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博福 朱錦奇


[提 要]綠色生態是江西最大財富、最大優勢、最大品牌。如何將綠色生態轉化為百姓的財富、發展的優勢和區域的品牌,使綠色生態成為贛鄱大地高質量發展的動力和百姓幸福的源泉,是當前江西省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議題。通過調研以撫州市為重點的全省11個設區市40個縣(市、區)和典型區域“兩山”理論轉化與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成果,從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視角提出“兩山”理論轉換通道的總體思路,分析江西省“兩山理論”轉化與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方面存在的典型問題,從生態產品供給能力提升途徑、價值實現途徑和體制機制構建途徑等方面構建江西省“兩山理論”轉化通道和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途徑的框架體系,并從“生態產品”系列地方標準或技術規范和指南制定、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政策體系制定和生態產品交易平臺構建等方面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為江西省綠色高質量發展和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提供理論指導和科學依據。
[作者簡介]鄭博福(1973—),男,南昌大學江西生態文明研究院、資源環境與化工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環境經濟與環境管理;朱錦奇(1991—),男,南昌大學江西生態文明研究院、資源環境與化工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生態修復。(江西南昌 330031)
一、研究背景
(一)基本概念
1.“兩山”理論
“兩山”理論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內容,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簡稱,其核心是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強調區域發展需將經濟因素、生態環境因素、自然資源因素實現有機統一,在追求經濟發展的同時,以生態環境的承載力為基礎,為人們提供更多優質的生態產品,用于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的需要。
2.生態產品
一般認為,生態產品是在維系生態安全、保障生態調節功能的條件下,生態系統為人類福祉提供的最終產品或服務,是與一般農產品和工業產品并列的、滿足人類美好生活需求的生活必需品。生態產品包括優美生態環境及其為人類福祉提供的產品和服務,主要為物質類產品(如有機農產品)、調節服務類產品(如水源涵養、碳匯等)、文化休閑服務類產品(如旅游和文化景觀資源)。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增強生態產品生產能力”,黨的十九大進一步明確要求“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生態產品成為“兩山”理論在實際工作中的有形抓手,是生態文明建設領域所關注的重要名詞。
(二)“兩山”理論轉化與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總體框架
1.“兩山”理論轉化
“兩山”理論轉化,即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雙向轉化,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以及生態資源優勢與經濟發展優勢的有機統一,突出表現為經濟發展與優質生態產品供給的協同,其途徑主要為生態經濟化和經濟生態化。生態經濟化主要是構建與綠水青山相關的生態旅游、生態養老等生態產業體系,實現生態資產價值增值。經濟生態化主要是構建綠色、循環、低碳產業體系,推進區域經濟綠色高質量發展。
“兩山”理論轉化,必須要以區域國土空間優化布局和生態安全保障為基本條件。江西省內諸如九江、南昌、贛州等大中城市的經濟相對發達,其產業發展和生態環境安全離不開周邊河流源區、山區等通常為欠發達和相對落后的重要生態功能保護區生態安全和自然資源的支持。對于具有重要生態功能且為區域提供重要生態安全保障的地區開展環境保護、生態恢復以及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工作,按照“誰受益誰補償”的原則,理應獲得生態服務受益地區的經濟支持和補償,實現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雙向轉化。合理開展生態經濟化和經濟生態化的產業布局,結合本地的主體功能區定位,綜合考慮“三線一單”(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和生態環境準入清單),因地制宜地進行開發、利用和保護。
“兩山”理論轉化,主要抓手是生態產品價值實現,主要目標是區域綠色高質量發展和創新發展,實現區域“三產”融合經濟發展,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人民生活品質的增長點、社會經濟健康發展的支撐點。
2.生態產品價值實現
