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小清
摘要:網絡直播文化是一種以視覺傳播為主的亞文化種類,通過特定的直播場景和觀賞式互動建構一個網絡新部落的在線場景,成為了青年大學生表達自我價值,獲得社會認同的途徑之一,但“娛樂至死”的亞文化心態也體現了青年亞文化群體表達“疏離”和“弱抵抗”的隱喻取向,存在價值迷失等潛在危機,網絡直播的種種特點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開展帶來機遇的同時,也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挑戰。在網絡直播的背景下,探索“網絡直播+思想政治理論課”模式的同時,也為新時代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提供了新的視角與路徑。
關鍵詞:網絡直播;思想政治教育;路徑;價值觀
作為網絡視頻與電視直播形式的結合,網絡直播兼具兩者的特性,同時又打破了兩種媒介既有的敘事框架和運作方式。雙向實時互動取代單向延時發布,沒有劇本和彩排,打破了電視直播媒介事件的宏大敘事和精心編制,更加契合青年群體求知欲和展現自我的訴求。網絡直播間成為年輕人表達自我價值的“新部落”,數量眾多的網絡直播間中主播與看客共同構成了一道獨特的青年亞文化景觀。
網絡直播最早可以追溯到2005年,主要的傳播形態是網絡視頻聊天室,以新浪、搜狐、人民網等門戶網站開設的視頻直播為代表,內容以人物訪談、表演為主,鮮有互動,與傳統的電視直播形式沒有太大區別,被稱為網絡直播1.0時代。2012年YY直播開啟了以游戲直播和移動直播為主要特征的網絡直播2.0時代,“一人直播、眾人圍觀”的模式逐漸流行起來,互動性明顯增強。網絡直播在2016年迎來井噴式發展,2016年網絡直播服務在資本的推動下快速發展,各類垂直直播形態層出,短時間內聚合了大量用戶和資本,這一年也被稱為“網絡直播元年”。網絡直播“零門檻”的直播技術和技術本身所蘊含的亞文化特質被青年群體迅速接納,他們分享和使用這種新型傳播形態,進行各種各樣的自我表達和文化創新,孵化出獨特的網絡直播青年亞文化。
根據Questmobile數據可知,截至2019年6月,中國網絡直播用戶規模達到4.3億人,網絡直播滲透率達到50%以上。 2020年初,全國大中小學校推遲開學,2.65億在校生普遍轉向線上課程,用戶需求得到充分釋放,在線教育應用呈現爆發式增長態勢。 特別是高校大學生群體在疫情期間擁有較多可自主支配的時間,為網絡直播文化的發展奠定了用戶基礎。
青年亞文化人群使用新媒介技術進行傳播的過程,也是表達自身價值和訴求的過程。伯明翰學派認為,亞文化對主流文化的抵抗其實可以視之為一種“尋求認同”,是青年人希望獲得社會認同感,或是一種自我身份確認的表現,因此這種抵抗是微弱的,并不對主流文化發生強有力的挑戰。這就要求我們轉換思維,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網絡直播思潮,探索主流文化與網絡直播文化的和諧共處之道。
一、由沖突管理到協調治理的思維轉換
沖突管理思維的本質是以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恢復秩序為旨歸的思維形式。沖突管理思維下的青年亞文化是從屬于社會主流文化,處于文化生態系統末端和權力中心邊緣的具有一定抵抗意識和沖突意味的文化形態,因而管控成為最直接和最必要的手段。然而,不論是從主觀層面倡導對網絡直播文化的管控,還是把對網絡直播的管控作為一種被動的客觀結果,這種思維方式都存在著過猶不及的傾向,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了網絡直播的文化生態。隨著網絡直播文化的發展,網絡直播文化將會以更加碎片化的形態和傳播方式嵌入社會主流文化中,其“弱抵抗”意識便會有所弱化。需要整合各部門力量,協調配合、協同發力、共同治理。大力推廣網絡主播和管理員實名制,對平臺上的直播內容進行實時監管。切實推進網絡直播規范化。加大對違法違規平臺、主播的處罰力度,提高違法、違規成本。對于網絡直播平臺的監管要建立長效機制,營造健康安全的網絡直播環境,促進行業健康穩定發展,同時尊重青年大學生合理的發展要求和多樣化的文化需求。
二、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導作用
作為我國主流意識形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凝聚共識、目標導向的功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能否真正發揮育人功效,關鍵在于青年與社會是否可以達成“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最基本的價值共識。面對網絡直播特征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力的消解,新時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必須打破傳統培養模式,化“治理困境”為“開展優勢”,通過網絡直播平臺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機制,符合網絡直播時代下青年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增強青年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識。通過網絡直播等新形式,附以有溫度、有深度的意識形態宣傳和教育,感化、改變青年對于意識形態工作呆板、枯燥的傳統印象,增強青年大學生對于馬克思主義的了解學習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情感認同,為凝聚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注入磅礴力量。
三、借助網絡直播載體,推進直播平臺思想政治教育陣地建設
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強調陣地意識、平臺意識,在發揮課堂教學主陣地、主渠道作用的同時,也在互聯網時代借助網絡直播不斷拓展新形式。例如抖音陣地就是有效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平臺。當前,共青團中央、人民網以及一些大學的官方抖音號等官方品牌為抖音注入正能量清流,對意識形態風向的引導與思想政治教育起到了較為積極的作用。通過積極探索,建立線上線下共建互融的新格局,努力讓以主流價值為底色的網絡直播獲得更大的影響力,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網絡直播文化,進行意識形態收編。同時要加強網絡直播平臺新媒體隊伍建設,建設一支政治可靠、熱情敏銳、技術成熟、本領高強的管理團隊,打造強大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庫,使各大網絡直播平臺成為有力度、有深度、有溫度的思想政治教育新載體。
四、探索“網絡直播+思想政治理論課”新模式
近年來思想政治理論課不僅加強了網絡課程建設,如慕課、在線學堂等形式,持續推進課程覆蓋的內容和范圍,也推出了一些網絡直播精品課程,進一步增強了互動性、共享性。網絡課程建設將網絡信息交往歷時性和共時性相統一的特征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結合起來,一方面有助于激發學生成長需要與主動性,拓寬教學場域,豐富教學資源和“定制式”的教學方法,促進自我教育和終身教育的實現;另一方面也推動著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改革,網絡直播課程的互動性與針對性都會增強,推進全員同步互動模式的實現,使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活”起來,既拉近師生距離,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又強化了課堂互動。通過彈幕、及時評論和交流來答疑解惑,衍生出更多的解讀性、討論性內容,這些內容有效聚合在一起,使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時空感得到極大延伸,推動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改革。
參考文獻
[1]駱郁廷,李勇圖.抖出正能量:抖音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運用[J]思想理論教育,2019(03):84-89.
[2]平章起,魏曉冉.網絡青年亞文化的社會沖突、傳播及治理[J]中國青年研究,2018(11):35-41.
[3]嚴三九.沉浸、隱喻與群體強化—網絡直播的新景觀與文化反思[J]學術界,2019(11):140-150.
[4]張寧,蘇幼真.網絡直播間:新部落的建構及其亞文化特征[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7,39(10):128-132.
[5]馬中紅,陳霖:無法忽視的另外一種力量:新媒體與青年亞文化研究[M],清華大學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