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小學低年級的學習中,對于所學知識的理解以及掌握需要借助于一定的輔助用具和實踐活動。因此在對于數學實踐教學中,數學教師們為了增強學生的體驗可以通過創設教學情境的方式,利用問題情境引出所要學習的知識點,在實踐活動中利用助學工具,培養學生操作的能力,從而有效的提高低年級學生數學課堂的操作活動,在學習中不斷的提高自身的數學素養。
關鍵詞:低年級數學課堂;操作活動;有效性
引言:小學低年級的學生受認知發展水平的限制,對事物理解時經常采用具體化的要求去記憶。而且小學數學作為抽象性的一門學科,在對學生的抽象思維中有比較高的要求,所以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采用實踐教學的方式,并且借助于一定的輔助工具,從而有效的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所學的知識。而且在教學中通過實踐的方式,讓學生對所學的知識進行鞏固和理解,以此來幫助學生發展數學能力、不斷提升數學素養,從而讓實踐教學成為數學課堂教學的目標。
一、增強學生的體驗感受,創設教學情境
在小學數學的教學實踐過程中,最常用的教學方法就是情境教學。情境教學就是通過模擬生活的場景來加強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以及鞏固、掌握。教師們在低年級的數學教學課堂中,為了適應學生身心的發展需求,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就是通過創設問題情景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提問的,從而有效的促進了學生操作能力的發展,為提高課堂效果和學生的素養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為了讓學生有效的融入課堂,可以通過創設生活化的情境,通過自身的生活經驗來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而且在滿足學生對生活體驗的同時,還可以有效的提升學生的思維認知能力,保障教學的效果。就比如對“認識人民幣”這一章節內容的學習時,為了幫助學生的理解所學知識,教師們可以模擬市場購物的情況進行講解,首要就需要教師提前準備好樣幣和物品,讓學生模擬超市購物進行采購,學生在面對自己需要的物品時,就會運用到本節課所要學習的內容,進行付款、找零、結算等等,從而靈活的運用人民幣。因此,通過教師在課堂上通過情境化的教學形式,促進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從而幫助學生提高數學的素養。
二、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利用問題導學
隨著學生年紀的增大,在學習生活中會遇到越來越多的“未知”問題,但這些問題的出現也使學生可以不斷的延伸和拓展所接觸的知識,從而激發學生對探索問題研究的能力,這也為其他能力的提升與發展通過了更多的機會。所以教師們在對學生進行教學時,可以通過問題情境的方式進行,從問題中對學生進行引導,激發學生對探索能力的培養,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數學知識。因此在小學低年級的數學教學課堂中,數學教師可以通過問題引導學生學習,從問題中讓學生產生深入了解所學內容的興趣,并且還可以通過應用輔助工具進行實際操作,從而有效的提高數學課堂的學習效率以及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
數學教師為了幫助學生明確學習的重點就會經常采用問題導入學習的方式。就比如在學習“認識時間”這一章節內容時,首要就需要讓學生認識鐘表,從對鐘表的學習中了解時間這一概念。其次,再學習認識時間時,讓學生將自己一天的時間安排做一個記錄,從記錄中隊學生進行提問,如“每天吃飯需要多長時間”、“學習時間比睡覺時間多還是少,如果多,那么多多久,如果少,那么少多久”等等問題的設置,而且在學生回答這一問題時需要通過轉動鐘表上的時間來計算。在這些問題中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實踐經驗去理解問題,從而全面促進學生的數學素養的提高以及對生活常識的理解。
三、鍛煉學生的操作能力,運用學具進行實踐輔助
教師在對低年級的學生進行教學時,往往會借助于輔助工具對學生進行實踐探索,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而且還可以提高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因此教師在課堂上進行數學講解時,為了有效的增強學生動手的操作能力,從而促進學生知識能力以及實踐水平應用水平提高。數學老師應該采用輔助工具進行教學,通過采用輔助工具對所學的內容進行介紹、講解,為學生提供更加充足的操作機會,從而促進學生不斷的發展數學能力。
幫助學生進行知識學習的重要工具就是輔助學具的使用,這也是為促進學習理解知識提供了便利之處,從而有效的推動了學生數學的素養。眾所周知,學生在認識學習計數單位時最常用到的輔助工具,以及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最常見到的教學用具就是計數器。在數學的教學中,數學教師們就經常讓學生對數字的表示上撥動相應的數位進行數珠計算。就比如在小學數學學習“認識萬以內的數”這一章節內容時,數學教師可以說出隨意的一個數字,讓學生在計數器上進行撥珠計算,并且還需要對自己所撥出的數字進行描述、講解,就如1234其中“千位上是1,百位上是2,十位上是3個位上是4”或者是“1234是由一個千,兩個百,三個十,四個一組成的。”教師們通過學生這樣撥珠計算以及描述講解,不但幫助學生提高實際的操作能力,而且還提升了對數字的敏感度,從而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
四、提高實踐能力,聯系實際生活
眾所周知數學來源于生活,實際指導學習。因此,這就需要數學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通過所求的問題聯系實際生活,在課堂中引進生活問題,從而去學習尋求答案。例如在對數學“數數”這一章節內容進行講解時,首先,數學教師就需要拍一些學校的圖片,并讓學生回答在圖片中都可以看到什么。其次,就帶領全班的同學在校園里到處走走、看看,并且說一說都看到了什么。在這一過程中就會很容易激起學生的興趣,一路走來學生們都會嘰嘰喳喳的討論不停,“看到了一面國旗、兩個足球,三棵數……”。最后,教師讓學生通過自己所看到了的東西都舉手回答,并根據學生的回答指出不足,從而很容易就達到了本節課所要學習的目標。總而言之,想要提高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課堂的有效性,就要從學生的內心出發,用學生容易接受的方式去教學,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總結語:
在低年級的數學教學過程中促進學生數學素養發展的重要手段就是借助教具開展教學活動。而且在進行教學時,還可以通過創設教學情境的方式,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借助問題引導的方式,激發學生對學習探究的興趣;通過借助輔助工具鍛練學生的操作能力等等,從而有效的提高數學課堂的效率,促進學生數學成績的提高。
參考文獻
[1]劉麗環.運用操作活動提高小學低年級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J].課程教育研究,2020(20):166-167.
[2]魏秀蓉.運用操作活動提高小學低年級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J].考試周刊,2017(64):34.
作者簡介:楊永膽(1963-)男,壯族,百色市田林縣,大專,一級教師,小學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