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余 廖子銘 崔浩 周龍龍
摘 要:美國是當前世界軍事強國,其軍隊信息化建設水平處在世界前列,了解研究其信息化作戰理論和信息化技術發展,對于我軍的信息化建設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就美軍的信息化作戰理論和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做了簡要介紹,分析美軍的信息化建設及趨勢,以及對我軍的信息化建設的啟示。
關鍵詞:信息化;作戰理論;信息技術
21世紀以來,在美軍近幾場戰爭中信息化建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美軍的軍事建設信息化程度逐步提高。進一步探究美軍的信息化作戰理論,研究美軍信息化技術的發展趨勢,對規劃和發展我軍的信息化建設,明確信息化建設的發展方向,完善聯合作戰體制,打贏未來現代化戰爭,具有重要借鑒意義。
一、美軍的信息化作戰理論
自信息化戰爭的概念出現以來,美軍的信息化建設就一直高速發展,走在世界前列,通過對世界幾場高新技術局部戰爭總結后,形成一系列較為成熟的信息化作戰理論,學習和研究美軍的信息化作戰理論對我軍的信息化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一)一體化作戰理論
在上世紀70年代,為應對蘇聯大縱深立體作戰理論,美軍提出“空地一體化”理論,讓空軍和陸軍密切合作,實現陸軍與空軍的充分協調統一。在軍事行動中,空軍先對敵方軍事目標進行打擊,陸軍再大規模推進殲滅敵人,空軍還需要負責保護己方補給線及支援部隊,實施戰場空中遮斷和進攻性空中支援,打擊敵縱深部隊,以形成空地一體化聯合作戰能力,該作戰方式具有主動、靈敏、協調、縱深、多能的特點[1]。到2010年美軍又發布了《空海一體戰的初步構想》,形成了“空海一體戰”作戰理論。空海一體戰是以體系對抗為主的戰爭,主要以海軍空軍為主,具有航天作戰,網絡戰,遠程精確打擊,海上封鎖四種作戰形式,海軍、空軍相互配合,空軍遠距離突破,保護海軍在海上自由機動的能力,海軍則著力削弱敵防空系統作戰效能,保護空軍基地的安全,形成高度一體化的海空聯合作戰能力。
(二)網絡中心戰
網絡中心戰的概念最早由美國海軍作戰部長約翰遜上將提出,在《網絡中心戰:起源與未來》發表后正式形成,這是一種與過去平臺中心戰相對的信息化作戰理論,旨在將過去武器設施平臺上分散的偵測系統、指控系統、火力打擊系統等高度集成,利用可靠的信息化手段聯絡在各區域分隔開的部隊,使各區域各級作戰人員共享作戰態勢,優化作戰資源分配,充分發揮作戰效能,從而真正實現聯合作戰。
(三)快速決定性作戰
快速決定性作戰是美軍通過對其在海灣戰爭作戰經驗的總結后,在《防務計劃指導》首次提出的信息化作戰理論,該作戰理論是以信息為中心,高度網絡化的聯合作戰理論。“快速”即通過信息化手段建立認知優勢,快速達成戰役目標,避免己方被拖入持久戰、消耗戰。而“決定性”則指通過信息化手段準確獲取敵情,對其要害實施毀滅性打擊,以達到摧毀其作戰能力和戰斗意志的效果[2]。
二、美軍重點發展的信息技術
未來的信息化戰場必然是以相關科學技術為支撐的聯合作戰,這對美軍的信息化水平,信息化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美軍認為大數據、物聯網、智能化等新興信息化技術,代表了軍事領域信息技術發展新階段的時代特征。將幾個前沿信息技術進行深度結合運用,可以全面提升軍事能力與戰略優勢。對于我軍而言,進一步探究美軍信息化建設以及相關技術的發展趨勢,才能做到知己知彼,通過借鑒美軍的信息化建設,完善我軍的內部建設,對于打贏未來現代化戰爭具有現實意義。
(一)大數據技術在美軍的應用
大數據主要有兩層含義,一是指那些超過傳統數據庫處理能力的海量數據集合;二是指大數據利用技術,也就是從各種類型的海量數據中,快速、準確獲得有用信息的技術,其本質是通過對海量數據的高效處理和智能分析,獲取高價值信息,從而提高行動效率、縮短決策周期[3]。美軍已經把大數據研發與運用作為未來作戰的基礎性工程,認為大數據能對海量的信息數據進行深度挖掘,為美軍決策提供強大的數據支撐。
一是大數據能夠加強數據挖掘,增強戰略態勢預判與預警能力。大數據能夠幫助美軍解決戰場大量信息需要高速處理的問題,多域融合感知、認知和決策數據,深度分析情報,充分發揮出軍事數據的作用;此外,大數據分析有助于提高軍事信息處理質量和深度,增強戰略態勢預判與預警能力,為美軍獲取軍事優勢、創新其作戰理論提供了重要支撐。美軍還利用大數據的信息化技術開發戰略預警工具,主要用于在線分析互聯網大數據,挖掘重要線索和關聯性實體和事件,實時或近實時監控全球整體性恐怖預警態勢和熱點沖突預警態勢,提高戰略防御能力[4]。
二是優化戰略籌劃與指揮管理。軍事大數據項目通過對實時戰場情況等進行大數據比較、分析、推理,能夠部分提供自主化態勢評估、目標選擇、計劃生成、方案評估等處理能力,從而令作戰籌劃更加合理、科學、有效。目前美軍已初步具備了對作戰態勢、重要作戰任務執行情況的大數據感知能力,并對其進行自主性評估和推測。此外,美軍運用可視化、人機交互等大數據技術,研發了針對日常訓練、人員管理、基地管理、演訓及保障的智能化系統,對管理狀態進行自主評估,找出問題并加以解決,有效提高其管理水平。
