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義人 趙晨
摘要:一時間,“抖音、美篇、Bibili、西瓜視頻等網絡亞文化APP層出不窮,而這些APP方便、快捷、新穎、自由的特性極具吸引著青年大學生,它們對于大學生的影響力遠遠超過主流文化,這也凸顯出新時代大學生的心理、認知、意識出現巨大的變革,給我們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新的挑戰和認知。網絡亞文化釋放了新時代青年大學生的天性,他們鐘情于這種自我創造的特殊網絡語言和符號來進行交流,構建一種新的話語體系,從而達到自我身份的認同。網絡亞文化的出現一定程度上給予青年大學生不利影響,他們活在自我的世界中,形成扭曲的價值觀,缺失理想信念,影響他們正常的思維方式,給我們的教育增加難度。因此,國家要強化頂層設計,形成社會、學校、家庭聯防引導,監管平臺,加強積極健康的主流文化的宣傳,堅定他們的信仰。
關鍵詞:網絡亞文化;大學生;理想信念;影響和引導
一、青年大學生對網絡亞文化的認同感
1.構建特有的“網域文化”
所謂“網域文化”就是相較之傳統文化,利用新媒體互聯網技術形成的一種虛擬化的網絡文化,也是近些年來新興流行起來的,根據2019 年6月CNNIC(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發布的《第 44 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10-39 歲群體占總體網民的 65.1%。其中 20-29 歲年齡段的網民占比最高,達 24.6%;由此可以看出青年大學生是網絡文化創造主力軍。但是由于技術賦權又帶來了“去門檻化”趨勢。很多軟件上手快,加上網絡平臺的一些教學視頻讓以往專業的操作變得普遍化和簡單化,賦予了一大群非專業人士進行亞文化生產能力,進而繁衍出新的一種與主流文化相悖的現象——“網絡亞文化”。近些年,網絡表情包,比如:“葛優表情包”、各類動漫表情、自制表情包等,他們通過這種網絡消解的方式表達對現實或者教育者的不滿,通過表情傳遞自己的訴求,還有一些比如:“吃雞”、“Buff”、“Double kill”等一些游戲專用術語,另外如“水軍”“屌絲”“藍瘦香菇”等,作為當下社會表象的流行語言,這一部分文化反應了大學生對于現實社會具體描述,并形成新型“網域文化”,大學生通過這樣的形式表達自己得喜怒哀樂,尋求實現自身價值。
2.青年大學生自我宣泄的場所
“90”后“00”后,這些被冠以“個性”、“情商低”、“不愛學”、“品德差”等各類具有褒義詞匯的青年大學生們身上,而他們在這種不斷“謾罵”聲中逐漸的失去對人的信任,也失去對自身身份的認同,很多時候他們無力反抗,面對這種無奈的現實,青年少們變得內向,沉迷于自我世界和虛擬世界,并且在其中找到了自我宣泄和認同的兩方——網絡亞文化。由于網絡陣地不受空間、時間、身份等級的限制,而且是一種虛擬的身份,他們甚至可以變換任何角色,在這里不受人指責,不被教育,更好的是能夠暢所欲言,在這個空間可以找到訴求的對象,可以交心,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不再是尊卑之上,他們是身份上的平等,語言上的認同,因此,對于青年大學生來說,找到自己的定位、找到身份的認同、找到傾訴的快感讓他們樂于至此。
二、網絡亞文化對大學生理想信念產生的消極影響
1.個性化嚴重導致共同理想缺失
一臺電腦、一部手機、一副耳機是目前我們大學生的標配,由于目前社會結構的不斷變化升級,網絡、新媒體等技術的不斷革新,交往的方式趨于虛擬化、網絡化、數據化,以致于更容易形成個體化人格,因此新時代下的大學生們往往是具有獨立的個性,沉靜于自己的網絡世界中,主張的是崇拜個人主義,他們不喜歡集體活動,不喜歡吵鬧,不喜歡談論,在他們臉上所表現出的是一幅自我為中心的姿態,“我的世界你不懂”,在生活中彰顯出他們的高冷。在面對學校教育常說的“我們是新時代青年,我們要有理想,要為國家奮斗、為民族振興拼搏,為自己幸福生活努力”等等共性引導時,他們往往給予的態度是天下大事與我無關,我只是一個無名小卒,“在我的世界中是打好這把游戲,升級搶裝備、刷好抖音,學習當網紅”,而把這種家國情懷,共同理想大目標拋擲腦后,他們樂于接受網絡亞文化中“低俗”“滯后”事物,不符合社會主流價值觀的要求的。缺乏對大理想和大情懷的追求。
2.多元化滲透沖擊主流意識形態
趙敏在《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道德教育創新研究》一書認為:“別有用心的資產階級利用資金、技術、信息等優勢,向我國青年學生輸送西方腐朽的政治制度、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在面對錯綜復雜的國際環境和多元文化交叉融合,大學生的意志更容易被動搖,一些心懷鬼胎的國家或個人通過網絡亞文化陣地,宣揚和丑化我們的主流文化,沖擊大學生的思想,占領網絡領域這一至高點,陳龍教授的《網絡亞文化的“趣味”及其價值意義分析》中提到:“從文化全球化和現代性趨勢看,外來文化形式尤其是發達國家中產階級文化趣味會伴隨著互聯網傳播進入中國,屬于西方社會價值體系的東西也會隨之進入。特別是對個人主義的張揚,適應了網絡亞文化群體———趣味公眾的精神需求”。他們會刻意樹立網絡上的“意見領袖”,帶偏我們青年大學生的思想,引誘他們陷入“信仰缺失”的旋渦中。
3.虛擬化程度弱化信念的堅守
三、大學生理想信念有效的引導路徑
1.用活網絡平臺,加強網絡監管給學生創造平臺
