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穎
(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四川 成都 610071)
產業扶貧是中國扶貧實踐中最具活力的扶貧模式之一,是讓貧困者獲得可持續性發展機會的扶貧模式,是脫貧攻堅戰“五個一批”工程中的第一工程。習近平總書記在寧夏考察時明確指出:“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產業作為推動脫貧攻堅的根本出路。”今年是脫貧攻堅戰的收官之年,要打贏這場戰役,攻克深度貧困難題,實現穩定脫貧,必須要高度重視產業扶貧。發現當前產業扶貧中的存在的問題,制定應對措施,對于完成全面脫貧任務以及防止今后返貧具有重要意義。
產業扶貧是指以市場為導向,以經濟效益為中心,以產業發展為杠桿的扶貧開發過程,是促進貧困地區發展、增加貧困農戶收入的有效途徑,是扶貧開發的戰略重點和主要任務,是精準扶貧的重要內容和主要方式[1]。
產業扶貧是開發式扶貧的核心內容,開發式扶貧是在國家必要支持下,利用貧困地區的自然資源,進行開發性生產建設,逐步形成貧困地區和貧困戶的自我積累和發展能力,主要依靠自身力量解決溫飽、脫貧致富。開發式扶貧是在進入21世紀后才逐漸成為我國解決貧困問題的重要方式,因為政府逐步將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投入到產業發展中,以產業來帶動貧困戶增收,所以開發式扶貧被越來越多的稱為“產業扶貧”。并且伴隨著產業扶貧概念的提出,我國扶貧政策也完成了從“輸血”到“造血”的轉變
2.1.1 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基地
因地制宜根據自身獨特的氣候、地形、土壤等優勢,按照“企業帶基地,基地帶產業,產業帶農戶”思路,以建設中國西部優質雜柑之鄉為目標,發展特色種植基地,建成了百里產業環線標準果園4.9萬畝,形成四季有鮮果、品質兼修、韻味獨特柑橘產業大園區,帶動了周圍農戶通過土地流轉、進園務工、入股分紅等方式增收;還結合“綠秀井研”行動,大力發展特色林竹基地,積極引導貧困林農發展林下藥材、林下生態養殖、森林蔬菜、林家樂等林下經濟,促進林農增收;并堅持“林畜配套、種養結合、立體循環、綜合增效”發展思路,采用“畜-沼-果(菜)、畜-沼-林”種養循環模式,發展種養循環基地,建成了種養結合、林畜配套的標準化規模場125個,發展種養循環規模養殖戶1160戶,采取專合社為貧困戶寄養代養、代耕代種、委托經營的方式,帶動全縣5733戶貧困戶發展生豬、肉兔、柑橘等產業,有力提升了貧困戶脫貧致富內生動力和自我“造血”功能,幫助貧困戶增收致富。
2.1.2 積極推動鄉村旅游發展
深入挖掘農業價值,堅持“綠色+農業+旅游+文化”融合發展思路,不斷延長產業鏈。圍繞“鄉鄉有重點、村村有規劃”,依托井研紅色文化、國學文化、農耕文化建設特色鎮、特色村,推進“一鄉一業、一村一品”規模化特色產業發展,已培育市級“一村一品”3個,縣級“一村一品”37個,發展規模化特色產業15個,打造特色村落15個。目前已建成三青臺國家級垂釣觀光園、長山湖度假村等農旅精品園區,還有19個投資1000萬元以上的農旅融合示范點正在建設中,促進了鄉村經濟更加多元化、農民增收方式更加多樣化,拓寬了貧困戶脫貧之路。
秉承“品牌強農”理念,實施品牌提升、孵化、信息、創新、整合“五大工程”以及“區域品牌+企業品牌”雙品牌戰略,對全縣范圍內新創建的國家級、省級知名商標和品牌給予相應獎勵,補齊“品牌弱”的短板。現已編制完成《樂山市柑橘產業發展規劃》,全力打造“井研柑橘”區域性公用品牌,扇子壩茶葉專業合作社生產的有機竹葉青型綠茶獲得第二屆亞太茶茗大獎、峨眉山國際評比大賽金獎,全縣有13個主體、17個產品申請并獲準使用“四川扶貧”公益品牌。井研縣農特產品在市場競爭力和品牌影響力正在不斷增強,貧困農戶依托產業品牌效應銷售農產品,逐步實現脫貧致富。
2.3.1 注重生產體系主體培育
圍繞農業主導產業和特色產業,加強外引與內培,落實國家支持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政策,扶持“草根”能人、返鄉青年創新創業,組建了農民專業合作社383個,其中有12個省級示范社,6個國家級示范社;培育了家庭農場299個,其中有5個省級示范場。深化“5+1”組織化扶貧模式,采取“企業+基地+貧困戶”“企業+合作社+貧困戶”“企業+一村一品+貧困戶”等方式,讓農民群眾變身為“土地出租有租金、入園務工有薪金、資產入社有股金、二次返利有紅金、自主生產有補貼金”的“五金”農民,全縣10個省定貧困村全部新建了柑橘、茶葉等產業園區,新引進業主共28家,依托383家專合社和299個家庭農場,帶動了5413戶貧困戶參與現代農業發展增收脫貧,實現戶均增收1300余元,全縣貧困戶人均收入達到6455元。
不僅注重企業和專合社培育,還注重個體技能培育,開展“農民夜校”、田間課堂與現場觀摩,深入實施產業發展緊缺人才培養。農業產業綜合技術指導專家服務團在2019年集中培訓了694人,發放技術資料1097份,培訓貧困戶366戶,貧困戶通過專家講解,掌握實用相關技術,進行更加專業化的農業生產。2016年-2019年,累計向1346戶貧困戶發放扶貧小額信貸4316.07萬元,實現貧困戶發展農業產業應貸盡貸,以次來支持貧困戶通過發展產業早日脫貧。
