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冰欣

華山路校區。

虹橋路校區。

蓮花路校區。

昌林路新校區。
深秋的風里,總帶著某種難以言說的、戲劇性的味道。于是,人們禁不住期待:在這樣的季節,漫步一所被繆斯女神眷顧的校園,可否突然驚喜地邂逅,一段目眩神迷的傳奇呢?
上海,華山路630號,以此為旅程的起點,此刻,傳奇正被紀念,傳奇正同時上演——2020年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慶祝上海戲劇學院建校75周年的系列活動,將徹底照亮城市文藝的天空,贏得四方驚艷的喝彩。
這里書寫了許多新中國藝術發展的“第一”:第一個電影百花獎女主角獎——祝希娟;第一批少數民族話劇影視演員——西藏表演班;第一個飾演百老匯男一號的中國演員——王洛勇;第一個用煙火禮花點亮奧運開幕式的設計師——蔡國強;第一所專業分布最廣、培養系列最長、藝術門類最全的綜合演藝類高等藝術院校……
這里走出的藝術人才,婦孺皆知:胡慶樹、焦晃、曹雷、潘虹、奚美娟、孫淳、李幼斌、寧靜、李冰冰、陸毅、胡歌;王扶林、胡偉民、余秋雨、沙曉嵐;董卿、和晶、陳蓉、吉雪萍;張軍、田慧、楊亞男、翁耀昇、彭兆倩……
這里排演的藝術作品,備受歡迎:《關漢卿》《桃花扇》《無事生非》等享譽戲壇;原創話劇《年青的一代》影響了為理想奉獻青春的幾代人;莎士比亞的磅礴氣概、布萊希特的敘事方略、易卜生的社會強音、契訶夫的時代挽歌、迪倫馬特的荒誕不經、品特的神秘奇譎……就沒有觀眾看不到的,“饕餮盛宴”包羅萬象。
這里拿獎拿到手軟——從金雞、梅花、桃李杯到金獅、洛桑國際芭蕾比賽、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戲劇院校展示;這里誓要對標國際一流,精心打造了國際小劇場戲劇節,亞太戲劇院校聯盟秘書處、國際戲劇協會的合作組織等多個品牌。這里是藝術家的搖籃,是海上好戲的源頭。
75歲的上海戲劇學院,依然年輕,依然渾身是勁。它見證了中國藝術事業蓬勃興盛的風雨歷程,它將為中國藝術事業的精益求精繼續“導航”。

