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唯然

出生教育世家的何琳早在小學五年級就立志成為一名教師。從教22年,何琳一直在成都師范學院附屬小學這片沃土深耕。主持德育工作多年,何琳始終在問自己三個問題——培養什么人?為誰培養人?怎么培養人?對德育工作的不斷研究讓她擁有了更寬的視野與更深的思考。
活動育人,讓孩子在體驗中成長
14年的班主任經歷讓何琳得出一個結論:說教無用,唯有活動育人,才能讓兒童在體驗中感悟與反思。如果不能為學生創設情境,不能讓學生真正參與其間,在體驗中收獲成長,那么所有的德育效果都會大打折扣。
“很多人可能會問,課堂上學生不是隨時隨地都在參與教學嗎?何來‘真正參與一說?但事實卻是,很多時候兒童都是被動參與,甚至只是看似參與。”何琳介紹,根據兒童參與權階梯理論,兒童的參與程度可以分為八個層次。參與度為0的第一級,是成人操縱。在這個等級,兒童只是被動接受安排,并沒有參與。而參與度最高的第八級則是兒童策劃,邀請成人提意見,兒童決策。從第一級到第八級最大的變化就是行為主體的轉變。
比如,在一次主題為班級建設的德育課上,何琳要求學生按學號分組,每四人一組。第一個活動板塊是“談話引擎:班級建設是我的責任”,在這個環節,何琳組織全班同學討論為什么班級建設人人有責。第二個環節“數據呈現:班級問題,我來發現”。這個環節會讓學生自己提出現有的班級問題。第三個環節“問題探究”環節,“重大事務協商解決”,讓學生在之前大家提出的班級問題之中選出重大事務,大家一起討論制定解決方案。第四個版塊是“機制保障,主動參與”引導學生制定相關紀律條規。最后便是“提高認識,建設與協商為核心的班級治理組織”讓班級自治的理念深入人心。每當具體的課堂任務下來,四人小組就會有十分明確的分工,一名主持人,一名記錄人,兩名匯報人。每個人輪流發言,表達自己的想法。當學生成為班級的主人,他們自然便會被激起主人翁意識,努力維護班級氛圍。
只有確保學生能夠成為活動主體,成為決策人,他們才能真正地收獲感悟與成長。
“老師,我想留一塊西瓜給媽媽”
在“活動育人”理念的執行之下,何琳感受到了德育真正的力量。一次班會課,主題是“56個民族好大一個家”。為了讓孩子們更加深入地了解56個民族,何琳選擇讓學生自己來講這堂課。她提前通知學生,讓大家下去準備讓自己印象深刻的地方風土人情的資料,做好PPT,再帶上當地的特產來上課。那節課出乎何琳意料的精彩。每個孩子都準備得很充分。讓她記憶猶新的有一名學生,他帶著一整只西瓜上了講臺,給大家介紹了自己旅游過的新疆。介紹之后,他請何琳幫忙把西瓜分給全班同學吃。分西瓜的時候,他悄悄問何琳:“何老師,我想留下一塊西瓜,能不能給我一個塑料袋?”何琳本來以為他留西瓜是想自己多吃一塊,聽他問起塑料袋,感到奇怪,便問道:“為什么要塑料袋?”誰知,男孩竟然回答她,想把西瓜帶回家給自己媽媽吃。聽到這句話,何琳既驚訝又感動,現在早就不是物資匱乏的年代了,哪里又買不到一塊西瓜?可是孩子牽掛媽媽的心,卻讓人動容。“一個心中有愛的人,內心一定細膩而柔軟。所以德育的力量是不可限量的,它總會在不經意間撞擊我們的心靈,帶給我們意外與感動。”何琳說。
“我該退位了”
“作為成年人,我們已經擁有了許多能力,因此會將很多細節視作理所當然,但其實孩子需要學習。如果老師意識不到這一點,就無法理解為什么孩子會在學習中遇到那么多看似莫名其妙的困難。”
