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惠毓 趙亞威
摘要:環境管制,作為反壟斷與管制經濟學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其自身的作用機理和對產業結構的影響一直是學者關注的焦點。本文從環境管制的定義及類型、對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理論、實證分析、政策設計建議四個方面對國內外的相關研究展開述評與分析。主流理論認為適當的環境管制雖然在短期內可能會影響產業的競爭力,但是長期來看對于產業結構的升級有積極地促進作用。這其中,市場激勵性和非正式環境管制起到了正向的推進作用,相關管制政策的制定也越來越要求靈活性和區域差異化。所以結合中國的具體國情,研究環境管制對產業升級的影響就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環境管制 ?產業升級
縱觀中國1978年改革開放至2019年,國內生產總值從3678億元增長到990865億元,其增長速率平均達到14.6%,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和很多發達國家一樣,中國的環境污染問題已經愈發嚴重。特別是近年來,一系列以霧霾天氣為代表的環境污染問題的群體集聚爆發的出現,使得人們越來越注意到環境規制和管理的重要性。基于此,為了響應社會的號召,我國政府大力推出相關政策如能源稅、污染排放標準、碳排放許可證等系列行動,期望扭轉生態局面。
如此一來,產生污染的相關企業生產規模是得到了控制,但是被環境管制的企業和相關行業也必將承擔一定的成本,而這樣的成本調整勢必會直接決定系列生產決策的制定和實行。
放眼全球,幾乎所有的國家都不同程度的采取了環境管制的措施,這說明整體上我們仍是需要環境管制的,但當面對如2008年金融危機這樣巨大的經濟低迷時,我們應不應該繼續大力推進環境管制?如果應該推進在不同的時期又該側重什么樣的方式進行管控呢?管控的力度是否需要調整呢?而環境管制的變動又會對產業升級有什么影響呢?
針對以上問題,本文從四個方面對國內外的研究展開綜述,并借助相關實證研究表明環境管制對未來產業升級的發展方向,旨在促進理論與實際的結合,從而提出針對我國環境保護和產業升級的有效建議。
一、環境管制的定義與類型
近年來,雖然關于環境管制的研究理論和體系較多也較為完善,但是針對環境管制的定義和類型的界定還是經歷了一個不斷深入的過程。
(一)環境管制的定義
國外關于環境管制影響的相關研究已經非常豐富。關于為什么要實行環境管制,理由一般分為兩類:一是企業在生產過程中造成了具有外部性的環境污染,但是企業并不需要承擔任何成本,所以要加以管制;二是認為環境本身是一種公共物品,它沒有明確的產權,因此人們會把它的使用認為是無償的,造成相關激勵機制和政策的無效率,甚至出現“公地悲劇”等現象。總的來說,當出現環境的市場失靈時,就需要對其采取管制措施。基于此,最早對環境管制下定義的學者如潘家華將其劃為行政手段的范圍,他認為環境管制是政府對環境資源利用的直接指導。之后,伴隨著環境管制手段的推進,現實表明原始的環境管制手段不具有成本有效性,因此后期的研究開始將焦點放在市場機制的靈活性上。政府對排污企業采取系列管制措施以應對環境污染的外部性,從而實現可持續發展。
(二)環境管制的類型
學者們大體將環境管制劃分為三類:第一類行政指令式,即由政府規定的必須被限制或約束的行為,如限額、許可證、行業標準等,這種方式是使用最多的環境管制措施,成本低、操作性好,但是經濟效率不高;第二類是市場類管制,即將外部成本內部化征收關稅或者明確產權邊界促進產權市場化交易,這種管制的核心是Pigou的產權明晰理論;第三類是自愿管制,即個人無形的環境保護意識,如污染的曝光率等,這種方式是對前兩種方式的補充,主要倡導從個體意識出發,近年來受到眾多學者的關注。