校園里洋溢著75周年校慶的歡樂氣氛。攝影/沈琳
1945年12月1日,著名戲劇家李健吾、顧仲彝、黃佐臨等發起創立上海市立實驗戲劇學校。1949年5月更名為上海市立戲劇專科學校。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調整,學校重新組合并改名為中央戲劇學院華東分院,直屬文化部領導。1956年正式定名為上海戲劇學院。
自建校以來,上海戲劇學院群英薈萃、星光熠熠,并因此在國際上聲譽頗隆、影響較大。發展至今,“小而強”的上戲“開疆拓土”,對學科專業進行了科學布局和功能定位,已形成華山路校區(戲劇藝術教育中心)、蓮花路校區(中華戲曲教育中心)、虹橋路校區(國際舞蹈教育中心)、昌林路新校區(體制機制創新的影視新媒體教育中心)四大校區,變挑戰為機遇,既保持了不同校區間的相對獨立、靈活自主,又切實發揮多點輻射、校區聯動的整合效應,積極構建特色鮮明、學科融合的全產業鏈人才培養體系。作為綜合性高等藝術院校,上戲的優勢得以進一步凸顯,牢牢扎根上海,為這座城市進一步輸送關乎文藝的清新氧氣。
在上海戲劇學院黨委書記謝巍看來,一流的城市,需要一流的大學,需要一流的高等藝術院校。他在接受《新民周刊》采訪時表示,上海在建設創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態之城,這樣的城市總體規劃的目標,恰與上戲的屬性不謀而合,“創新,藝術教育本身就是一種創新活動;人文,上戲作為藝術院校,人文精神是我們的魂;生態,從城市有機生命體的角度,高水平的城市生態離不開藝術,離不開藝術教育。我相信,上戲一定能為上海的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不獨上海需要上戲,上戲經典校訓“至善至美”,也是整個中國藝術事業不可或缺的藝術追求、辦學理念。謝巍認為,“至”有“到”之義,亦有“最”之義——初入校園,是“到”了教你善和美的地方;而畢業離開的時候,不求“最好”,惟愿同學們和善和美之間的距離近一點、再近一點。“我覺得,真正要達到至善至美的境界,還是要通過求實求精的路徑。即上戲必須精確把握形勢、精準設定目標、精心耕耘教壇,培養品德正、基礎厚、專業精、實踐強的優秀人才。”
在“求實求精、至善至美”的指引下,上海戲劇學院在中央戲劇學院、北京電影學院等國內一眾高等藝術院校里自成一格,依靠“上戲特色”閃閃發光。“我們的特色,一是守正創新。守正,上戲75年教育的底子,堅持現實主義美學的文化自信。創新,呼應上海的城市文化品格,與時俱進。二是融通中西。比如表演系的學生除了汲取舶來的、‘洋派的養分,還會觀摩、學習中國傳統戲曲的練功方法、表演范式。三是三輪驅動。教學、科研和創作,彼此促進。四是交叉融合。即學科設置、專業布局上的交叉融合。”謝巍總結道。
上戲幾十年如一日用心血澆灌藝術的苗圃,終于迎來了收獲的大好時節。
上海戲劇學院院長黃昌勇這段日子為校慶事宜忙得不可開交,他告訴《新民周刊》記者:“我們不會去做那些完全形式主義的、沒有內容的東西。75周年的校慶,上戲‘有的放矢,系列活動都是圍繞著校園建設、學術發展兩個關鍵詞展開的。”
談及本次校慶的若干亮點,黃昌勇表示,在校園建設上,特意安排了位于昌林路新校區的影視學院更名為電影學院;同時成立電影教育國際咨詢委員會并召開第一次全體會議,聘請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上海電影家協會主席任仲倫為該委員會首任主席,首批委員里,有中外電影名家如七擒奧斯卡的好萊塢制片人麥克·麥德沃、資深人士如哈佛大學教授兼上戲特聘教授楊·舒特,有愛奇藝CEO龔宇和騰訊影業CEO程武……集中了學界、業界、政界“三界”的精英。上述種種,代表了上戲以昌林路新校區為光影造夢的基地,代表了上戲為上海、為中國乃至為世界電影事業培養人才的決心及能力。
而位于華山路校區的上戲藝術書店揭牌儀式,看似是件小事,實則大蘊深意。“教育部一直號召,每一所好的大學,應該要開一家好的書店,對上戲而言,現在是時候秀出我們的藝術書店了。另外,沿著華山路,我們也準備建設一個藝術生態區,形成‘上戲味道的美麗的風景線。”
在學術發展上,世界戲劇院校校長論壇廣邀國內外知名藝術院校掌門人線上、線下大討論,在新冠疫情的影響下,在這種百年未有的大變局下,高等藝術教育的明天如何演變?前途又在何處?

學生們從熊佛西樓前走過。攝影/沈琳
黃昌勇介紹道,舞美方面,上戲也有一系列重要論壇,比如2020國際舞臺美術教育大會、國際舞美大師論壇、胡妙勝舞臺美術理論與教學研討會等。
毫無疑問,這一回所有校慶活動里的重頭戲,乃建校75周年慶祝大會暨大師劇《熊佛西》演出專場。據悉,該劇不僅在12月1日校慶當天晚上在上戲實驗劇院首演,而且還要演到熊佛西先生的故鄉——江西的宜春豐城去。“熊老曾長期擔任上戲的校長,他是所有上戲人心中名副其實的‘老校長。今天,我們紀念他,還牽扯到一個上戲從哪兒出發、應該如何辦的問題。身為著名的戲劇教育家、劇作家,熊老的很多教育思想時至今日依然是新鮮的、有價值的,具有深遠的意義,所以值得我們一再研究。”

