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大慶
嗜書,好寫
歷史上,先后有商朝、曹魏、后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等在安陽建都,這里素有“七朝古都”之稱。斗轉星移,崇文重教成為這片土地的傳統,說歷史,講故事,哪怕是沒讀過書的人都能信手拈來一段。
“今天先講這么長,明兒咱再繼續。”父親用手指頭比劃了一小段,雖然柳文生的父親只上過半年私塾,但也總能給年少的他講一段故事,《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換著來。就這三兩個題材,每每聽到精彩之處還有個“且聽下回分解”,打小他就覺著“聽不過癮”。過癮,解饞,成了他自幼喜歡讀書的原動力。
1987年參加工作,作為一名教師,他便更近乎瘋狂地讀書,閑暇之余就一頭扎進圖書館。在安陽這個不大的城市,他辦了3個借書證,輾轉在各個圖書館,每周至少讀5本,堅持了十年。其中,一本盧梭的《愛彌兒》被他反反復復讀了二十多年,他說自己的教育觀因此深受影響。“遵循兒童成長規律,適性天然,讓學生自然成長。”
還記得多年前春天的一個下午,他一如往常地給孩子們上作文課。校園里的草長鶯飛讓他心潮涌動,三兩句一引導,便直接帶著學生沖出教室,在校園的每一個角落里感受春天、捕捉春天、描寫春天。孩子們有的趴在地上,有的伏在乒乓球臺上,有的甚至還試著爬上樹,回歸自然的他們也寫出了令人記憶深刻的好作文。后來,柳文生把這次的課堂作文整理了一下,向一個全國性作文比賽投稿,投了9篇,全部獲獎。
讀文學經典,讀教育專著,也讀古詩詞,時不時自己也寫上幾句以解風情。在他的眼里,一碗扁粉菜也是“縱是清粉凌波去,還怡曉白微步來”,一樹紅葉卻有“一頓秋色共長天,二兩詩意和清空”的視野,自家花盆里的菜葉竟也如“風來翡翠醉青衣”般模樣。鐘愛把玩古詩詞的他,或許是疏于專業上的反思,突然有一段時間陷入了自我懷疑中。
“突然覺得自己不會教書了”,惶恐,焦急。他不得不開始反思自己的教學,每當學生在上自習的時候,他也在講臺上開始琢磨:這堂課我這樣導入效果好不好?主題是不是應該再升華一下?課堂互動是不是設計得不夠……他一邊想,一邊將那些零零散散的反思悉數記錄在教案本上。漸漸地,他將這些反思的想法凝練成一篇篇教學論文。2002年,《語文教學通訊》舉辦全國中學語文教師論文大賽,他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將其中一篇《生命的歌唱——永恒的樂章》投稿參賽。
令他萬萬沒有想到的是,這篇教學論文不但在比賽中獲獎,后來還發表在了核心期刊上,這點燃了他進行教學反思的熱情。后來,這種熱情一發不可收拾,他開始瘋狂地撰寫教學反思論文,最多的時候一年甚至要向外投稿365個信封。
那些投出去的信封大多數像是扔進大海的石頭,連水花都不曾有幾朵,他也未曾放棄。“堅持,我相信文字的力量。”2004年,他通過公選被調至教研室,專注于教育教學研究,繼續向各類報刊雜志投稿。久而久之,不少專業雜志的編輯對他有了印象。2008年,山西一家報社主動向他約稿讀教材的文章,要求是區別于市面已有的所有教參,試寫一篇之后,主編立即決定長期與他約稿。從那之后,連續4年,他寫完了蘇教版、人教版、語文版三個版本的初中語文教材的“名師讀課文”,共計150余篇,逐步形成了獨具個性的文本解讀理論。
彼時,柳文生也在安陽寫出了些名氣。他和當地從小學到高中比較喜歡作文教學的老師,自發組成了一個小團隊,每周三晚上便聚在一起以小專題的形式自發交流作文教學心得。2014年,這一系列的作文教學交流心得也被出版成書。直到今天,筆耕不輟的他已經出版了《讀出自己的味道》《乘輕松快樂的翅膀》《漢字中國》等個人專著,在全國中文核心期刊《語文教學通訊》等報刊雜志上先后發表近500篇文章。
