并且獎勵制度也只是獎勵給少數人,導致大部分學生被認為是失敗者,而且過多的使用的是外在獎勵,從而使學生對于學習這件事產生了過度理由效應,比如學習就是為了的第一得到獎勵,從而扼殺了內在動機,比如學習就是因為自己感到開心等內在動機。
這種競爭性的教育機制會使得學生之間發生嫉妒性的比較,就會產生過多地將評價和能力差異聯系起來,從而才會出現一些學生采用一些歪曲的策略欺騙自己,制造一些借口推卸失敗的個人責任。所以在實際教學中,老師可以多實行小組合作制,降低競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