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川
摘要:大學輔導員是我國高等教育階段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擔負著大學生思想導師的重要工作。作為美術類院校的輔導員所面對的工作主體和其他綜合性院校的同崗位教師是有所不同的。他們所面對的學生也就是社會上通常所說的“美術生”。直觀來看,美術生和普通綜合類大學學生的區別主要在所學專業的區別。也就是說,除文化課之外,這些同學都有著較好的美術專業基礎。而美術類院校和綜合類院校的輔導員所面對的工作環境就此出現不同。
關鍵詞:輔導員? 美術生? 美術專業
中圖分類號:J60-05?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20)20-0061-03
一、美術類專業的學生和普通高校的學生區別
(一)學習美術專業技法
首先我們要搞清楚為什么美術類專業的學生和普通高校的學生有所差異,以及差異到底是什么。先從學科本源上來看一看這個問題。目前我國大學本科階段的美術類專業除國畫以外,大多在高考前的基礎教育階段,都是以素描、色彩為主的西方美術基礎教育為主。這一點很重要,因為美術類高校的考生多為“童子功”,即自幼學習美術專業知識。也就是說在高考之前已經接受了多年的西方美術專業教育。而這種教育本身就存在技法和史論兩個層面。學生只學習美術專業技法,不接觸史論知識是不可能的。美術學科不同于理工等其它學科,藝術來源于生活,每一件作品都是一個時代的縮影,帶有作者強烈的人生印記。所以,學生在學習理解美術作品時解讀的不只是作品本身,更是作者所處的時代、社會、政治背景……而此時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都還沒有完全建立。所以這些潛移默化的影響會體現到他在本科甚至是以后的人生階段中。對于上面所陳述的“影響”我們以蘇美爾時期的“雪花石膏大瓶”舉例說明一下。
蘇美爾時期的“雪花石膏大瓶”從外貌上看并沒有什么特別之處,它在乍看之下只是一只白色長筒狀器型的容器。上面雕刻了四層花紋,這些花紋的含義非同一般。瓶身上的花紋由下而上,分別是水、動物、人、神祗。也就是說在人類還沒有出現國家與法律之前,藝術家們就已經在思考我們是誰?在世界中處于什么身份?我們生存的意義是什么?諸如此類的世界觀與人生觀的哲學問題了。這里我們可以換一個角度看待這些作品,美術類作品本身有很多分類。但不管什么種類他們都將它們理解為是精神消費品。當你看到并欣賞一件美術作品時,作品作為媒介向你傳遞創作者的思想意識,而觀眾則在這個過程中受到影響。這種影響對于高考前的同學尤為明顯,因為他們的三觀還不成熟,很難站在現實客觀的角度去分析作品內涵。
(二)個體學習內容的差異有著不確定性
這種影響又因為個體學習內容的差異有著不確定性。產生這種不確定性的原因是大多數美術類考生在高考時對于美術史論方面是沒有要求的。所以同學們在這個階段更多的學習重心會放在對繪畫技法的學習上,因為繪畫技法直接影響之后的專業考試成績。而對于藝術品背后的內容,如美術史、美學理論多為自學。很多的知識來源并不嚴謹,接收到的信息也或多或少的存在著混亂。但是,從什么樣的角度解讀理解這些作品會對他們的三觀和性格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這也就解釋了為什么很多人認為“美術生”性格不好管理。而筆者自己也切實感受過這些影響給思政工作帶來的挑戰,所以理解藝術語言、提高自身美學素養才能讓美術類院校的思政工作者們和學生處在對等的思想環境上交流。提高自身美學素養對美術類院校的輔導員教師們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意義非凡。
二、美術專業出身的輔導員如何在生活中系統的提升自己的美學素養
(一)提高過程中應該學會用宏觀和微觀的兩種角度
那么,作為一個非美術專業出身的輔導員如何在生活中系統提升自己的美學素養就成為了一個問題。首先在提高過程中應該學會用宏觀和微觀的兩種角度,辯證看待藝術作品以及它們之間相互的聯系。從宏觀上來看,對于美術史的學習是絕對有必要的,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對各個時期的藝術流派有一個客觀的認識。但現實工作中,輔導員很難拿出更多的時間通讀世界美術史,一般來說都采用簡史類圖書作為學習資料,這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從宏觀角度看,世界美術的發展歷程就像一顆繁茂的大樹,而簡史類書籍你可以清晰地看到整棵樹的主干。當然,這里指的學習并不是死記硬背,如果你真的這樣做了,那些藝術流派最多只能向符號一樣留在你腦海之中,只能作為單詞出現。這樣的后果是你對于這些內容無法進行客觀有效的解讀和認知。我們要做的是通過這樣一個主干,在宏觀中找到一個點,然后走入微觀深入學習。