總的來說,環境管制正在被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學者所提倡。而且環境管制的定義和內涵在隨著現實的需求不斷更新,力求達到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二、環境管制對產業升級影響的理論研究進展
通常產業升級被定義為通過某些要素供給的獨特性導致某國或某個地區的競爭優勢發生改變,促進相應產業從勞動密集型逐步向資本和技術型轉化的過程。而伴隨經濟的發展納入環境因素后,產業升級就逐步表現通過產業結構的調整努力達到既定產出下對環境損害最小,或者同樣大環境損害下產出量最大的狀態。近來,國內外的學者開始高度關注環境管制對產業升級方面的影響,對環境管制給產業升級帶來的影響是好是壞也各有觀點。
(一)環境管制有利于產業升級
最早提出恰當設計的環境管制能促進企業產業升級并保護環境的“波特假說”認為短期內環境管制雖然會增加相關成本導致降低生產力,但長期來看,恰當的環境管制會激發企業的創新能力,尋求更環保、高效的生產方式和產業結構,在環境友好型產品市場中占據更大的份額。在此基礎上,波特假說得到了進一步拓展與闡釋,歸納起來分為兩大分支。具體而言:一類表現為風險規避的管理者本不會愿意付出任何風險或成本追求可能會促進產業升級的投資回報,但在進行強制的環境管制之后被動地提高企業的創新水平來保證自己的生產率,間接地刺激了環境管制技術的創新;另一類通過影響信息不對稱市場中的企業動態進出從而不斷提高優質企業的占比,形成帕累托改進。
(二)環境管制阻礙產業升級
另一種觀點認為,環境管制盡管會一定程度的保護環境,但是并不能完全彌補因環境管制加重相關成本而導致的生產率降低,所以不利于產業升級。Cropper 和 Oates覺得企業在技術水平、消費需求保持不變時,環境管制會使得產業減產,一定程度阻礙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Gans通過石能源的開發利用驗證了環境管制會有損技術研發的積極性,不利于產業的升級。
所以我們可以看出,波特假說支持方并不能證明所有環境管制都對產業升級有利;反對方也不能否認環境管制在產業升級中某些方面的促進作用。而這種不明確爭議的存在更需要相關實證的支持,這也引起了眾多學者的關注討論。
三、環境管制對產業升級影響的實證研究進展
資料顯示,環境管制對產業升級的實證研究最早在發達國家出現,隨著全球經濟的發展和環境問題的日益嚴峻,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學者開始關注這一問題進行研究。目前相關實證分析可以被分為“弱波特假說”與“強波特假說”兩類,二者都是通過研究環境管制對產業升級的最終影響。其中,“弱波特假說”主要以環境管制對技術創新的影響作為中介,大體形成一致結論;“強波特假說”則是考察環境管制對產業競爭力的影響進而對產業升級的影響,至今尚無統一結論。
(一)“弱波特假說”的實證檢驗
整體上大部分學者認為環境管制可以對技術創新起到非常重要的誘導作用。Jaffe 通過研究美國制造業支出費用和治理污染費用的相關關系,發現每多增加1%的治污費用,研發支出費用將增加0.15%,和全部專利數量的變化沒有統計學關系。這其中,整體專利數無明顯關系,但是與環境保護相關的專利數量卻表現為正相關。以中國為例,趙紅發現環境管制對當期的技術研發創新影響較小,對滯后三期的技術研發創新影響較大,從而進一步表明環境管制對產業升級有長期的促進作用。Zhao 和 Sun研究得出相比于西部地區,東部和中部地區的弱波特假說效應表現明顯。
總的來說,“弱波特假說”中研究的大部分指標主要集中在研發投入、專利數量等指標的討論,所以得出的結論意義也較為有限。但是現實中推動產業升級創新的不僅僅是技術的創新,更需要各個環節的優化,特別是在當今互聯網和產業升級多樣化的時代,我們更要多方面的考察二者的關系和影響。
(二)“強波特假說”的實證檢驗
第一,一部分學者認為環境管制可以提高生產率從而推動產業升級。Managi 等將全要素生產率通過分解分析,發現環境管制在遵守成本的前提下,對環境改善和經濟增長有促進作用,且對生產技術有實質的改進。Hamamoto借助日本高污染的制造業作為研究對象,發現研發費用因為污染治理的支出增大反而提高了全要素生產率。
