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虎威

隨著信息化的發展,高職教育也不斷變化,以適應現代復雜多變的經濟環境。如何提高高職課堂教學的活力,是當前廣大學者研究的熱點。文章以“高職教育課堂教學活力”作為研究專題,以高職教育的主要載體——課堂教學為依托,以高職教師內隱的心理敏感與外顯的行為表現之間的關系為切入點,以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5G、區塊鏈等新興技術為保障,深入研究高職教育課堂教學活力的本質及其影響因素,為建構教學活力的理論框架以及相關知識的系統化貢獻力量。
一、高職教育課堂教學活力研究現狀
為了獲得關于教學活力較為翔實的文獻數據,筆者于2020年5月在中國知網“簡單檢索”中分別輸入教學智慧、教學生成、教學活力、智能教學、新技術教學五個概念,得出的結果如表1所示:
從表1中可以看到,對于“教學智慧”“教學生成”“教學活力”“智能教學”“新技術教學”這五個概念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前兩個概念,尤其突出的是關于“教學智慧”的研究。在知網文獻檢索中,對于“教學智慧”的相關研究有842項,其中,期刊論文712篇,碩士論文130篇,屬于課堂教學改革的為112篇;對于“教學生成”的相關研究有224項,其中,期刊論文185篇,碩士論文38篇,博士論文1篇,屬于課堂教學改革的46篇。而對于“教學活力”和“智能教學”,尤其是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5G、區塊鏈等新興技術教學的研究相對較少。文章希望以高職教育課堂為切入點,對教師心理直覺及其教學中新興技術的應用進行研究,以期豐富高職教育構建“教學活力”理論和深化高職教育教學實踐改革。
二、高職教育課堂教學活力生成的內部影響因素
(一)教師對課堂教學的角色認同
隨著現代課堂的智能化和數據化發展,教師角色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教師應當結合當前的經濟和社會環境,及時認清自己的課堂教學角色,不能再從傳統的角度去思考教學管理,而是要進行教學改革,把握信息技術的運用。現代化教師課堂角色分為正式和非正式兩類:正式角色包括學習的指引者、學習興趣的啟發者、課堂學習行為和結果的評價者等;而非正式角色包括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分配和掌控角色以及課堂活力的營造角色等。高職教師對課堂角色的認同和靈活運用能夠有效轉為教學活力的內在促進因素。第一,角色認同將大大提高教師的教學激情,有利于教師對現代化信息技術的應用,也有利于教師在傳統教學基礎上進行教學改革,賦予課堂教學更多的智能化元素;第二,角色認同能夠促進教師改革教學理念,不斷學習現代化的教育教學方法,更加注重學生個體間的差異,提高課堂教學興趣。
(二)高職教師的認知結構
教師的認知結構包括教師所掌握的對整個社會體系的認知以及對相關知識的應用,也包括教師在其專業知識領域的專業化水平和能夠處理專業知識的綜合能力。認知結構不僅僅包括知識結構,還包括情感結構和能力結構,這也要求教師具有一定的溝通和社交能力,能夠站在學生角度思考問題,幫助學生在學習中成長。然而,教師的認知結構是會隨著社會發展和環境變化而變化的,教師需要在不斷的學習中創新認知結構,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知識水平以及社會知識水平,從而幫助學生更快地掌握所學知識,提升專業素養。
(三)高職教師的非認知結構
非認知結構是指知識和能力以外的意識形態和情感因素,這對于課堂教學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如果教師的專業知識水平高,但是沒有一定的情感表達,則很難提高課堂活力。教師的一言一行,教師的微表情等相關非認知結構對課堂教學活力的生成具有重大意義。
三、高職教育課堂教學活力生成的外部影響因素
(一)國家政策的影響
近年來,國家越來越重視高職教育的發展,職教20條的發布、國家優質高職院校建設等一系列政策的推進,使得高職教育有了突破性的進展。高職院校不斷轉型升級,其教育規模不斷擴大,教學質量不斷提高,更加注重高職學生的就業率。中央財政在高職教育上的投資也有所加大,這對于高職教育課堂教學活力的生成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二)實踐教學環境的影響
