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在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浪潮中,幼兒園適應性發展課程應運而生,先后在廣西、貴州推廣實施,成為引領區域性幼兒園課程改革的幼兒園課程模式。2020年,陳時見教授帶領的專家團隊,以課程資源重構為契機,對幼兒園適應性發展課程進行調整。幼兒園適應性發展課程是基于什么樣的課程理念?具有哪些重要的特征?此次調整有哪些新的變化?我們特邀陳時見教授進行深度解讀。
課程理念:堅持兒童發展本位
所有的課程都離不開理念,有了理念就有了前行的方向,沒有理念就會失去方向。不同的教育理念不僅會導致不同的發展方向和課程選擇,而且會形成不同的課程模式。比如,如果堅持學科知識本位,就會形成學科本位的課程;堅持兒童發展本位,就會形成兒童本位的課程;堅持社會問題本位,就會形成社會本位的課程。雖然每一類課程都必然涉及學科、兒童和社會這三個基本問題,但因為理念不同,所以形成了不同的課程取向,由此形成不同的課程模式。
幼兒園適應性發展課程,始終堅持兒童發展本位的課程理念,強調的是兒童本位,也就是基于兒童發展來建構幼兒園課程,或者基于兒童發展對兒童、學科和社會三個基本要素進行統整。其中,需要注意三個關鍵詞:第一是兒童。兒童發展就是自始至終圍繞兒童發展來建構課程,而不是圍繞學科知識建構課程。因此,它強調的是把兒童發展作為課程的出發點,首先要明確兒童發展的目標,根據這個目標再去設定相關的活動。第二是活動。基于兒童的發展來建構課程,在這樣的課程里必須建構相應的活動體系,再通過活動的具體實施促進兒童的發展。第三是整合。兒童適應性發展課程是以兒童發展為中心,而不是以學科知識為中心,因此它不同于學科課程,不是基于學科領域而建構的課程,它是一種整合性課程,必須把不同學科領域進行有效的整合和融通。通過這三個關鍵詞可以看出,幼兒園適應性發展課程以兒童發展為出發點,以活動為載體整合相關的學科領域,最后又回到兒童發展。把握住了這三個關鍵詞,就把握住了幼兒園適應性發展課程的關鍵。
幼兒園適應性發展課程基于兒童發展本位的課程觀,強調以兒童發展為依據而不是以學科知識為依據,強調兒童發展邏輯而不是學科知識邏輯,所以它強調發展性。同時,幼兒園適應性發展課程注重過程性,課程不是專家預先設定的知識體系,而是一個動態的生成過程,具有生成性。此外,課程不是固定統一的,而應該考慮到兒童的多樣性和差異性。在傳統的幼兒園課程里,課程往往是剛性的,是固定不變的,這種剛性的課程往往缺乏適應性,因而難以適應兒童的差異性,無法滿足兒童多樣性的發展需要,所以我們今天要建構一種新的幼兒園課程,將傳統意義上的幼兒園剛性課程變成一種柔性的課程,以更好地促進所有兒童的發展。
課程目標:實現兒童全面而多元的發展
幼兒園適應性發展課程,就是要為兒童提供適宜的發展機會,為兒童的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創造空間。因此,它遵循的不是學科知識的邏輯,而是兒童發展的邏輯和兒童生活的邏輯。
兒童發展的目標構成包含了兩大部分,其中一個是整體性目標。兒童發展是一個整體,一定要注意幼兒智、德、體、美全面協調的發展,而不是追求一個方面或某幾個方面的發展。另一個是差異性目標,兒童在客觀上存在著差異性,所以我們要尊重兒童發展的個別差異。比如在兒童發展進程方面,同樣是小班的孩子,有的動作慢,有的動作快;同樣是中班的孩子,有的語言發展快,有的邏輯思維發展快,有的動作發展更快,等等,這些都是發展進程上客觀存在的差異。同時,發展程度方面也有差異,比如有的兒童在藝術方面會好一些,有的兒童在社會性上發展得更好一些,有的兒童可能在科學探究方面比其他孩子好些,我們要尊重和考慮到這種差異性,不能夠用一把尺子來衡量所有兒童。我們既要實現兒童全面協調的發展,又要為兒童個別的差異發展留出空間。