區域生態產品價值實現,一般從生態產品供給能力提升、價值實現途徑和體制機制建設等三方面齊抓共管。提升生態產品供給能力,需要以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為基礎,提升區域生態系統服務功能,以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
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途徑,主要有政府途徑和市場途徑兩大類。
政府途徑主要有轉移支付和政府贖買兩個方面。轉移支付即對重點生態功能區、自然保護區、河流源頭區等,因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而生產的生態產品價值,通過轉移支付等形式予以體現,使綠水青山的保護者有更多獲得感。如江西省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區、鄱陽湖流域“五河”源區重要生態功能保護區、各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源保護區、生態公益林等,均由政府層面采取轉移支付的形式進行經費補貼和生態補償。政府贖買即由政府對重點生態區內禁止采伐的商品林、禁止捕魚的湖泊濕地等,通過贖買、置換等方式調整為生態公益林或自然保護濕地,使“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林農、漁民利益損失得到補償,實現社會得綠、林農漁民得利,由此實現生態產品價值。如資溪縣、武寧縣、崇義縣等開展的“森林贖買”、南磯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的“碟形湖漁業捕撈權”贖買等。
市場途徑可分為生態產品市場交易和生態資源的產業化經營兩類。生態產品市場交易即通過培育市場、明晰產權,實現生態產品外部性的內部化,其價值可通過市場化路徑來實現,如碳匯交易、排污權交易。生態資源的產業化經營即通過發揮比較優勢,發展生態資源利用型產業,將綠水青山轉化為產品優勢或生產環境友好型產品的中間投入品。如用好江西省的山、水、林、田、湖、草等資源優勢,加快發展生態旅游與休閑養生產業、健康醫藥產業、山地特色高效農業、林業產業、畜牧養殖業、飲用水產業。
綜上所述,“兩山”理論轉化與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框架體系總結如圖1所示。
二、江西省“兩山理論”轉化與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存在的典型問題
通過對江西省11個設區市40個縣(市、區)的調研,總結出當前江西省“兩山理論”轉化與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在生態產品供給能力、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途徑、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體制機制等環節存在的一些典型問題(如圖2所示)。
(一)生態產品供給能力有待進一步提升
綠色生態是江西最大財富、最大優勢、最大品牌,江西省生態環境與自然資源優勢明顯,底子厚,質量優。但是由于部分地區對生態環境資源的不合理開發利用,導致局部區域水土流失(如江西典型的林果業種植區)、環境污染(如畜禽養殖重點區)、生物多樣性單一、森林質量低下等典型的生態環境問題產生,影響了區域生態環境體系提供優質豐富生態產品的能力。因此,亟需通過提升生態系統服務能力、技術革新與產業結構調整、國土空間優化布局等途徑來改善和提升區域生態產品供給能力,為贛鄱大地人民提供更多優質的生態產品。
(二)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途徑有待優化和創新
當前江西省各設區市及各縣區實現生態產品價值的主要途徑還是傳統途徑。在物質類生態產品的生產和交易中,主要為優質和綠色有機農產品的生產和交易,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的不同組合模式,這些模式的輻射帶動作用有限,僅在村鎮層面比較成功,大多數公司難以走出地市和難以面向全國市場的競爭;對于調節產品,比較成功的是生態補償和財政轉移支付,基本上是政府層面的運作,市場交易體系尚未健全;康養文化休閑服務產品基本上是以旅游資源開發為主,市場較為成熟,但文化產品的價值還未完全在市場中體現出來。因此,亟需優化和創新生態產品的價值實現途徑,探索政府引導下以市場為主體的多元化價值實現途徑。
(三)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有待完善和健全
1.產權歸屬界定不明晰
明晰的產權是生態產品市場化交易進而實現其價值的基礎,但是生態產品大多數是公共產品,如河流、森林等生態系統是天然的公共資源,具有彌散性、流動性、跨區域等特征,很難清晰界定產權,受益主體也難以標識,影響了生態產品價值實現。
2.價值核算與評估體系有待健全
明確的定價體系是生態產品進行市場交易的重要條件,但當前生態產品價值評估和核算體系還未形成,建立生態服務市場交易、生態轉移支付、生態補償、環境污染責任保險等促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制度機制的生態產品價值定量依據不足,只能在現行的金融政策、規則體系下去推動相關工作。
3.生態產品交易體系有待構建
穩健透明的交易體系是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重要平臺,但當前的生態產品交易體系大多數僅服務于物質產品類的生態產品,對于當前產權不明晰的生態產品,尚未有成熟的交易平臺和交易體系,亟需構建生態產品的省級和地市級交易平臺,規范生態產品交易行為、制定交易規則和制度、完善交易功能、解決交易過程中的產權糾紛。
