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秀娟
摘 要:本文探索將傳統文化應用到高中議論文寫作脈絡結構的教學策略,以期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高中議論文寫作教學中結構脈絡建構缺乏系統引導的問題,并在引導學生進行模仿、遷移時,提升他們對新信息的篩選整合能力,使學生在寫作中建構議論文結構脈絡。
關鍵詞:傳統文化經典 議論文 脈絡結構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0.16.015
議論文寫作在我國高中語文寫作中占據重要地位,陳玉秋認為“結構是文章的‘骨髓’,‘骨髓’不立,血肉‘焉附’?合理的謀篇布局體現出一個人思維的整體性和連貫性”。而議論文的謀篇布局更講究作者思維的整體性與連貫性。脈絡結構作為文章骨架,在高中議論文寫作中尤為重要。在一線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建立脈絡結構的問題仍未得到解決。
一、高中議論文脈絡結構教學問題究因
高中議論文脈絡結構教學中,整體行文安排、三要素的組織、作文序列布局等內容被一線教師一再重申,但能融會貫通并運用于議論文寫作的學生不多。學生議論文寫作中依舊存在明顯的無明確思路、結構及章法等問題,即便是沿用了教師提供的所謂寫作套路,學生作文中能經得起邏輯推敲的不多,議論文寫作中脈絡結構教學還是陷入了困境。
究其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高中議論文寫作教學中,議論文脈絡結構教學訓練缺乏整體規劃、隨意性大,缺乏完善成體系的方法;二是議論文寫作教學中,議論文脈絡教學教材不完善,缺乏典型性、經典性文章引導。缺乏成體系的方法引導,教師教學內容散亂,隨意性大,學生沒有辦法通過完整的體系建構議論文的脈絡結構,制約了學生的寫作能力。缺乏典型性文章,一線教師采用的文章模板多是學生的習作,學生的習作中無論是典型性還是嚴謹性存在缺陷,無法給學生思路或邏輯建構提供值得推敲的思路建構方式。高中議論文寫作教學強調學生的邏輯思維培養及對于觀點的自我思考與見解,缺乏完善的教材與方法的引導,不僅影響學生的高考作文成績,也影響邏輯思維能力的提高。
二、傳統文化經典與高中議論文脈絡結構教學
傳統文化經典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具有超越道德、文化、時間、地域的歷史、文化、思想和學術價值,它經過歷史的檢驗,如今流傳的大多是超越時空、經久不衰的精華。在高中作文教學中由于缺乏完整體系與教材,習作的引導更是參差不齊,在教學中通過優秀文化經典的典型習作引導學生,對學生寫作能力提高有一定的指導性意義。
從學習遷移理論角度,傳統文化經典中文章的中心主旨、段落大意歸納、語句賞析等輸入性活動可對應議論文寫作中的文章中心、寫作提綱、遣詞造句等內容。學習傳統文化經典的謀篇布局與語言表達技巧,有助于促進寫作能力提高。
從建構主義理論角度分析,將傳統文化經典學習中習得的理解大意、謀篇布局、合理運用表達技巧等內容結合已有經驗,通過對新信息進行篩選整合,可以完善學生知識結構,同時在作文寫作中培養審題立意、謀篇布局能力。
三、傳統文化經典對高中議論文整體結構的引導
高中議論文脈絡結構教學,學生習作主要存在以下三個問題:一是整體結構不清,分論點設置組織混亂;二是論點與論據聯系不緊密;三是論證方法無法準確把握。本文重點針對第一個問題陳述傳統文化經典對議論文整體結構的引導作用。
高中議論文整體結構主要包含兩方面:一是大結構,主要是指圍繞全文中心論點進行的各分論點層次排列;二是小結構,主要是指圍繞每一個分論點分成的若干層次的排列順序,兩種結構整體類型具有相似性。高中常用的整體結構主要有五種:并列式、遞進式、對照式、總分式、綜合式。高中的傳統文化經典文章中,其結構脈絡涉及上述五類結構,對應理清傳統文化經典文章中結構脈絡,可引導學生對其結構進行臨摹,幫助學生建構完整的議論文寫作邏輯結構,并運用于寫作訓練。
1.并列式
并列式結構中各層次意義與邏輯非從屬關系,地位平等,次序比較自由。傳統文化經典中整體大結構采用此結構的不多,更多的是在論證論點時采用此類結構。如《六國論》中,在第一、第二段里先提出中心論點“六國破滅,弊在賂秦”,確立了兩個分論點 “賂秦力虧”與“不賂者以賂者喪”,接著第三、第四段采用并列的結構分別論證這兩個分論點。第三段從數量上、程度上、道理上三部分論證了“賂秦力虧”,第四段則是通過齊亡的事實、燕亡的教訓以及趙亡的悲劇論證了“不賂者以賂者喪”。采用并列結構把作為論據的事實進行陳列,使得論據充分有力。此類結構在高中作文整體結構中運用較多,對這種論證結構的引導,有利于建構學生論證論點的脈絡結構。
