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丹丹
鄢陵縣中醫院,河南 鄢陵 461200
隨著祖國醫學的發展,中藥治療也逐漸受到患者的青睞,而隨著中藥治療在臨床上的廣泛應用,其引發的不良反應也逐漸升高,不僅降低了治療效果,也對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了嚴重的影響[1,2]。因此,如何降低中藥治療的不良反應率,已成為臨床及患者所關注的重點。藥師藥學干預是通過監測醫師處方,并對處方進行規范性、適應性、經濟性、安全性干預的一種措施,但目前在中藥治療中的應用效果尚處于探索階段,臨床上關于其對中藥不良反應的應用價值尚存爭議[3]?;诖耍狙芯炕仡櫺苑治鑫以?019年期間應用中藥治療的患者臨床資料,旨在探討藥師藥學干預在中藥應用中對不良反應的影響,以保障中藥臨床應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F報道如下。
回顧性分析我院2019年1月—2019年12月期間應用中藥治療的120例患者臨床資料,將應用常規用藥干預的54例患者臨床資料納入對照組,將應用藥師藥學干預的66例患者的臨床資料納入觀察組。對照組男28例,女26例;年齡18~73歲,平均年齡(45.57±6.37)歲;身體質量指數(BMI)19~29 kg/m2,平均BMI(24.08±2.17)kg/m2。觀察組男37例,女29例;年齡18~74歲,平均年齡(46.13±6.28)歲;BMI 20~29 kg/m2,平均BMI(24.56±2.14)kg/m2。統計學比較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具有可對比性。
納入標準:入選者均采用單一中藥治療;精神及認知功能正常;凝血功能正常;臨床資料完全。排除標準:妊娠期或哺乳期的婦女;惡性腫瘤者;存在先天性疾病者;合并傳染性疾病者。
1.3.1 對照組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用藥干預,包含:核對處方是否用藥適宜、是否存在重復用藥情況、所用藥物是否符合病癥等。
1.3.2 觀察組觀察組患者采用藥師藥學干預,具體方式如下:(1)建立藥師藥學干預小組,組長為臨床經驗豐富的臨床中藥師,并定期對組員進行中藥治療知識培訓,做好監督及管理工作,并采取考核制度。小組需參與疾病診斷、治療方案制定,并監督、審核臨床醫師開具的處方(用藥劑量、配伍、用藥是否規范、藥價合理性等),若發現處方存在不合理情況,應立即與醫師進行溝通,并調整治療方案。(2)對臨床醫師開具的處方進行點評,并對每位醫師的用藥合理性(是否與病癥對應)、安全性(是否存在配伍禁忌),以表格的形式進行排序,并將最終的點評結果上交至我院醫務部,由醫務部剖析處方不合理情況并要求相應科室主任對處方不合理現象進行說明(限期3 d)。(3)定期開展中藥用藥合理性質詢會,對存在爭議的處方,要求相關責任人陳述該處方的用藥原因,針對用藥原因來評估處方的合理性,若確認處方不合理,需進行教育、處罰,以警示其他臨床醫師。(4)對于我院中藥中療效不明顯、安全性不明確的種類進行限量采購、不予采購或經醫師會診后應用處理,以保證中藥的有效性及安全性。(5)做好患者及其家屬的中藥用藥相關知識宣教工作,提高患者及其家屬對中藥用藥合理性的重視度。(6)做好及時用藥與延時用藥干預,對于延時用藥情況,應在藥師與醫師協商一致后方可用藥,定期召開藥學、病例干預研討會,增進藥師與臨床醫師之間的交流及相互學習的機會。于干預6個月后進行相關指標評估。
(1)比較兩組中藥應用不合理的發生情況:與功能主治不符、配伍禁忌、重復用藥、療程過長。(2)比較兩組患者中藥不良反應的發生情況:全身反應、循環系統、神經、呼吸、消化等系統損傷、皮膚及附件損傷等。
采用SPSS 25.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配伍禁忌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中與功能主治不符、重復用藥、療程過長占比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觀察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中藥應用不合理現象的發生情況對比 例(%)

表2 兩組患者中藥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對比 例(%)
近年來,隨著祖國醫學的發展,中藥也廣泛應用至臨床各領域中,然而隨著中藥治療范圍的提升,不合理用藥現象問題也日益凸顯,而其引發的不良反應發生率也呈增長趨勢,損害了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因此,為降低中藥不良反應的、提高臨床中藥應用合理性具有重要意義。
中成藥是在中國傳統醫藥理論指導下,用于預防或治療臨床疾病,且具有康復、保健作用的藥物,但臨床上開具處方的多為西醫,其對中醫理論知識尚未完全掌握,故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臨床療效,且其不合理用藥情況的發生風險也相對較高[4-6]。而藥師藥學干預模式是通過中藥藥師對中藥處方、醫囑等進行點評,對不合理用藥現象進行專家質詢,并對無正當理由的不合理用藥現象進行批評、處罰,可以有效加強臨床醫師對中藥合理用藥的意識,定期開展藥學、病例干預研討會,可以有效促進藥師及臨床醫師之間的學術交流,共同提升及加強中藥理論,以降低不合理用藥情況發生率[7-9]。對于那些療效差、安全性低的中藥,采取限量、不予采購或經醫師會診后應用處理的方式,可以有效降低中藥不良反應的發生風險,以保障患者應用中藥治療的有效性及安全性。通過多渠道進行監督及管理,可以較為全面的提升中藥治療在臨床應用的合理性,進而有效降低不良反應的發生風險[10]。藥師藥學干預模式可以有效提高臨床醫師對不合理應用中藥所引發不良反應的認知掌握度,改變對中藥“微毒、無毒”等錯誤認知,并通過藥師點評、專家質詢、患者及其家屬認知提升等多方面來加強臨床醫師對中藥配伍、劑量用法等重視度,進而有效降低臨床不合理用藥現象及其所引發的不良反應的風險[11,12]。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中與功能主治不符、重復用藥、療程過長占比低于對照組,且中藥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這表明藥師藥學干預可以有效降低中藥應用不合理情況及不良反應的發生風險,在提高治療效果的同時保障患者的用藥安全。
綜上所述,藥師藥學干預可以有效降低中藥應用不合理現象的發生,提高臨床醫師合理應用中藥的意識及水平,降低不良反應,保障了患者的用藥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