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麗
摘 要:教育本身就是育人,做事先做人,為提升學生的全面素質,響應學校的課程改革新標準,在本學學期的專業課程授課過程中,以知識點為中心,挖掘相關素材,加入思政元素,使得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能夠從思想上有自己的思考和想法,注重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道德素養、社會責任感以及職業道德素養?,F就本學期的思政融合方式及效果與大家共勉,僅供探討學習。
關鍵詞:思政融入課堂;教學過程;教學方法
1.研究過程及方法
課題研究的過程:2019年10月開題后,課題組進行了學生問卷調查,課堂調研,課題組分析討論,課堂觀察和實驗等工作;2019年11月,進行了中期總結和報告,對前期的研究工作進行了總結和歸納,對后期的研究工作做出了安排,在后期的研究中,繼續開展課堂實驗、觀察,總結教學素材選取的原則、途徑、方法等。繼續查閱相關理論資料,網上搜索有關研究成果,與本學科其他老師交流教學素材選取的有關問題,為結題作準備。
2.教學目標與評價方式
在課題研究過程中,課題組采用觀察法、試驗法,立足于自己的所在的教學班級,根據研究需要,對學生在課堂上對教學素材的反應的情緒、參與的程度進行觀察,反復實驗,通過實驗前、后學生學習的變化,尋找適合學生特點、符合學生實際、能更有效幫助學生掌握所學知識和能力的教學方法和案例;
課題組采用學生訪談、個案研究法等方法,深入班級、深入學生個體,了解對學生《建筑材料》學習現狀及職業道德素養的養成進行調查和評價;
課題組在調研和分析學生現狀的基礎上制定了教學目標、課程標準和教學方案,共同研究思政素材融入點的合理性。本課程的教學目標重在培養學生掌握建筑材料的性能及具體應用,并掌握相關工作崗位所必須的基本知識和素養,能夠根據實際案例具體的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能夠鍛煉學生吃苦耐勞、團結協作、實事求是的敬業精神,能夠將崗位與道德素養相結合,真正培養出德才兼備的人才來。
3.課程設計思路
1)穿插超級工程,從建筑材料的應用,技術水平的發展展現國家綜合國力,引導學生樹立國家自豪感和民族認同感,培養學生的政治認同感,增進文化自信,提升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2)講解展示新材料、新技術以及未來材料的發展,引導學生思考“世界等待什么”、“國家需要什么”、“我能做什么”等問題。把科技創新的經濟效益問題轉化為國家意識和歷史責任問題,將偉大的中國夢在國家、民族、個人三個層面有機結合起來。
3)建筑材料技術標準的講解,聯系到做人行為準則及職業道德素養,增強學生的價值判斷能力、價值塑造能力,通過課堂互動小組討論、網上交流等教學方法,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行動踐行社會注意核心價值觀,努力朝著健康向上的方向發展。
4)通過典型事故分析,尤其是對于建筑材料在應用過程中的違規操作、以次充好、偷工減料等行為引起的“豆腐渣工程”案例分析,建立起學生在今后工作過程中的使命感、責任感、敬畏感,使學生深刻認識到責任的重要性。
5)實驗環節注重培養學生尊重科學、實事求是的態度,在實驗的過程中按照操作規程、規范操作,正確處理實驗數據,努力發揚刻苦鉆研的精神,加強團隊合作團隊互助的合作精神。
4.思政融入課堂的幾點思考
1)教師方面
我們首先看到的是,團隊教師能夠積極學習思想政治理論,在課程思政中能用于創新和實踐,其次其職業修養和學術水平不斷得到升華,他們嚴格遵守國家法律和學校的規章制度,用心備課、認真講課,始終以積極的心態傳播正能量,以實際行動引導學生培養良好的職業道德素養,為學生樹立榜樣,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
團隊教師能夠與時俱進、關心政治與時事 ,能夠在傳授學生專業知識的同時,注重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利用思政元素教育培養學生的愛國意識和愛國情懷,弘揚民族精神,凝聚中國力量;并注重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素養,講解職業道德規范的內涵意識和責任意識,注重團隊意識的培養和身心素質的提高。
教師的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及評價手段豐富了,在改革中快速成長,能夠熟練的駕御課堂,實施個性化教學。如,教學評價由原來的單一的專業維度向人文素養、職業能力和社會責任感延伸,在評價中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設置人文內涵評價指標,以立德樹人為核心,做到全面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實現知識的傳授和價值引領的深度結合,形成課程思政的立體化教學模式。
2)學生方面
通過課程思政改革,學生明顯的對濃厚的傳統文化更感興趣了,開始從全局的角度思考問題,“國家需要什么”、“我們能做什么”,在國家、民族、個人層面如何擺放自己的位置和利益等。
通過思政案例素材的引導,學生對職業道德規范、規章意識和責任意識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培養了其運用知識創造財富的同時,能夠深刻銘記敬重生命財產安全的那份責任和義務,形成了高尚的情操和人格;
通過勞模講座等第二課堂的引導,學生樹立了愛崗敬業、艱苦奮斗、勇于創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獻、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敬業風氣,形成了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愛國情懷;
通過信息化教學手段的實施,學生通過互聯網的知識推送,意識到了新技術、新材料的發展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之間的矛盾關系,并積極就能源的過度開采與新型環保材料的研發等問題展開分組討論,能夠緊扣時代,將學習內容向環境倫理道德和全球意識延伸,真正做到思政的線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的融會貫通。
5.存在問題及改進
1)思政課改效果的檢測難度較大,單一的專業維度的評價已經不能滿足評價學生綜合素質的要求,在進行評價體系轉變的過程中,還有許多問題需要探討解決,如何時評價,評價的形式,評價的效果等都亟待解決。
2)課程思政素材的挖掘有難度,增強教師挖掘思政素材的能力,需要團隊的不定期的進行思想交流、相互討論、反思研究。
3)課程思政改革的廣度和深度很難延伸,由于傳統的專業課程過于重視知識體系的傳授,單純的強調理論知識的學習,融入思政的地方不夠自然順暢,導致思政和專業知識脫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