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穎 劉宇平 林麗琴
內容摘要:少數民族教育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這幾年國家政策的支持下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它對推動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提高少數民族人口的素質,傳承中華民族文化,促進中華各民族的共同繁榮,具有重要的意義。在少數民族中,壯族尤為特別,它不但是我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而且擁有悠久的歷史傳統和文化底蘊,其教育在歷史的場合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壯族教育,在發展的過程中,壯族傳統教育和現代壯族教育的融合出現了新的問題,本文主要闡述了壯族教育發展歷程以及現代壯族教育出現的問題及建議。
關鍵詞:壯族 民族 教育 發展
壯族是我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又是世界上人口中超過一千萬的六十個民族之一。根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壯族總人數為16926381。壯族主要分布在廣西壯族自治區,還有些分布在云南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和廣東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其他地區也有少量分布。壯族教育在其發展的過程中,由于本民族的社會生活條件和政治經濟狀況以及外來文化的影響,形成了區別于其他民族的特點。
一.壯族教育發展歷程
縱觀壯族教育發展歷程,大致可以分成壯族先民獨立發展時期、郡縣制時期、羈縻制時期、土司制時期、半殖民地半封建時期和民族區域自治時期的教育。在下文中,將按照時間由遠及近對壯族的教育發展情況進行簡要介紹。
1.壯族先民獨立發展時期的教育(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統一南嶺以前)。這一時期壯族先民處于原始時期,生產力水平較低,主要的教育方式是寓于生產和生產之中的、處于自然狀態的平等教育,教育成為了維持生存的手段,由于生產力低下,教育還未從生產和生活當中分化出來,沒有專門的教育機構和專職人員,所有成人就都自覺充當教育者,在生活中通過示范、口授和模仿將生產生活經驗傳給下一代。雖然與其他部落有相同之處,但是壯族先民獨立發展時期的教育在具體內容上卻初步奠定了具有壯族民族特色的文化基調,其中包括價值觀念、生活方式、文化傳統等。
2.郡縣制時期壯族先民的教育(公元前214年——618年)。秦始皇統一全國后,采用郡縣制并且在壯族先民地區設置郡縣,派官吏進行管理。在這一制度的促進下,中原文化陸續傳到嶺南,促進了壯族先民社會的發展。文化的相互交融使社會經濟結構發生了改變,反映在教育文化上則是封建儒學教育“私學”的出現與奴隸貴族特權教育在壯族地區發展的先聲。此時的壯族先民教育受主流教育影響,處于較低發展階段。
3.羈縻制時期的壯族教育(公元581年——960年)。隋唐時期,封建中央王朝對壯族地區已經有了一套明確的管理制度。在壯族與漢族雜居地區實行設立封建州縣的直接統治在壯族聚居區,則實行設羈縻州縣,由本民族首領擔任長官的間接統治。壯族社會出現羈縻州內的家長奴隸制與封建州縣的封建制并存的局面,但在強大的唐代封建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措施的推動和影響下,壯族社會已開始由奴隸制向封制過渡,作為現代意義上的壯民族已經形成,壯族地區社會生產力大為提高,文化教育也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封建中央王朝還在嶺南地區推行科舉制度,還在廣西采取“南選”措施,選拔人才。因此涌現出一批通曉漢字的文人,此時壯族社會還利用漢字和其偏旁部首創造出了一種方塊壯字,稱為“土俗字”。同時,具有本民族特征的文化教育也在進一步的發展。
4.土司制度時期的壯族教育(公元960年——1840年以前)。土司制度是比羈糜制度更為嚴密的對西南少數民族的統治方法。它形成于宋,興盛于明,沒落于清。封建王朝統治者采取了以教化輔助統治的政策,在壯族地區興辦學校,對壯族及其他少數民族子弟入學和出貢也給予優待,允許土官子弟到附近就讀,因此許多壯族封建文人成長起來。同時,民間的教育也逐步發展起來,成為學校教育的補充。土俗字也流行了起來,許多壯族的歌謠、師公調、碑文都用土俗字來記錄。但是當時的制度主要面向的是壯族的上層子弟,而一些貧苦階級家庭的孩子極少能去學習讀書,他們受到多方面的限制和刁難,因此壯族農奴和貧下階層人民多為文盲。
5.半殖民地半封建化時期的壯族教育(1840年——1949年)。鴉片戰爭以后,中國淪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社會,壯族地區興起了新學的熱潮。新式學堂的創辦成為了歷史的必然,“建設廣西,復興中國”的口號提出成為了振興教育,延攬人才的方向標。隨著中日矛盾的加深,為了動員團結各族人民進行抗戰,興起了普及國民基礎教育運動,但是隨著政治的日益腐敗,壯族的教育也逐步墮落。
6.民族區域自治時期的壯族教育(1949年以后)。新中國建立之后,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對少數民族地區實施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這一制度讓壯族與其他民族建立了平等的關系,為壯族的教育帶來了新的曙光。通過改革,壯族教育體系得到了建立,壯族的子弟能夠普遍平等的接受教育。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升學率不斷升高,教學質量也越來越強。成人教育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隨著政府的重視和投入,壯族的教育水平得到了發展,有助于人才的培養,適應了新中國時期的社會發展。