上戲藝術書店。
黃昌勇指出,上戲75周年校慶適逢上戲制定“十四五”規劃之際,故堪稱一舉兩得,節點卡得極恰當。“事實上,成立電影教育國際咨詢委員會、召開世界戲劇院校校長論壇也好,制作大師劇《熊佛西》隆重推出也罷,我們希望借這樣一種難得的契機,提煉、捕捉新觀點、新想法,匯集大智慧,最后幫助促進上戲‘十四五規劃的制定。”
75載流金歲月,在校慶活動里匯成同一首歌,唱響善與美的主旋律;而近年來,面對國家文化發展的新環境、新格局,上海戲劇學院步履不停,精神飽滿,積極走進新時代。
四大校區,猶如四顆明珠,在浦江兩岸熠熠生輝,不斷提供藝術發展的人力資源、創作源泉。黃昌勇感慨,上戲空間規模擴大了,而在人才培養上依舊延續著上戲“藝術精英教育”的傳統,且對一些本科專業的結構進行調整優化——“總的來說,我們還是堅持本科教育為主。今年上戲特別開了一個教育教學大會,也強調了這一點。教書育人永遠是第一位的,我們要通過制度建設不斷地去加強它。”
第一還是抓教育。第二,是學科建設和社會服務。與其余的綜合性大學有所不同,上戲是“創作性”特質很強的院校,黃昌勇坦言,“一些老師以前在學科建設上自主的意識不夠強”,但,“這些年里,他們取得了較大的進展。在同類的藝術院校里,上戲遙遙領先,獲得了不少國家級和省部級重大科研課題的獎項”。
學科建設更專業、更全面的同時,為更好服務上海國際文化大都市的建設,上戲創立了與國家大劇院合作的中國劇院發展研究中心,以及世界城市文化協同創新中心這兩大智庫。前者主要可為國內城市的劇院建設提供決策咨詢服務,也承接了許多和文旅部政策法規相關的重大課題。后者主要為上海城市文化的發展獻計謀劃,“11月20日,2020長三角城市文化發展論壇‘建設長三角文化產業共同體在我們的華山路校區新空間劇場舉行,這個論壇是第三屆長三角國際文化產業博覽會主題論壇,就是由上戲世界城市文化協同創新中心承辦的”。
黃昌勇補充:“上戲還跟靜安區、閔行區、長寧區等實行區域共建,也為全國其它省市的藝術文化活動貢獻力量。真的,別看我們人不多,但影響是很大的,國內你只要一提到戲劇藝術等等,基本上都有上戲人‘出沒,無所不在……”
確然,社會服務這一塊,上戲向來“吸睛”。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表演,上戲軍團在創意策劃上獨領風騷;2010年上海世博會,上戲的精兵強將勇挑大梁,再顯身手。十多年前,上戲為上海建成亞洲演藝之都貢獻堅實的國際戲劇教育和演出交流平臺;十多年后的2019年7月,當年的世界戲劇研究聯盟大會也由上戲主辦了——這是被譽為戲劇研究領域“奧林匹克”的世界戲劇研究聯盟自成立以來,第一次在中國舉辦的世界性戲劇研究盛會,也是在亞洲舉辦的第二次。
回顧上海戲劇學院辦學的歷史,如果深究“抓教育、服務社會”的一個“典型”,那么,無論如何繞不開西藏班的故事。
熱情培養少數民族文藝人才,始終是上戲義不容辭的光榮任務。迄今為止,上戲已為全國少數民族地區辦過近二十個少數民族班,為藏、蒙古、維吾爾、回、壯等十八個少數民族培養了四百多名專門人才。由于上戲在民族教育方面的出色成就,三次被國務院評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單位”。
其中,上戲表演系西藏班十年一招生,因而每屆西藏班的公演都十分寶貴;如今的2017級,更是上戲史上第一個本科學制的表演西藏班,因此,其畢業公演備受關注。“我們對這一屆西藏班是非常重視的。之前,他們表演的《暴風雨》在大涼山國際戲劇節上反響熱烈,藏族的這些孩子們啊,我感覺天生都是演員,能歌善舞,有感受力、有爆發力,所以我對他們最近在排的、改編自《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格桑羅布與卓瑪次仁》,以及他們的畢業劇目《哈姆雷特》充滿期待。”黃昌勇笑道。

