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微微 張春越 李巖

摘要:本文以哈爾濱金融學院計算機系教師為研究對象,在2019-2020學年度春季學期,通過深度訪談和調查問卷的方式,分析了突發事件背景下教師心理資本現狀,從學院層面、系部層面和個體層面提出了提升應用型本科院校教師心理資本的策略。
關鍵詞:公共衛生事件;應用型;高校教師;心理資本;課程思政
一、引言
高等學校教師的心理資本狀況直接決定著高校教育教學質量[1]。然而,新冠肺炎疫情的突然爆發,導致高校教師在短期內非主動性地參加了各類線上教學平臺使用等的培訓,對于從未使用過線上教學平臺資源的教師來說,緊迫感突升,出現了心理煩躁和被迫適應等心理狀態,這種非積極的心理狀態對教育教學的質量將會產生不良的影響。然而,疫情期間各高校為了保證線上教學順利有序的開展,更多關注的是對教師教育教學的日常管理,沒有充分地關注、甚至忽視了心理資本對教師的教育教學質量提高所起的積極作用。本文通過在疫情期間對哈爾濱金融學院計算機系教師進行心理資本深度訪談和問卷調查,分析了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對教育產生巨大影響期間高校教師的心理資本狀況,旨在提出疫情背景下有效提升教師心理資本的策略。
二、心理資本概念界定
心理資本在研究文獻里被稱為高階的積極心理構念,管理學家Luthans把心理資本定義為“個體在成長和發展過程中表現出來的一種積極心理狀態”。心理資本是人的積極心理能力,是個人及組織獲得競爭優勢的可持續源泉,由四個一階構念組成:效能、希望、樂觀和韌性。效能也稱“自我效能”,人們在需要時相信自己有能力采取有效的行動并達成所期望的結果。Luthans(2019)認為希望是指人們始終堅持既定目標,必要時重新確定邁向目標的路徑以便獲得成功。樂觀是對現實和將來的成功做積極的歸因。這種心態是一種精神策略,能幫助人們調劑自己的心情,把失敗和成功同樣看作是人生常態,既樂于擁抱成功,也從容而有尊嚴地接受失敗。Luthans(2002)將韌性定義為從逆境、矛盾、失敗甚至積極事件、進步和更多的責任中恢復的能力[2]。心理資本不只是這四種心理要素的簡單相加,它是一種整體的心理建構,能產生超出各成分的簡單之和的額外效應。所以,心理資本是一種綜合的、整體的心理力量。
三、疫情背景下教師心理資本現狀分析
哈爾濱金融學院是一所應用型本科院校,地處黑龍江省省會城市哈爾濱,面向全國招生,計算機系在2019-2020學年春季學期共開設52門課,其中必修課34門,限選課13門,公共任選課5門,共計113個課堂。開學初教師面臨著平臺選擇的困難,大量的平臺培訓,使得教師應接不暇,原有教學習慣被打破,焦慮、煩躁情緒上升。由于學生來自全國各地,家庭境況不盡相同,不能保證每位學生都具備線上學習條件,存在硬件設施、網絡環境和學校支持不到位的情況[3]。此時,教師需要為不能滿足線上學習的學生設計教學預案,無形中又增加了教師的工作量,初顯職業倦怠。
通過深度訪談和初步的開放式調查問卷,根據Luthans 對心理資本評估的標準要求,研究者獲取、評估并整理了與心理資本的主題相一致的陳述問題,初步編制了15個條目組成的調查問卷。其中,自我效能4項,希望3項,韌性5項,樂觀3項,為了避免被試在作答過程中出現一致性、順從等偏差,問卷還特意設置了2道反向記分項目,表1顯示了韌性的部分條目。采用 Likert 評定尺度的五級計分法,要求被試從完全不同意、比較不同意、不確定、比較同意、完全同意 5個等級對項目與自身的符合程度進行評估,問卷信度和效度均達到85%以上,研究數據信度較高。本次問卷共發放38份,收回有效問卷37份,有效問卷97.37%。本次調查男性占比23.68%,女生占比76.32%;年齡集中在35~45歲(含45歲),占比73.68%,45~55歲(含55歲)占比23.68%,55歲以上占比2.63%;研究生學歷占比68.42%,博士研究生占比5.26%,大學本科占比31.58%;職稱分布情況,教授占比13.16%,副教授占比34.21%,講師占比50%,助教占比2.63%;教齡集中在10年及以上,占比92.11%;承擔專業課教師占比86.84%,承擔基礎課教師占比47.37%;承擔課程門數中,1 門占比36.84%,2門占比50%,3門及以上占比13.15%。
