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紅霞
【摘? 要】城鎮化是人口城鎮化、經濟城鎮化、土地城鎮化多維度的綜合變化過程。耕地利用效益無論在內涵還是外延都涵蓋非常豐富的內容,對耕地而言,自身就具備經濟、社會和生態功能,因此,耕地利用效益是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多維度的綜合體現。本文從人口城鎮化、經濟城鎮化、土地城鎮化多維度對耕地利用效益產生的影響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多維度;城鎮化;耕地利用效益
引言
進入21世紀后,中國城鎮化發展明顯提速,中國城鎮化水平從2000年的36.22%提高到2018年的60%,據《中國農村發展報告2020》預計到2025年中國城鎮化率將達到65.5%。長江經濟帶是我國重要的糧食主產區,耕地多為連片集中、耕作土層深厚且自然肥力高、優質良田比例大,歷史上就有“湖廣熟,天下足”之稱,但隨著工業化、城鎮化水平快速提高,農村人口的大規模減少對耕地耕作方式將產生重大影響,城鎮化快速發展對耕地數量和質量造成嚴重影響,耕地退化和耕地污染形勢嚴峻。
1.國內研究現狀
曾杰,姚小薇(2013)認為受區域地貌特征、耕作條件的影響,武漢城市圈各地區耕地集約利用水平差異顯著。劉旭曄(2015)通過實證分析,指出人口城鎮化、經濟城鎮化和土地城鎮化均對耕地可持續利用有顯著的負面影響。馬聰,劉黎明(2019)認為不同地區的耕地利用集約度存在明顯差異,并且其驅動因素也有所不同,政府相關部門應當根據當地實際情況采取相應措施以提高耕地集約利用水平。張煒(2019)認變城鎮化水平的穩步提高能夠正向推動耕地利用集約化,而耕地利用集約化對城鎮化水平的提高僅具有較小的正向影響。
2.城鎮化發展和耕地利用效益的現狀
現階段我國城鎮化發展和耕地利用效益情況復雜、矛盾交織,尤其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我國城鎮化實現農村人口大量轉移,既為耕地規模化經營創造條件,又為農業從業人員素質提高制造障礙;第二,城鎮化促進第二、三產業快速發展,既為農業生產提供機械裝備和技術支持,又給耕地帶來嚴重的工業污染;第三,城鎮化拉動GDP快速增長,既為農業發展提供大量資金,又占用了大量的優質耕地。我國人均耕地約為世界人均擁有量的40%,不僅耕地資源稀缺,還且耕地退化和耕地污染形勢嚴峻。根據中國社科院的報告,到2030年我國城鎮化率將達到70%。未來十幾年有近2億農村人口需要轉移到城鎮,如何解決城鎮化和耕地利用效益之間的矛盾,實現人口城鎮化、經濟城鎮化、土地城鎮化協同發展,并在城鎮化過程中實現耕地利用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和諧統一,提出嚴峻挑戰。
長江經濟帶戰略作為中國經濟轉型戰略,承擔優化沿江產業結構和城鎮化布局重任(《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2016年9月)。在種植業結構方面,長江經濟帶農作物種植結構不斷調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呈波動上升態勢,經濟作物播種面積經歷一個先下降后上升過程;在耕地產出能力方面,單位糧食產量緩慢上升,單位耕地產值穩步增加,耕地產出能力不斷提高;在耕地利用強度方面,耕地的復種指數從2003年的1.85,上升到2012年的2.04,耕地利用強度逐步增加;在環境保護方面,水土流失治理面積逐步增加,水利建設投入資金有所減少。長江經濟帶橫跨我國東、中、西三大區域,人口和生產總值均超過全國的40%,而國土面積約占全國的20%,城鎮化和耕地利用效益的“多重矛盾”更為突出,現有文獻研究結論已經難以解決這種“多重矛盾”。隨著城鎮化建設推進,這種“多重矛盾”還將繼續積累,甚至激化,勢必阻礙城鎮化及農業的發展,因此,深入探討長江經濟帶城鎮化對耕地利用效益的影響尤為必要。
3.城鎮化對耕地利用效益的影響
3.1 農村勞動力轉移,引起耕地質量退化
農村勞動力從事農業生產的收益要明顯低于從事非農生產。為了獲得更多的收入,許多農民棄地進城經商和務工,或是農忙務農,農閑務工。在耕地耕作過程中為了節省人力,用化肥替代有機肥,用除草劑替代人工除草,致使耕地肥力下降,污染增加。
3.2 工業發展加速,導致耕地的污染和破壞
經濟城鎮化所帶來的工業化發展在取得經濟效益的同時,也帶來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在工業生產活動中產生了大量的廢水、廢渣、廢氣、廢塵,在排污處理設施嚴重滯后的情況下,大量工業廢水、廢氣和廢渣未經處理,就地排放,導致耕地以及耕地灌溉的水源受到污染,嚴重影響耕地的產出能力,甚至導致耕地無法耕種完全被破壞。
3.3 土地城鎮化水平提高,導致耕地數量減少
城鎮化發展過程中,需要大量土地進行建設,長江經濟帶每年向城鎮轉移人口超過60萬人,這種大規模的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需要大規模的城鎮化建設才能滿足需要,如住房、工廠建設需要占用大量土地,再加上公共服務設施用地如基層政府、道路交通、經濟文化、教育衛生、體育休閑娛樂等方面的配套設施建設需要大量的土地。在小城鎮建設的新增用地中,有60%左右的面積是征用周圍的優質耕地,城鎮化建設不可避免要占用大量的耕地。
4.解決城鎮化發展和耕地利用效益之間矛盾的政策建議
4.1 創新城鎮用地規劃思路,統籌各類用地
面對新形勢新要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根據工業化、城鎮化的進程,遵循各行各業和城鎮發展的規律,在保護耕地和嚴格控制建設用地的前提下,引入生態和景觀的概念,創新規劃思路,統籌各類、各業用地規模。
4.2 協調“三個城鎮化”發展,防止土地城鎮化超前發展
要防止土地城鎮化超前于人口城鎮化和經濟城鎮化,促進“三個城鎮化”協調發展,地方政府要轉變對土地財政的長期依賴。在促進工業增長的同時,更有注重質量的提升,不斷優化產業結構,推動工業產業升級,增加單位土地產值,提高土地產出效益,促使經濟城鎮化和土地城鎮化協調發展。
4.3完善耕地產權制度和農業補貼政策,提高農民保護耕地積極性
產權制度完善明確了物品的歸屬權,對于私人物品,因經濟利益等提高私人對物品保護和愛護的積極性,有效降低市場主體有效降低了市場主體“搭便車”行為,推動社會經濟快速發展。我國農業補貼政策包括糧食補貼、種植補貼、農機補貼等五類,積極提高農民農業生產積極性和收入。同時出臺相應的措施,激勵農戶進行農業生產的同時保護耕地。
參考文獻
[1]曾杰,姚小薇 .武漢城市圈耕地集約利用時空分異特征[J].農業工程學報.2013(10):215-223
[2]劉旭曄.城鎮化對耕地可持續利用的影響研究——基于湖北省縣級面板數據分析[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15(02):20-27+55+158
[3]張煒.城鎮化與耕地利用集約化的動態響應分析[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9(2):73-78
基金項目:武漢東湖學院青年基金項目“多維度視角下城鎮化對耕地利用效益的影響:基于長江經濟帶的實證研究”(2017dhsk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