讀出文本的心意
柳文生說,自己是幸運的,一路的成長都遇到了“貴人”。既有自己在寫作上遇到的良師益友,也有啟發自己課堂教學的引路人。
2003年,在江蘇徐州舉行的中國語文報刊協會的一場年會上,來自山東的史建筑老師上了一堂《再別康橋》,令他印象尤為深刻。“他抓住其中幾個意向,對文本把握十分透徹,在他的講解下,大家仿佛跟著徐志摩在劍橋大學的校園里走了一遭。”受這堂課的啟發,柳文生對解讀文本、解讀教材、怎么上課有了更深的體會,教學效率明顯提高,“一篇課文的講解不超過3個課時”。同時,他的課堂教學水平也不斷提高,形成了從文字、文本、文學、文化、文明五個層次解讀文本的系統理論。
認識文字是讀通順一篇文章的基礎;根據文本概括文章的結構,把握文章的基本內容;分析文本的寫作手法,足以讓學生學會應用寫作。“很多老師把課上到第3個層次,就已經稱得上是一個非常優秀的老師。”但是柳文生說,文化、文明的把握是一堂課升華的關鍵。文字是傳承文化的載體,正如每個人讀了《背影》之后會有強烈的共鳴,背后其實是共識的“孝文化”“含蓄文化”“成長文化”等在影響著每一個人。正如一個小家庭之中,相互理解和包容是家人之間永遠割舍不掉的相處方式,這是人類繁衍文明的不斷升華。
2015年,為了進一步帶動全區教師的專業發展,柳文生在成立安陽市文峰區中學語文科研綜合體、安陽市中小學語文名師經驗交流會、安陽市綠色教育發展研究會之后,正式成立了柳文生名師工作室——“給一線教師搭建平臺,和一線教師共成長”。
“我是一名農村小學語文教師,加入柳老師工作室的機會相比城市小學語文教師自然要小許多,可我這樣一名農村小學語文老師,竟是柳老師親自打電話主動邀請的。”來自安陽市文峰區寶蓮寺鎮馬官屯小學的李曉飛在接受采訪時說到。柳文生非常關注農村教師的專業發展,不僅把農村小學語文教師成長作為工作室培養目標之一,還經常開展送教下鄉活動,照亮更多鄉村教師的專業發展之路。
2017年,在濮陽市清豐縣送教的課堂上,柳文生從文字、文本、文學、文化、文明五個層次解讀了《背影》一課。不少前來聽課的老師直呼“茅塞頓開”。一位老師說,自己讀書只達到了柳老師說的前兩個或者三個層次,“書讀得太過隨意,沒有深究文本,讀不出文本的心意”。濮陽市清豐縣紙房鄉初級中學的陳衛紅說,柳文生執教的《背影》令人唏噓不已,“讀懂人物、讀懂作者、讀出自己、讀出問題,讀書就要讀出自己的味道,授課就要授出自己的風格。”
工作室堅持以閱讀為抓手,以課堂教學和課題研究為兩翼,根植實踐,探索語文之道。每日一讀、名人芳菲論壇、文本解讀系列,名著導讀系列,語文課堂教學藝術研究……在微信公眾號“相南柳”上,展示著工作室開展的一系列教育教學活動。雁過留痕,成長的腳步都被記錄下來,每一個成員都在這里悄然生長。
美美與共
工作室辦公室的墻上,張貼著“聚是一團火,散為滿天星”的十個大字。柳文生形容這是一個“追求卓越的靚麗組合”,一線優秀教師與市級省級名師、優秀班主任與市級名校長、縣鄉骨干教師與城市優秀教師、行政干部與學科教研員等的完美組合,優勢互補,各美其美,美美與共。
2015年12月,成員李曉娟代表工作室赴重慶參加第11屆全國中小學教師文化教學大賽。當時,北方12月的天氣很冷,臨近大賽的前幾日,已經試講好幾次的她又一次邀請工作室成員來聽課,評課。可是,那天早上就下起了大雪,道路濕滑。“老師們都離得這么遠,每個人還有自己學校的工作要忙,估計今天的試講要泡湯了。”李曉娟心里打著鼓。當她走進教室時,發現工作室的許多老師都已經坐在后面了,大家如約而至。看到這些親切的臉龐,她的眼角都濕潤了,切身感受到了“聚是一團火”的溫暖。帶著伙伴的期望與祝福,她最終在大賽上獲得了小學組特等獎的好成績。
