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利民 余艷琴 王喆
[摘要] 醫學教育就是精英教育,隨著社會進步與衛生需求的提高,對眼科專業人才所需專業知識、能力、素質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眼科學是臨床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本學科學時少概念多,內容抽象,專業性強,學生學起來比較困難,因此有必要對眼科學課程教學進行教學方法改革探索和實踐,提高本課程的教學質量。為了保障針對相關專業學生的培養能達到預期,本文將首先針對現階段眼科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進而在此基礎上確定眼科學課程的教學方法、教學內容、考核及實踐方法等,為提高高等學校的優質醫學人才培養質量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 眼科學;教學改革;醫學生;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 G642.0? ? ? ? ? [文獻標識碼] B? ? ? ? ? [文章編號] 1673-9701(2020)29-0001-04
[Abstract] Medical education is elite education. With the social progress and the increase in health needs, the requirements for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bility and quality of ophthalmology professionals are increasingly high. Ophthalmolog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linical medicine. It is difficult for students to learn this subject due to its short class hours, many concepts, abstract content, and strong speciality.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explore and practice the teaching method reform in the course of ophthalmology so as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this course. In order to ensure that the training of students in related majors can achieve the expected, this article will first analyze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urrent ophthalmology teaching, and then determine the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contents, assessment and practice methods of ophthalmology course on this basis. It plays a positive role in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medical personnel train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 Ophthalmology; Teaching reform; Medical students; Teaching method
隨著社會的發展,醫療服務水平不斷提高,使眼科學的重視程度逐步提高。眾所周知,眼科學是一門理論與實踐并重的臨床學科;由于眼部結構的特殊性和復雜性,致使眼科學理論知識晦澀、抽象、難以理解;而眼科臨床實習要求操作性強,對教師而言臨床教學難度較大,對學生而言眼科知識晦澀、難以理解、無法掌握。因此,臨床帶教的重點關注內容是如何調動實習生的積極性,并掌握眼科知識。目前,傳統眼科帶教方式“以講授為主的學習方法(Lecture based learning,LBL)”,該方法以教師知識體系和臨床實踐經驗為主導,實習生的參與度較差、熱情度較低,不利于眼科理論知識的掌握及與臨床技能的融合。因此,需要針對目前眼科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教學改革和創新,目的是促進學生積極參與課程,提高學生的積極性,更好的將理論知識和實踐相結合,進一步強化臨床實踐技能。如何從教學方法入手推動和實現以上的目的,實現“以教為中心”向“以學為中心”的轉變,這是當前眼科學課堂教學改革中需要解決的問題,也是本研究關注的重點內容。
1? 眼科學特點及作用
