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允童

【摘 要】目的:分析腎功能障礙感染性休克采用持續血液凈化技術的治療效果。方法:選擇本院2016年末至2019年初收治的50例腎功能障礙感染性休克患者臨床資料展開分組研究,分組標準為治療方法的差異,25例/組,對照組實施常規性血液透析治療,觀察組實施持續血液凈化技術治療,對比兩組治療效果。結果:觀察組患者治療有效率為96.00%,對照組為80.00%,組間數據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尿素氮、碳酸氫鹽(HCO3)、血肌酐以及血鉀(K+)腎功能指標均改善,觀察組在各項指標方面表現優于對照組,組間數據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采用持續血液凈化技術進行腎功能障礙感染性休克疾病的治療較常規血液透析治療效果更為顯著,值得應用。
【關鍵詞】腎功能障礙感染性休克;血液透析;持續血液凈化技術;療效
【中圖分類號】R4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6851(2020)12--01
腎功能障礙性休克為比較常見的感染性休克類型,該疾病的主要癥狀表現為心動過速、低血壓、呼吸急促以及神志改變等等,降低患者生命質量,嚴重者可危及生命,因此,需要給予疾病的及時、有效治療,防止病情的過度發展,造成全身性的器官功能障礙疾病[1]。臨床中對于治療腎功能障礙感染性休克疾病,傳統上多以血液凈化與血液透析治療為主,有效清除患者機內存在的炎癥介質,防止炎癥造成的損傷,獲得了一些成效,但同時存在一定弊端。本文對腎功能障礙感染性休克采用持續血液凈化技術的治療效果展開分析,具體內容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16年末至2019年初收治的50例腎功能障礙感染性休克患者臨床資料展開分組研究,分組標準為治療方法的差異,25例/組,對照組中男14例,女11例,患者最小年齡25歲,最大年齡77歲,平均年齡(38.5±3.1)歲,其中腸炎患者9例,膽道感染8例,重癥肺炎8例。觀察組中男13例,女12例,患者最小年齡24歲,最大年齡76歲,平均年齡(37.5±3.3)歲,其中腸炎患者7例,膽道感染9例,重癥肺炎9例。本次實驗患者均符合腎功能障礙感染性休克的診斷標準,經我院確診并治療,同時排除患者中存在的嚴重貧血情況,以及不同意參加此實驗的患者。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以及疾病類型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研究方法
對照組實施血液透析治療,具體方法為:利用碳酸氫納進行透析,配置濃度為130-140mmol/L的藥液,將藥液的流量標準設置為500ml/1 min,每次透析治療的脫水量控制在1.0-4.0kg范圍內,血流量控制在180-250ml/min,每周透析2-3次,具體結合患者實際情況而定。觀察組實施持續血液凈化技術治療,具體方法為:設置過濾器為持續靜-靜脈血液模式,以鈣濃度在1.5 mmol/L以上的透析液為準,血流量控制在200-250ml/min,透析液流量標準設置為500ml/1 min,
置換液量則為40 mL每小時每公斤體重,并且對患者進行補液,補液量控制在70-90 ml/min范圍內。
1.3 評估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疾病治療有效率以及機體腎功能指標中的碳酸氫鹽(HCO3)、尿素氮、血鉀(K+)、血肌酐。治療有效率評估標準為:若患者疾病癥狀全部消失,相關生理指標回歸正常,則為顯效;若患者疾病癥狀明顯減輕,指標正常或改善,則為有效;若患者疾病癥狀表現與各項生理指標均未見改善,甚至惡化,則為無效。
1.4 統計學處理
本次研究利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就兩組研究對象各項指標的變化情況展開處理分析,粉筆以均數標準差±與率%代表計量資料和計數資料,對應數據以t和χ2進行比較,P<0.05為研究具有統計學價值。
2 結果
2.1 治療有效率比較
觀察組治療有效率為96.00%,高于對照組的有效率80.00%,數據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腎功能指標比較