濮存昕指導西藏班排練。
值得一提的是,本屆西藏班有一個超強“外援”指導——濮存昕。得益于上戲的“PT(parttime)計劃”,如田沁鑫、馮遠征、濮存昕等業界大咖,也紛紛加入到或合作、或輔助上課的隊伍中來。黃昌勇對《新民周刊》記者透露,經過幾次懇切的交流,濮存昕允諾每年給上戲“一周的時間”,而上戲把這一周的時間交給了西藏班。與西藏班的同學們接觸了一次后,濮存昕主動提出,將“一周”延長至“兩周”,可見對學生的肯定與喜愛。“濮老師說他還要親自來排西藏班的畢業大戲,愿意投入更多的時間。對此,我們深表敬佩,但這也說明了上戲為少數民族地區培養藝術人才的做法感動了他。”
身為上戲的兼職教授,濮存昕認為,經過這幾年的專業教學與訓練,西藏班學生的變化是巨大的。學生中有不少人來自牧區,原先的普通話水平并不是很高,但他們與生俱來的質樸與真誠,卻是最大的潛能。濮存昕相信,《哈姆雷特》能夠進一步提升西藏班學生的表演空間,而他本人對這一莎劇經典的熟悉,亦有助于幫學生們更好地調整在舞臺上的表演狀態。
西藏班的《哈姆雷特》固然令人期待,《新民周刊》在采訪中得知,為紀念建黨一百周年,上海戲劇學院明年更有大動作——將重磅推出獻禮劇《前哨》!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之際,上戲的大型原創話劇《軍歌》、交響樂舞蹈詩《黃河》、京劇《穆桂英掛帥》、大型朗誦劇《黃炎培》等均屬佳作;而《前哨》的問世,或為“上戲出品”再掀觀眾的心湖巨浪。
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有一個由五位青年左翼作家構成的烈士群體。他們的生命于1931年定格于龍華。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也是這群年輕的共產黨人殉難90周年。
30年前,年輕的黃昌勇已經將目光投向了這群年輕的共產黨人——他與鄭擇魁、彭耀春合著的《左聯五烈士評傳》,給記者的感覺是,思想是深刻的,血是熱的。現在,站在《左聯五烈士評傳》的肩膀上,身為《前哨》的編劇,黃昌勇在創作的過程中,似乎又完成了一輪和自己靈魂的長談。
這是一部怎樣的話劇呢?它以上世紀初至30年代風云激蕩的社會為背景,講述了五位出身不同、經歷各異的青年作家,從不同的人生路徑匯聚到上海,加入中國共產黨,最終為信仰獻出生命的故事。
劇本的創意令人稱道:除了上世紀30年代、90年代與當下三個時代的重疊展現,在敘事層面亦有大膽嘗試,巧妙地以“戲中戲”的交叉結構,在現實和歷史之間構成一種張力,以現實追溯歷史,以歷史反照現實,在兼具浪漫和詩性氣質的基礎上,構建了多向闡釋的可能。