長成大人的我們往往會忘記自己曾經怎樣看待世界。想要回歸兒童的世界,老師也需要學習。何琳在學校分管教學工作,她與老師們一起制定出了一套課堂觀察法,稱為“三段式教研”:課前集體備課,預設可能的難點和疑問;課中觀察要求老師隨堂聽課,聽課不是聽授課老師怎么講課,而是進入課堂,觀察學生課堂上的言行;課后反思,要求老師反饋自己的課堂觀察結果,并一起討論原因。
“一開始老師們很不習慣這樣的研究方式。課后反思的環節,讓他們分享觀察結果,每個人都會直截了當說自己的結論。”慢慢地,老師們開始習慣于真正發現并記錄學生的課堂表現,分享自己在課堂上捕捉的現象。當大家真正了解學生的真實狀態,才知道他們擁有什么能力,還缺什么能力。“其實只要觀察反思一段時間就能發現,很多時候老師會先入為主地忽略孩子缺乏的能力,但更多時候是我們成年人不相信他們具備某種能力。所以我們可以適當退位,讓孩子在體驗之中生長出能力來。”
讓孩子過有質量的校園生活
作為學校的副校長,何琳經常思考:現在科技發達,學習的形式千變萬化,到底什么才是學校真正的不可替代性?學校其實就是一個小型的社會,一個孩子去學校上學,主要目的并不是學知識,而是為了過生活,為長大成人進入社會做準備。
那如何才能讓孩子更好地過校園生活呢?何琳與老師們制定了12條標準并據此研發了一系列課程。比如,為了讓一年級的小朋友在離開幼兒園之后能盡快適應全新的小學生活,何琳他們開發了一套“三維入學適應課”,包括空間適應、時間適應和人際適應,每一個版塊下有具體的課程。他們會邀請四年級的學長每人負責一個一年級的小朋友,“大手牽小手”,引導一年,手把手地教他們熟悉校園,整理書包,做清潔,做課間操……對于幼兒園畢業的小朋友而言,小學既巨大又陌生。因此開學第一周,四年級的哥哥姐姐們便會帶他們逛校園,在老師的講解之下了解校園環境,熟悉各個功能區。逛完校園之后,讓他們根據自己的了解和發現畫出自己眼中的學校,最后再上臺分享一下“我最喜歡的校園一角”。這樣,孩子就能有組織地快速熟悉校園,并對學校產生親切感與信任感。
用專業的力量與家長對話,為家長去焦慮
除了德育課,何琳在學校還要上一門主題課程,題目叫“每一個的每一天”。這門課的聽眾不是小學生,而是他們的家長。
每一年開學新生進校的時候,何琳他們就會要求全體新生家長填寫調查問卷。在問卷之中他們要調查家長的教育理念、孩子此前的學習情況、生活習慣養成情況、閱讀情況……比如:在幼兒園階段給孩子報過什么班;孩子是否有每天鍛煉的習慣,鍛煉時長多久;家長是否重視親子閱讀,孩子讀過些什么書,等等。只有分析調查問卷的數據,老師們才能了解自己面對的是一群怎樣的家長和孩子,他們有怎樣的需求,又在哪些方面還做得不足。每學期,何琳都會給家長上這門課,讓家長了解學校到底提倡怎樣的校園生活,孩子在這六年之中會學習哪些課程,體驗什么活動。
“我們學校的家長一大特點就是高學歷。而高學歷往往伴隨著高需求,高需求則會滋生高焦慮。很多家長在小學入學前就已經讓孩子上過各類興趣班。這種情況之下,我們必須用數據說話,讓家長們看看學校1~3年級學生學業的發展趨勢。這樣他們才會了解,真正影響孩子成長和學業表現的其實是非學歷因素。只有通過專業的力量來跟家長對話,他們才能信服,才能去除焦慮。這樣,家校雙方才能從理念上達成共識,形成更準確的家校互補。”
從教二十余年,何琳一直堅信最好的教育是知行合一的,是能夠溫暖人心的。教育需要工匠精神,需要在細節之中反復研磨。只有不斷踐行,才能讓兒童在學校過上有質量的生活,在體驗與參與之中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