以“韌性”因素測試為例,通過對調查問卷的交叉分析,我們發現男性的韌性能力要高于女性,男性教師中具有強韌性能力的教師占比77.78%,而女生教師占比則為60%;年齡在35~45歲的教師強韌性能力占比57.15%,年齡在45~55歲具有強韌性能力的教師占比53.33%,兩個年齡段強韌性能力占比相差無幾;在職稱方面,教授的強韌性能力占比只有32%,而副教授和講師的強韌性能力占比分別為58.46%和51.58%,相差原因初步分析在于計算機系從未開設過線上授課,對于副教授和講師來講,年齡集中在40歲左右,接受新事物能力較強,精力較為旺盛,線上教學模式激起了教師強烈的求知的欲望,而教授年齡偏大,在精力和體力上對于線上教學存在一定的不適應,盡管也能夠掌握相應的信息技術手段,但相比較于低職稱的教師來講,線上教學對教師韌性能力的提高影響要小;教齡在10年及以上的教師強韌性占比達到67.428%;從承擔課程門數的方面分析,承擔3門及以上的教師強韌性能力達到了86.67%,可以說明韌性能力與承擔課程門數成正比,這個數據也符合教學經驗,如果教師韌性能力不強也無法承受在一個學期講授3門課程以上的授課壓力。
此外,通過交叉分析,我們還發現只承擔基礎課的教師樂觀程度達到100%,只承擔專業課的教師樂觀程度達到90%,兩類課均承擔的教師樂觀程度是69.23%,雖然基礎課本學期是新課,但只承擔一門課,上課班級一般為4個班左右,教師每一次課講到4遍左右,所以對授課還是樂觀的。只承擔專業課的教師由于已經多輪授課,經驗豐富,課程內容熟悉度較高,所以樂觀程度較高。然而,同時承擔了基礎課和專業課的教師,由于既有新課,又要承擔專業課,課程門數必然大于2門,所以有一定的授課壓力,樂觀程度相比之下較低。
四、提高教師心理資本的管理策略
關于提高教師心理資本的策略目前已有部分研究成果,如我國學者王林和李京(2016)提出了更新開發理念、增強創業型大學青年教師的韌性等對策來完善創業型大學青年教師心理資本開發[4]。金軍和潘瑩(2015)從組織管理的角度提出高校教師引進、培訓、管理等方面對高校教師心理資本管理的一些優化策略[5]。高睿可(2019)從自我效能、樂觀、希望和韌性四個方面提出了基于自身源動力的高校教師心理資本提升策略[6]。學者們的優化策略各有側重,集中于年青教師居多,由于每個學校的實際情況略有差別,因此提出本地化的有效提升教師心理資本的策略尤為重要。
本研究通過對調查問卷的數據分析和深度訪談的結果,并結合學者們的研究成果,以疫情為背景從學院層面、系部層面和教師自身層面提出了提升高校教師心理資本的策略。
(一)學院層面的教師心理資本提升策略
學院作為組織最高層,應具有積極導向。因為時間、資金等資源是有限的,如果學院將注意力關注在消極導向上,如工作倦怠、工作—生活沖突、不道德行為等方面,那么學院將置于關鍵資源的消耗之中,忽略了對于教學、科研優秀、積極主動和持續學習的個體和群體的關注,缺少主動的贊賞和支持。因此,學院的積極導向有助于營造校園整體的“向上”氛圍,采用可變換的視角,對于非積極的現象如“照本宣科”式的講授、“填鴨式”的灌輸,不愿意積極主動進行教學改革、探索應用新的教學模式和方法,對于學院政策默不關心、教學競賽不參與等,可以視為學習、發展和成長的機會,而非消極地認為是問題、麻煩、障礙。例如,在疫情期間,對于那些積極參與學院建設、教學效果突出、主動進行教學改革、保持持續學習態度的教師應給予鼓勵、贊揚和獎賞,學院將重點關注在優秀業績的教師身上。對于消極導向的教師應研究開發心理資本教育培訓項目,有研究表明心理資本干預教育培訓可以使人事部門和教師發展中心等教師管理部門關注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有助于改善教師的主觀幸福感,提升教師業績[7]。因此,在特定情景下,開發適合于本校的心理資本提升培訓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系部層面的教師心理資本提升策略
系部是最貼近一線教師的二級管理組織,系部領導的管理方法和領導特質對教師的心理狀態有很大的影響。因此,積極導向的系部領導會開發和管理整體心理資本,促進教師積極地對待工作、自愿選擇具有挑戰性的目標,以及為了達成目標而投入資源的動機和毅力,從積極的視角為教師創造環境和成功的機會。比如,疫情期間對于有積極選擇和對比各個在線教學平臺意愿的教師,系部應積極聯系提供各類平臺資源,并向教師提供經驗交流的機會,鼓勵教師分享實踐經驗,為提高其自我效能和韌性能力提供實現路徑,同時將教師的現實性樂觀、希望傳遞給其他的教師,保持感覺一致性,產生協同作用,有利于提高集體績效。