二.現代壯族教育存在的問題
盡管這些年來,在一系列民族政策下,不管是在經濟上還是教育上,壯族都實現較大程度的發展。但與漢族教育相比,依舊存在較大的差距,在教育中也存在一些問題。
1.教育內容缺乏民族特色。國家越來越重視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的傳承,在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就明確提出了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制度,按照相關課程計劃,學校和地方課程要占總課時數的的10%至12%。許多民族學校也慢慢意識到繼承和發揚優秀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并將其作為自己辦學目標之一。但是由于學校過度重視各種升學考核指標,不夠重視對民族優秀文化的傳承;學校也缺乏相關的人力資源和經費去編寫校本課程。導致了民族學校開設的課程與國家規定的課程基本一致,教育內容與漢族學校的相差不大,缺乏民族特色,造成了民族優秀文化缺乏傳承。
2.民族教師對壯族傳統文化知識認識不夠。民族學校的教師大多是漢人,他們缺乏對壯族傳統文化的認識,因此在傳播學科知識過程中,教學內容幾乎沒有涉及壯族傳統文化方面。由于大部分教師無法結合壯族的傳統文化進行講解,導致了無法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同時也無法傳播其民族的優秀文化,喚起學生的民族意識,增加學生對本民族的認同感、歸屬感和自豪感。
3.家庭教育缺失。壯族由于歷史背景的因素,大多壯族人生活在邊遠山區。交通閉塞,缺乏經濟來源,生活水平低下。根據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只有最基本的需要滿足維持生存所必需的程度后,其他的需要才能成為新的激勵因素。其中,生理需要是推動人們行動最首要的動力。如果連飽腹都是一種奢望,更何況追求更深一層次的需要。因而改革開放以后,經濟發展迅猛,交通愈發便利,越來越多的壯族年輕人走出鄉村,去城市尋求發展。而把自己孩子留在鄉村,交由長輩照顧。由于長輩的學識有限以及對孩子的過分寵愛,往往導致了留守學童自由發展。
4.傳統文化的流失。隨著西方思潮的不斷涌入,對中國傳統文化產生了巨大的沖擊。人們的價值觀變得更加多元化,更加注重物質財富,過去所推崇的“書中自有黃金屋”已為人們所淡忘。越來越多被族人推崇敬仰的知識分子、精英紛紛遠離鄉村,去往他鄉尋求財富。許多民族學生的學習只為了更好地生存,無法為自己的理想去勉勵和嚴格要求自己,這對壯族教育影響是非常大的。
三.建議
1.根據實際情況,形成壯族教育的特色。不少人認為,現在壯族教育漢化程度較高,沒有本民族的教育特色,這種看法雖有失偏頗,但也不是沒有一點根據,究其原因,恐怕還是在吸收和運用漢文化時沒有從實際情況出發之故。因而,對以下幾方面的問題還需進一步改革:學制、課程設置及教材問題,到底如何個人劇壯族學生各方面的實際進行改革;如何結合壯族地區的自然環境,采取更為靈活的形式辦學;如何根據壯族地區的民俗風情開展教育活動;如何根據壯族學生的心理特點進行教育,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如何繼承和發揚壯族優秀的傳統文化進行豐富多彩的教育,使學生健康的成長等,總之,既要開放,又要保持本民族的優良文化傳統,并使之結合起來,才能創造出更為燦爛的壯族教育。
2.既要重視壯族教育和現代教育的緊密結合,又不能忽視傳統文化教育。壯族教育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社會的發展以及文化的傳承,它們之間的關系極為密切。如果用現代化的外來文化代替民族文化,這不是真正地教育成功。壯族教育不僅要突出民族文化傳統以及風俗習慣,更要大力弘揚勇敢善良、拼搏進取的民族精神,將優秀的壯族優秀文化進一步發揚光大。發展民族教育就是要培養更多的具有民族責任意識的少數民族人才,使現代教育同民族傳統教育互相促進,和諧發展。在壯族地區,大力發展現代教育更應該將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更好地傳承下去,這樣才能使壯族現代教育同民族傳統教育有效銜接在一起,實現二者的協調發展。
3.必須把發展師范教育放在優先地位,要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百年大計,教育為本,而教師又為教育之本,沒有一支數量足夠、質量合格而又穩定的師資隊伍,教育事業要很好地發展是不可能的。目前,壯族地區教育質量差,其根本問題就在于師資隊伍跟不上。對于這個問題,自治區、州、縣多年來都在努力去解決,但由于留下來的負荷太重,光靠地方一時恐難以解決,中央應給予大力幫助,如增撥師范培養和培訓經費、增加培訓設備等等。當然,地方對于可解決的問題也應即使給予解決。如自然減員指標由教育部門掌握的問題、適當放寬山區學校師生編比問題、教師福利待遇問題、每年劃撥一定量的勞動指標把一部分合格的中小學民辦教師轉為公辦的問題、辦好教育學院和進修學校、辦好師資培訓中心等等。
參考文獻
1.李彥福,何龍群.壯族教育史略論[J].廣西民族研究,1994(3):86-94
2.李彥福.壯族教育發展概略[J].廣西教科所,2009:909-912
3.佟欣.壯族當代教育與傳統教育的銜接研究[J].貴州民族研究,2014(12):213-216
基金項目:福建省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立項項目:雙向趨勢下少數民族教育文化及轉型研究(201910398041)。
(作者單位:寧德師范學院教育與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