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山 郭佳俊
[摘 要] 近年來,江蘇省農村經濟發展取得了顯著成績,但農業互聯網信息化應用范圍有限。選取江蘇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作為衡量江蘇省農業經濟發展的指標,把獲取信息的主要途徑、人們對信息的主動接受程度、農業技術人才作為互聯網信息指標;利用Eviews7.0對江蘇2003-2018年間的農業數據建立多元線性回歸模型并進行驗證。回歸結果表明,江蘇互聯網信息化與其農業經濟發展水平有較強的相關性;互聯網信息化的發展可以帶動江蘇省農業經濟的發展。根據分析結果,提出信息化時代下江蘇省實施鄉村振興應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供便利的信息化服務、培養信息化農業人才的可行性政策。
[關鍵詞] 農業經濟;互聯網信息;回歸分析
[中圖分類號] F323[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9-6043(2020)09-0124-05
一、研究背景及意義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計算機與互聯網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在我國傳統產業的升級與轉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關于落實發展新理念加快農業現代化實現全面小康目標的若干意見》指出,“大力推進‘互聯網+現代農業,應用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等現代信息技術,推動農業全產業鏈改造升級。”習近平同志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并指出“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尤其在2020新型冠狀病毒流行期間,互聯網在農業經濟中的作用更是方興未艾。而農村經濟的發展歷來是江蘇政策的關注點,農業產業中互聯網信息化技術應用,是現代化農業發展的新要求。
二、文獻綜述
隨著“互聯網+”農業也日益成為農村經濟發展的新趨勢,眾多學者對互聯網信息化對農村經濟影響方面進行了研究分析。
(一)互聯網信息化對農村經濟的影響分析
Marvin T.Batte(2004)[1]認為互聯網計算機的應用能夠有效提高農業效率,促進農業發展。張鴻、張權(2008)[2]從農村信息化的研究視角出發,提出了農村信息化是促進農業經濟增長量發生質變的重要因素;李向陽(2014)[3]從理論角度分析了信息化對農業經濟增長的影響;李國英(2015)[4]表明(移動)互聯網成為轉變農業增長方式、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的關鍵性手段;戴小文、漆雁斌、陳文寬(2015)[5]研究認為農業大數據應用是農業信息化的具體內容,未來農業產業化發展及市場化運作,將依靠涉農領域的大數據完成;孔令孜、李小紅、蘭宗寶、麻小燕(2015)[6]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測算信息化對廣西農業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得出信息化對廣西農業經濟增長具有顯著的爭相促進作用。Eres.BK.(2018)[7]通過對多個國家信息活動與經濟社會發展的相關性進行分析,對各國信息化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程度做了研究。
(二)其他信息化方面對農村經濟的影響研究
Alexandros Kaloxylos(2013)[8]基于歐盟Smart-Agri Food項目,認為未來互聯網的發展和聯合將對農業領域產生革命性的影響。曹建平(2015)[9]提出農村電子商務是農村企業當前一種新型銷售模式,能夠有效促進農業整體的可持續發展;劉利猛(2015)[10]提出移動互聯網、電子商務和物流的協同發展可以拉動內需,充分發掘我國農村地區的消費潛力;史修松、魏拓、劉瓊(2017)[11]研究表明“淘寶村”的快速發展是我國農村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化與信息化進程加速推進所產生的疊加效應的結果,是信息時代農村經濟的發展創新;詹帥、霍紅(2018)[9]通過對國內外農產品產供銷網絡的研究現狀分析,結合我國農產品市場運行的實際情況分析我國農產品產供銷網絡的新特點是注重結構優化、流通創新、效益提升等,構建農產品“品質、效益、安全”三位一體的產供銷網絡,能夠促進農產品市場國際化發展。
綜上所述,現有文獻為農業的信息化發展提供一定參考,但是也存在不足,當前的農業信息化研究主要集中于定性研究,定量研究仍然較少;大量學者從國家宏觀層面展開研究,針對微觀層面展開研究較少;而對于農業大省江蘇在農村經濟信息化的研究也更是數目不多。為此,文章在前人研究基礎上,利用定量工具建立信息化對江蘇省農村經濟發展多元回歸分析模型,并探討相關因素對江蘇省農業經濟發展影響得具體程度,為我國今后農業信息化和現代化的發展提供參考意見。