在具體做法上,幼兒園適應性發展課程建構了一個由基礎性發展目標和選擇性發展目標組成的目標體系。第一是基礎性發展目標,具體體現在全面性和基礎性兩個方面。基礎性指的是面向所有孩子的基礎性發展方面,即所有這個年齡段的兒童都能夠實現的基礎目標。全面性就是把五大領域的目標進行整合,即將兒童認知、情感、身體等各個方面的發展目標進行有效整合。當然,幼兒園有小班、中班、大班,這本身就體現了一種階梯性,基礎性發展目標不僅面向所有兒童而且還要體現這樣的階梯性。第二是選擇性發展目標,它考慮了兒童的差異性。不同的兒童具有不同的興趣和特長,發展的程度也不盡相同,這種差異是客觀存在的。選擇性發展目標是在實現基礎性發展目標的基礎上,基于兒童的差異性而建構的多樣化發展目標,體現兒童的差異性和多樣性,它可以跨越小班、中班、大班界限。總體而言,幼兒園適應性發展課程的目標體系體現了“全面基礎+個性選擇”的特點。
不過,幼兒園適應性發展課程目標,不僅僅體現在兒童發展目標上,還對幼兒園教師發展和幼兒園特色發展有明確的發展要求。一方面,構建一個由教育專家、幼兒園園長和幼兒園教師組成的多位一體的課程學術共同體,課程實施需要課程轉化,而課程轉化又對幼兒園園本教研提出了明確要求,幼兒園教師通過園本教研不斷得到提升和發展,因此,幼兒園適應性發展課程實際上是為教師構筑了一個綜合發展的平臺;另一方面,幼兒園適應性發展課程需要增強幼兒園園長的課程領導力,因而在課程實施過程中自然會有一系列的課程領導力培訓,從而不斷提升幼兒園園長的課程領導能力和課程發展水平。幼兒園適應性發展課程正是通過提升幼兒園園長的課程領導力和幼兒園教師的專業發展才能保證課程的有效實施。幼兒園適應性發展課程在幼兒園的有效實施下才能夠真正保證兒童全面而多樣的發展。兒童發展是課程的出發點,也是課程的最終目標。但兒童發展目標的實現依賴于幼兒園園長的課程領導力和幼兒園教師的專業發展。幼兒園適應性發展課程正是通過提升幼兒園園長的課程領導力和幼兒園教師的專業發展水平,促進幼兒園課程的有效實施,從而實現兒童發展的目標。
課程內容:一心開二門
幼兒園適應性發展課程的內容結構,可以用一個詞概括,就是“一心開二門”。“一心”即以兒童發展為核心。“兩門”即構建兩類課程,一個是共同性活動,一個是選擇性活動。共同性活動強調的是基礎性發展目標,選擇性活動強調的是選擇性發展目標。通過構建共同性活動實現兒童全面的、基礎性的發展;通過構建選擇性的活動實現兒童選擇性的、多樣性的、個性化的發展。需要注意的是,共同性活動采用的是單元實踐活動的形式。由于每個單元是有主題的,比如“快樂幼兒園”“民族村”“開心果園”等主題單元,所以很多人就認為這些主題構成了課程體系,這樣的理解是不正確的。實際上,這些主題并不是我們設計的課程,單元主題只是為構建活動體系服務的,也就是說活動體系是按單元構建的,我們用了一個單元主題去建構這個單元的系列活動。所以,單元主題不是課程,基于單元主題而構建的活動才是課程。說得更直接一點,主題不是課程,活動才是課程。
幼兒園適應性發展課程就是基于兒童發展這一核心,構建共同性活動和選擇性活動兩類課程,從而形成“一心開二門”的課程體系。這樣的課程體系同兒童發展的目標結構體系是對應的,共同性活動對應的是兒童共同性發展目標,選擇性活動對應的是兒童選擇性發展目標。同時,幼兒園適應性發展課程堅持以整合為路徑,將五大領域進行有效整合;堅持以活動為載體,通過單元活動和區域活動的結構統整和有效實施,實現兒童發展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