高職院校越來越重視校企合作和實踐教學。國家以及學校在實驗室的建設上都投入了大量資金,目的就是希望學生能夠具有更強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滿足崗位需求,從而培養社會真正需求的實踐性人才。先進的實踐場所和實踐設備給教師也帶來了一定的壓力,教師只有不斷學習和創新,才能適應當前社會的發展,才能更好地提高課堂教學活力。5G、大數據、智能化不僅沖擊著社會就業和發展,也沖擊著學校的學生和教師。教師在實踐教學環境的影響下,應不斷提高自身的實踐素質,力爭培養出優秀的適應崗位需求的畢業生。
(三)動力環境對課堂教學活力的影響
提高課堂教學活力需要提高教師的業務水平,主要通過培養新型的“雙師型”教師來完成。教師既懂理論知識又具有一定的社會實戰經歷,可以更好地進行教學,幫助學生將理論知識與具體實踐相結合。當前高職院校正在努力做的“1+X”培訓就具有這方面的功能,當然高職院校更應該鼓勵教師去企業進行鍛煉,或者改善教師的職稱結構,招聘具有社會背景的高端人才,這樣才能彌補學生只能學習到理論知識的缺陷,讓教師真正發揮其“蠟燭”或者“燈塔”的作用。因此,高職院校教師自身的發展以及“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培養對課堂教學活力很有意義。
四、高職教育課堂教學活力生成路徑
(一)課堂重構
為了實現高職教育課堂的重構,高職院校需要關注以下幾點:第一是教學理念實踐化,強調教學主體(教師主體和學生主體)的實踐體驗;第二是培養目標清晰化,幫助并鼓勵學生主動構建知識體系和增強實踐技能;第三是教師結構多元化,鼓勵教師外出實訓和掛職鍛煉,注重教師的社會實踐能力,讓教師不僅能夠教理論,而且能指導學生進行具體崗位工作;第四是教學模擬實訓的仿真化和綜合化,強調實踐教學的真實性和復雜性以及和具體社會環境的匹配,具體可以建立校工廠或者進行深度的校企合作;第五是教學內容模塊化,結合具體崗位任務,把教學內容進行分工,逐一安排給學生,讓學生慢慢消化和記憶,并從中找到學習的樂趣;第六是教學形式多樣化,提倡以網絡、多種媒體、遠程教育手段實施職業教育;第七是教學評價過程化,嘗試將校內課程考核與企業實踐考核相結合,強調用綜合測評手段代替傳統的單一考核評價方式。這些課堂重構措施的實施可以促使教師從“初任教師”或“教書匠”向“優秀教師”或“智慧型教師”轉變,并使得教師的教學行為發生本質的變化,從而使得教學活力能夠在重構的高職課堂中被激發出來。
(二)教師效能感的激發
教師的效能感除了教師本身的自我效能感之外,還存在教師的集體效能感,或者說教師的學習共同體效能感。提高高職教育課堂教學活力需要激發教師的自我效能感和集體效能感。課堂教學敏感是這兩種效能感生成的關鍵因素,也是教師內生的、自省的發展因素。當然,教師的這種內生的、自省的發展因素也是教師教學敏感生成中應關注的要素。高校教師發展是教師內在能力的增長,是教師科研、教學以及社會服務水平和質量的提高,是教師向更加優秀、更為杰出的研究者、教學者和專業人員的轉變。因此,發展是內生的,體現的是教師自我成長需求與組織發展需要的結合,是教師面對外在環境變化和挑戰的主動回應。
(三)現代化技能的應用
隨著互聯網+、財務機器人、云數據的發展,現代化科學技術已經應用到社會的各行各業,高職教育更應當在教學中注重對現代化技術的應用,不斷改革原有的教學模式,比如可以運用“釘釘”軟件進行線上授課,利用“學習通”和“中國大學慕課網”將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相結合開展課堂教學,這樣可以節約學生和教師的時間,讓老師有更多時間去思考備課內容,而學生則有更多時間去拓展所學知識。對于現代化科學技術的應用,教師應當從理念上進行強化,以課堂教學為主要突破口,把現代化科學技術應用到高職教育中,從而提高高職教育課堂教學活力。
【基金項目】本文系河南經貿職業學院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課題“高職教育課堂教學活力因素及生成路徑研究”(編號:2019-JMJG-16)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王容霞.基于智慧教育的高職課堂教學模式改革探究——以《PHP網站開發技術》為例[J].農家參謀,2020(12):207.
[2]黃戰功.加強高職課堂教學管理的思考[J].中外企業家,2020(16):183-184.
[3]熊明國,李晶晶.高職課堂教學改革的轉向:信息化的視角[J].福建茶葉,2020(3):254-255.
(作者單位 河南經貿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