眼科學是臨床醫學的一個重要分支。他的全稱是“眼病專科學”,是研究發生在視覺系統,包括眼球及與其相關聯的組織有關眼部檢查疾病的學科。隨著科技的進步,未來的視覺健康理念不僅追求“治療效果”,更要追求“治療的美觀”。這就對眼科醫務人員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1]。因此,眼科學擔負著培養高素質眼科醫學人才和發展科學技術的雙重任務, 教學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學校培養學生“醫學知識”“醫學技能”,更重要的是關系著臨床醫療質量和患者的生命安全、醫德等問題。但是目前眼科學涉及面廣、專業術語與定義多,眼科內容相對繁瑣、抽象,同時眼科學課時數較少、實習時間相對短,致使學生覺得課程內容枯燥難懂,不易理解和掌握,臨床技能無法更好的應用。因此探討如何在有限的學時內最大限度地傳授知識,培養學生對該學科的興趣,增強其對眼科的感性認識,加強實際工作能力和實踐技能的培養,提高其創新思維和學習思考能力,并為臨床實習和今后的臨床工作打下基礎,值得每一位眼科教師探討的課題[2]。
2? 當前眼科學教學存在的問題
2.1? 教學模式和教學方式單一,教學效果差
就目前現狀來看,眼科學的內容繁多、概念抽象、枯燥、難以理解并難以把握,由于受傳統教學方式及其他客觀條件的影響,眼科學的學時少、內容多,為完成教學內容和教學任務,教師常采取“填鴨式”“滿堂灌”的方式, 難以對眼科學教學內容進行深入、詳盡的講解,同時眼科學課堂教學中一般是通過模型、標本、圖片、掛圖、幻燈片、視頻或教師示范性動作、操作來展示給學生;學生常常會感到困惑和費解,致使學生感覺眼科學知識乏味、枯燥、無興趣[3],教學效果自然是不能盡如人意[5]。同時教師過多的關注教學進度和學生關注考試成績,僅重視專業知識的傳授和實踐技能的提高,忽視了對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學生對許多疾病的認識沒有深刻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對于臨床上疑似癥狀、疑似體征不易識別和區分,對各種疾病都“似曾相識,似是而非”,無法進行疾病的鑒別診斷,實際的教學效果必然會受到此類問題的影響[4]。
2.2? 忽視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提高學生對眼科學的興趣
眾所周知,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負責教,學生負責學,教學關系由“雙邊活動”變成了“單邊活動”,教代替了學[5,7]。過多強調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地位,忽視了學生的主動性、學習意識的培養。同時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若不能適當增添課堂的趣味性、知識的系統性,可能會導致課堂教學枯燥、乏味,課堂效率自然會大幅降低,無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興趣,會導致學生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導致學生學習效率相對較低[6]。
新的教學理念要求在強調“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自主探究”的同時,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應注意提高教師指導的有效性,讓學生學會學習、愛上學習。課堂教學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掌握眼科學中應具有的專業理論知識與操作技能。但針對眼科學課程教學來說,很大程度上是一種單一的、機械的模式化教育,面對興趣愛好、知識基礎認知結構、能力水平千差萬別的學生,忽視學生的個性差異,教學內容過多強調大綱的整齊劃一[8],同時傳統教學模式的教學方法已經無法滿足、也不能完全勝任當今醫學快速發展的需要,無法滿足學生的求知欲及無法評判學生對所教學內容的理解和掌握的程度,就不能及時發現目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且及時作出改進。
3? 眼科學教學改革的方式
3.1? 優化眼科學課程的教學內容
眼科學課程的教學內容十分豐富,但在有限的學時限制下,必須將知識系統化、整體化和結構化,盡量將知識進行精煉、簡化,務必做到重點突出、結構完整。因此,本研究總結近些年的教學實踐,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修訂了眼科學課程的教學大綱、優化了教學內容,重點強調學生必須掌握的眼科常見病、多發病與急重眼病的講解,而對于少見、罕見眼病等則略講或留給學生自學或同學間的合作學習[9]。
3.2? 運用啟發式教學方法, 激發學生眼科學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學是師生互動、共同促進和相互提高的過程。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是實施教學的主體,肩負著傳授知識的任務。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所講授的教學內容、采用的教學方法是否有趣味性、主動性直接影響著學生對該門課程學習的興趣、積極性和主動性。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教師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要充分發揮其主導作用[10]。教師如何通過各種途徑讓學生在課堂上始終保持較高的學習興趣,對有效提高教學效果和學生認知程度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課堂上,教師采用多種啟發式教學方法,講課時由淺入深、突出重點,通過教師的講解,將復雜、抽象的眼科疾病的臨床知識,轉化為學生自己的知識本領,通過形象的比喻、鮮活的實例,能夠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樂趣。