(二)以《薩達納帕拉之死》舉例說明
好比說筆者在翻閱美術史的時候對法國浪漫主義開始感興趣,決定深入學習了解。于是查閱了這一時期浪漫主義的代表作品,其中《薩達納帕拉之死》溝起了筆者興趣。然后開始針對這件作品進行解讀和學習。然而,這就算是進精微了嗎?當然不算。在美術簡史類圖書中一般不會對某一件作品做細致入微的解讀,所以在了解了作品大概信息,如創作時間、作者、大致內容后你可能依然弄不清楚畫中的具體內容。搞不清楚內容怎么辦呢?互聯網就是個不錯的選擇,很多知識作為碎片存在于網絡之中,這一點剛好可以作為你學習資料的補充。但這里重點要說的是,除了盡可能地在權威網站上查閱資料,注意識別知識的真偽性質,更重要的是要用客觀的歷史唯物主義角度去審視作品。這里我們就以這幅《薩達納帕拉之死》舉例說明一下。
這幅作品的曝光度并不是太高,但談到作者大家應該不會太陌生。他就是《自由引導人民》的作者,歐仁·德拉克羅瓦。作品描繪的是亞述帝國的都城兵敗城破之前的最后時刻。畫中左上方躺在床上,一臉與世無爭表情的男人所扮演的角色是亞述帝國的最后一位皇帝,此時他一襲白衣淡定自若。而在構圖下面的部分則十分混亂。最后忠于他的奴隸按照國王的吩咐將他的駿馬和妃子帶到他面前殺死,他最喜愛的珍寶都在他面前毀掉,整幅畫面視覺沖擊力極強。
我們在互聯網上能夠看到的資料基本都以“所謂的”西方浪漫主義繪畫的角度進行“浪漫解讀”,說這是亞述帝國的最后一位皇帝在兵臨城下時最后的瘋狂,作為一個強大帝國的末代皇帝昏庸無能,一輩子對軍事不聞不問。對外交內政缺乏興趣,自己的臣子在各自的城市鬧獨立自己毫無辦法。最終,當叛軍兵臨城下時爆發了一點有限的血性,拒絕投降,并提出了唯一的條件,那便是給他一些時間。于是乎讓自己身邊唯一還算是忠心的侍從將自己的財寶、妃子、駿馬都帶到自己面前一并毀掉。霎時間富麗堂皇的宮殿血流成河、慘叫、血腥、殺戮和破話充斥畫面。甚至有不少文章在標題上寫著“美,就是將美好的事物撕碎了給你看”。事實上這種解讀是極其不負責任的。
在針對這樣一件美術作品進行解讀和學習時,切忌不要人云亦云。一定要搞清楚畫中人的真實背景。如果我們按照作者的提示去翻閱一下亞述帝國的年表你就會驚奇地發現,畫中這位國王薩達納帕拉并不存在于亞述帝國的年表之中,而是出自希臘作家西亞斯筆下的小說里。也就是說,他并不是亞述帝國的末代皇帝。亞述和同時期其他的帝國不同,他是在當時唯一有完整歷史記載的早期帝國。其末代皇帝另有其人,名叫亞述烏巴立特二世,這一點我們可以從古希臘歷史學家西西里的狄奧多羅斯的著作或者亞述帝國年表得知。所以目前社會上對于這幅作品的很多說法和解釋都是按照作者想表達的思想為立場的,并不是歷史事實。另外,雖然在西亞斯的筆下,亞述帝國有一位荒淫的君王名叫薩達納帕拉,但他在書中死于縱欲,并不是兵敗自盡。所以這幅畫中的內容多為杜撰,至少兵敗的亞述皇帝絕對不是他。盡管這一切幾乎都是文學加工再創作的產物,但一點也不影響薩達納帕拉這位冒牌末代皇帝成為浪漫主義時代的創作源泉,因為同時期有不少作品都是以他的荒淫無道為題材。
作者德拉克羅瓦選擇了這位傳說中的荒淫無道的君主,并把他和兵臨城下的絕境相結合,更多的是想把這種現實和思想上的沖突發揮到極致,再加上他精湛的繪畫技法,來表達他的主旨思想,這種做法非常符合浪漫主義的創作原則。
搞清楚了畫中的人物剩下的就是作者的意圖。我們再來看看故事中的這個即將隕落的帝國。雖然歷史上真實的皇帝在畫中被掉了包,但是亞述王朝確實覆滅于公元前612年。這個王朝可以算是西方文明起源中的一個重要階段,它的位置處在兩河流域,也就是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之間的被喚作美索不達米亞的地方,也就是今天的伊拉克一帶。而這個亞述帝國就是在西方文明的源點上誕生的。
三、帝國的隕落和這個民族的性格以及統治方式有直接關系