三、互聯網信息時代下江蘇省農村經濟發展現狀
(一)江蘇省農村經濟總體發展狀況觀點
近年來,江蘇省積極響應國家“鄉村振興”戰略,大力加強新農村建設,推動農村經濟發展,并取得了顯著成績。2013年以來,江蘇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續增加,且年增長率較高,保持在8%以上。據中國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9年,全國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021元,江蘇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2675元,增長約8.8%,高于全國水平。同時,江蘇省遵循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聚焦特色優勢產業,集聚高端發展要素,培育創建一批農業特色小鎮。
(二)江蘇省農村信息化發展狀況
1.農村信息化總體狀況
2004-2018年,江蘇省網民規模逐年遞增,普及率也呈現上升趨勢,截至2018年12月底,江蘇省網民規模達到4940萬人,與2017年同期增長47萬人。江蘇省普及率為61.4%,較上年同期增長0.3個百分點。江蘇省互聯網發展狀況良好,網民規模及普及率穩步增長,互聯網為人們學習、工作、生活提供了新的空間,帶來了方便。
李克強總理在2015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推動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制造業結合,促進電子商務、工業互聯網和互聯網金融的健康發展。江蘇省深入貫徹黨中央及國務院的有關工作要求,將“互聯網+”與本省實際情況相結合,因地制宜發展互聯網信息,推動產業升級,促進江蘇省網民規模的進一步擴大。同時,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村產量的增加以及農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離不開互聯網信息技術的支持。
在國家、政府和社會各界的支持下,互聯網信息技術在江蘇省農村經濟中有了較快的發展。近年來,江蘇省農村網民占江蘇省總網民的比例呈現上升趨勢,農村網民規模逐年擴大,其中,在2016年農村網民數有一定的減少。截至2016年12月底,江蘇省農村網民人口占全省網民人口比例26.4%,較上一年減少了1.9個百分點,農村網民人數減少了58.3萬人,比上一年下降了4.67%。2017年,江蘇省響應黨中央的“鄉村振興”戰略,啟動“12311”創意休閑農業升級特色品牌培育計劃,培育農業特色小鎮,推動現代農業發展,促進了農村網民規模增加,帶動了農村互聯網信息化的發展。但從總體的農村網民規模來看,農村互聯網普及率依然較低,城鄉差異較大。
2.農村互聯網信息化基礎設施發展狀況
農村互聯網信息化的發展離不開基礎設施的普及與完善,近年來,江蘇省十分重視“三農”工作,實施農業現代化工程、新型城鎮化和城鄉發展一體化規劃,農村互聯網基礎設施越來越完善,逐漸普及。其中,農村家庭每百戶擁有移動電話機和家用電腦的數量總體呈上升趨勢。家用電腦擁有量在2017年之后有所下降,尤其是在2018年大幅下降,可能是由于隨著移動網絡的快速發展,4G甚至是5G網絡的發展,人們更青睞于使用智能手機,對于家用電腦的需求有所降低。移動電話機和家用電腦是進行互聯網通訊的主要工具,這些基礎設施的普及使得農村居民有了更多的途徑獲取互聯網信息。
3.農村電子商務發展
隨著“淘寶村”在全國范圍內的興起,2015年江蘇省省委一號文件就提出要繼續聚焦“三農”工作,提出加快農村電子商務發展、培育“電商示范村”,鼓勵了農村電商的發展,帶動了農村居民寬帶入網,獲取更多的互聯網信息,發展農村電商。2013-2016年江蘇“淘寶村”增加迅速,尤其在2014-2015年,政府對農村電商的支持與鼓勵,大大促進了農村電商發展,促進農村信息化的發展。在蘇北地區,“淘寶村”的發展更為迅速,在徐州睢寧縣沙集鎮的“淘寶村”的“沙集模式”引領下,江蘇省興起了一大批“淘寶村”。“淘寶村”經濟模式體現了信息化帶動農村工業化,從而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隨著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信息的快速傳播,手機網絡的廣泛應用,網上購物也受到了廣大群眾的歡迎。據統計,2010-2017年,江蘇省網上購物使用率率呈現上升趨勢,并于2017年達到了71%,覆蓋了江蘇省三分之二以上的人口,由此可知,江蘇省農村的網上購物率也呈現上升趨勢。
4.農村受教育程度
居民文化程度與農村互聯網信息化的發展息息相關。居民文化程度越高,對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就越強,因此對互聯網信息化的傳播也更為迅速。隨著義務教育的普及,江蘇省農村受教育程度明顯增加,不識字以及識字很少的人、小學初中學歷的人口占比在減少,高中和大學及以上的人口占比呈上升趨勢。這表明,江蘇省農村居民對互聯網信息化的可接受程度越來越高,有利于互聯網信息化在現代農業中的應用與推廣。
四、互聯網信息化對江蘇農村經濟影響的實證分析
(一)指標變量選取
