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生善
內容摘要:蘇軾作為北宋時期的文壇領袖,典型地體現著宋代的文化精神,在詞、詩、散文、書、畫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本文以蘇軾的詞作為研究對象,探究蘇軾詞作的成就,并對其詞作名片《念奴嬌·赤壁懷古》進行賞析。
關鍵詞:蘇軾 成就 詞作風格 《念奴嬌·赤壁懷古》
蘇軾(1037.01-1101.08),北宋文學家、書法家、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鐵冠道人。著名“唐宋八大家”之一,“宋四家”之一,宋詞豪放派主要代表,主要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樂府》、《東坡易傳》等。
蘇軾,在我國文學史上,是一個不可逾越的高峰,將詞發展到了一個新的境界。但是蘇軾在人生仕途上,卻是一生不得自由。多次被朝廷貶謫,但是在這樣的環境下,蘇軾卻沒有背棄對自由的追求,而是“此心安處是吾鄉”,對生命,對功利價值,對內心感受的關照,讓蘇軾在內心擴展出了一方遼闊的精神家園。
蘇軾幼年在父親蘇洵的精心培育下,打下了深厚的學問基礎,后又遇恩師歐陽修,在其提攜與指導下,其文學藝術造詣不斷進益。蘇軾的文學創作伴隨其一生,并未因政治牽扯去很多精力后而停止,而是始終保持著強烈的創作欲望,堅持不懈地進行文學創作。蘇軾一生共創作詩2700多首,散文4800多篇,詞300多篇,數量之巨、質量之優冠絕北宋。
一.蘇軾詞作成就
蘇軾的詞作創作以深厚的哲學思考和文學素養,不單為自己找到了精神家園,也實現了對世俗感性的超越,融合時代的價值感和審美要求于一體而為詞“立法”。可以說,詞至蘇軾才迎來了真正的繁榮時代,如王灼《碧雞漫志》所云:“東坡先生非醉心于音律者,偶爾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筆者始知自振。”東坡詞出,確使詞風為之一振,主要體現在題材內容、風格意境、音律形式上的創新與突破。
1.擴大了詞的題材與內容,提高了詞的文學地位
蘇軾打破了晚唐五代時期詞作內容局限于男女私生活的傳統,一改“小道”、“艷科”的創作題材,將記游、懷古、贈答、送別、說理、論政等豐富的內容寫入詞中,從而洗去詞原來的香澤之態,一改詞作表露的纖弱無力的情感,而呈現出全新的面貌。
在蘇軾之前,詞被稱為詩之余,只不過是人們娛賓遣興的一種雕蟲小技,難以登上大雅之堂,即便是到了五代十國和背誦初期,詞的題材也多是描寫男歡女愛,風花雪月以及離別愁緒之類情感。但是到了蘇軾,蘇軾詞“無意不可辱,無事不可言”,小到人情世故,達到田野風光,山川歷史,博大的胸襟和抱負,使得詞自蘇軾之后,從深度和廣度上都大大的拓寬了,這對詞而言,有著史無前例,根本性的改變。
詞作是蘇軾最為突出的文學成就。蘇軾對詞體進行全面改革,在理論上打破了詩尊詞卑的傳統觀念。在創作實踐中,認為“詞為詩之苗裔”,認為詩詞同源,存在外在形式上的差別,但表現功能與藝術本質一致。在其倡導下,將詞提高到與詩同等的地位,改變了傳統觀念。提高詞的文學地位,突破了詞為“艷科”的傳統格局,使詞轉變成為一種獨立的抒情詩體,改變了作為音樂附屬品的地位,為詞作的發展提供了新方向。
2.創新了詞的風格與意境,開啟南宋辛派詞人的先河
蘇軾拓展了詞的氣象,將詞的氣勢提升至豪邁有力,而開創詞的豪放一派,一改晚唐五代到宋初詞作含蓄多情、清麗婉轉的風格,使得詞作走出纖弱的風格、狹小的境界,賦予詞作氣象恢宏的風格與意境。