3.3 加強學生臨床實踐技能的訓練
在眼科學的教與學中,應該重視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臨床實踐技能的傳授與訓練,但是只靠這些還遠不能滿足實際臨床工作的需要。要想使自己培養的學生能夠在未來工作崗位中很好的應用所學知識,必須重視對于臨床實踐技能掌握,這對于眼科學的教學質量的提高有著重要的影響[7,11]。
對此,與傳統的眼科學實驗教學相比,首先要做的就是增加實驗課的比重,這樣做的目的不僅改變了傳統教學中以教師講解、演示為主,學生自己練習的模式,而且教師能加強、改善學生對眼科的臨床實踐技能和基本訓練方法,同時能針對學生存在的問題進行指導,使學生能很好的掌握基礎知識和相關基礎技能。同時改善了原有的臨床技能訓練方法,在學習中安排學生互相檢查,模擬患者就診,學生模擬進入臨床接診的醫生的情景教學,使學生身臨其境的感受醫患之間的互動,把書本上枯燥的臨床表現、診斷、治療與實際患者有機聯系起來,并且要求每位學生都掌握眼科學的相關操作。基于以上教學模式的訓練下,在原有眼科學知識基礎之上學生能更迅速地認識、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和學習趣味性,來提升學生對于眼科的知識水平和臨床技能, 為后續學生工作、考研打下堅實的基礎。
4? 科學運用多種技術手段提高眼科學教學效果和實踐教學的質量
眼科學基礎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基礎臨床醫學科學,在實踐過程中能否有效的發現、分析、解決具體臨床問題或動手完成注射、檢查等手術操作,一方面彌補了課堂理論學習中的不足,另一方面又能提高學生發現、提出、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傳統的“板書+模型+掛圖”抽象枯燥的講解已不能滿足日益發展的眼科學基礎的需要。因此,把集聲音、圖像、模擬等手段于一體的多媒體課件并應用于教學,彌補了傳統教學在直觀感、立體感和動態感等方面的不足,學生的面前展現的不再是枯燥無味的教學知識,而是豐富多彩的世界,學生學習不再是被動的[12]。特別是對于過去教師難于講解、學生難于理解的手術,能從病因、病理、臨床表現及治療方法等多角度入手,使一些原本復雜、抽象的內容變得直觀、生動、一目了然,以直接的視覺認知法補充間接抽象的文本認知法[8]。或教師對于理論課程中難講解的內容,可選擇一份典型病歷作示教性病歷分析,不僅加深了學生的理論知識與臨床實踐相結合,使學生們充分認識到對具體疾病形成比較深刻的印象,從而對相關知識的理解,從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臨床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促使學生盡早接觸臨床,在學生觀摩眼科手術或眼科門診治療后,能夠將所學知識學以致用并了解臨床最新發展動態,對培養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和動手能力,并積極創造條件輔助學生動手展開操作[9]。使學生通過多種感官詳細的了解,便于講解,能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5? 加強學生的臨床科研意識和水平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和社會的不斷進步,現代社會對醫學的創新日益關注,對于具有創新能力的醫學人才培養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新時期醫學教育也要適應時代的發展作出相應調整,其中《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方向、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為高校學生開展科研明確了方向。高等教育“要使學生盡早地參與科技研究開發和創新活動”“培養基礎知識扎實、知識面寬、具有創新能力的高素質專門人才”。那么,如何引導學生認識到掌握科研思路和方法、在眼科教學過程中開展實驗研究呢[12]?
首先是培養學生閱讀文獻的能力,包括尋找眼科學的專業書籍,搜集眼科學相關文獻綜述和科研論文,到精讀科研論文,目的是要求學生掌握收集、整理文獻的基本技術,掌握研究方法和技巧。
閱讀文獻-科研的第1步,常言道:“磨刀不誤砍柴工”,閱讀文獻就相當于“磨刀”。從模仿優秀文獻的研究思路開始。模仿是學習的第1步,通過模仿判斷是不是還能得到新的結論,或者補充完成一些研究手段,尋找、提煉創新性的科研思路。文獻閱讀可以繼承前人經驗,加快科研步伐,在科研工作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教師可以在課堂上穿插引領學生閱讀一些眼科學專業文獻,分析文章的臨床科研思路方法與難點對策。要求學生對文獻進行整理,發表自己的意見并充分論證自己所持觀點的準確。然后得出結果,并把研究結果以報告的形式表達出來。然后小組討論,并將所查資料、信息等進行交流、補充、共享,解決問題,最后由老師來總結、指導,解答學生們提出來的問題,做出總結第2步,在眼科實踐教學中穿插開展小科研,有利于學生初步了解科研的基本概念,了解本專業的科研方向,鼓勵學生開始接觸有關科研項目,對眼科學科的全貌有一個更系統的認識,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6? 將職業道德教育、素質教育融入眼科教學
