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我國古代刑法發展史上,刑法經歷了一場刑罰由殘暴走向人性化的變革,刑法的作用也從一開始的統治工具進化為防范犯罪的預防理論。縱觀歷史軌跡,我們不難發現,刑罰的嚴厲程度與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是息息相關的。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越低,刑罰就會越嚴厲;反之,刑法就越寬和,就會帶有人性的色彩。本文通過我國古代人性化刑法的變遷來展示社會的發展會引導刑法走向人性化。
關鍵詞:古代;人性;刑法
一、我國古代刑法人性化理念的萌芽
早在西周時期,身為奴隸主階層的政治家周公就說過:“惟乃丕顯考文王,克明德慎罰,不敢侮鰥寡,庸庸,袛袛,威威,顯民”。其實主張這種法律思想的目的是為了告誡當時的國家管理者要多關心民情,要勤于修德,慎用刑罰。所以在“明德慎罰”思想的指導下,西周的刑罰比起殷商時期有了較大程度的減輕。大家都知道,在商紂王在位時期,一直都實行嚴刑峻法,炮烙、剖心和蠆盆等殘忍的刑罰是紂王都實行過,所以弄得自己眾叛親離的下場,而西周則善待平民,所以最后贏得了天下。在西周時期,由于在“德”“刑”結合的刑罰制度下,從而產生了恤刑和慎刑的司法原則。
西周制定過“三赦之法”,即“壹赦曰幼弱,再赦曰老旄,三赦曰蠢愚。”這“三赦之法”說的就是:凡未成年人,老人和癡呆人犯罪,除故意殺人外,不承擔刑事責任。對于五刑疑義案件的處理,西周的法律采用的是從輕寬宥赦免原則,就是“五刑之疑有赦,五罰之疑有赦,其審克之”,意思是說適用“五刑”有疑義的,可以減為“五罰”處理,如果適用“五罰”仍有疑義的,則予以赦免。這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對老幼病殘等弱勢群體的優待,疑罪從輕或赦免的做法則體現了對犯罪嫌疑人權利的保護。在當時,西周還有三級審核制,史冊記載:“大司寇以獄之成告于王,王命三公參聽之;三公以獄之成告于王,王三宥然后制刑”。這樣的制度雖然不能遏制冤假錯案的發生,但是最起碼還是防止了司法權的濫用,對保障司法公正還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這些司法原則蘊含了人性化的合理因素,這在當時來說還是比較難能可貴的,最起碼在當時以前還沒有這樣比較人性化的制度,從此我國古代人性化的刑法開始萌芽了,這同時也標志著我國古代司法邁向了文明的第一步。
二、我國古代刑法人性化理念的發展
當社會從西周時的奴隸社會經過漫長的歲月進入秦漢時期的封建社會時,作為國家統治工具的法律也在慢慢發展。在秦朝時法的地位顯得尤為突出,不過可惜是嚴刑峻法,所以秦朝在秦二世手上就滅亡了。到了漢朝,吸取了前朝的教訓,采取了道家學說的“無為而治”,沒有了秦朝的暴政。不過在漢朝初期,刑罰還是沿襲了秦朝的一些肉刑,如黥、劓、斬左右趾等,這些都還是很殘酷的。不過幸虧漢文帝還是很仁德,廢除了肉刑,這還都虧了緹縈救父的故事,漢文帝被緹縈的孝心所感動,也深感肉刑的嚴重危害性,下令廢除黥刑,代之鉗城旦舂;廢除劓刑,代之笞刑。到了漢景帝時更加明確規定了笞刑刑具的規格、行刑的部位以及行刑中不得更換執行人,以此減輕笞刑的殘酷性。漢文帝廢除肉刑的改革,推進了我國古代刑法人性化的發展進程,這也標志著我國古代司法又向文明邁進了一步。
在隋文帝時,他制定《開皇律》,廢除梟首、轘身等酷刑,規定死刑只能采用絞、斬兩種方式,其他流徒等刑罰都改重從輕。刑罰數量較前代也有所減少,如減少 死罪條款81條,流罪條款154條,徒罪、杖罪條款1000條。唐朝的法律則更加人性化,可以說該時期的法律比其他任何封建朝代都要人道,這時候的法律體現了省法減刑的特點:關于死刑的條款大幅度減少,雖然還保留了111條,但比隋律減少了92條,比漢律減少了500條;關于連坐親屬的范圍大大縮小,僅限于其父和十六歲以上之子,其他則免死從流;關于流刑和徒刑的刑期規定了上限,即流刑、徒刑必須有刑期限制,不允許無期服刑。
總之,從漢朝到宋朝,很多賢明的君王頒布過很多比較人性的法律,不得不說,這在當時來說還是很有意義的,最起碼在一定程度上給刑罰渲染上了一些人性色彩,這對后世司法實踐還是產生了深遠的積極的影響。
三、我國古代刑法人性化理念的近代轉型
歷經各朝各代的發展和輾轉相承,到了清朝,這時候的法制已經很完備了,司法理念在西方法治思想的影響下也逐步開始向近代轉型。在當時,清朝的司法程序完備,審級嚴格,會審和死刑復核進一步制度化、法律化;人權思想正式確立,人道主義精神也已經滲透于訴訟程序和監獄管理工作中。清律根據犯罪程度的輕重分為笞、杖、徒、流、死五級刑罰,除了笞、杖可以由州縣自己處理外,徒、流以上的刑事案件,特別是死刑案件,必須遵守嚴格的逐級審轉復審程序。清朝這種逐級審轉復核的刑事訴訟程序充分體現了“謹刑慎獄”的法制觀。清代在會審制度方面,則在承襲明朝法制的基礎上發展成為朝審和秋審兩種形式。會審制度將死刑案件的審理與復核納入了國家嚴格的司法程序中,這有利于皇帝對司法動進行控制,維護封建專制制度下的法制統一,客觀上對于避免和糾正冤假錯案、維護被告人的合法權利還是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同時,清朝末年的司法改革還從西方引進了以人權保障為核心的刑事司法理念,把“天賦人權”思想融入刑事訴訟和監獄管理當中。刑事訴訟中,嚴格限制刑訊逼供,賦予當事人基本訴訟權利,允許被告人辯護,實行審判公開等原則。沈家本一針見血的指出:“中外法制之最不相同者,為刑訊一端,外國‘無論各法是否具備,無論刑事、民事大小各案,均不用刑訊。”在監獄管理方面也人性許多,張之洞等人提出“恤刑獄”的建議,主張改善監獄羈所的居住條件和生產條件,讓犯人學習生產技能,為了以后其釋放后可以謀生改行,重新做人,以求達到感化罪犯,減少犯罪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岳純之.古代刑法的人性化一面[J].人民論壇政論雙周刊,2011(332):15-19
[2]譚志宏.刑法理念和人性的沖突與和諧[D].吉林:吉林大學,2006.
[3]陳興良.刑法的人性基礎[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1
作者簡介:張靜文(1991 -),女,漢族,新疆吐魯番人,碩士研究生,湖南省委黨校,講師,研究方向 :刑法、行政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