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志華
[摘 要] 產業興旺既是鄉村振興的重要發展指標,也是實現農民增收和農村繁榮的重要基礎和重要突破點。在當前宏觀環境下,以推動產業振興為抓手是實現鄉村振興的必由之路。在分析產業振興內涵的基礎上,提出鄉村產業振興的基礎體系建設思路,探討以龍頭企業帶動產業發展,以“互聯網+農業”實現產業變革,以三產融合實現業態創新發展,以城鎮化建設推動產業發展,以產業鏈升級提升產業競爭力等產業振興的發展路徑與模式。
[關鍵詞] 產業振興;鄉村振興;路徑與模式
[中圖分類號] F320[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9-6043(2020)09-0121-03
Abstract: Industrial prosperity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development index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but also an important basis and breakthrough point to achieve farmers' income increase and rural prosperity. In the current macro environment, the only way to achieve rural revitalization is to promote industrial revitalization.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onnotation of industrial revitalization,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basic system construction ideas of rural industry revitalization, and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path and mode of revitalizing industry by leading enterprises to promot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realizing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with "Internet+agriculture", realizing innovation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with integration of the three industries, promoting industrial development by urbanization, increasing industrial competitiveness by upgrading industrial chain, and so on.
Key words: industrial revitalization, rural revitalization, path and mode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了鄉村振興戰略的總要求,即“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其中產業興旺排在了第一位,說明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重要發展指標,是實現農民增收和農村繁榮的重要基礎和重要突破點。習總書記也多次強調,“鄉村振興,關鍵是產業要振興”。盡管業界已經對產業振興做出了不少具體的思考與實踐,但理論界對產業振興的理論探討仍處于起步階段,缺乏系統性。筆者認為,當前鄉村的產業發展情況較為復雜,尚處于初級發展階段,如果缺乏頂層設計和理論指導,產業振興的質量和效果都難以得到保障。因此,結合鄉村振興戰略的規劃目標,探索產業振興的內涵,以及產業振興的基礎條件與發展路徑,是當前亟需解決的現實問題。
一、“產業振興”中產業的范疇
產業興旺中所指的“產業”,到底是指哪些產業?對這一范圍的明確,決定了當前和今后國家和地方政府鄉村振興戰略配套政策的面向對象,決定了相關資源的投放方式和重點,也就決定著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效果,因此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當前的文獻探討中,產業是一個泛化的概念,如有研究者注重討論傳統農業的轉型升級,也有研究者探討農村新型產業的發展,還有研究者討論了如何跳出農業,重點探討產業融合對鄉村振興的重要推動作用。而在鄉村振興實踐中,農村產業也是一個綜合的宏觀的概念,既包括作為一產的農業,也包括二產(由一產延伸出來的加工業以及其他工業),還包括三產(農產品流通、生產生活服務業等)。因此,筆者認為,鄉村振興中的產業興旺,應該是泛指農村的所有產業,不應局限于農業。也就是說,實施鄉村產業興旺既要基于第一產業又不能囿于第一產業,而應著眼于優化一產,在此基礎上大力發展二三產業。