說到這個帝國的隕落和這個民族的性格以及統治方式有直接關系。亞述人雖然也生活在兩河流域,但和上面我們提到的做石高大瓶表達哲學思想的蘇美爾人可不一樣。這是一個極其尚武的民族。在那個生產力低下的年代,這個民族的軍隊已經可以熟練地運用至少30種武器用來攻城略地。亞述人的統治可以用鐵腕一詞來形容。翻閱一下史料會發現,亞述帝國從萌芽到建立經過了大約200年的不斷征戰。但亞述對征服的地區只管掠奪大都欠缺建設,被征服的人民除了向亞述人交納貢獻以外,還要負擔勞役,這使得被占領區的人民不堪重負。一方面是軍事消耗的巨大支出,另一方面各地不滿其壓榨的稅收政策而四處爆發起義。最終,帝國內部、外部矛盾都積重難返。由于亞述帝國總體上是建立在不斷征服掠奪的擴張性經濟基礎上,所以當軍事活動不能支撐龐大帝國運轉時,崩盤的時刻也就不遠了。埃蘭、阿拉伯、亞拉姆人、猶太、埃及、敘利亞和腓尼基的居民起義此起彼伏。亞述帝國最終于前612年,被米底和新巴比倫聯軍將首都尼尼微攻陷,其剩余財產被新巴比倫和米底人瓜分。我們看到的德拉克羅瓦畫中的情景便是這一時刻。只不過畫中的國王應該是辛沙里施昆,他才是亞述帝國正統的最后一位末代皇帝。那么,德拉克羅瓦為何要在畫中將這位皇帝掉包呢?是作者的歷史學得不好嗎?想想他畫的自由引導人民,每個人角色的來歷都清晰可見,所以他在史料方面出錯幾乎不可能。如果不是錯誤那就是按照希臘文學家的文稿進行的創作?也不對,因為在希臘文學家西亞斯的筆下薩達納帕拉是一位荒淫的皇帝,他死于縱欲過度,這一點和華中的場景并不吻合。這里就出現了一個解讀角度的問題,德拉克羅瓦將這位只出現在希臘文學中的荒淫無道的皇帝,和窮兵黷武鐵腕統治的衰落帝國合二為一,通過二者強烈的反差,客觀上凸顯了這個殘暴王朝落幕都是如此的殘暴血腥。
四、歷史唯物主義的客觀視角的重要性
在解讀美術作品時,歷史唯物主義的客觀視角更是必不可少的。這一點非常重要,如果失去歷史唯物主義的客觀角度,對一件美術作品的解讀就會走向非客觀、非現實意義的方向。與這件作品而言很可能變為網絡上常見的“把美的東西撕碎了給人看”的論調。更有甚者會滑落到歷史虛無主義的境界中去。比如“這是某某時期(流派)的作品,這種繪畫語言已經過時了,沒什么意思”。這一類的論調在當今社會也并不少見,乍看之下是從專業角度出發,且說這樣話的人應該具有一點的專業水平。但是,我們要明白,或者說清醒地認識到,任何一個民族在任何一個時期都會迸發出藝術的火花,這樣的藝術作品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的出現一定是基于歷史現實所產生的,并在當時發揮著自身的作用。從唯物主義的角度上來說,瞬間的即是永恒的,不能因為一個時代的消逝而否定其已有的藝術成就,下面我們以俄羅斯藝術家伊利亞列賓所創作的《伊凡雷帝殺子》舉例說明。
《伊凡雷帝殺子》描繪的是一個父子喋血的場景。殺人者伊凡·瓦西里耶維奇是俄帝國的第一人沙皇,此人出生時雷電交加,故人們稱他為伊凡雷帝。畫中的他呆坐在地上雙眼慌張而出神,倒在他懷里的則是剛剛被他失手殺死的伊凡太子。年邁的伊凡正在用手堵住兒子頭部的傷口,但一切為時已晚。整幅畫面背景呈暗紅色,畫面右下角是伊凡帶血的權杖,毫無疑問這也就是這場兇殺中的兇器。
從現實中看,伊凡沙皇在歷史上也是一位暴君。1565~1572年間大約有4000多名貴族被殺。古老的領主家族中存活的僅有九家。在一次暴怒中,他對已經懷孕的兒媳大打出手,王儲趕到,上前想要保護妻子,結果被伊凡四世用手中的權杖擊中頭部而死,也就是畫中的場景。他的屠殺終于在無法挽回的內疚中劃上了句號。畫中的伊凡從狂躁中清醒過來,頭發蓬亂的伊凡雷帝跪坐在鋪滿了紅地毯的地上,想挽回一切但為時已晚。畫中的這位暴君可謂人性與獸性并存。作者伊利亞列賓通過這樣一件作品充分揭示了沙俄政府的殘暴不仁。正如列賓畫中描繪的那樣,落地的權杖,昭示著風雨飄搖的沙俄政權就要皇權落地。這件作品在最后一次展出時被一名?;史肿悠茐模敃r是1913年,也就是十月革命爆發時間的4年前。同年一個叫做烏拉揚諾夫的年輕人再見到這幅作品時剛滿15歲,他有個大家熟悉的名字“列寧”。
五、結語
這件作品在俄國的解放運動中起到了推動作用。就像上面說的,這一點不能因為蘇聯解體就被否認。上面這種“過時”論調本身就充滿了歷史虛無主義。如果帶著歷史虛無主義的有色眼鏡,那么是不是可以理解為世界上任何的藝術都是無意義的,因為隨著時間的流逝,一切終將化為虛無,即便你今天的藝術成就斐然也終有落幕的一天,也會淪為所謂的“沒什么意思”。所以在學習中客觀的、宏觀的角度是不可或缺的。
參考文獻:
[1]剛瑩.關于藝術院校輔導員核心能力建設的幾點思考[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6(03):32-34.
[2]柏華.藝術專業院系輔導員勝任力問題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學,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