(二)物聯網技術在美軍的應用
物聯網是互聯網通過信息感應、探測、識別、 定位、跟蹤和監控等手段向物理世界的延伸,在物流管理、遠程醫療、應急處置、交通指揮等諸多領域,它的應用價值集中體現在物物聯通后的信息智能處理[5],即通過“物聯網智能”對物理世界實施遠程控制。目前,美軍的物聯網建設主要分為“感”和“知”。“感”是指識別物體、采集信息,并通過無線通信等信息化手段傳入主干網絡。“知”則指信息處理及智能聯動。根據美國國防部的規劃,美軍的物聯網系統將會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體現:一是大力發展傳感裝置在戰機、軍艦、飛行器等各種武器裝備中廣泛應用,以隨時掌握武器裝備的運行情況并預知戰場環境;二是通過生物傳感器等實時掌握作戰人員的生理狀況。三是打造自識別系統,開發自動識別技術與裝置,并推廣并行網絡技術,高效利用傳感器獲取的海量信息。此外,物聯網產生的大量數據的安全維護更依賴于區塊鏈技術,美軍正在探索區塊鏈技術的應用,希望利用這種新技術的去中心化、防篡改和去信任等特點來提高防御能力,保障關鍵軍事資產和武器系統的安全[6]。
(三)美軍智能裝備的發展
隨著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未來戰爭將是信息化、智能化的戰爭。美軍當前也聚焦于智能化技術,加快了對其武器裝備的智能化、自主化、無人化研究進展。一是通過推廣人工智能芯片應用于現有的武器系統,使之像人類那樣“思考”和交互的能力,提高武器裝備在各個過程中的自動化水平,從而實現檢測、搶修、儲供管理的智能化。二是建立各智能化裝備的互聯互通,在對各武器裝備的信息整合,以實現戰場全維全程可視[7]。三是加緊無人作戰平臺,加緊建設深空無人作戰平臺、水下無人作戰平臺,充分發揮無人平臺作戰優勢。四是針對智能化武器容易被敵方信息化手段入侵,造成武器失效甚至倒伐攻擊的問題,部署一個由遍布整個聯邦的感應器組成的入侵檢測系統和入侵防御系統,以加強智能化武器裝備的安全防護。目前美軍正加速第三次人工智能技術浪潮的推進,以“自適應”為特征,可持續學習并且可解釋,機器與人之間可以進行自然的交流,系統在遇到新的任務和情況時能夠學習及推理。以期人工智能系統能夠像士兵一樣,遵照“觀察情況、確定方向、決定行動、采取行動”這一流程執行軍事行動。
三、對我軍信息化建設的幾點啟示
一是未來戰場越來越向一體化、聯合化發展,以往的陸軍大規模作戰將成為歷史,取而代之的是多兵種、多點同步實施的一體化聯合作戰。我軍應該進一步集成化、聯合化發展,建設功能完善的合成旅、營、連部隊的力量編程[8]。
二是未來戰場將是信息化、智能化的戰場,戰場挖掘信息能力的強弱對戰爭的進程和勝負具有重要作用,制信息權將極大的左右戰場,誰獲得了制信息權誰就獲得了戰場的主動權。我軍應該立足國情,在現有的機械化部隊基礎上,加大信息化的發展,加大信息化技術的研發力度,同時利用軍民融合等渠道,加速軍隊信息化的發展。
三是要注重培養信息化人才,提高官兵的信息化意識。擁有大量掌握信息化技術的高素質人才是打贏未來信息化戰爭的基礎。培養高素質信息化軍事人才,首先要大力發展軍隊院校教育,把教育擺在首位,精選信息化的相關課程,優化課程設計,著力提高信息化人才信息素養,為我軍鍛造復合型軍事人才打下良好基礎。其次,將現代信息化裝備融入官兵平時訓練中,提高官兵信息化裝備的實操能力和熟練程度。最后,把信息化條件下的軍事演習作為培養鍛煉基層官兵的重要途徑,有意識地交任務、壓擔子,提高其精于統籌謀劃、勇于攻堅克難、善于組織協調、勤于總結思考的信息化能力。
參考文獻:
[1]李永生,王紅霞.美軍信息化作戰理論發展沿革探究[J].法制與社會,2015(27):249-250.
[2]王玨,陳銳豐,王功賀.美軍信息化作戰理論探究[J].信息化建設,2016(03):8.
[3]張愛民,陳學德,李京京,楊捷軒.信息化條件下美軍大數據研發及啟示[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5,18(11):185-187.
[4]戰曉蘇.美軍大數據項目進展及其深刻影響[J].軍事文摘,2018(13):26-29.
[5]高成斌.借鑒美軍物聯網建設做法? 加強我軍物聯網建設[J].軍事經濟研究,2012,33(03):75-77.
[6]忻欣 王璨. 軍事區塊鏈打造美軍全新賽博防御能力[N]. 中國航空報,2019-12-03(008).
[7]張申,季自力,王文華.美軍智能武器裝備發展概況[J].軍事文摘,2019(17):43-46.
[8]王玨,王功賀,李野.美軍信息化發展對我軍現代化建設的幾點啟示[J].中國新通信,2016,18(18):42.
作者簡介:
姓名:李余(1984—)性別:女,民族:漢,籍貫:重慶,學歷:碩士,職稱:講師,研究方向:計算機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