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明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英語學習活動是課堂教學的基本組織形式,是落實課程目標的主要途徑。”(教育部 2018)《課程標準》強調了指向學科核心素養的英語學習活動觀,教師應在課堂上落實課程標準,實踐英語學習活動觀,不但要把握教學內容的知識性、運用性目的,而且要科學地設計教學活動,促進學生有效學習和學科核心素養的形成與發展。
英語學科核心素養只靠教師在課堂上單純傳授知識很難形成,必須讓學生參與有效的課堂活動,感知思考、日積月累、逐步形成。落實好《課程標準》,需要教師整合課程內容,精心設計課堂活動,實現目標、內容和方法的融合統一。因此,教師設計好課堂活動就顯得尤為重要。
課堂活動是教師為了實現特定教學目標而設計的任務。教師要了解課堂活動的基本要素,從活動目標、類型、層次、形式等方面綜合考慮,設計和組織課堂活動,使課堂活動能相互促進,從而真正提升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郭寶仙 2015)。通過多年教學實踐形成如下認識:課堂活動的設計應以學生為中心,以育人為目的,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合作探究,進行多元思維,實現深度學習,促進能力向素養轉化。下面,結合北師大版高中《英語》必修4 Unit 10 Lesson 1談談對課堂活動設計的思考。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內驅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高中階段的教學不可忽視的。教師在教學中要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作用,努力創設真實的交際語境,引導其主動參與,積極思考,在輕松的氣氛中完成學習任務,體驗成功的樂趣,發展思維品質。
例如,在Pre-reading的Lead-in環節中,在Talking about some famous people like Bill Gates,Ma Yun with students.之后,可設計Help students to answer this question“Would you like to be a millionaire?Why or whynot?”該活動會讓學生好奇、興奮,想要表達。教師要激勵學生在自然、真實的情境中思考,滿足其對語言學習環境的需求,激發其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有效培養其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該活動圍繞文本話題展開問答,由己及人,自然地導入了新課“Who wants to be a Millionaire?I don’t,”says Charles Gray。
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點,它支配、調控著整個教學過程(郭寶仙 2015)。教師在設計學習活動時要吃透文本,確立科學的教學目標,圍繞教學目標設計有效的活動內容和形式,實現目標、內容和方法的融合統一。
例如,在While-reading的Skimming環節,可這樣設計:Give students several minutes to read the passage and get the main idea of each paragraph,then the main idea of the whole text.
在While-reading的Scanning環節,可這樣設計:Listen to the recording of the text if the statements below are true(T),false(F)or there is no information.
1.Charles Gray was a rich businessman.
2.He hasn’t got a stove in his dormitory.
3.He has got a vegetable garden.
4.Charles gave his money to poor people.
5.People thought he was drunk when he gave away small bank notes in the street.
6.He was happier when he was rich.
這些活動都是依據教學目標“To help students develop the reading ability:Help students try to get generalideas by skimming and the detailed information by scanning.”等設計的。教師在指導學生運用閱讀認知策略提取文本主要信息后,進一步對事實細節進行梳理,有意識地幫助其形成語篇意識,掌握語篇段落的大意。這既有助于學生對語篇意義的理解,又能提高他們的語言能力,促進其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形成與發展。
運用是語言學習的目的。在語言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通過有效的語言活動幫助學生學會使用所學語言知識(倪牟雙、邵志豪 2013)。《課程標準》強調:在教學中,教師要增強語用意識,在設計口、筆頭交際活動時,努力創設接近真實世界的交際語境,明確交際場合、參與人的身份及其之間的關系,幫助學生認識到語言形式的選擇受到具體交際情境的影響”(教育部 2018)。因此,教師在設計課堂活動時要挖掘學生的創造潛能,設計與文本自然結合的創新性活動,幫助其對文本進行深度解讀和重建,培養其內化遷移和創新思維的能力。
例如,在Post-reading的Voicing your opinion環節,可設計創新活動Help students to answer“If you were a millionaire,what would you do?”,這一活動充分體現了語言教學的學用原則(Learning by using,learning for using)。學生通過對文本的閱讀,面對“成了百萬富翁以后又將做些什么”這個有趣的問題,在教師的幫助下準確理解查爾斯(Charles)對于金錢的情感態度和觀點,從而有效運用得體的語言表達自己的觀點,表現出對文化的感知、理解、體驗,提升有效運用英語的能力,培養勇于創新的精神、實踐能力和正確的價值觀。
《課程標準》指出:“語言學習具有持續性和漸進性的特點。”(教育部 2018)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語言實踐活動。因此,教師設計的課堂活動要符合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和語言學習規律,要循序漸進,幫助學生依據已掌握的知識主動對新知識加以認知、理解、建構,從而既能使其豐富、完善原有的認知結構,又讓其輕松、逐步地學習新知識,享受成功的愉悅。
例如,在北師大版高中《英語》必修4 Unit 10 Lesson 1的課堂教學中,可設計這些教學活動(見下表):

Pre-reading Activity 1 Lead-in Activity 2 Using pictures to learn the words While-reading Activity 3 Skimming for general ideas Activity 4 Scanning for details Activity 5 Completing the table Post-reading Activity 6 Asking and answering questions Activity 7 Voicing your opinion Activity 8 Group discussion
Activity 1到Activity 8的設計充分體現了循序漸進、由淺入深、形式多樣、環環相扣的原則,形成了由初級任務到高級任務構成的任務鏈,由易到難逐步展開,既能體現對全體學生的基本要求,又能兼顧學生的個體差異,滿足他們的個性發展。這符合英語學習活動觀中“通過一系列具有綜合性、關聯性、實踐性特點的語言學習活動,培養學生的語言理解和表達能力,推動其對主題的深度學習,幫助他們建構新概念,體驗不同的生活,豐富人生閱歷和思維方式,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實現知行合一”(教育部 2018)的要求。
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明確提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是高中階段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基礎文化課程,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教育部 2018)。教師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實施好英語課程標準,就必須將育人貫穿教學的始終,那么課堂自然是主陣地,課堂活動是主要形式。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文本的德育元素和價值,設計融合德育的課堂活動,通過豐富的課堂活動,促進學生語言能力的提升,健全他們的人格,培養其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例如,在Post-reading的Groupdiscussion環節,設計了“Help students to discuss what is more important than money.”活動。教師要正確引導學生討論“什么比金錢更加重要”,讓其進一步體驗、感知查爾斯傾其所有捐助他人的魄力,幫助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金錢觀,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其文化意識和思維品質,促進其成長為有文明素養和高度社會責任感的人。
《課程標準》著重倡導指向學科核心素養的英語學習活動觀和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等學習方式(教育部 2018)。這就需要教師扎實、有效地實踐英語學習活動觀,科學設計具有趣味性、目標性、語用性、層次性和育人性等特點的英語課堂活動,讓學生主動參與一系列課堂活動,積極表達個人觀點、意圖和情感態度,從活動中積累知識經驗,掌握學習方法,學會學習,發展英語學科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