4.監管與風險防控體系建設亟待規范
明朗健全的監管與風險防控制度體系是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重要保障,但現行立法缺乏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保護方面可操作性強的程序法,難以通過嚴格的法律制度保障生態產品價值實現。
5.品質保障與社會信用體系有待完善
優良的品質是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根本,但是由于品牌建設及社會信用的問題,很多優質的生態產品難以在市場上賣出與其品質相符的價格,無法實現其應有的價值。因此,需要構建以“政府信用+區域品牌”和“企業信用+企業品牌”的兩級“信用+品牌”體系,提升生態產品在市場上的信用水平,從而實現其應有的價值。
三、江西生態產品供給能力提升途徑
(一)推進生態保護與修復,提升區域生態系統服務能力
以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的生態保護與修復為抓手,持續開展森林、濕地、生物多樣性等重要生態系統保護提升行動,切實保護好山脈、山體、森林、水系等生態資源,開展山體修復,加大重點、敏感地帶礦山環境治理力度,強化水土保持,突出森林保護與恢復,實施林相改造工程,積極探索山、河、湖綜合治理的新模式,提升區域生態系統服務能力和水平。
(二)加強環境污染防治,夯實生態產品有效供給的物質基礎
良好生態環境是當地居民生產生活的物質基礎,其本身就是生態產品。開展環境污染防治,改善生態環境質量,能為當地居民帶來良好的環境福利。堅持以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攻堅行動為統領,深化“五河兩岸一湖一江”全流域整治,打好藍天、碧水、凈土等八大標志性戰役,堅持補齊城鄉環境基礎設施短板,實施好生態環保領域基礎設施補短板攻堅行動。
(三)優化國土空間布局,提升生態產品有效供給的可持續性
合理布局區域生產、生活、生態等“三生”空間,保障區域物質類(有機農產品為主)、調節類(水源涵養、土壤保持等)和文化休閑服務類(生態旅游、康養服務等)生態產品的有效供給;以生態紅線為基礎,加強生態保護紅線監管,開展生態紅線的動態調整,以生態系統服務功能不降低、面積不減少、生態安全空間格局有保障為原則,探索適度劃定基于休閑、康養、生態旅游和科學研究等對生態系統干擾較少的人類活動所需的生產生活空間,合理利用生態紅線區內生態功能相對低下的國土空間,以提升生態紅線區的生態產品有效供給。
四、江西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途徑
(一)發展綠色產業,釋放生態紅利
依托江西良好的自然生態稟賦,積極培育現代農業、生態農業、特色農業等生態經濟,聚力發展綠色有機食品、電子信息、中醫藥、新材料等優勢產業,大力發展大數據、大健康、大旅游、物聯網、現代金融、工業設計、文化創意等現代服務業,全面構建綠色生態產業體系,讓“綠水青山”變成興贛富民的“金山銀山”。同時,根據地方實際,把康養、旅游、醫療、文化、創意和房地產等相關產業綜合謀劃,實現有機結合、融合發展,打造青山綠水的產業融合體。
(二)建設綠色品牌,提升產品價值
以江西特色地域品牌產品如贛南臍橙、南豐蜜桔、贛南山茶油、宜春富硒大米、廣昌白蓮等為例,積極創建更多獨具特色的區域品牌、企業品牌、行業品牌,實現生態文明建設、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協同推進。同時,加強生態價值轉化的跨地區、跨省域甚至國際性交流合作,在擴大開放中實現江西生態優勢的高起點、高質量和可持續轉化。
(三)發展綠色金融,盤活生態資本
以現有資溪縣“兩山”銀行構建體系、武寧縣生態產品儲蓄銀行及生態產品發展基金為試點,積極引導駐地銀行和各類金融、保險機構,拓展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等金融產品,鼓勵各類金融機構加大對區域綠色發展的支持力度,優先支持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重點項目。推動銀行、證券、基金等金融機構與各地市、各縣區合作設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專項基金,引導提供生態產品的企業發行綠色債券或直接融資,支持探索農產品收益保險和綠色企業貸款保證保險。
(四)推進“三產”融合,構建閉環體系
以崇義縣“三產”融合發展為試點區域,基于區域優良生態環境,積極推進農業種植、水產養殖、農產品加工、運轉與倉儲管理、市場營銷,以及農業休閑、鄉村旅游、品牌建設、行業集聚、金融服務等全產業鏈建設,設立“三產”融合發展基金,推進區域“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實現生態產品的有效供給和價值增值。以“三產”融合為基礎,推進生態產品供給、產權界定、價值核算、價格評估、市場交易和監督管理等從生產、交易、監管等一體化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閉環系統,保障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可持續性。
(五)搭建交易平臺,實現生態價值
基于撫州市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構建包括碳匯交易、排污權交易、林權交易、土地經營權交易及其他自然資源交易為一體的生態資源和生態產品交易平臺,推進生態資源和生態產品的市場交易體系建設,實現生態資源的資本化和生態產品的價值增值。
