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龍坤
摘 要:伴隨著教學改革的日益深入,如何培養學生的數學科學素養已經成為小學數學教學的一大重要任務。本文結合自身小學數學教學經驗,就如何在這門學科中以傳統文化為載體,提升小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發表幾點自己的看法。
關鍵詞:小學數學 傳統文化 核心素養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0.18.009
小學數學新課程改革中明確提出數學教師應當將培養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當作日常教學的重中之重。縱觀小學數學教材,其中不乏大量的傳統文化素材,這無疑為數學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提供了載體,而在數學教學中結合教學內容科學地滲透傳統文化,能夠更好地讓學生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無限魅力。
一、在小學數學教學中以傳統文化為載體的必要性
1.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首先,數學作為小學階段的一門基礎性學科,是社會科學以及其他自然科學得以發展的基礎。但是學生在長時間面對大量的文字、公式時,難免會感到枯燥乏味,容易喪失學習數學的興趣,而在數學教學中適當地滲透傳統文化,可豐富數學教學內容,有助于增強學生學習積極性。對身心發育均不夠完善的小學生而言,他們的比較喜歡新鮮的事物。而在課堂教學中適當地引入傳統文化,會讓其眼前一亮,感覺新鮮,從而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了其學習積極性。
2.有利于提高數學教學質量
部分教師沿用的是傳統“滿堂灌”的教學方式,再加上數學本身枯燥乏味,容易導致學生失去學習數學的興趣,這顯然不利于提高數學教學質量。而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結合教學內容適當地引入寓言故事、歷史典故等,降低教學內容的難度,能使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點,構建高效的數學課堂。
二、以傳統文化為載體提升數學核心素養的途徑
1.挖掘數學教材,搜羅傳統文化素材
只要我們仔細觀察,便可以發現小學數學教材中有很多內容涉及傳統文化,這便需要數學教師在開展教學時能夠充分將這部分內容挖掘出來,幫助學生運用自身已有的生活經驗與數學經驗來解決數學問題。在此過程中不僅帶給學生積極的數學情感體驗和數學思考,還能讓小學生感受到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加深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數學教師要充分利用好這些教材,搜羅傳統文化素材,有機地滲透傳統文化。
例如,在教“認識千以內的數”這節課時,為了更好地幫助學生認識數,教材中引入了算盤這類我國特有的運算工具。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提前準備好一把算盤,將其帶入課堂中,向學生簡單介紹我國數的發展歷程。在認識了算盤以后,再引入實物計數、結繩計數、刻道計數等內容。在教師組織學生對算盤認識的過程中,可以與學生一起對算盤中各個部分的名稱進行認識,告訴學生上檔與下檔每一顆算珠所代表的數的大小、怎樣應用算盤數數和計數等。在算盤的幫助下,學生在認識千以內的數過程中學會了計數、寫數以及讀數。在此過程中學生利用短短的課堂四十分鐘,不但掌握了教學知識,還感受到古代勞動人民的無窮智慧。
2.引入傳統美學元素,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
數學中包含了大量的美學元素,不管是設計、裝飾,還是繪畫、建筑等,無一不彰顯了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當充分利用這些傳統的美學元素,有機的滲透傳統文化,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例如,在課堂教學中,數學教師可以通過引入古代建筑設計、窗花剪紙等傳統工藝,幫助小學生了解常見結合圖形具備的特征。通過觀察金字塔的結構特征,了解其比例,也可以帶領學生應用抽撲克、擲骰子、猜拳等傳統的娛樂方式來回答課堂提問等,通過這樣的方式不但有助于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還能幫助學生體驗美,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3.引入歷史名人,彰顯傳統文化精神
數學這門課程充滿智慧,在推動古代思想進步與解放以及現代科技的創新與發展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特別是我國歷史可以追溯到幾千年前,在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中,數學知識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引入一些相關的歷史名人以及相關事跡,了解這些人在推動數學這門學科發展中做出的重大貢獻,進而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產生民族認同感與榮耀感,積極主動參與到數學學習中。
例如,在教“多邊形面積”這章知識時,數學教師可以引入劉徽——魏晉時期著名的數學家,其在當時便已經研究出了如何計算多邊形的面積,并將計算的原理記錄下來,在推動古代數學的發展發揮重要作用。又如,在教圓周率相關知識時,數學教師可以向學生講解數學家祖沖之。劉徽應用割圓術將圓周率計算到3.14后,祖沖之在其研究的基礎上將圓周率精確到了小數點后七位,并且該數據維持到十五世紀末由阿拉伯的數學家得以突破,最終獲得更加精確的圓周率。在數學教學中,數學教師結合教學內容適當地引入一些歷史名人,可以使學生感受到古人的智慧,進而指導學生積極學習和傳承優秀的傳統文化。
4.在活動中引入傳統文化,提升應用數學的能力
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適當地安排學生參與一些和傳統相關的活動,并在活動的過程中應用數學知識,通過這樣的方式不僅可以營造活躍的課堂氛圍,而且還能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例如,在“百分數”教學時,數學教師可以指導學生應用網絡搜索當前我國傳統節日中中國習俗的保持率,并通過網絡了解當前我國有哪些傳統習俗,其中依然被人們保持的有哪些,所占比例有多少?學生親自動手查找,將其制作成表格,然后分組上交。這樣的教學方法不僅幫助學生掌握了怎么樣正確應用百分比制作表格,還在實踐中應用了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在此過程中,幫助學生加深了對傳統節日與傳統習俗的了解,將這些優良的習俗傳承下去。
綜上所述,小學數學教學中適當地滲透優秀的傳統文化,不但有利于培養與提升學生的數學能力,還能達到培養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目的。值得注意的是,在引入傳統文化時應當結合學生的認知現狀與數學教學內容,切忌生拉硬套,削弱了傳統文化應用的價值。
參考文獻:
[1] 馬全林《淺談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優秀傳統文化》,《試題與研究》2019年第24期。
[2] 郝杰《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中國傳統文化的探究》,《考試周刊》2019年第3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