(三)自我層面的心理資本提升策略
我們認為教師心理資本的提升需要在組織積極性的導向下,有效激勵教師進行自身心理資本開發,否則,工作壓力大、考核體系整齊劃一、評聘不區分等消極因素會使教師變得功利、“現實”,自身源動力受到制約[6]。比如,疫情期間教師突然采用線上教學,極大地加重了教師的工作壓力,對于心理資本較高的教師可以迅速做出反應,并逐漸調整自己的狀態適應這種突發情況,而對于心理資本較低的教師就需要外界干預來刺激其有意識地提高自身心理資本。通過調查發現,課程思政的理念對教師心理資本的提升有積極的促進作用。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過程中,不斷地去開發與課程相關的思政元素,尤其在抗擊疫情方面涌現出來的英雄人物事跡是最有力的思政教育素材,這些元素的積極性、正能量的能夠有效驅動教師自主地達成目標,克服逆境,因而更具有韌性,促進教師心理資本的四個因素之間交互作用,產生積極協同的效用。
除以上層面的心理資本提升策略外,我們認為家庭支持等社會資本在疫情期間對教師心理資本有較重要的影響。此外,通過對調查問卷的分析,我們發現教師心理資本測量中有一些回答是不確定的,針對這部分教師應采取積極心理資本干預,提高個體心理資本水平。而通過深度訪談和調查問卷對比,我們發現有部分教師心理資本測量較高,但是卻不愿意探索和實踐有利于線上教學和考試的模式、方法,經初步分析主要歸于教師對線上教學的判斷,他們認為線上教學非常態,不愿為一次線上教學而做出改變,表現出來的只是把課堂由線下轉為線上,其他方面并未做積極嘗試,教學效果并不理想。因此,我們認為教師心理資本的提升必須從組織層面到個體層面全面展開,形成聯動效應。
參考文獻
[1]宋薇.高校教師心理資本的測量與其工作績效的關系[J].新課程研究(中旬刊),2015(03):119-120.
[2]Luthans,F.(2002).The need for and meaning of positive organizational behavior.Joru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23,695-706
[3]賈文軍,郭玉婷等.大學生在線學習體驗的聚類分析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 2020,(04),23-27.
[4]王林,李京.創業型大學青年教師心理資本問題探析[J].現代商貿工業, 2016,37(21):172-174.
[5]金軍,潘瑩.高校教師心理資本管理的重要性及優化策略[J].文山學院學報,2015(1).
[6]高睿可.基于自身源動力的高校教師心理資本提升策略[J].科教導刊(下旬),2019(08):75-76.
[7]譚貢霞,張允蚌,唐宏,劉振優.地方院校教師心理資本教育培訓效果評價[J]. 銅陵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4):72-74.
作者簡介:
王微微(1980—),女,漢族,山東省萊州人,哈爾濱金融學院,講師、教學秘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教育教學管理。
張春越(1985—),男,漢族,黑龍江省泰來縣人,哈爾濱金融學院,助教,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實踐。
李巖(1966—),女,哈爾濱金融學院,教授,專業帶頭人,研究方向:電子商務教育教學。
本文系黑龍江省教育科學規劃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疫情防控應對策略與教育反思研究”專項課題“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高校教師心理資本現狀與提升路徑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