兩組患者經治療尿素氮、碳酸氫鹽(HCO3)、血肌酐以及血鉀(K+)指標均改善,觀察組改善程度更為顯著,組間數據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感染性休克屬于人體發生感染后出現器官功能急性損傷而導致的一種疾病癥狀,而腎功能障礙感染性休克,多會誘發全身的多個器官的功能性障礙,或者功能衰竭情況。發生此情況時,必須予以及時果然科學的處理方案進行救治,保障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臨床采用的常規治療方法為血液透析,該方法雖能夠取得一定療效,但治療過程中需要大量透析液和血流量進行循環,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患者的臟器負擔,同時還可能引起血流動力波動,增加治療風險[2-3]。對于此類患者,應及早行持續血液凈化技術手段,防止患者的多器官出現功能障礙,及時制止產生不可逆性功能損傷。這些技術隨著科技的發展被不斷應用,也是近些年,在國內外被普遍認可的安全可靠的搶救手段,它能夠有效地去除和降低循環系統中存在的炎癥介質,吸附內毒素,調節患者免疫系統,以此達到治療效果,減少對患者器官功能的侵傷。另外,持續血液凈化技術的明顯優勢在于能夠持續、緩慢對患者體中炎癥介質、多余水分及溶質進行處理,有效改善水電解質與酸堿失衡情況。在臨床的治療中,若患者存在血流動力學紊亂問題,那么在治療前需靜脈泵入血管活性藥物,提高治療安全性[4]。
持續血液凈化技術除具有清除患者血液循環系統中的炎癥介質,以及肺間質水腫的效果外,還具備改善微循環的功能,使患者體內過多的水分進行清除,盡快消除水腫。同時,能夠有效對水電解質和酸堿紊亂進行調節,把患者血鈣濃度保持在合理指標內,使用該技術治療時,體內鈣離子的損失較大, CBP治療用時較長,組織細胞通過代謝物,持續從組織細胞中進入血液循環系統,而 CBP手段正好可以把代謝物在血液中給予清除,因此具備較強的代謝物清除功能。在治療時間的選擇上,可根據患者不同情況給予不同時間選擇,在理論上講,CBP應以24h展開連續治療,如若這樣,會使患者一天之中不能得到休息,不僅效果不明顯,甚至會加重病情發展。因此,對于治療時間,可根據不同階段進行合適確定,如在重癥感染時期,應給予24 h的 CBP治療,當患者治療后病情有了緩解時,可根據患者狀態,將時間調整到每日12-16 h之間。另外應注意做好患者臨床癥狀、生命體征的監測工作,分析血氣指標數據,隨時調整治療時間。
最后,還應注意做好營養支持。CBP技術中的清除功能不特定,它在治療中不但對炎癥介質、機體的尿素氮、肌酐與組織細胞的代謝物進行清除,還會對體內的氨基酸、蛋白質等人體所需的營養成分進行清除,使患者的身體體質下降,不利于患者康復。所以,在開展治療中,必須配合做好營養支持,開展營養狀況評定,及時給予患者營養物質補充,在達到增強患者免疫力與抗感染力的目的,增強體質,促進康復[5]。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有效率為96.00%,高于對照組的有效率80.00%,數據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尿素氮、碳酸氫鹽(HCO3)、血肌酐以及血鉀(K+)指標均改善,觀察組改善程度更為顯著,數據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采用持續血液凈化技術進行腎功能障礙感染性休克疾病的治療效果較好,具有重要的應用意義。
參考文獻:
曹彩霞,劉飛燕,萬珍,呂燕,梁艷琳.持續血液凈化治療腎功能障礙感染性休克的臨床療效評價[J].中國全科醫學,2020,23(S1):177-178.
邱煥珍.持續血液凈化技術在治療腎功能障礙感染性休克中的效果[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9,7(34):67.
李靜.持續血液凈化在腎功能障礙感染性休克中的應用[J].山西職工醫學院學報,2019,29(04):30-32.
張娟娟,王其靜,陳禮立.持續血液凈化應用在腎功能障礙感染性休克患者的價值分析[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8,31(23):3530-3531.
程繼勇.持續血液凈化治療腎功能障礙感染性休克臨床效果評價[J].中外醫學研究,2018,16(13):14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