新劇《前哨》獻禮建黨百年。
“劇本的創作早在兩年前就開始構思,今年年初正式組建創作團隊,7月文學版劇本定稿。10月,在各界權威專家的指導與建議下,導演組與編劇組集中工作,排演本正式定稿。12月,正式進入排練階段……(上世紀)90年代,我寫了那本書……我知道明年是他們犧牲90周年,又是建黨百年,我想在這個時候推。”黃昌勇說。
盡管事務繁忙,但黃昌勇為了《前哨》,居然跑到蘇州搞“閉關”,然后一氣呵成,一個流暢的劇本初步磨出來了。回憶這段插曲,黃昌勇自稱是“艱難的選擇”:“我以前沒做過劇本,所以我們在前期做了大量準備工作,七八個人一起探討大綱,我再‘閉關修煉……不過,那個套嵌式結構是大家想不出來的,因為這是我的個人生活經歷。我安排了上世紀90年代的青年——如今成了當代青年學生的導師——和當代青年學生對話,有戲中戲……”
上世紀90年代的青年、如今的導師,正投射了黃昌勇本人的影子。理想主義的情懷不滅,故《前哨》絕非所謂“命題作文”,其先是引起了上海市退役軍人事務局領導的高度重視,后確定由上海戲劇學院、龍華烈士陵園(龍華烈士紀念館)、上海市擁軍優屬基金會三方聯合出品。
《前哨》制作人張蕾對《新民周刊》記者表示,“黃院長和我們不知道開了多少次頭腦風暴會,還請了好多滬上文藝界、學界的專家一起討論,結果大家都很喜歡時空套時空的結構。我個人覺得我們的本子是非常扎實的,靈活,一點不悶”。
她接著介紹道,《前哨》集結了上戲教師和上戲校友中的青年實力派創作人員。邀來著名導演鄭大圣擔綱視覺總監和劇中5段影片的拍攝,上海歌劇院院長許忠任音樂總監,電影音效專家詹新負責音效設計。“所有配樂由許忠老師組建中外團隊,以原創為主,加上電影級別的音效呈現,新穎、莊重的舞美,一定能為觀眾帶來視聽上的享受。”
黃昌勇只求“初心”和“真心”:“不要太浮躁、太功利。我希望主創團隊本著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的原則,體現出上戲‘學院派的氣品格調。”
吹響《前哨》,赤子之心誠可貴;展望未來,立德樹人是根本。
今年10月下旬,《深化教育教學改革 培養卓越藝術人才——上海戲劇學院教育教學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年)》正式發布。這份“三年行動計劃”,是上戲為了更好地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進一步鞏固深化教育教學在學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建設一流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全面提高教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于“十四五”即將開局之時而制定的。

《深化教育教學改革 培養卓越藝術人才——上海戲劇學院教育教學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年)》,于10月22日召開的上海戲劇學院教育教學大會(本次會議將另作報道)正式發布。
“三年行動計劃”共20條,排在最前頭的,是“思政”兩個大字。
謝巍一語破的:“教育的首要任務還是立德樹人。對于藝術院校而言,更須強調具有正確導向和鮮明價值的藝術作品,更須強調德藝雙馨。心術加學術加技術,心術首先得正,心術是1,沒有這個1,后面多個0乘10倍,沒意義。所以,上戲提出重點提升思政課程質量,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深化打造‘戲劇+思政品牌,強化師德師風建設。”
而黃昌勇對記者表示,縱觀75年立德樹人的成果,上戲無愧“卓越”之稱,未來,上戲將朝著“全球頂尖藝術院校”的方向努力,要持續為社會主義的藝術人才培根育魂。“當然,我們還希望能夠集聚更多的資源。像本次校慶大師劇《熊佛西》演出之前,上戲會接受紅星美凱龍2000萬元的捐贈,就是一個令人欣喜的新開端。我們渴望更多的政府支持、社會扶助,渴望各界的朋友們多多關心、呵護上戲的發展。”
面對記者“今后還有哪些期許”的提問,謝巍不乏信心:“‘十四五期間,希望我們學科專業的布局再優化一點,內部治理的水平再提高一點,服務社會的能力再升華一點。”他更暢想著上戲未來“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的美好藍圖:“中國化,是海納百川、博采眾長,然后化入中國特色的表演藝術體系,彰顯‘中國敘事的話語權。時代化,指只有時代化,才有生命力。我們的藝術教育,肯定也要跟上5G時代、AI時代的技術要求。大眾化,上戲提倡精英教育,因材施教,而我們培養的藝術精英,理當通過自身的實力與呼喚,讓更多老百姓感受到戲劇、影視、戲曲、舞蹈的善與美的力量……上戲要有這樣的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