2.遞進式
遞進式結構中各層次間語意、邏輯層層深入、步步推進。由于此類結構有較強說服力有利于文章深入揭示所陳述事物、事件的本質,傳統文化經典中整體大結構采用此結構較多。例如《師說》中,首先陳述了“什么是師”,接著陳述“為什么要從師”及“從師的必要性”,最后歸結“怎么從師”,論述過程屬于典型的“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的遞進結構。《勸學》中則從“學習的意義”“學習的作用”以及“學習應有的態度”三個分論點,也即“為什么—怎么樣”的遞進結構逐層深入分析“學不可以已”這一中心論點。在引導學生論證結構層層深入時,加入傳統文化經典的分析,能使學生更直觀地理解寫作流程。
3.對照式
對照式結構中前后兩層之間具有正反對比的關系,它們或是互相對立的事物,或是同一事物具有互相對立的兩方面,在論述中兩者相互比照、呼應,通過顯示兩者矛盾,從而突出事物的本質特征。傳統文化經典中,此類寫法較多。例如《過秦論》中文章前半部分通過層層鋪墊,反復蓄勢,極力陳述秦國的強盛,然而后文一轉,強大的秦國在陳涉的沖擊下不堪一擊,前后對比鮮明,整篇先揚后抑,在鮮明對比中突出文章“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同時,文中附以“秦與六國”“六國與陳涉”“秦的盛與秦的衰”等例證對比,整體與局部中全面運用對比,更好地說明主題。《伶官傳序》中同樣采用先揚后抑的結構極言“盛”的勢不可擋、“衰”的無法挽回。文章通過鮮明對比使得論理水到渠成,起到警策的作用,辯證分析文章的引導講解,有助于幫助學生建立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
4.總分式
總分式結構指文章層次間分總說與分說兩個部分,共有先總后分、先分后總、總分總三種形式。這類結構總說部分將文章主要內容陳述明晰,分說部分條分縷析,文章整體脈絡相互貫通,條理清晰。例如《六國論》便采用“總分總”結構,文章開始總述六國破滅總原因,繼而圍繞“賂”的對立雙方,分述“賂秦力虧”“不賂者以賂者喪”兩個分論點,直接點明賂秦危害,并反向論證,最后以“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的歷史教訓總結,整體結構清晰,論證嚴密。傳統文化經典中此類脈絡結構較多,只需要點撥,學生較容易掌握,較易臨摹。
5.綜合式
綜合式結構指文章層次結構采用上述多種方式組合,文章論證深刻、全面往往需要融合多種論證方式,上述四種模式在傳統文化經典中單一出現頻率相對較低,往往是多種結構交織形成復雜綜合的論證結構。如《師說》一文,除了上述的典型“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的遞進結構,還采用了總分式與對比式相結合的方法。全文運用了綜合式的論證方式,使得文章環環相扣,全面完整論證了文章的中心。對此類結構的吸收、消化、提升,能使學生建構屬于自己的脈絡結構,有利于整體提升學生寫作論證能力。
通過對傳統文化經典的教學,教師將其邏輯系統、條理結構、論證方式深入研究挖掘,使之簡潔鮮明,并通過學生的訓練與學習,將其內化、應用于高中議論文脈絡結構教學實踐,能解決議論文脈絡教學教材不完善,缺乏典型性、經典性文章引導的問題。同時在教學中探討,形成體系,有利于學生議論文的脈絡結構建構。寫作結構臨摹與傳統教學內容相結合,不僅幫助學生進一步了解教學內容,增強議論文閱讀寫作能力,同時,借鑒傳統作品的結構方式、論點提出方法和論證方式能讓學生理解結構內容,建構完整的議論文寫作邏輯結構,并在訓練中不斷提升議論文寫作水平。
參考文獻:
[1] 陳玉秋《思維學與語文教育》,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年。
[2] 俞發亮《議論文寫作教學“序列”的建構與反思》,《語文建設》2012年第3期。
[3] 殷晶晶《“以讀促寫”運用于高中議論文寫作教學的策略研究》,江西師范大學,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