工作室還和全國23家名師工作室組建了聯盟,借助全國校長會、中國教育學會、全國幸福教育發展共同體、河南省語文學會、綠色教育發展研究會等高層次學術平臺,為成員打造得天獨厚的成長平臺,人人得以“學最好的他人,做最優秀的自己”。
這里有“走遍千山萬水、吃盡千辛萬苦、智慧千言萬語、歷練千方百計、多彩千錘百煉”的“五千精神”;有“研讀一本專業著作、研究一位當代名師、訂閱一份專業雜志、撰寫一篇教育日志、參加一次教學大賽、結識一位教育高人、反思一次教學過程、觀摩一次教育盛宴、擔當一次管理重任、梳理一次發展規劃”的“專業成長十個一”……對于年輕教師的成長,柳文生有著詳盡的精神引導和具體指導。工作室的學員們成長很快,如今近30名中小學語文教師在市、省、國家級優質課大賽中獲得特等獎、一等獎,完成課題研究項目近20個,先后10人相繼被北京大學、河南師范大學、淮北師范大學等高校聘為國培指導專家組成員。
工作室不僅在專業發展上幫助老師進步,柳文生還牽頭成立了愛尚教育基金資助貧困學子,策劃名師公益大講堂服務社會,在新冠疫情期間,向河南省慈善總會捐助了愛心基金。“我們不僅要做有溫暖、有溫度的教育,更要做堅持富有家國情懷的教育守望者。”他說。
成員聲音
本刊記者:請您結合具體的事例,談一下加入工作室以后自己有了哪些改變?
任莉芬 河南省安陽市大市莊中學
“三流的化妝是臉上的化妝,二流的化妝是精神的化妝,一流的化妝是生命的化妝。”我在柳導師和工作室眾多優秀成員的熏陶影響下,漸漸變得“富有”起來,先后赴山東和江蘇賽課,均榮獲全國一等獎;常去安陽師范學院給文學院和教育學院的大學生們上課,交流分享,知識、能力、素養在一天天增長,格局、精神、追求在一天天豐贍。我創建了私人公眾號,以此為平臺開展專業寫作,從語文教學和班主任工作角度,從學生作文提升角度,從文學社專欄角度,對教育教學工作拓展延伸,絢爛豐富。有才華有專業又有平臺是一個人發展的標配,柳老師工作室就是這樣一個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平臺。
李曉飛 河南省安陽市文峰區寶蓮寺鎮馬官屯小學
“學最好的他人,做最優秀的自己”是我們工作室的理念。工作室有導師9名,成員27名,每一位身上都有著閃光點,和他們在一起就是跟隨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研習。2019年,經過工作室的平臺推薦,我參加全國教學優質課大賽并獲一等獎。2019年寒假,柳老師推薦我到安陽日報社,給參加活動的小記者們進行一場公益性講座。在與大學生、報社小記者的實踐交流中,我深感需要補充自我新知,進一步提升專業能力。在工作室伙伴的帶動下,我堅持一日一讀,一日一寫。2020年,我們已經進行了一系列“戰疫主題”“名人芳菲”“文化語文”的閱讀和寫作活動,在這里,成長從未停止。
李小娟 河南省安陽市紅廟街小學
一個人的閱讀,可以靜靜思考;一群人的閱讀,卻可以碰撞出更多的驚喜。工作室以閱讀為抓手的理念深入人心,柳老師提出每天“十個一”,讓我們養成了堅持閱讀和經常反思的習慣。我們會定期進行讀書交流會、讀書分享日,曬曬自己的讀書總結和讀書筆記。工作室推出過“與經典同行”系列活動,閱讀經典、推廣經典、漫談經典等活動有聲有色,我們收獲的不僅僅是走進心里的閱讀心得,還有來自成員間的感悟分享,真正讓閱讀從個人走向群體。柳老師常說要“讓閱讀像呼吸一樣自然”,我想這就是讀書人的幸福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