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互聯網+”的雨課堂教學模式,可以解決學時不夠、課堂時間難以使學生掌握學習內容、理論與實踐集中講授浪費時間等問題。可以把理論性的內容、或者需要學生課前預習、熟悉的實踐操作等以微課、ppt、word的形式上傳至學生喜歡的手機APP平臺,供學生學習。課堂上重點答疑、擴展、深入,或動手操作。本論文的研究目的是采用課前-課中-課后相結合的教學模式,能充分體現學生主體作用的學習方式,從而徹底改變傳統的教學結構,達到培養大批創新人才的目的。
一、概析
《素描技法與表現》是美術專業的重要課程,該課程內容抽象,知識量大,傳統教學受場地、設備環境的影響,普遍反映課程枯燥和乏味,學生相對難學、難掌握,聽課常感覺提不起興趣,實操時難以運用所學知識點,從而致使無法身臨其境地學習、練習,導致教學效果不理想。
為了推動課程的教學,已有學者做出了諸多的嘗試,混合式教學模式早在20世紀就已經被世界許多著名國家機構和教學學者所研究。隨著“互聯網+”教育時代的到來,引起了教學理念、教學模式和學習方式的變革。近年來,慕課、微課、翻轉課堂等越來越多新型教學理念和教學手段應運而生,成為目前教育工作者研究的熱門方向。
2003年,北京師范大學何克抗教授在全球華人計算機教育應用第七屆大會上提出了“Blended-Learning”的理念,并將其引入國內。隨后,混合式教學理念越來越廣泛地被國內教育研究學者研究,成為國內教育技術領域的研究熱點。國內也分別引入慕課、微課、翻轉課堂等新型教學手段。實現了大范圍的優質資源共享,讓學習變得更加便捷。
2016年,清華大學“雨課堂”教學模式的誕生,利用了師生使用率極高的手機App微信,以微信服務號的形式整合課前推送、實時答題、多屏互動、答疑彈幕及學生數據分析等功能。豐富課堂內外教學內容,加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達到了更好的教學效果。目前國內已經有多所知名本科院校及高職院校計算機專業采用這種模式,并且達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本論文將“互聯網+”的“雨課堂”混合教學模式運用至《素描技法與表現》課程中。“互聯網+”的“雨課堂”混合教學模式將傳統教育模式進行分解,引領者教育者進入一個可重構的教學模式,開拓了教學手段的空間,確立了非現實性的合理性、超越和創新性的新平臺和新空間。增強真實的學習體驗,有效發揮學生自主感知能力,使學生接受更多更具體的東西,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也能夠使學生對專業技能更熟悉,為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作出應有努力。
二、混合式教學模式的研究意義
基于PPT和微信的“雨課堂”,因操作簡單,交互性好,使得學生的手機變成幫助學習的工具,讓每個學生都能真正參與到課程學習中來,培養學生課外學習興趣,探索研究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
“雨課堂”教學模式是面向教學大數據的“全景式記錄”,使得教師可以定量分析每個學生的學習狀態,積極主動地根據學生學習現狀來安排未來的教學策略,保障教學質量的提高。通過“雨課堂”教學模式的探索應用,為學院其它專業應用研究開創先河,為全面提高學院教學質量奠定良好的基礎。促進教師拓寬知識面,提高教師計算機信息素養,加強教學方法研究,不斷提高教學水平。
三、實施方法及預期目標
結合《素描技法與表現》這門課程的教學實際,對“雨課堂”混合教學模式進行探索。根據原課程教學計劃、教學內容,對知識點實施碎片化,建立隨后的教學知識點,并形成知識結構圖。有針對性地開發微課,構建微課體系。根據課程實際安排敲定教學進度,再對微課體系進行拆分、重建,形成雨課堂課前、課中、課后教學內容。實施雨課堂教學。根據前面步驟對微課進行整合形成的雨課堂式教學內容,實施雨課堂教學。對整個課堂的教學進行一個總結反饋。根據教學反饋,調整進度及雨課堂內容。實施雨課堂的全過程都會被記錄下來,形成課堂教學大數據。每堂課結束后,會得到一個課堂數據及分析后的課后小結。雖然課堂過程中的強互動交流已經讓一些問題得到了及時的解決。但是還可以根據這個課堂小結來系統地對課程的教學進度及雨課堂內容做整體的調整。最終實現依靠微課組織知識內容,依靠雨課堂實施課前、課中、課后實驗教學組織,實現教學過程數據化。
結合“雨課堂”學習理論,并考慮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和培養方向,選擇教學內容,以合適的教學媒體資料來呈現,設計學生課前、課中、課后教學任務,探索“雨課堂”學習理論在教學實踐中的應用方法和步驟,構建出新的學習模式框架,并應用于教學實踐。有效解決有限的教學學時與超大課程容量存在著巨大的沖突,幫助解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很難同時兼顧不同水平學習者的學習需求;解決課程教學評價體系和方法不能有效反映學生的綜合能力的問題;解決課程教學環境及教學資源與學生學習需求和信息素養不相適應等。
結語
基于 PPT 和微信的雨課堂,因操作簡單,交互性好,讓更多的教師用其來構建屬于自己的翻轉課堂,也使得學生的手機變成幫助學習的工具,讓每個學生都能真正參與到課程學習中來;又因其面向教學大數據的“全景式記錄”,使得教師可以定量分析每個學生的學習狀態,積極主動地根據學生學習現狀來安排未來的教學策略。更好地提高《素描技法與表現》這門課程的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王三華,屈泳,阮小軍.基于雨課堂的混合教學模式應用研究——以“數學建模實驗”課程為例[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20,39(05):160-164.
[2]李俊茹. 基于雨課堂平臺的混合教學數據可視化研究[D].黃岡師范學院,2020.
[3]李莎. 基于“雨課堂”的混合式教學模式的設計與實踐研究[D].贛南師范大學,2019.
[4]趙雨亭. “雨課堂”教學工具融入L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的行動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19.
作者簡介:申婧,女,1993年9月,江西上饒人,碩士學位,江西師范大學,研究方向:美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