1.因變量選取
一是因變量的選取。本文的研究對象是江蘇省農業經濟發展狀況,農業經濟發展是一個具有廣泛內涵的經濟學概念,經濟增長的特點主要體現在經濟發展速度、人民生活水平、人均產值、人口增長率等方面。通常,眾多學者會選擇產值、人均收入水平、經濟發展速度作為“經濟發展”的衡量指標。本文認為,互聯網信息的發展旨在促進江蘇省農業經濟的發展,經濟的發展能夠有效促進農村居民生活的改善,促進農村居民收入提高,從而促進農村居民消費水平的提高。因此,本文選取“江蘇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作為衡量江蘇省農業經濟發展的指標。其指標編碼為“Y”,指標單位為“%”。
2.自變量選取
本文研究的是互聯網信息對江蘇省農業經濟的發展影響分析,其中,互聯網信息的發展主要反映在以下三個方面:
其一,有互聯網信息發展的條件和設施可能會對江蘇省農業經濟發展產生影響,其中,移動電話機是信息時代獲取信息的主要途徑。故選取了“農村家庭每百戶擁有移動電話機”(指標代碼為“X1”,指標單位為“部”)為自變量。
其二,在信息時代互聯網信息快速傳播的背景下,人們對信息的主動接受程度也會影響互聯網信息的傳播。因此,本文選取了“農村人均交通通訊支出”(指標代碼為“X2”,指標單位為“元”),通過人們在接收信息方面的支出來反映互聯網信息傳播是否有效。
其三,農業技術人才是農業信息化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本文選取了“江蘇省農業技術人員”(指標代碼為“X3”,指標單位為“萬人”),以及“江蘇農學本科畢業生人數”(指標代碼為“X4”,指標單位為“百人”),以此來反映江蘇省農業技術人才狀況。
(二)數據說明
1.數據選取
本文收集了江蘇省信息化發展較快的2003-2017年間江蘇省農村互聯網信息發展相關的各項指標數據,數據來源主要來自《江蘇省統計年鑒(2004-2018)》,具有較高的可信性和準確性。收集的數據如下表所示:
2.數據平穩性檢驗
對所有的變量數據進行ADF平穩性檢驗,防止變量之間出現偽回歸現象。具體結果如下:
通過ADF檢驗發現變量Y、X1、X2、X3、X4都是存在一階平穩,所以需要對這些變量進行協整檢驗,用此來判斷變量間是否存在長期關系。
3.協整檢驗
本文根據上述選取相應的變量與數據建立多元線性回歸模型作為研究的基本模型假設。
Y=β0+β1X1+β2X2+β3X3+β3X3+ε
為避免偽回歸以及檢驗變量之間是否存在長期穩定關系,在進行回歸之前檢驗涉及的變量是否存在協整關系。對上述多元回歸方程的假設方程進行殘差的Engle and Granger協整檢驗,得到如下結果:
上面的結果說明,發現殘差通過檢驗,各個變量組合在95%的置信水平下拒絕原假設,即變量之間只有一個協整關系,因而這些變量之間存在長期的均衡關系。
(三)實證檢驗
1.模型的估計和結果
建立模型后,本文采用Eviews6.0軟件進行回歸分析,回歸結果如下,
2.回歸模型的檢驗
(1)擬合優度檢驗
在本模型中,采用調整后的R2來進行擬合優度檢驗,即R2。從回歸結果來看,R2為0.981,說明回歸方程中江蘇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對農村家庭每百戶擁有移動電話機、人均交通通訊支出、農業技術人員以及農學本科畢業生人數的線性相關度較高,對樣本數據的擬合優度很高。
(2)回歸方程的顯著性檢驗
回歸方程的顯著性檢驗是從總體的角度對模型進行檢驗,觀察表4中的回歸結果,可以看到模型中,F=141.634>F0.05(4,11)=3.36,故模型總體是顯著的,即農村家庭每百戶擁有移動電話機、人均交通通訊支出、農業技術人員以及農學本科畢業生人數對江蘇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的共同影響是相當顯著的。
(3)回歸參數的顯著性檢驗
從單個因素的影響來看,在本模型中,人均交通通訊支出在1%的顯著性水平上顯著,說明對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的影響是顯著性非常高,農村家庭每百戶擁有移動電話機和農業技術人員在5%的顯著性水平上顯著,其對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的影響較顯著,農學本科畢業生人數在10%的顯著性水平上顯著,說明其對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的影響顯著但是顯著性沒有前三者高。
(4)回歸殘差檢驗
根據懷特檢驗,在本模型中,輸出的概率值(p值)為0.7060>0.05,則接受不存在異方差性的假設,認為本模型不存在異方差性。