詞作風格上,蘇軾提倡詞的“自是一家”。所謂“自是一家”即作為詞人,要有自己的風格,蘇軾提倡“出新意于法度之 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大大豐富了詞的風格。提倡詞品與人品應相一致,追求豪放壯美的風格和意境,抒發真我的性情和獨特的人生感受,做到“文如其人”。
因此,蘇軾在詞創作中,不斷擴大詞的表現功能,賦予詞新意境,成為北宋時期詞作“豪放派”的重要代表,開啟了南宋辛派詞人的先河——其將傳統的表現愛情之詞擴展為表現男性豪情之詞,充分借用詞體形象表達個體性格與理想抱負,賦予詞作銳意進取、富有激情、胸懷寬廣的性格。
同時,蘇軾詞作中飽含了追求堅強樂觀的信念和超然自適的人生態度,灑脫又不失理性,進退自如、寵若不驚,與詞境緊密結合,借以大自然的壯麗景色抒發心中豪情。
3.突破詞的音律與形式,體現宋代文化精神
蘇軾詞作創作突破了音律的束縛,在內容與形式上進行創新,更好地體現了宋代文化精神。蘇軾詞徹底擺脫韻律的束縛,從形式上開始有非常明顯的創新,詞也不再依附于音樂的身份存在于藝術領域,而是發展成了一種獨立的文體,成為無可不說,無所束縛的藝術形式。如晁補之評價東坡詞為“橫放接觸,自是曲中縛不住者”,李清照評價蘇軾詞“皆句讀不葺之詩爾,又往往不協音律者”。真是因為蘇軾,徹底改變了詞的一貫作風,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塊瑰寶。
首先,蘇軾詞作中體現的人生態度代表了宋代人文精神。進退自如、寵若不驚的人生態度與蘇軾的仕途息息相關,在其詞作中將封建社會士人的處世態度用同一種價值尺度予以整合,體現在出豁達、灑脫、超然的詞作風格。
其次,蘇軾詞作中蘊含的審美態度概括了宋代文化底蘊。蘇軾以寬廣的審美眼光去擁抱大千世界,是謂“凡物皆有客觀”,能發現大自然與社會中所蘊含的美與真,并借以抒發豪情壯志,為后人提供了富有啟迪意義的審美范式,甚至被奉為典范。
二.《念奴嬌·赤壁懷古》賞析
1.情感美
《念奴嬌·赤壁懷古》創作于1082年(宋神宗元豐五年),時值蘇軾謫居黃州已兩年余,當時蘇軾已經46歲,在蘇軾43歲時,被朝廷新黨編造罪名,將蘇軾從潮州知州的職位上拉了下來,北押解到京城入獄,這便是歷史上比較有名的“烏臺詩案”,在三個多月的牢獄之災后,蘇軾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到今天的湖北黃岡擔任一個微末的小官員,也開始了蘇軾漫長而艱辛的流放生涯。
在黃州生活的期間,蘇軾面對歷史留下的赤壁山水,面對月夜江上壯美景色,通過借對三國時期周瑜的憑吊及其才略、功業、氣度的追求,曲折地表達了自己內心的無限憂愁——老大未成、懷才不遇、功業未就,但仍未有任何消極情緒,更以關注歷史和人生的豁達心態,賦予全詞大氣磅礴之情感,雄渾蒼涼,境界宏闊,將豪氣之情寓于景色與詠史中。體現了蘇軾開闊的心胸與豁達的情感,留給后人細細品味。
2.自然美
《念奴嬌·赤壁懷古》中對自然景色的描繪——“大江東去”、“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以真實而富有變化的文筆勾勒了磅礴雄壯的自然美景,把赤壁景觀驚奇與壯美的景色呈現在世人面前,使讀者如身臨其境,感受與豪情并存的自然景色、藝術意境。
