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改革開放以來,知識產權保護制度為我國的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我國的知識產權保護仍有一定的改進空間。本文你通過對我國知識產權保護的歷史進行梳理,并與美國進行對比來發現我們的不足,并提出針對性的建議,希望對我國知識產權保護略獻微薄之力。
一、知識產權保護的概念及知識產權保護的意義
知識產權是指對人類智力勞動所產生的智力勞動成果的所有權。它是在特定的時期內,根據各國法律,對符合條件的作者等授予的專有權利。
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在當下這個競爭白熱化的世界上已成為國與國、地區之間經濟秩序的重要因素中的一個,也是各國激烈競爭的焦點之一。隨著全球范圍內的科學與技術的快速發展,自工業革命以來的適應舊秩序的識產權制度面臨嚴俊的挑戰,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在廣度以及深度上都有了更高層次高級別的要求。
再者,通過完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貫徹落實知識產權保護可以起到促進創新的作用,當前我國經過快速的發展,對自主創新的要求日益緊迫,同時用于支撐知識創新的經濟基礎也空前的穩固,因此加大對知識產權保護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二、中國知識產權保護制度的發展歷程與發展動力
2.1中國知識產權保護制度的萌芽期——晚清至新中國成立
19世紀下半葉,隨著列強在中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商人會出自享受為外國企業所定的優惠政策等動機盜用部分外國公司的名稱。到20世紀初期,商人開始仿造商品。資本主義的不斷擴張使得這種情形屢見不鮮,因此對知識產權的法律保護不斷地被資本主義國家在國際會議提起,如1883年為保護專利和商標而達成的《巴黎公約》,以及1886年以保護版權問題為核心的《伯爾尼公約》。
在這樣的背景下,列強開始在中國境內強行推行保護知識產權的義務,以商標保護為主要內容的商務條約,如《中英商務條約》、《中美商務條約》即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簽署的。這些條約以及后來國民政府頒布的中國第一步版權法一起,構建了中國最早的知識產權制度[1]。
2.2中國知識產權保護制度的發展期——新中國成立以來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構建了相對完善的知識產權保護法律體系,尤其是19世紀80年代初,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需要制定完善的知識產權保護法律來吸引外商投資,因此我國與知識產權保護相關的法律發生了較大的進步,知產保護得到了較大的提升。
2.3發展動力
上述兩個階段的發展歷程最重要的區別就是進步的動力源自何處。第一階段的特點是外源性、被迫性。作為被迫打開國門的晚清政府,列強以武力迫使中國政府進行相關法律的完善。第二個階段是內發性、主動性為特點,新中國政府通過保護知識產權等手段促進外資的進入,進而得到經濟的發展和技術的進步。
三、中國知識產權保護現狀及縱向對比
雖然我國的知識產權制度的建立起步較晚,但是我國的發展很快,特別是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后,我國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與國際標準逐漸接軌,知識產權制度作為軟動力,促進了中國的經濟社會向前發展[2]。
首先從立法來看我國已經形成了門類齊全的知識產權法律體系自20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專利法、商標法等一系列法律規范性文件形成了以專利、商標、著作權為主、計算機軟件等各種新興的客體為輔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
根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歷年關于知識產權保力度的統計數據我國自2012年以來我國的知識產權保護分數已經從2012年的9.13分到2019年的21.45分,已經超過了大多數發達國家,居于上游。
四、中國知識產權保護橫向對比——以美國為例
在全球范圍內,知識產權保護體系仍處于調整、開放和發展的過程中,其背后的相關專業知識更為豐富和復雜。因此,為了完善我國的知識產權法律制度,我們應該借鑒國外相關領域的優秀成果來完善我國的相關體系。下邊以美國為例進行對比。
美國作為市場經濟發展最為成熟的國家之一,擁有完整的知產保護法律體系,主要涉及專利法,商標法,著作權法和反不正當競爭法等。美國的知識產權保護主要分為專利、版權、商標、商業秘密的保護,專利保護與版權保護的法律文件可追溯至1790年。美國的專利保護分為發明專利、植物專利與外觀專利。而我國的植物歸到了發明專利中,多了一個實用新型專利,這也更符合現代社會經濟活動現狀。
美國對固定在任何有形表演媒體上的原創文字、圖畫等提供版權保護。其保護期直至作家死后第70年的的最后一天。在1978年1月1日前集體創作或出版的,著作權保護期為75年至95年。而我國的著作權保護期限為作者死后的50年,這一規定表現了我國立法者在保護著作權的時候更加重視促進社會經濟發展,較短的保護期限有利于社會對其作品進行更低成本更為廣泛的利用。
在商標權的保護上,中美兩國是較為類似的,都是十年的保護器加十年的延展期。主要是因為美國商標權法的立法時間較晚,與我國商標法立法間隔較小,社會發展階段差異較小。
五、中國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存在的問題及應對建議
經過20多年的發展,我國在知識產權管理和保護等相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要清醒地認識到,在我國知識產權工作的整個大圖中,仍有不適應國民經濟、技術和社會發展要求和國際新形勢要求的問題。這主要是因為我國目前正處于經濟、科技飛速發展的時期,對知識產權的需求與實際的保護和管理存在差距。
相比于美國,我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我國的知識產權保護:首先要進一步完善立法,加強這一系列法律和法規體系建設。對現有的相關文件進行詳細的排查,用實際的檢驗進行驗證。通過健全法律制度,進一步激發國民整體的創新積極性。其次要加強相關的一些部門比如知產局的工作人員工作能力和服務意識,適當的也要完善這方面的制度。當然隨著我國各民事法律的主體的創新能力的不斷攀高,知識產權管理部門也應對著有史以來最為嚴峻的挑戰,因此也要加強相關部門的人才培養、人才輸送,全面提高知識產權工作水平。最后還要在整個國家范圍內宣傳產權的保護,發揮我國的制度優勢,將這一理念迅速的普及開來,一方面能夠保護現有的成果,另一方面也能促進我國的創新力發展。
參考文獻
[1]曲三強. 被動立法的百年輪迴——談中國知識產權保護的發展歷程[J]. 中外法學, 1999(02):121-124.
[2]張維霖. 從專利法修改看中國知識產權制度的發展[J]. 法制與經濟, 2014(18):36-40.
作者簡介:侯嘉偉(1996-),男,漢族,河南省南陽市,碩士研究生,國際貿易與投融資管理,福建師范大學,福建省福州市,3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