但是,當前鄉村振興的實踐中出現了需要警惕的趨勢,就是泛農業產業的過度發展問題。泛農業是指將狹義的農業與工業、建筑業、商業、旅游業、體育產業、教育、科技等產業融合起來,形成各種“產業農業”。由于農業的低產出低效率,對資本的吸引力較弱,因此,在實踐中,更多的產業發展更傾向于相對高產出高效益的二產、三產領域,這種導向,必然會導致鄉村振興的主要產業——農業處于弱勢地位,進而偏離了鄉村振興的初衷。盡管鄉村振興的經濟效益目標非常重要,但從宏觀發展的角度來看,鞏固農業的基礎性地位,在當前國內外發展形勢下仍然非常必要,放任泛農業產業的發展,勢必會動搖農業的戰略地位,進而威脅到國家的糧食安全。而且從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初期,振興哪些產業也決定著國家的各種扶持政策的具體投向。因此鄉村振興應首先著重于農業振興,在傳統農業的基礎上構建現代新型農業,以此為基礎,再發展促進農民增收的其他相關產業。
二、構建產業振興的基礎體系
盡管近年來國家重視三農問題,推出了一系列農村產業發展的政策與措施,但鄉村產業基礎薄弱、活力不足、質量效益不高的狀況尚未得到根本改變。基礎體系不牢,會嚴重制約產業的生存與發展,因而建立健全產業發展的基礎體系,是產業振興順利實施的前提條件。產業振興基礎體系的構建是一個系統性工程,需要統籌規劃,科學布局,不能盲目進行。中國幅員遼闊,各地鄉村發展情況較為復雜,鄉村振興的路徑也有千差萬別,但也存在共性,尤其是在產業發展基礎環境的要求上,存在類似的需求,即都需要做好頂層設計,完善產業發展的宏觀政策環境,對產業發展的各類生產要素進行優化和提升,以及培育和壯大鄉村產業振興的主體等(見下圖)。
(一)因地制宜做好鄉村產業發展頂層設計
高質量的頂層設計是產業興旺的基礎。根據鄉村基本條件、功能定位和發展目標,編制科學系統的產業發展規劃,明確產業發展重點任務、階段目標和行動方案,為鄉村產業發展指引方向。中國幅員遼闊,不同鄉村的自然環境、經濟基礎、資源稟賦差異較大,在產業的規劃編制上,不能搞一刀切,可以考慮按照鄉村的不同類別與性質分別制定微觀層面的產業發展規劃,引導各區域鄉村走不同特色的產業發展道路。在注重特色化發展的同時,也要注意產業標準體系的構建與實施,如產品生產標準體系、產品和服務質量標準體系等,這對于保證產業發展的規范化、穩定性具有積極意義。
(二)完善鄉村產業發展的硬件與軟件環境
首先,鄉村產業發展需要完善的基礎設施。既包括水電、網絡、通訊、公路等基本設施,也包括農田水利設施、農產品倉儲、物流、銷售等專業設施。其次還需要相對完備的涉農公共服務,如服務于農村電商發展的系統化服務,農產品生產與流通公共服務,農村產權評估服務等等,這些服務能夠為產業鏈的完善、延伸以及業態融合發展提供良好的發展環境。
其次,健全的產業扶持政策是產業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一方面要健全財政支持政策,進一步加大財政對“三農”的投入力度。優先重點發展農村農業的基礎設施,以及農民教育培訓、醫療等基礎保障,完善農業補貼政策,發揮財政資金的杠桿作用,創新農業補貼方式,提高農業補貼政策效能。另一方面要完善金融支持政策。包括完善農村信用貸款制度,保險制度,積極推進涉農金融制度創新。在產業發展方面,圍繞實施產業項目,提供優質的產業支撐服務,為產業項目提供完備的產業政策服務、市場信息服務、生產運營服務、技術支撐服務和專業人才培訓服務等。
(三)保障與優化產業要素
鄉村產業的發展,離不開土地、勞動力、技術和資本等生產要素的健全與活力。當前在鄉村生產要素領域,“進的來、留得住、能受益”的體制機制尚不健全。要清除阻礙要素下鄉的各種障礙,構建城鄉互補、全面融合、共享共贏的互利互惠機制,推動產業要素平等交換、自由流動。
在土地要素領域,繼續深化土地三權分置改革,推進土地流轉市場規范有序。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探索土地承包經營權有償退出機制,通過創新體制機制,完善農村宅基地管理制度,推行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勞動力要素一直是困擾農村產業發展的重要方面。要破解人才難題,一是要培育,通過培訓當地農民的產業知識與技能,使農民在新技術推廣、新業態打造等方面發揮作用;二是要引入,建立和完善人才向農村流動的工作機制,通過選拔向農村選拔干部、鼓勵農村大學生回村創業或任職等方式,壯大農村人才隊伍。資本要素方面,創新鄉村振興多渠道資金籌集機制,重點建立健全財政農業農村投入優先保障機制。一方面應保障財政資金用于產業發展的比例,另一方面可通過設立基金、貼息、擔保等多種融資方式,撬動更多社會資本投向鄉村產業發展領域。此外,還可嘗試將農村土地資源、文化資源、生態資源、鄉鎮企業資產等打包,實現資產證券化,逐步推動鄉村資源資本化。
三、產業振興的路徑與模式選擇
在基礎體系相對完善的前提下,怎樣實施產業振興戰略,是擺在政府和業界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現有理論研究對產業振興的發展模式探討相對較少,但在實踐中,已有相關的成功經驗。綜合國內外現有研究成果與實踐經驗,現階段鄉村產業振興可考慮采用以下發展路徑與模式,但具體實踐中還要充分考慮當地的資源稟賦與區位條件等。
(一)以龍頭企業帶動產業發展
龍頭企業在區域的產業發展中起著重要的帶動作用。這里的龍頭企業,不只局限于農業企業,也包括與農業緊密相關的其他產業的企業。在實踐中,龍頭企業不只局限于單一產業,也包括圍繞某一產業進行產業鏈延伸和擴展發展而來的跨產業的聯合性企業。要著力培育規模較大、實力較強、運行規范、具有較強示范帶動作用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如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專業大戶等,從而構建我國未來新型農業體系的發展基礎。要開展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創建活動,創新“聯農帶農”激勵機制,鼓勵和引導龍頭企業與上下游產業的企業和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建立利益共同體,從而發揮龍頭企業在農業生產經營和社會化服務等方面的引領帶動作用。