就中國而言,大部分的理論都證實了“強波特假說”,即環境管制對產業升級有極大地促進作用。李眺從一、二、三產業的比重變化表明對環境的管制會有利于產業結構逐漸高級化。Zhang借助工業生產的生產率指數得出只有嚴格的環境管制才會控制污染,促進產業升級。韓超等環境管制會減少行業的資源錯配,從而促進資本要素流向高生產率地域,通過提高高生產率企業的市場份額促進產業結構的調整。
第二,部分學者認為環境管制會增加生產成本進而影響企業競爭力,影響產業升級。Gollop 以美國環境污染中的SO2排放管制為例,通過計量模型的測算表明會抑制生產率的增長。Porter 等探究得出環境管制并不利于產出的增加,當污染處理是免費的或者成本很小的時候,企業產出會有所上升。
在中國學者的探討研究中,許冬蘭和董博通過分析1998年后的近20年的工業技術效率和生產力數據發現環境管制雖然會使技術的升級和效率得到提高,但是并不利于產業的升級。李鋼等發現如果通過強制企業環境污染達標會使得經濟增長率下降1個百分點左右,結合中國經濟增長實況是可以接受的。
第三,也有學者從時間、強度方面認為環境管制和生產率之間沒有直接的相關關系。
總之,結合國內外的相關文獻,我們可以看出環境管制對產業升級的影響存在不同理解。而由于不同國家地區的管制目標差異、本身發展階段、自身資源配比和模型的選用不同,都會使得最終得出的結論表現出差異。
四、相關促進產業升級的環境管制政策
目前,全球環境正處在急劇惡化的狀態,所以采取環境管制就顯得尤為必要,但是僅僅討論對產業升級的影響就顯得略有單薄。因此如何全面的進行環境管制就成為理論與實踐的重點和難點。對此,國內外學者進行了大量的探索旨在從以下方面做出改善:
(一)優化環境管制的工具
截止到目前,學術界普遍認為相比于其他類型的工具,市場型的環境管制工具效果更優。Jaffe表示如稅收、可交易機制額等的市場型管制手段會對產業升級有明顯的促進效果。Xie等借助39個省份在2000-2012年的生產率面板數據研究得出市場型環境管制工具對生產率的正向激勵遠大于行政命令型管制。具體市場型環境管制而言,投資型要好于費用型。合理利用環境管制所得的收入進行投資優化有利于產業升級。
另外,非正式的環境管制對產業升級的影響力也不容忽視,特別是對正式環境管制影響的范圍外的中小企業影響更大。
(二)環境管制政策因地制宜
根據不同的區域差異和發展水平,應該制定不同的環境管制政策。Majumdar 和Marcus借助數據包絡法分析不同環境的電力企業數據得知:越細節和越賦予企業自主權的管制對生產率有正面影響;籠統的缺乏靈活性的管制正好相反。Johnstone等環境管制的靈活度和穩定性比強度更加重要。
因此,結合中國的地域差異來說應該在東部地區著重市場型的環境管制,而在中西部地區主要采用行政管理的管制方式。Ren等通過建立STIRPAT模型得出中國的環境管制政策呈現東西中三部分形式,依次表現為市場型與非正式管制、行政命令與市場相結合管制、行政管制。基于此,我們可以大體的回答了什么情形下側重什么方式的問題,這為日后的規劃與決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總之,環境管制對企業創新和產業升級的影響是一個熱門且有價值的話題。在當今環境日益嚴峻且經濟增速放緩的大背景下,產業的發展和升級就顯得十分重要,而為了實現雙贏,我們就必須對這一問題加以更加深入地研究。
參考文獻:
[1]Ambec,S.,M.A.Cohen,S.Elgie and P.Lanoie.The Porter Hypothesis at 20:can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Enhance Innovation and Competitiveness[J].Review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policy,2013,7:2-22.