在新媒體技術爆炸和各個APP軟件普及應用的時代,首先是政府部門應該主導大力監管各個網絡平臺,特別是對于那些具有眾多反面內容的網站和APP要毫無猶豫的剔除,并且要找到相關負責人給予一定的懲罰,把好網絡平臺的入口條件,嚴格制度,從源頭上抵制低俗亞文化,要給青年大學生弘揚正能量營造天朗氣清的環境。當然,更要合理的有效的運用官方網站、app作為傳播手段宣傳正能量,整合線下線上資源。比如個軟件的運動打卡,步數排行榜可以一定程度督促新時代的宅青年們為了上榜加強運動,“學習強國”豐富的資源可以讓時事新聞、文化、戲曲、音樂等內容有效的傳播到大學校園里,形成強力理想信念引導的載體,另外還有高校“易班”平臺等等這些都可以和網絡亞文化形成互聯機制。近些年我們很多的軍事活動、設備展示、先進事跡和優秀人物、電競游戲取的成績都出現在抖音、快手等平臺上,通過這種碎片化簡短的視頻進行宣傳能夠更吸引青年大學生的注意力,潛移默化的了解到國家的強盛,起到了愛國主義這樣正確的價值導向的教育。
2.優化網絡亞文化內容給學生樹立正確導向
網絡空間是新時代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陣地和新方式,我們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時一定要將教育和網絡深度融合,加快推進網絡思政的成效。在此過程中我們一定要規避風險,加強我們主流文化的宣傳,成為網絡空間的主導,堅持在創新中傳承,堅定信仰,創造出符合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亞文化形式,要用主流文化“濾化”網絡亞文化的內容,剔除網絡亞文化中那種“瞎搞”、“低俗直播”、“網紅現象”、“抨擊”、以及外來的的惡意內容。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導,習近平總書記提出:“青年處在價值觀形成和確立的時期,抓好這一時期的價值觀養成十分重要。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樣。人生的扣子從一開始就要扣好,要努力把核心價值觀的要求變成日常的行為準則。”因此,我們要通過網絡亞文化宣傳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新文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思想”、“新面貌”、“改革開放以來取的成就”、“紅色基因”等等具有正確導向的內容。讓青年大學生樹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3.發揮學校團學優勢引導學生樹立遠大理想
團學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陣地,他是培養青年大學生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導部門,同時也是保障學生安全、維護校園穩定、開展校園文化活動、提升思政質量等工作開展,中心任務是為青年大學生成長成才服務。根據團學工作的性質要求,我們要做好學校和社會的紐帶,培養身心健康,綜合能力突出的青年大學生,開展適合新時代大學生特點的“學校運動”,團學工作部門要做到好關心學生、關愛學生、關注學生的代言機構,掌握在校學生一切的資料、動態,調動學校各個學生工作者了解學生的需求、喜愛以及生活、交流方式等發展特征,適當融入他們的“圈子”,捕捉網絡亞文化對他們的吸引力,合理利用網絡亞文化創新團學工作方式和內容,發現學生在當下的主要問題,創造性的用適當的方式和內容在不違反原則和相關法律法規,不影響主流意識形態的前提下去吸引學生的關注,從而獲得他們的認可。
參考文獻
[1]李鎮.《習近平文藝觀及其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研究》[D].江西農業大學碩士論文.2016 年6月;
[2]趙競麗.《新時代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對策研究》[D].河北農業大學碩士論文.2019年5月;
[3]邢瑞娟.《新時代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路徑選擇》[J].佳木斯大學學報.2019年12月;
[4]王永紅.《淺議強化大學校園文化的育人功能》[J].教育教學論壇.2015年2月;
[5]劉冰冰.《新時代大學精神的育人功能及其發揮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9年5月;
[6] 陳龍.《網絡亞文化的“趣味”及其價值意義分析》[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9年11月。
作者簡介:唐義人,男,1990,碩士,講師,懷化學院 ,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職業規劃等。
通信作者:趙晨?,助教,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學科教學(英語)等。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9年湖南省高校網絡思想政治工作中心研究“網絡亞文化視域下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項目編號:2019SZ58)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