(二)以“互聯網+農業”實現產業變革
互聯網正在深刻改變著每個行業,在相對落后的農業領域,互聯網的應用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農業的跨越式發展和變革。農業與互聯網的融合是將互聯網技術與農業生產、加工、銷售等環節相結合,加速了農業生產方式的轉變,推動了農業的科技化、智能化、信息化發展。“互聯網+農業”模式可以通過以下途徑進行:一是推動開展定制農業,解決傳統農產品供需矛盾,實現消費和生產之間的需求傳遞和互動;二是發展平臺農業,通過平臺將土地、勞動力、生產資料等生產資源進行整合,促進農業資源的共享和供需對接。三是利用大數據、物聯網和智能化技術,發展智慧農業,積極推進農業的智能化種養殖和管理,逐步解決傳統農業存在的管理粗放、抗風險能力較差等問題。四是積極探索跨界農業,即利用互聯網、大數據和智能化技術,探索實現農業與旅游業、農業與金融業、農業與文化產業的深度融合,拓寬農業產業發展的維度與廣度,提升農業產業的層級。
(三)以三產融合實現業態創新發展
傳統農業過分注重高產增產,相對忽略增收增效,缺乏對農業功能的深入挖掘,不利于農業附加價值的提高。解決這一問題的途徑之一就是推進三產融合。農村領域的三產融合是指以農業為基本依托,以新型經營主體、各類社會資本、行業協會和產業聯盟為引領,以利益聯結機制為核心和紐帶,通過產業聯動、要素集結、產業滲透、產業重組等方式,形成新產業、新業態,最終實現產業發展和農民增收。產業融合的具體方式有多種,一是一產與三產融合,如利用先進技術與裝備對傳統農業進行改造,以及采用自動化、機械化、智能化生產與管理方式,發展現代高效農業等。典型業態有智慧農業、生態農業、植物工廠等。二是二產與三產融合,如以三產的文化創意活動帶動相關加工業。可通過創意、加工、制作等手段,把豐富農村文化資源轉換為各種形式的創意產品。三是一產與二產以及三產融合,如三產聯合開發旅游觀光、生態休閑、教育體驗、文化傳承等多種產品與服務,使三種產業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發展格局。典型業態有農場采摘與加工、牧場觀光、酒莊觀光等。
(四)以城鎮化建設推動產業發展
當前,在我國農業勞動力占比仍接近30%、農業生產規模小、人多面廣的宏觀背景下,在經濟布局方面的政策重點,需要繼續推進城鎮化,促進農業勞動力順利轉移就業,進而為土地適度規模化經營和提升農業勞動生產率創造條件。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可以看做是國家城鄉關系戰略的一次重大轉折,意味著要立足于鄉村產業、人口、文化等資源稟賦基礎,自下而上地激發鄉村發展的積極性、主動性,從而推進城鄉的平等發展。盡管隨著當前城鄉產業要素雙向流通的機制逐步建立,能夠一定程度上推動鄉村產業發展,但這種外生推動力所帶來的效果,仍然比不上從鄉村自身動力產生的效果更為可靠。而城鎮化就是鄉村發展內生動力之一。在城鎮化的基礎上,通過對優美環境、歷史文化、特色資源、人文風俗等鄉村優勢要素,進行空間上的集中和集聚,把中小城鎮打造成連接城鄉的重要節點,進而推動特色產業發展和升級。這一發展路徑,將有助于從根本上增強鄉村的內生發展動力。當前,國家正在積極推進的特色小鎮建設工程,也是以城鎮化推進鄉村產業振興的一個具體形式,應不斷總結相關的成功經驗,在條件相似的地區進行推廣。
(五)以產業鏈升級提升產業競爭力
產業興旺意味著產業具有較強的競爭力,但當前鄉村產業發展相對集中在價值鏈低端,產業競爭力不強,因此應盡快實施產業鏈升級戰略,推動鄉村產業鏈邁向價值鏈中高端。一是根據“微笑曲線理論”,推動傳統農業向附加價值相對較高的微笑曲線兩端延伸,如向前延伸到農業發展戰略和良種培育領域,向后延伸到農產品加工、儲運、銷售和服務等領域。二是依靠科技進步,提升各環節技術與裝備水平、提高各個鏈環的增值水平、提高農業產業價值鏈資源的轉換效率來實現農業產業鏈價值增值。三是通過產業鏈整合提升產業鏈整體附加值。在產業價值鏈的各環節之間合理配置要素,通過產業鏈管理技術加強各鏈環之間的溝通與銜接,促使產業鏈條產生協同效應與聚合效應,從而提高產業鏈整體效率與效益,進而實現產業鏈總體價值的增值。
[參考文獻]
[1]陳秧分,劉玉,李裕瑞.中國鄉村振興背景下的農業發展狀態與產業興旺途徑[J].地理研究,2019(3):632-642.
[2]樊慧玲.基于“微笑曲線”分析農業產業價值鏈優化的路徑選擇[J].江蘇農業科學,2014(1):397-399.
[3]李彥普.中國農村流通產業創新支撐鄉村振興戰略[J].物流工程與管理,2019(3):120-122+132.
[4]盧艷,劉明.我國農業產業分工與價值鏈延伸——基于微笑曲線理論的分析[J].當代經濟,2013(3):116-118.
[5]馬曉河.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幾點思考[J].農村經營管理,2016(3):28-29.
[6]韓麗敏,張慧敏.流通產業發展支持鄉村振興的地區差異性研究[J].商業經濟研究,2019(10):106-109.
[7]張麗薇.鄉村振興戰略視域下的產業振興發展[J].中國市場,2019(17):56-57.
[責任編輯:史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