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月琴
摘要 ? ?本文介紹了安慶市宜秀區茶產業的基本情況,指出了宜秀區茶產業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并從實際出發,提出了建議及保障措施,以期為當地茶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 ? ?茶產業;基本情況;問題;發展建議;保障措施;宜秀區;安徽安慶
中圖分類號 ? ?F326.12 ? ? ? ?文獻標識碼 ? ?A
文章編號 ? 1007-5739(2020)20-0229-0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安慶市宜秀區位于長江中下游北岸,屬于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轄區內國家級森林公園大龍山山巒起伏、翠峰疊嶂、森林茂密、清溪潺潺,常年云霧繚繞,四季鳥語花香,尤其是杜鵑花、野蘭草漫山遍野,得天獨厚的生態條件非常適宜茶葉種植。茶葉栽培歷史較為悠久,文化底蘊深厚,茶產業是宜秀區優勢高效特色種植產業之一,特別是近年來區委區政府重視茶葉產業發展,出臺了《宜秀區特色種養業扶貧工程獎補辦法》《安慶市宜秀區人民政府關于印發宜秀區推深做實林長制改革促進林業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暫行)的通知》等獎補政策,茶產業得到快速健康發展,成為茶農持續增長收入來源。
1 ? ?基本情況
宜秀區歷史上種植的茶葉主要為當地品種,以采種繁殖茶苗種植為主。2000年后,對茶葉品種進行結構調整,引進適應當地氣候、環境和制茶的無性系品種栽培,如舒茶早、石佛翠、安吉白茶、黃金茶系列等。據統計,宜秀區有茶園面積513 hm2,其中可開采茶園面積233 hm2,幼齡茶園面積280 hm2,尚有適宜發展茶園面積413 hm2;年產干茶13 t,產值754萬元,茶葉生產基地主要集中建在大龍山海拔500 m以下的緩坡宜茶山地,分布在五橫鄉、羅嶺鎮、楊橋鎮、大龍山鎮等鄉鎮和大龍山林場,有初制茶葉加工廠4個,自主茶葉品牌6個、工商注冊茶葉品牌1個。“龍山野茶”“龍山云霧”“龍山云尖”“龍山雨露”“梅溪野茶”“中方佛茶”等自主品牌,具有名茶特色而享譽市內外,其中“龍山野茶”2005年6月被國家農業部認證為有機茶,2007年獲安慶市首屆茶博會銀獎;工商注冊品牌“五橫茶葉”2018年被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商標局認定為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
2 ? ?存在的問題
2.1 ? ?品牌知名度不高
目前,宜秀區茶葉品牌雖已有7個,但總體來說,茶區大多茶企知名度低,有名茶,無名牌,品牌引導性不強,市場資源整合度低。
2.2 ? ?茶葉基地管理粗放
茶葉基地重建輕管,由于大量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留守農村的人員年齡偏大,接受新科技的能力比較弱,茶園常年疏于管理,標準化程度低,影響了新品種、新技術的推廣應用,嚴重影響了茶樹產量和效益。
2.3 ? ?產業融合發展度低
企業小、散、弱現象突出,由于缺少技術,所采制的茶葉大都是只有初級產品,沒有經過深加工,夏秋茶更是很少采制,相對效益較低。龍頭企業未形成合力,帶動力、輻射力相對較弱。同時,由于茶農的組織化程度低,分散農戶面對市場風險也很大。
2.4 ? ?營銷管理制度不健全
由于茶葉產量低品質好,目前銷售暢通,但隨著幼齡茶的成熟、產量的提高,要想方設法推進市場;機制不完善,僅是一種松散的買賣關系,缺少茶葉質量安全可追溯和監管制度。
3 ? ?發展建議
3.1 ? ?以品牌建設促產業發展
3.1.1 ? ?創建茶葉區域公用品牌。加強宜秀區品牌建設與整合,重點打造區域公用品牌,向社會征集茶葉區域公用品牌名稱,采取行政推動、標準引領、股份合作等措施創建區域公用品牌,帶動宜秀區茶葉產業快速崛起[1]。
3.1.2 ? ?制定宜秀區茶葉生產加工技術規程。加快制定和出臺宜區秀茶葉系列產品生產標準,制定統一的采摘、加工、銷售標準,對符合準入條件的茶葉企業逐步規范和分類指導。
3.1.3 ? ?成立茶葉行業協會。組織會員申報,擬理事會名單,由理事會牽頭人組織申報成立協會、召開會員大會、做好有關宣傳工作,推進行業自律、企業抱團發展和公共品牌推介,發揮橋梁紐帶作用。
3.2 ? ?以標準化建設促品質提升
3.2.1 ? ?夯實茶園基礎設施建設。在五橫鄉、大龍山鎮、楊橋鎮3個產茶鄉鎮各建成1個66.67 hm2以上的高標準茶葉生產示范基地;在13個宜茶村共建成13個33.33 hm2以上的高標準茶葉生產示范基地,新建無性系良種茶園133.33 hm2,更新改造低產茶園306.67 hm2,主要推廣石佛翠、舒茶早,安吉白茶、黃金茶系列等適栽優良品種。