[2]Becker,Randy A.Local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and Plant-level Productivity[J].Ecological economics,2011,70:2516-2522.
[3]Cropper,Maureen L.and O.Wallace.Environmental Economics:A Survey[J].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1992,30:675-740
[4]Gans,Joshua S.Innovation and Climate Change Policy[J].American economic journal:economic policy,2012,4:125-45.
[5]Gollop,F.M.,and M.J.Roberts,Environmental Regulations and Productivity Growth:The Case of Fossil-fuelled Electric Power Generation[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3,91:654-674.
[6]Hamamoto,M.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and the Productivity of Japanese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J].Resource and energy economics,2006,28:299-312.
[7]Jaffe,A.B.,and K.Palmer.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and Innovation:A Panel Data Study[J].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97,79:610-619.
[8]Jaffe,A.B.,R.G.Newell,and R.N.Stavins.Technological Change and the Environment [J].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s economics,2002,22:41-69.
[9]Johnstone,N.,I.,and M.Kalamova.Environmental Policy Characteristics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s[J].Economia politica,2010,27:275-299.
[10]Majumdar S.K.,and A.A.Marcus.Do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s Retard Productivity:Evidence from U.S.Electric Utilities[Z].Working Paper No.98008,Michigan:University of Michigan Business School,1998.
[11]Managi,S.,J.J.Opaluch,D.Jin,and T.A.Grigalunas.Environmental Regulations and Technological Change in the Offshore Oil and Gas Industry[J].Land economics,2005,81:303-319.
[12]Pigou,A.C.A Study in Public Finance[M].London:Macmillan,1928.
[13]Porter M.Americas Green Strategy[J].Scientific American,1991,264(4):193-246.
[14]Ren,S.,X.Li,B.Yuan,D.Li,and X.Chen.The Effects of Three Types of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on
Eco-efficiency:A Cross-region Analysis in China[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18,173:245-255.
[15]Xie,R.H.,Y.J.Yuan,and J.J.Huang.Different Types of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s and Heterogeneous Influence on “Green” Productivity:Evidence from China[J].Ecological economics,2017,132 :104-112.
[16]Zhang,C.H.,H.Y.Liu,H.T.Bressers,and K.S.Buchanan.Productivity Growth and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s-Accounting for Undesirable outputs:Analysis of China's Thirty Provincial Regions Using the Malmquist-Luenberger Index[J].Ecological economics,2011,70:2369-2379.
[17]Zhao X.,and B.Sun.The Influence of Chinese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on Corporation Innovation and Competitiveness[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16,12:1528-1536.
[18]韓超,胡浩然.清潔生產標準規制如何動態影響全要素生產率——剔除其他政策干擾的準自然實驗分析[J].中國工業經濟,2015,5:70~82.
[19]李鋼,董敏杰,沈可挺.強化環境管制政策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基于CGE模型的評估[J].中國工業經濟,2012,11:5-17.
[20]李眺.環境規制、服務業發展與我國的產業結構調整[J].經濟管理,2013,8:1-10.
[21]潘家華.持續發展途徑的經濟學分析[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1.
[22]許冬蘭,董博.環境規制對技術效率和生產力損失的影響分析[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9,19:91~96.
[23]張同斌.提高環境規制強度能否“利當前”并“惠長遠”[J].財貿經濟,2017,3:116-130.
[24]趙紅.環境規制對中國產業技術創新的影響[J].經濟管理,2007,21:57-61.
作者單位:云南財經大學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