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格林童話作為民間童話的典范,承載著德國民族文化的深層基因,它向世界兒童展現了一個完整、豐富、復雜的世界,其中就包含著性這一主題。本文試圖結合精神分析學大師弗洛伊德的泛性欲說理論來挖掘隱藏在格林童話中的俄狄浦斯情結以及其對兒童生理和心理發展的影響。
關鍵詞:格林童話 俄狄浦斯情結 弗洛伊德 兒童 發展
弗洛伊德認為,人的人格的形成和發展過程其實質是性心理的發展成熟過程。他強調,孩子一降臨人世就有性的沖動和行為,但是需要經歷許多重要的階段才能發展為成年人正常的性欲。具體來講,兒童的性心理發展需要經過口唇期、肛門期、男性生殖器崇拜期以及生殖期。性心理的成熟意味著人格發展的成熟和完善。但是,兒童自幼年起,稍微懂事,便迫于社會的壓力,例如社會禁忌、法律、道德等因素的規范和制約,性沖動無法隨時滿足而被壓抑,便在無意識中形成“情結”,即“俄狄浦斯情結”和“埃勒克特情結”[1]。“俄狄浦斯情結”,又稱“戀母情結”,指的是所有的男孩都有戀母嫉父,弒父娶母的心理傾向;相反,“埃勒克特情結”,又稱“戀父情結”,指的是所有的女孩都有戀父妒母,弒母嫁父的心理傾向。這兩種情結可以統稱為俄狄浦斯情結。弗洛伊德認為,如果兒童的俄狄浦斯情結得不到合理的解決和宣泄,則常常會引發心理失常和精神疾病。
格林童話中有不少童話,涉及到俄狄浦斯情結。一個最為典型的例子出現在《千種皮》[2]中。童話中的國王在其妻子去世之后因自己的親生女兒如同他原來的妻子一樣美麗,而對其產生了強烈的愛情,執意要娶自己的女兒為妻,縱使大臣們告訴他“上帝禁止父親和女兒結婚!你如果做了這種罪惡的事,一定沒有好結果;我們的國家也要滅亡。”但是國王不為所動,女兒無比震驚,但又無能為力,只能設法來阻止她的父親,她對國王提出了苛刻的要求,要求國王在她出嫁前,必須準備好三件衣服:一件是金子的,如同太陽那樣;一件是銀子的,如同月亮那樣;一件要非常燦爛,如同天空中的星星。此外,還需要一件用一千種野獸的皮子做的外套。她以為國王會知難而退,沒想到國王不肯善罷甘休,他讓國內最靈巧的姑娘織出了那三件衣服,還命令獵人捕捉了國內所有的野獸做好了一千種皮子的外套。一切都準備好了,國王對她的女兒說“明天我們要結婚了。”女孩沒有辦法,只能逃走,來逃避和自己父親結婚的命運。從中我們看到,父親對女兒的愛已經遠遠超越了正常的父女之情,儼然已達到亂倫的程度!
又如,在《十二兄弟》[3]中,國王因與王后所生的十二個孩子均是男孩,對王后說:“如果你生的第十三個孩子是個女兒,這十二個男孩都得死掉,讓她享有巨大的財富,獨自得到這王國。”他還命人做了十二副棺材,放在一間秘密的房間里,不準王后告訴其他人。王后非常傷心,但是又不能違抗自己的丈夫,只能在生了女兒之后,盡可能的幫助十二個兒子逃走。在這則童話里,我們可以看到,父親為了女兒而不惜犧牲自己十二個兒子無辜的性命,而母親卻珍愛自己的兒子并竭盡全力的幫助他們。父女的親近和父子的排斥在這則童話里清晰的展現了出來。
再如,童話《七只烏鴉》[4]講述了這樣的一個故事,一個父親有七個兒子,但是他非常希望能有一個女兒,后來他的妻子如愿給他生了個女兒,父親非常歡喜。但是,因女兒剛出生身體虛弱,又瘦又小,父親便要給她行救急洗禮。他派兒子們去取圣水,但因為男孩們一不小心把吊桶落在井里,害怕受到責罵而嚇得不敢回家。父親擔心他心愛的女兒來不及受洗而死去,于是氣憤的詛咒道:“我要男孩們都變成烏鴉。”結果男孩們真的變成黑炭般的烏鴉飛走了。由此可以看到,父女的親近顯然已經與正常的父子關系演變成了對立面,不可共存。
與此相對應,在格林童話中,我們還可以找到“埃勒克特情結”的痕跡,譬如,童話《白雪公主》就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典型的母女相忌的范例。
格林童話中的母親形象多為繼母,生性殘暴,并常常擁有魔力和巫術,與巫婆無異。但在《白雪公主》初版中,王后是白雪公主的生母,并非繼母,只因格林童話首版之后受到多方面的批評,格林兄弟迫于壓力,進行了多次修改,最終版本修訂成了繼母。柯云路在他的《童話人格》中認為,童話中的繼母其實質是“轉化了的生母形象”,尤其是“對女兒粗暴專橫的親生母親”。[5]
白雪公主的母親去世之后,國王續弦再娶,最初的幾年里,白雪公主和繼母相安無事。但是隨著白雪公主逐漸長大,慢慢變成少女,出落的比王后還美,這時,繼母的內心開始失衡,“嫉妒和驕傲像一把野草在她心里越長越高,使她日夜不得安寧”,王后的危機感被激發了出來。對于一個“很驕傲,專會妒忌人家,不喜歡人家說起別的女人比她美”的王后來說,繼女的美貌對她構成了重大的威脅,當然,這只是單純意義上的女人之間的矛盾和嫉妒。但是,如果從戀父情結的角度來觀察,顯而易見,繼母成了妨礙女兒和父親親近的最大障礙物,繼母和女兒水火不容,勢必會導致事態進一步的惡化。所以,王后派了獵人去殺死白雪公主,并要求把她的肺和肝拿回來作為證據。而此時的獵人可以被視為父親的替代角色。獵人原本是受命來殺死白雪公主的,但是因為白雪公主非常美麗,并且出于對白雪公主的同情,所以獵人最終沒有殺害白雪公主,而是讓她逃跑。獵人的這一行為正符合女兒心目中的父親形象,它使女兒認為,就算繼母再厲害,父親再懦弱無能,懼怕妻子的父親背地里還是會關愛自己的。