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紅
摘要:以《服裝設計》課程為例,介紹該課程思政建設的必要性,并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課程考核等方面介紹課程思政教育的實施路徑。以期讓學生在收獲專業知識的同時,能更好地實現人生價值。
關鍵詞:思政建設;服裝設計;工匠精神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指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 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課程思政”理念迅速在各大高校開展起來,,而課堂教學作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成為眾多教育者的主要研究對象。筆者以服裝設計課程為載體,開展關于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服裝設計”課程思政建設的必要性
威海職業學院的《服裝設計》課程是服裝專業的專業必修課程。課程對接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將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融入實訓過程,使學生熟悉服裝設計的整體操作流程,了解服裝設計的內在規律,掌握服裝設計的原理和方法,針對服裝企業產品設計工作崗位,持續 培養學生的設計能力,通過此課程的學習,使學生具備市場信息的整合與分析能力。教學中普遍存在重智育,輕德育的現象,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相分離。很多學生認為專業好即就業好,平時的教學中,專業教師只強調專業課而忽視了思政教育的重要性,使得思政教育很難與專業教育相融合。《服裝設計》課程教學應尋找與思政教育有效融合的路徑,使學生在掌握專業技能的同時具有較高的職業道德和綜合素質,提高學生的崗位適應能力,實現立德樹人、潤物無聲的效果
二、“服裝設計”課程思政教育的實施路徑
1.明確教學目標
教師必須端正教學態度,要認識到課程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加強自身政治理論和時事政治動態的學習,提升育人能力,開展課程思政教育改革,通過言傳身教的形式來教書育人。教師應在提高學生專業知識、專業水平的同時深入挖掘其蘊含的豐富的育人元素,在培養方案、教學大綱的制定中以“知識傳授、能力提升和價值引領”為原則,根據知識目標、能力目標、行為目標建設課程思政。知識目標是使學生了解中外服裝在不同時期的服飾基本狀況、了解服裝是最新國際流行趨勢,認識服裝變遷的一般規律,掌握設計的基本原理與手段。能力目標是使學生能正確地處理作品與產品、流行與傳承的關系,能夠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運用設計原理進行產品設計。行為目標是引導學生理解并把握國際流行趨勢,培養學生的設計熱情,明確設計責任感,初步具有結合流行趨勢進行命題系列服裝設計的能力。
2.挖掘教學內容
《服裝設計》作為一門專業核心課程,知識體系要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進行重組與優化,運用適當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慢慢地滲透思政元素,使其形成一個比較完整的教學內容體系。
《服裝設計》課程的教學內容主要包括:服裝單品的分類、服裝單品的廓形、細節、工藝、面料、圖案設計要點;系列設計的概念及其外延、服裝系列設計的原則、服裝系列設計的構思方法、服裝系列設計創作;運用軟件對個人的設計構思進行較好的表達、手繪和電腦繪制服裝款式圖;服裝設計的原理、方法及技巧、根據設計任務進行相關資料的搜集等等。
與以上教學內容相結合的課程思政內容主要包括: 宣揚中華傳統美德、增強文化自信;設計的民族文化性與時代性相結合、工匠精神在產品設計表達上的體現;養成專注、規范、嚴謹、細致等工作習慣。
二者的聯系體現在:比如服裝單品的廓形可以引出宣揚中華傳統美德,增強文化自信;工藝、面料、圖案設計要點可以引出工匠精神。再比如文化自信與民族精神在服裝產品系列設計中的體現;積極向上的創新精神在服裝產品系列設計構思中的體現等等。 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報效祖國的熱情,樹立為國奉獻的精神。
3.加強課程考核
《服裝設計》課程教學融入思政元素進行考核評價可檢驗思政教育在該課程教學中的效果, 我們將學生品德、價值觀、團隊協作等思政考核指標納入考核范圍,初步確立了基于思政教育的課程考核評價方式。改變以往單一以期末考試為主的形式,注重過程性考核與實踐性考核,注重對學生實踐應用能力和創新設計能力的培養。課堂表現主要體現思政中的德育元素,比如是否遵守學生守則、是否積極回答問題、是否認真思考、態度是否端正等基本道德;課堂練習以是否體現傳統服飾文化內涵、人文精神、社會風尚等為主;課程作業則體現在作業是否規范、是否富有創新等方面。
三、結語
高等教育要充分調動每個學生的積極性,開發每個學生的潛能,而高校作為育人育才的 重要陣地,應在培養學生專業技能的同時,充分注重培養學生的思想品德。讓思政元素自然的融入課堂教學中,讓學生接受全面的思政教育,培養學生不斷的探索、實踐和創新,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情懷和為國奉獻的精神,培養出更多的優秀人才,對于服裝專業的發展彌足珍貴。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 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 民 日 報,2016-12- 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