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慧 呂美芳
摘 要:本文從亞里士多德的第一原理出發,探討了它的思考方法和精神內核,進一步引出第一原理背后衍生出的經濟學意義,并將它運用在銀行業中。在互聯網高度發達的前提下,運用第一原理提出了改善銀行業務場景的政策性建議,即真正從用戶需求出發,改寫人們對于銀行和理財產品的定義,重構銀行體系,進一步提升和拓寬用戶的服務體驗的同時,降低人工成本,更好的擴展銀行業務。
關鍵詞:第一原理;銀行網點;開放平臺;創新
一、第一性原理概述
第一性原理又稱“第一原理”,源自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提出的一個哲學術語:“每個系統中存在一個最基本的命題,它不能被違背或刪除。”第一原理強調的是在人們碰到問題的時候,應該找的問題的起點,當知道原因后,又會繼續往前探索產生前述原因的原因是什么,這對于人類社會的發展意義重大。所有的學科都存在第一原理,它們都有第一原理歸納與演繹而來,第一原理是基石的作用。
特斯拉汽車CEO曾在采訪中提到自己特別推崇“第一原理”思考法:“通過第一原理,我把事情升華到最根本的真理,然后從最核心處開始推理……”他認為,無論是在生活還是工作中,運用第一原理而不是比較思維去思考問題是很重要的,運用比較思維發展的結果只能是非常細小的一步步的迭代發展,而不會具有顛覆、重構整個行業的力量。我們應該用物理學的角度看待世界,撥開表象看到事物本質,再從本質出發,一步步解決問題。
因此,討論第一性原理在銀行業務場景的應用,就是要突破現有狀態,不再做行業的追隨者,而是回到事物最本質的基本點,真正從用戶需求出發,從而實現顛覆性的創新,改寫人們對于行業和產品的定義,重構銀行體系。
二、第一性原理在銀行業中的應用
1.銀行業務上云,力爭實現無卡化業務體驗
傳統的銀行業務通常都需要建立在銀行卡的基礎上完成,尤其是在線下營業網點辦理業務時,必須攜帶銀行卡等證件才可以辦理,這多多少少都給客戶帶來了一定程度的不便利。而從第一性原理出發,就是要以用戶的真正需求出發,力爭讓整個金融服務無感化,通過技術手段,去除繁瑣累贅的程序。未來,借助大數據技術、人工智能技術、云計算技術,可以將銀行業務全部上云,既能減輕銀行的運營成本,又十分方便系統的迭代更新以及業務的擴展。
2.營業網點智能化改進
在營業網點辦理業務,通常需要通過柜員叫號,出示一系列的證件,在規定的營業時間方可辦理。目前也有推出一些自動柜員機和智能機器人等來緩解營業網點從業人員工作壓力,提升業務辦理速度。考慮到一些老年人對互聯網應用的不熟悉,目前來看保留營業網點仍是比較重要的,但是在第一性原理的框架下,我們可以打破傳統思維。即營業網點是否可以在不增加運營成本的基礎上實現更長時間甚至24小時營業?是否可以在自動柜員機辦理業務過程中打破點擊屏幕進行交互的方式?
通過解構線下業務,可以設想未來通過人工智能技術、人臉識別技術、大數據技術、云計算技術、機器學習技術等,設計出可以順暢與人直接交流的機器人,用戶可以通過語言交流說明自己的業務辦理訴求,整個過程像聊天一般輕松順暢。另外,在說明業務訴求后,銀行是否可以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通過人臉識別或者虹膜識別等技術直接幫用戶辦理業務,而不需用戶攜帶證件證明自己的身份等。這些都可以促進用戶的金融無感化體驗。
這都對未來技術的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科技創新加快發展的基礎上,銀行業擁抱創新,相信這些攝像未來都有望實現。
3.加大技術創新速度,力爭跟上C端用戶的需求和習慣更新
在銀行外部競爭不斷加劇的當下,如何打破傳統觀念中銀行在金融服務中的閉環,實現資金、技術、流量三者合一或者深入分工合作,是互聯網時代下把握客戶需求的重要環節。在互聯網時代下,流量平臺、線上場景的存在使得用戶的需求和習慣發生變化,導致金融脫媒的出現。
銀行業只有加快技術迭代,在存貸匯等各方面業務辦理上緊跟用戶需求變化,敏捷轉型,才能真正保證用戶獲得更好的服務,才是真正對第一性原理的貫徹。
4.銀行開放化,提供服務優于提供場所
將銀行業務開放化,植根于場景中,實現場景即服務,在改善用戶體驗的基礎的同時實現銀行的發展。目前銀行APP平臺上的用戶規模與主流社交平臺、主流購物平臺等有很大差距。用戶在進行購買或者支付業務時,可以選擇銀行卡方式進行支付。但是,當用戶余額不夠等需要從銀行卡中轉錢時,目前最快的方式還是去手機銀行APP中進行操作。然而對于用戶來說,安裝銀行APP對用戶的手機儲存空間提出要求,同時也使得用戶在購買和支付場景下的體驗不那么流暢。可以設想,未來甚至不需要依托于銀行自身的APP,銀行尋求與第三方互聯網平臺的合作,通過小程序或者其他技術方式嵌入到第三方平臺中,實現數據共享,平臺合作,需要用的時候隨時調用,會大大改善用戶的消費體驗,增強金融無感化。借助于互聯網平臺購物、社交等豐富的消費場景,擴大用戶的使用規模,增加業務量。通過將服務場所讓出去,從而把提供服務這項核心做的更好。
5.利用大數據技術,客戶服務精細化
在互聯網時代,通過利用大數據技術將收集到的用戶數據進行深度分析,描繪用戶畫像,將用戶進行層次分類,為不同的用戶匹配其適合的金融服務場景,構建金融服務價值鏈。進行差異化服務必要環節,是建立完善的數字科技項目流程,從研發測試到生產運維,都要具有差異化特征,才能有效提高金融產品質量,及時解決各種問題。在未來,只有將客戶服務精細化,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留住客戶,這也是對第一性原理框架下銀行業從用戶需求出發的貫徹。
參考文獻:
[1] 盧風. "第一哲學"的命運[J]. 學術界, 1991(04):18-24.
[2] 李包庚. 略論亞里士多德智慧觀[J]. 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2005(01):35-37.
[3] 蔡艷麗. 論亞里士多德《形而上學》至善的概念[J]. 納稅, 2018, No.193(13):264.
[4] 司各脫. 經典與解釋--論第一原理[M]. 華東師大出版社, 2008.
[5] 富向陽. 亞里士多德實踐觀之本體基礎初探[D]. 內蒙古大學, 2008.
[6] 向必進. 考試經濟背后的哲學思考[J]. 商場現代化, 2009, 000(005):382-383.
[7] 魯品越. 經濟學背后的哲學:影響歷史進程的思想力量[J]. 中國哲學年鑒, 2016, 000(001):P.17-33.
[8] 蔡學英. 對"經濟人"的哲學追問[D]. 湘潭大學.
[9] 馬瑤. 開放平臺操作自動化系統在商業銀行中的應用[J]. 中國金融電腦, 2010, 000(009):59-61.
[10] 游家興, 陳淑敏, 徐盼盼. 中國金融市場化與開放進程對銀行效率的影響研究——基于DEA的Malmquist指數方法[J]. 投資研究, 2011, 000(009):55-65.
[11] 侯保生, 劉艷紅, 許劍波,等. 論銀行網點的戰略轉型[J]. 金融理論與實踐,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