仔細分析獵人的行為,我們會發現,他采取了折中的原則,即他既沒有遵守王后的命令殺死白雪公主,也沒有盡到應盡的人道義務,妥善安置公主,而是讓白雪公主在野獸出沒的大森林里自生自滅,因為他想著:“反正野獸馬上會吃掉她的。”之后他便感覺“他心上的石頭好像落了下來。”最后,他刺死了一頭小野豬,挖出它的肺和肝,帶回去給王后,證明他已經把公主殺死了。獵人的折中態度,代表著格林童話中父親對女兒模棱兩可的態度。格林童話中父親角色多懦弱無能,甚至處于缺失的狀態。例如《灰姑娘》中的灰姑娘的父親,明明知道灰姑娘備受繼母和兩個妹妹的虐待和摧殘,“從早到晚做著苦工,天還沒亮就起來挑水、生火、煮飯、洗衣服……除此之外妹妹們更想出種種辦法來捉弄她……沒有床睡覺,只能躺在灶旁的灰里”[6],還是充耳不聞,漠然視之。又如,在《小紅帽》中,出現的人物有小紅帽的母親、外婆、大灰狼和獵人,但是自始至終小紅帽的父親并沒有出現。小紅帽的父親一直處于缺失的地位。格林童話中父親角色的弱化,會大大加劇母女關系的緊張。所以白雪公主的繼母才會要求“御廚師加上鹽把它們燒好,吃了下去,她以為把白雪公主的肺和肝吃了。”而等待繼母的則是“那里已經有鐵鞋放在煤火上,用鉗子夾了進來,放在她面前。她只得穿著火紅的鞋子,一直跳到倒在地上死了為止。”母女的敵視已經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自雪公主逃到大森林所幸遇到了七個小矮人。小矮人出現又再一次使我們看到了父親的影子。他們對白雪公主疼愛有加,讓人聯想到懦弱的父親背著悍婦,私下里對女兒的關懷。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相處融洽,從側面反映了她對父親的依戀。公主與小矮人的相處,直至王子的出現,這一階段代表少女的成長發展階段。這一階段最鮮明的特征是,白雪公主越來越愛美,她開始滋長虛榮心,為了讓自己更加美麗動人,充滿誘惑力,她無視小矮人們的殷切囑咐,無法抵御王后帶來的五彩絲帶和漂亮梳子的誘惑,兩次遇險,最終導致被第三次出現的毒蘋果徹底殺死。蘋果自古以來就是性欲的象征。白雪公主與王后分吃一個蘋果[7](你看,我把蘋果切成兩半;紅的你吃,白的我吃。),暗涵她們兩人爭奪父親這一角色。最后王子的出現,則代表著白雪公主性心理和人格發育的成熟。王子幫白雪公主吐出了毒蘋果,也就意味著她放棄了對父親的占有,最終擺脫了對父親的依戀;而王子和公主的結合,則徹底意味著公主身心發展的成熟,徹底擺脫了俄狄浦斯情結,開始了獨立的生活,步入人生的新階段。
綜上所述,俄狄浦斯情結是每個人都具有的一種屬性,它常常出現在三至五歲的兒童身上,潛藏于他們的深層意識當中,對兒童生理和心理的發育,自我意識的形成扮演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兒童由幼稚走向成熟的必經之路。作為父母,我們應高度重視這一現象,致力于與子女建立和維持良好、正常的親情關系,以便幫助孩子順利渡過俄狄浦斯情結,最終脫離父母的懷抱,走上獨立的人生道路,形成獨立的人格和健康的性取向。一旦,幼兒沉浸在俄狄浦斯情結之中無法自拔而沒有得到父母的正確引導,就會對其發展帶來諸多負面影響,成為幼兒成長發育的絆腳石,向后的推動力。
參考文獻
1.[德]格林兄弟.格林童話全集[M].魏以新 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9.
2.劉文杰.德國浪漫主義時期童話研究[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9.
3.彭懿.格林童話的產生及其版本演變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8.
注 釋
[1]馬新國:《西方文論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355頁。
[2][德]格林兄弟:《格林童話全集》,魏以新 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年版,第210頁。
[3][德]格林兄弟:《格林童話全集》,魏以新 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年版,第29頁。
[4][德]格林兄弟:《格林童話全集》,魏以新 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年版,第80頁。
[5]參見柯云路:《童話人格》,作家出版社,2004年,第214頁。
[6][德]格林兄弟:《格林童話全集》,魏以新 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年版,第70-71頁。
[7][德]格林兄弟:《格林童話全集》,魏以新 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年版,第164頁。
(作者介紹:卞紅聯,西安翻譯學院講師,德語語言文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德語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