3.2.2 ? ?大力推廣先進實用技術。推廣茶園有機肥替代化肥、測土配方平衡施肥、肥水一體化、茶園行間鋪草或種植綠肥等土壤培肥管理方式;實施茶園病蟲草害綠色防控,大力推廣殺蟲燈、性引誘劑、黏蟲板、除草布等綠色防控技術及設備,改善、保護茶園生態環境[2]。
3.2.3 ? ?加快推進機械化生產。以茶園生產全程機械化為目標,加快以新茶園開辟、機械修剪、機械采摘、耕作除草等為主的農機推廣應用,降低茶園管理和采摘成本,以有效解決“采茶難”“管理難”等問題,提高茶園效益。
3.3 ? ?以產業融合促產業強大
3.3.1 ? ?大力發展茶產業聯合體。打造以龍頭企業為核心、農民合作社為紐帶、家庭農場和種植大戶為基礎的聯系緊密的省級示范茶產業化聯合體1個,推廣和完善“茶企+科研機構+合作社+基地+茶農”的組織模式[3]。健全茶葉加工產業鏈中利益分配機制,推廣“保底收益+按股分紅”模式,進一步完善訂單帶動、利潤返還、股份合作、服務聯結等茶企帶動農戶的利益聯結關系,建立農民分享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成果的利益保障機制。
3.3.2 ? ?開發茶葉新產品。依托安徽農業大學茶葉學科和國家重點實驗室以及安徽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的人才聚集和研發優勢,充分發揮茶產業科技創新服務平臺和茶葉科技創新團隊的作用,支持發展綠茶、白茶、黃茶等特色茶類,鼓勵參與市場競爭。推廣茶葉綠色標準化栽培技術,提高茶葉品質,搶占大眾茶消費市場。充分利用夏秋茶原料,開發超微茶粉、速溶茶、茶飲料、茶多酚、茶食品、茶飼料等精深加工產品。大力開發茶旅游產品,豐富產品品類,延伸產業鏈條,提高茶葉資源綜合利用率。
3.3.3 ? ?推進茶文旅融合發展。推行“旅游+茶業”“生態+茶業”,深度融合全區茶業與文化旅游資源。結合“宜游宜秀”和鄉村振興,積極創建1個省級以上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示范鄉鎮,打造3條茶旅精品線路和3個特色小鎮、10個特色示范村。大力研發茶旅產品,推動宜秀區茶產品茶文化走進省(市)等大眾消費場所,推動三產融合發展和特色農產品銷售,擴大就業創業,增加茶農收益。
3.4 ? ?以營銷管理促效益安全
3.4.1 ? ?加大政策和品牌宣傳力度。宣傳省、市、區茶葉獎補政策,激發茶企茶農種茶制茶積極性。利用電視、微信、微博等媒體,中國國際茶博會、中國安徽名優農產品暨農業產業化交易會、安慶市(宜秀區)農產品年貨展銷會等平臺,通過舉辦茶文化系列活動,集中宣傳推介宜秀名優茶,弘揚茶文化,提升本地茶葉品牌知名度,引導本地茶消費,加強茶葉產業交流合作,促進茶產業發展壯大。
3.4.2 ? ?建網絡平臺發展電子商務。引導茶企轉變傳統經營模式,充分利用“互聯網+”和大數據平臺,拓展“互聯網+PC端+手機端”的產體營銷,形成新的消費業態,著力培育1個線上交易的茶葉電商企業,規模以上茶企全面觸網,加大茶葉銷售渠道[4]。
3.4.3 ? ?推進質量安全體系建設。充分發揮區政府、各產茶鄉鎮茶葉質量安全的主體責任,實現全區規模以上茶葉初制加工企業SC(食品質量安全市場準入)認證率全覆蓋,建立健全茶葉質量安全可追溯和監管制度,推進茶業綠色發展,確保茶葉質量安全。大力推進“三品一標”認證,建立“一個公共品牌、一套管理制度、一套標準體系、多個經營主體”的公共品牌管控體系。
4 ? ?保障措施
4.1 ? ?強化組織領導
成立宜秀區茶產業發展工作領導小組,領導小組下設技術指導組,負責茶產業發展政策制定和生產加工技術指導工作。建立和形成主要領導親自抓、分管領導具體抓、相關部門協調配合的責任體系。各相關單位各司其職,協同配合,形成合力。
4.2 ? ?落實經費保障
加大財政資金投入,整合安排區級茶產業發展專項資金200萬元落實經費保障,支持茶葉主產地發展茶產業,重點用于新建和改造茶園、茶園質量提升、茶產品品牌打造和市場開拓、茶葉機械采摘和加工技術改革等。
4.3 ? ?建立考評機制
建立科學的考核評價體系,嚴格考核評估。對在擴大營銷、品牌建設、龍頭創建、加工提升、生態有機茶園建設等方面有突出成績的單位和個人進行表彰;對帶動茶產業發展和茶農脫貧致富突出的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社會化服務組織等經營主體及個人,給予表彰或獎勵。
5 ? ?參考文獻
[1] 馮林,劉軍,王飛,等.大竹白茶產業發展現狀與推進模式[J].四川農業科技,2019(11):64-65.
[2] 王強.普洱市普洱茶產業現狀及發展途徑研究[J].福建茶葉,2019,41(11):39-40.
[3] 楊貴中,李佛關,張煜.萬州茶產業發展特點·問題及對策建議[J].安徽農業科學,2019,47(21):267-270.
[4] 顧業連.北海市茶產業發展現狀與對策淺析[J].南方農業,2019,13(30):119-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