2.3.2 注重流通體系主體培育
深入推進“農超對接”“農商對接”,推動重點商貿流通企業營銷網絡向農村延伸,大力發展連鎖經營、集中配送等現代物流方式,完善城鄉流通網絡建設,為農業增效、貧困戶增收搭建貿易平臺。累計扶持培育電商企業和微商100余家,建成190個益農信息社,農村電商覆蓋率達95.4%,2019年實現農產品電商銷售額800萬元,增長率達12.5%。大力推廣“農村電商+精準扶貧”模式,用活用好“四川扶貧”集體商標,推進扶貧產品“進市場、進超市、進小區”,實現扶貧產品快銷暢銷,解決貧困農戶銷售難問題。
貧困戶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大多是文盲或者半文盲,文化程度導致其主動脫貧的意識不強,再加上以前“輸血”式扶貧方式的影響,有一部分農戶對收入“等靠要”的依賴思想強烈,還有部分貧困戶對產業扶貧政策了解不夠,認為發展產業周期長,缺乏依靠產業脫貧的信心,因此發展產業的積極性不高,導致產業扶貧內生動力不足。
全縣53個省定市列貧困村根據各村的自然條件和資源優勢,分類指導,明確主導產業發展方向,形成區域發展、規模發展,但發展特色產業比發展傳統農業相比投入的資金更多,對管理水平的要求也更高,見效也時間更長而且風險相對較大。因此,全縣到目前為止仍然有不少貧困村在特色產業發展方面,主要還是依靠貧困戶自身的獨立發展,特色產業規模不大,獲得的效益也不高。
全縣通過推進土地流轉、培植種植大戶、發展專業合作社以及壯大農業企業,使農戶的經營規模有所擴大、合作化程度有所提高,但目前農戶的小規模生產和分散經營仍然占據主導地位。大部分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沒有深刻意識到自身在脫貧攻堅中的重要作用,并沒有真正與農民實現“合作共贏”,多數僅以簡單的租地、務工等形式帶動,沒有建立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其帶動深度不夠,帶動作用較弱,貧困戶并沒有從加工、銷售等延伸的產業鏈中獲取更多的收益。
貧困農戶和農產品加工企業作為產業發展的主體,多數只懂傳統技術,對新型產業、現代農業技術知之甚少,新型經營主體發展的相對較少、較弱。尤其在鄉鎮,多數農業技術人員過多地承擔鄉鎮其它中心工作,用于專業技術指導與服務的精力有限,并沒有及時的對貧困農戶進行農業方面的技術指導,導致其對農業種植新技術和新知識了解不足,農產品質量存在一定的問題。
產業扶貧首要解決的是貧困戶的思想問題,扶貧先扶志,只有提高貧困戶的思想意識,讓其主動想要通過產業發展來脫貧致富,再加上新型農業主體發揮其帶動作用,才能使產業扶貧達到預期的效果。基層黨支部要強化產業扶貧典型宣傳,讓帶動貧困戶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發展產業的貧困戶政治上有榮譽、事業上有發展、社會上受尊重、經濟上有收益,激發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負責人帶動貧困戶發展的社會責任感。同時,積極組織開展各種勵志講堂,對當前扶貧政策進行講解,與貧困戶深入交流,著力扭轉部分貧困戶消極思想,提高他們自發脫貧意志,調動其發展產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產業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
加大對產業發展的政策支持力度,堅持脫貧方式從“輸血”向“造血”轉變,將項目資金向產業發展傾斜。不斷完善產業扶貧政策,降低支持門檻,擴大支持范圍,爭取更多新型經營主體與貧困戶參與產業扶貧,發揮和調動新型經營主體在產業扶貧中的帶動作用,加大對種養大戶、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農業加工企業扶持,積極提供政策支持與貸款便利,著力破解產業發展中面臨的種種難題。
因地制宜根據各地主體發展情況,指導貧困戶以扶貧資金、小額貸款、土地或固定資產量化入股等形式,或以訂單、務工、租賃等途徑,按照“資金跟隨貧困戶,貧困戶跟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跟隨產業項目”的思路,組合運用多種聯結紐帶,幫助并指導貧困村、貧困戶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立合理的利益聯結分配方式,帶動貧困戶、貧困村增收致富。
加強農業技術人員從事產業扶貧、服務產業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組織產業扶貧參與單位積極開展扶貧業務培訓,做好農業技術人員結對幫扶工作。同時,加強對貧困戶的專業技能培訓、實用技術培訓和創業致富培訓,提高貧困戶的致富技能,為貧困村產業發展以及貧困戶穩定增收提供技術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