由于4-du=2.27 (三)回歸結果分析 根據回歸結果,可以得到以下回歸方程。 當農村家庭每百戶擁有移動電話機X1、人均交通通訊支出X2、農業技術人員X3、農學本科畢業生人數X4每發生變化1%時,農村恩格爾系數Y分別變化-0.038、-0.005、-5.783、-0.014。由此可見,農村中的基礎設施、農村居民對信息化的接受程度以及農業技術人才都是影響信息化在農村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因素。農村基礎設施不斷完善、農村居民對信息化接受程度高、農業技術人員的發展有利地促進了信息化的發展,從而帶動了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降低了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 五、提高互聯網信息化在江蘇省農村應用的對策建議 (一)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目前,我國經濟發展迅速,重視“三農”問題,大力推動新農村建設,江蘇省位于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積極響應中央“鄉村振興”戰略,新農村建設逐步步入正軌。在城市化快速發展的同時,應該加強農村網絡設施的建設。根據各地的經濟發展狀況以及區域特點不同,不同地區采取不同的發展戰略。加大資金以及政策的支持,完善各地的信息網絡設施,提高農村居民的入網率,以便于農村居民及時了解資訊。信息網絡設施的普及,有利于拓寬農村居民獲取信息的渠道,從而促進農村經濟發展。隨著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完善的信息化基礎設施可以促進農產品的發布、運輸與銷售,帶動虛擬經濟發展,從而促進農村經濟水平提高。 (二)提供便利的信息化服務 2017年,省農委將“江蘇農業網”作為政府信息公開主陣地,共發布信息12229條。目前,已建成江蘇農業網、“江蘇農業”政務微博、“江蘇省農業委員會”微信公眾號、12316惠農短信、《走進新農村》電視欄目、《江蘇農村經濟》、《農家致富》雜志及手機報、農技耘APP等“八位一體”信息公開系統[12]。圍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在建成這些信息公開系統的基礎上,應充分發揮各大平臺,豐富發布形式,促進農村互聯網信息的發布與傳播,農民可以通過各大平臺了解農產品的生產、流通、運輸以及銷售信息,促進農業發展。 (三)培養信息化農業人才 培養信息化農業人才主要從三方面入手:一是農村村干部的培養,增強村干部農村信息化的意識,重視信息化在農村經濟發展中的作用,主動宣傳信息化,并重點發展農村信息化建設;二是農村信息化技術人員的培養,信息化技術人員在農村經濟發展中起著帶頭作用,技術人員的培養能夠促進信息化技術在農村中更廣泛的傳播與應用,推動高校、職業培訓學校等對農村信息化技術人員的培養,提高農村技術人員綜合素質,能夠有效推動農村經濟增長;三是農村居民的素質培訓,通過加大新媒體宣傳、講座、專業培訓等方式,讓農民對農村信息化更為了解,并能夠運用到農業生產中去,進行科學、有序、高效的農業生產。 [參考文獻] [1]Marvin T. Batte. Changing computer use in agriculture: evidence from Ohio[J]. Computers and Electronics in Agriculture,2004,47(1). [2]張鴻,張權.農村信息化對農業經濟增長的影響[J].統計與決策,2008(12):100-102. [3]李向陽.信息化對農業經濟增長影響的回歸分析[J].統計與決策,2014(4):147-150. [4]李國英.產業互聯網模式下現代農業產業發展路徑[J].現代經濟探討,2015(7):77-82. [5]戴小文,漆雁斌,陳文寬.農業現代化背景下大數據分析在農業經濟中的應用研究[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2015,42(2):70-77. [6]孔令孜,李小紅,蘭宗寶,麻小燕.農業信息化對廣西農業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南方農業學報,2015,46(6):1137-1142. [7]Eres. B K. Economic Conditions Report to Information Activity in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J].JASIS.2008(5):37-38. [8]Alexandros Kaloxylos,J. Wolfert,Tim Verwaart,Carlos Maestre Terol,Christopher Brewster,Robbert Robbemond,Harald Sundmaker. The Use of Future Internet Technologies in the Agriculture and Food Sectors: Integrating the Supply Chain[J]. Procedia Technology,2013(8). [9]曹建平.淺析我國農村電商發展現狀與對策[J].北方經貿,2015(5):70-71. [10]劉利猛.移動互聯網、電子商務與物流在我國農村地區的協同發展研究[J].物流技術,2015(34):208-210. [11]史修松,魏拓,劉瓊.農村電商產業集群發展模式與空間涉及差異研究——江蘇淘寶村的調查[J].現代經濟探討,2017(11):118-125. [12]2017年度省農委政府信息公開年度報告[EB/OL].江蘇農業網,http://nw.jiangsu.gov.cn/art/2018/2/28/art_52251_7496454.html. [責任編輯:王鳳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