在醫療活動中,醫療效果不但取決于醫療技術、醫療設備,而且與醫師的職業道德直接相關。醫學生除了掌握扎實的專業醫學知識外,優秀思想道德品質同等重要。對于醫學行業從業人員來說,職業道德即醫德醫風。為了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眼科學的教師應當從以下幾點進行。
(1)教師需要提高自身的職業道德、注重自身的發展,提高為人師表。在眼科學教學中,教師在傳授醫學專業知識的同時,要將“仁”與“德”等醫學職業道德貫穿于醫學教育人才培養的全過程。作為以救死扶傷為天職的白衣天使,一方面要進行學習態度、協作精神等方面的教育,另一方面要不斷加強醫德醫風建設,大力弘揚白求恩精神,發揚救死扶傷、治病救人的優良傳統[13]。
(2)高校應重視學生職業道德的培養、并開設職業道德教育課程,尤其是在校內展開職業道德的講座,邀請國內外知名的專家進行講解,對學生進行醫德教育與溝通技巧的培訓,提高醫學生對職業道德的重視性,明確職業道德醫德教育與醫患溝通技巧之間的關聯。并在職業道德課程中融入心理學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等內容,促進醫學生心理健康和培養醫學生良好的政治修為和道德修為,鼓勵醫學生從新角度、新視野去理解“醫者仁心”“救死扶傷”“以病人為中心”等醫德理念[14-18]。
綜上所述,在針對現階段眼科學教學存在問題分析的基礎上,本文主要從課程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的改進、基本技能的培訓、多媒體技術應用、臨床實踐過程的開展/科研意識的培養及對學生職業道德的培養等7個方面內容論述了針對上述問題具體的改革辦法。作為教育工作者,有責任更有義務去積極探索研究,不斷進行教學方法改革的實踐和探索,不斷總結完善促進教與學的相互協調,要堅持以學生為主體,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和能力,重點著眼于對學生興趣的培養及醫學科學知識的傳授,深入分析學科的特點及教學內容,合理運用到教學中去,使教學質量明顯提高,從而促進我國醫療體系的不斷發展。
[參考文獻]
[1] Cooke M,Irby DM,Sullivan W,et al. American medical education 100 years after the Flexner report[J]. N Engl J Med,2006,355(13):1339-1344.
[2] 元子路. 高職高專開設臨床醫學專業眼科學方向的實踐與探索[J]. 衛生職業教育,2012,(14):6-7.
[3] 朱小群. PBL-seminar教學模式在神經病學教學中的應用[J]. 中國基層醫藥,2017,24(14):2121-2123.
[4] 陳曉敏,蔡小軍,柯敏,等. 眼科學碩士研究生臨床素質培養的分析與思考[J]. 西北醫學教育,2011,(6):854-856.
[5] 魏欣,劉興翀. “互聯網+”時代下眼科學專業教學改革措施探究[J]. 衛生職業教育,2020,38(4):5-6.
[6] 崔哲,張淑榮,楊樂,等. PBL教學法在眼科見習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 中國衛生產業,2017,14(24):80-81.
[7] 陳吉孟. 角色扮演法(RP)在眼科實習教學中的應用[J]. 國際感染病學(電子版),2020,9(2):239-240.
[8] 鐘玉,嚴瑾,榮曉鳳. 合理使用中成藥的PBL法臨床教學改革探索[J]. 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7,15(14):18-19.
[9] 顧秋艷. 高職高專醫學院校眼科學教學現狀與改革[J]. 醫學研究雜志,2009,(4):138-139.
[10] 高永志,李巖. 微信平臺結合BOPPPS教學模式在《口腔科學》教學中的應用[J]. 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20, 12(8):9-11.
[11] 王敏,代廣輝. 基于微信平臺的PBL教學模式在《基礎生命科學》教學中的應用[J]. 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0,33(5):136-138.
[12] 殷路,盧書明,李春艷,等. 臨床醫學本科眼科學臨床教學的問題與對策[J]. 醫學理論與實踐,2019,32(17):2851-2853.
[13] 陳迎迎,曹小麗,孫好良. SPOC課程在眼科教學中的應用需求[J]. 衛生職業教育,2019,37(14):92-93.
[14] 李曉微. 高職院校眼科學教學現狀與改革[J]. 科技資訊,2018,16(36):221-222.
[15] 李文娟. 關于對眼科學實踐課程教學改革的研究探討[J]. 教育現代化,2018,5(31):117-118.
[16] 周洋. 眼科教學改革建議與實踐教學改革構想分析[J]. 教育教學論壇,2018,(16):229-230.
[17] 席群,郭曉璐,蘇風軍. PBL模式在中醫眼科臨床教學中的應用[J]. 當代醫學,2020,26(7):181-182.
[18] 張靈麗,鄔羽飛,張永燁,等. 角色扮演在眼科實習教學中的應用[J]. 中國當代醫藥,2019,26(15):179-181.
(收稿日期:2020-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