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丹
10月17日晚上8點,奉節縣委大樓一樓“四訪四議”辦公室燈火通明,門口的桂花香隨風飄進屋內。
“四訪四議”辦副主任楊李緊緊地盯著電腦,屏幕上正播放著2020年全國脫貧攻堅獎特別節目。楊李身后,站著幾位同事。
“2020年全國脫貧攻堅獎之組織創新獎,重慶市奉節縣!”終于,伴隨著主持人厚重的聲音,“四訪四議”辦公室爆發出熱烈的掌聲。
第七個國家扶貧日,奉節縣榮膺2020年全國脫貧攻堅組織創新獎。這是重慶市唯一上榜區縣,奉節縣委書記楊樹海進京現場領獎。
這份榮譽緣何花落奉節?
近年來,在脫貧攻堅工作中,奉節縣探索出了“四訪四議”等抓黨建促脫貧的創新路徑,實現了高質量脫貧。
“四訪”:在聯系群眾中找準窮根
“我在新民鎮調研,聽到這樣一句話:‘黨的政策好,就是干部在亂搞。不知道在座各位聽到這句話是什么感受!”2016年,在一次縣委常委會會議上,楊樹海的話一針見血,“今天有3個問題請大家思考一下,我們的黨組織在哪里?我們的干部在哪里?我們的責任在哪里?”
如何改變這種現狀?最根本的還是要從抓黨建入手。
會議結束后,奉節縣委組織部迅速牽頭摸排,匯總全縣165個幫扶單位、376支駐村工作隊、8052名幫扶責任人的基本情況。
同時,縣委組織部還嚴格落實幫扶責任,要求8052名幫扶責任人每月走訪結對幫扶貧困戶不少于4次,推行“到戶看院子、抬眼看房子、伸手開管子、進門開柜子、走近問身子、坐下問孩子”的“兩看兩開兩問”工作法,動態掌握情況,及時解決問題,落實干預措施。
五馬鎮弘揚村魏澤兵一家因病致貧,一度喪失生活信心。關鍵時刻,幫扶干部走進他家,幫助他利用小額扶貧貸款買來8頭豬和2頭牛,還組織他參加縣里的技能培訓班。通過培訓,魏澤兵成功考取4級電工職業資格證書,每月都能有不錯的收入,他家的日子很快就紅火起來了。
4年來,奉節縣黨員干部累計走訪31.03萬戶群眾,在與群眾的密切聯系中,找準窮根,對癥下藥,靶向治療。
與干部走訪同步進行的是教師家訪、醫生巡訪和農技隨訪,統稱“四訪”工作法。通過干部走訪思想上“扶志”、教師家訪根子上“扶智”、醫生巡訪健康上“扶弱”、農技隨訪產業上“扶技”,幫助群眾解難題、增福祉、享公平。
2019年7月,奉節縣高質量通過貧困縣退出國家抽查復核,實現了零漏評、零錯退,群眾認可度高達98.68%。
“四議”:“想水”村回歸“響水”村
“謝大哥,這是我們幾家的水費,你數一下”;“老謝,這是我家的,你數數”……9月末,吐祥鎮響水村管水員謝運兵家中前來繳水費的村民“打起擁堂”。
“現在家家戶戶一打開水龍頭,自來水聲就響起來,這才是名副其實的響水村?!弊哌M吐祥鎮響水村,村民嚴天香一邊說,一邊展示“伸手即來”的自來水。
吐祥鎮響水村位于奉節縣西南部,轄區內坡大溝深、水源匱乏,飲水十分困難,曾經有群眾把村委會掛牌上的“響水”涂改成了“想水”。
為解決用水問題,響水村集中新建水池9口,整修水池2口,鋪設管道40余公里,實現了飲水項目全覆蓋。
然而,村民還是缺水。
村委會主任姚家財曾為了村里的蓄水問題,凌晨2點在山上把水庫水引到蓄水池,可第二天蓄水池就被人放干了。
為了調查真相,姚家財帶領村干部連續蹲點調查,最終發現原因所在——因為缺乏有效管護,幾個養豬大戶將蓄水池的水引到自己家中,導致大部分村民沒水喝。
原因找到后,怎樣管護水利設施成了新難題。
通過走訪調研,村干部發現,問題的根源在于村民對于用水的訴求各不相同。
由此,響水村黨支部在征得鎮黨委同意后,決定按照供水片區重新劃分黨小組,把黨小組建在供水區。飲水管護不再由村干部負責,而是由黨小組組長負責,小組自行確定飲水管水辦法。
現在,水管破了有人補,水閥壞了有人換,水池定期有人清理。響水村徹底解決了“想水”的問題。
這種解決問題的方式,是奉節縣在“四訪”工作法的基礎上,探索出來“村‘兩委會議、村民自治組織商議、群眾代表評議、監督委員會審議”的“四議”工作法中的一個環節。
通過村“兩委”會議有章議事、自治組織商議有人理事、群眾代表評議有權管事、監督委員會審議有責問事,形成工作閉環,推動農村共建共治共享。
破“空殼”:集體有產業 村民摘“窮帽”
“符書記,我主動申請脫貧?!?017年底,龍橋鄉陽壩村村民劉學練走進村委會辦公室。
在填完申請書、按下指印的那一瞬間,劉學練長長地舒了一口氣。戴了4年的“貧困帽”,他終于靠自己的雙手將它摘下。
走出村委會辦公室,劉學練一身輕松。
龍橋鄉陽壩村位于奉節縣南部,村中無產業,貧困人口眾多。
2017年,在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的帶領下,陽壩村最終確立了以發展高山蔬菜、中藥材、烤煙和鄉村旅游為主的“3+1”農旅融合產業發展思路。
同時,陽壩村還積極推動“三變”改革,與貧困戶形成利益聯結機制,鼓勵貧困戶以土地、勞動力等要素入股,讓貧困戶既可以參與分紅,也可以在產業項目上務工創收。
此前,劉學練一直在外務工,妻子何客常年就近打零工并照顧家中老人和孩子,但微薄的收入趕不上日常開銷,劉學練一家被精準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轉機出現在2017年。這一年,龍橋鄉抓住發展集體經濟的契機,大力推廣鄉村旅游,配套發展農家樂,并給予符合標準的農戶2萬元補貼。
劉學練當機立斷回到陽壩村,利用相關政策補助并貸款5萬元,開辦了“何客農家樂”,在4個月的旅游旺季里創收4萬多元。
龍橋鄉陽壩村只是奉節縣集體經濟發展的一個縮影。
2017年以來,奉節縣堅持黨建引領,以“村集體有支柱產業、村組織有凝聚力、村民有穩定收益”為目標,構建農企利益聯結機制。同時,奉節縣還統籌整合財政資金1.98億元,連續2年全覆蓋扶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
目前,奉節縣376個村(社區)實現集體經濟全覆蓋,全面消除“空殼村”。
“通過黨建引領,我們在脫貧攻堅的道路上越走越寬。接下來,我們會繼續發揮基層首創精神,因地制宜改革,有效銜接鄉村振興!”楊李信心滿滿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