(六)實施生態補償,保障生態安全
以江西鄱陽湖流域“五河一湖”重要生態功能保護區和生態安全屏障帶(如武夷山西麓)生態補償為基礎,完善區域縱向生態補償和橫向生態補償體系,開展縣域間以“水量+水質”考核模式的流域生態補償,探索縣域間甚至鄉鎮間交接斷面水環境質量目標考核與補償機制,保障區域生態安全。
五、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
(一)建立生態產品質量認證體系
圍繞生態產品供給,運用有機產品、良好農業規范等質量認證工具對生態產品開展合格評定活動,探索建立采信認證結果推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健全生態產品認證有效性評估與監督機制,加強對已認證企業的信貸、技術、銷售網絡等支持力度,提升區域生態產品競爭力。建立企業的準入和退出機制,提升區域生態產品品牌競爭力。
(二)建立生態產品市場交易體系
建立生態資產與生態產品市場交易機制,形成生態資產確權、第三方核算、交易市場、轉移登記與監管制度等完整的交易體系。依托省市生態資產和生態產品交易平臺,重點圍繞商品林贖買、公益林收儲和水域經營權流轉等,探索開展出讓、租賃、買賣等生態資產產權和生態產品交易試點。建立各類生態資產產權和生態產品的市場交易制度、產權轉移登記與監管制度,制定交易行為與資金管理等配套政策,為生態資產與產品交易市場化建設提供保障。
(三)構建生態資源運營管理平臺
借鑒商業銀行分散化輸入、集中化輸出的模式,組建省域或地市、縣區的生態資源運營管理公司,圍繞區域的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態資源,打造生態產品儲蓄銀行及生態產品發展基金運作體系。通過市場主導、政府推動、企業實施的模式,進行生態資源和生態產品的管理、整合、轉換、提升、保護、市場化和可持續運營,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產業發展與百姓增收的有機統一。
(四)建立綠色金融服務體系
圍繞綠色產業,建立完善綠色融資服務體系和綠色信貸管理制度,依托綠色資源開發以生態產品為對象的信貸產品,試點公益林和天然林收益權質押貸款,開辟林權抵押貸款新渠道,開辦農村“兩權”、水權、礦產權等權益性資產抵質押貸款業務。探索碳匯金融、綠色債券、綠色基金等現代綠色融資方式,實現綠色融資多元化發展。發展政策性農業保險,開發種植業保險、養殖業保險和林木保險等綠色保險品種,鼓勵保險資金投資綠色產業。
(五)探索區域生態協作機制
以某一生態單元或地域單元為基礎,在不同行政區域內合作探索生態產品價值異地轉化模式。如武夷山贛閩交界區、南嶺山脈贛粵湘交界帶等,從生態資源整合、生態產業互補、經濟利益互贏等方面,協同推進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共同筑牢地域單元內生態敏感區的保護屏障,推動地域單元內不同行政區在產業互融、人員交流、生態協同等方面加強合作,打造不同行政單元間的生態產業合作示范區。
(六)建立生態信用制度體系
結合縣域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試點工作,探索建立企業和自然人的生態信用檔案、正負面清單,探索建立企業生態信用評價機制和生態信用行為與金融信貸、行政審批、醫療保險、社會救助等掛鉤的聯動獎懲機制。加強政務誠信建設,探索將政府部門和公職人員在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工作中因違法違規、失信違約被司法判決、行政處罰、紀律處分、問責處理等信息納入政務失信記錄,并歸集至信用信息平臺。
六、政策建議
為了推進江西省“兩山”理論轉換通道與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建議江西省委省政府制定出臺相關的標準指南和技術規范及相應的政策體系,同時構建生態產品的交易平臺。
(一)標準引領
亟需制定“生態產品”系列地方標準或技術規范、技術指南,如生態產品認定標準、生態產品價值核算標準(方法)、生態產品供給能力提升技術指南、生態產品產權(權屬)界定技術規范、生態產品市場交易方法、生態產品績效考核標準等。
(二)政策引導
亟需制定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政策體系,如生態產品供給的激勵政策、生態產品價值評估與認定規則、生態產品交易的市場規則、生態產品消費的權益保障政策、生態產品產權制度、生態產品用途管制政策、生態產品抵押/質押/入股等金融政策、生態產品的品質保障政策等政策體系。
(三)平臺保障
亟需建立生態產品的相關交易平臺,如生態資源產權(林權、土地經營權、排污權、碳匯等)交易平臺、特色有機農產品交易平臺、區域特色生態產品(如南豐蜜桔、贛南臍橙等)。
此外,建議研究改進以下相關政策:(1)建立健全生態補償制度體系,如生態公益林補償方面,目前按面積進行補償,建議改為按“面積+生態功能”給予補償;(2)合理利用生態紅線區生態資源。由于生態紅線劃定的剛性和缺乏精細化管理,生態紅線區內存在著大量低質、低效的生態資源,可結合旅游資源開發、大眾休閑旅游康養等,對低質、低效生態資源進行充分合理利用。
[參考文獻]
[1]秦昌波,蘇潔瓊,王倩,萬軍,王金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論實踐政策機制研究[J].環境科學研究,2018,(6).
[2]靳樂山,吳樂.中國生態補償十對基本關系[J].環境保護,2019,(22).
[3]高曉龍,程會強,鄭華,歐陽志云.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政策工具探究[J].生態學報,2019,(23).
[責任編輯:上官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