詞中描繪的赤壁景觀,以山、浪等客觀存在暗喻現實世界與歷史浪潮,隨物賦形,既描繪出了事物的客觀形象,又寫出了事物的精神。開篇以長江東去的態勢,奠定了詞的基調——氣吞萬象、豪情萬丈,以自然景色將感情帶入了詞作。后描述赤壁景色為“亂石穿空”、“驚濤拍岸”,賦予山海自然景色驚險綺麗的性格,也一定程度上暗指時代背景的更迭,人生的起伏,與自然景色的描繪融為一體,感慨歷史過往,以嘆今夕。
蘇軾來到城郊外的赤壁,感慨良多,整個詞作從蘇軾看到浪濤洶涌而去,“大江東去,浪淘盡”,正是對眼前赤壁一派壯觀景象的描述,同時也帶有蘇軾個人的一種感慨。緊接著看到著壯觀的景象,想起了三國時期周瑜在赤壁之戰,驚心動魄。“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也是對過去的一種想象,更是對目前眼前一派景象的客觀描述。“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對滔滔海浪的隨物賦形,對三國紛爭時期英雄“雄姿英發”的感慨,“故國神游”之后忽然念頭一轉,想到自己的處境,發出“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的感嘆。這首詞作隨物賦形,從江山景色的壯觀到三國歷史的追憶,從對英雄的贊嘆到個人早生華發,最后歸于人生如夢的感嘆,不悲不喜的與月共飲,沒有過度,不做構思,全文的創作隨著自己的思想,穿越時空,將情感與景物交融一體,這首詞達到了極高的藝術成就,隨物賦形的創作自由,在這首詞中也體現的淋漓盡致。
3.氣質美
《念奴嬌·赤壁懷古》的氣質美體現在兩方面,第一是蘇軾性格中的英偉豪杰之氣,映射與詞作中,賦予詞作特有的氣質,與其主張的“自是一家”相輔相成,其堅強、灑脫、理性的性格與寵辱不驚、進退自如的態度躍然于詞作中;第二是借對客觀事物的描寫,直抒心中情意。蘇軾筆下“凡物皆可有觀”,其詞作可謂“無事不可寫、無意不可如”。《念奴嬌·赤壁懷古》中利用長江、山、浪等自然景物描繪感情,并賦予客觀存在的自然景物以精神或感情色彩,表達蘇軾對人生理性的思考,既增強了詞境的哲理意蘊,又生動的表達了蘇軾積極樂觀、灑脫自適的人生態度,承載了蘇軾自身的性格與氣質。
蘇軾作為我國北宋偉大的文學家、書法家、畫家,其文學造詣與藝術造詣同樣體現在詩、散文與書畫中。本文僅以其詞作為代表,論述其詞作方面的主要成就,一是提升了詞的文學地位,二是轉變了詞作的風格,自成一派,并開啟了豪放詞作的先河,三是體現了宋代的人文精神與文化背景。
《念奴嬌·赤壁懷古》是蘇軾的名作之一,本文從其創作背景、創作手法與氣質意蘊三個層面對其進行賞析,以期對詞作有更深層次的認識。
參考文獻
[1]王晉中,《蘇軾詞作的藝術風格》[J],《白城師范學院學報》,2005.01
[2]劉興儒,《試論蘇軾詞的藝術風格》[J],《零陵學院學報》,2004.12
[3]陳華昌,《試論蘇軾詞的藝術風格》[J],《文學遺產》,1982.02
[4]胡珺,《豪放飄逸 清麗典雅——論蘇軾詞的藝術風格》[J],《科教文匯(下旬刊)》,2007.11
[5]陸業龍,《試論蘇軾詞作的主體風格》[J],《孝感學院學報》,2001.02
[6]華明,《詩詞中對立與循環的張力——兼談<念奴嬌·赤壁懷古>》[J],《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學報》,2014.04
[7]郁玉英、王兆鵬,《宋詞第一名篇<念奴嬌·赤壁懷古>經典化探析》[J],《齊魯學刊》,2009.08
[8]李元洪,《三讀<念奴嬌·赤壁懷古>》[J],《名作欣賞》,2014.10
(作者單位:蘭州資源環境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