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和明
【摘 要】湖南花鼓戲是湖南地區的傳統民間藝術形式,有著鮮明的特色與豐厚的內涵,是民間藝術與歷史文化的重要傳承。本文將簡單介紹湖南花鼓戲的發展歷史、文化內涵、傳承發展,并從舞蹈特性、舞蹈動作及舞蹈編排等方面,對湖南花鼓戲的舞蹈表演形式進行探討。
【關鍵詞】湖南花鼓戲;舞蹈表演形式;特性
中圖分類號:J825?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36-0029-02
湖南民間文化形式多樣、內涵豐富,花鼓戲正是其中璀璨的明珠。而作為湖南花鼓戲重要組成部分的舞蹈,更是最具有地域特色的湖南漢族民間舞蹈形式,具有典型性與代表性。近年來在流行文化的沖擊下,大量年輕人不愿意了解湖南花鼓戲舞蹈的精髓,很大程度上導致花鼓戲面臨著傳承危機。因而對湖南花鼓戲的舞蹈表演形式進行研究十分有必要,這對花鼓戲的傳承發展有著一定的積極意義。
一、湖南花鼓戲概述
(一)發展歷史
湖南花鼓戲源于民歌,并逐漸形成一旦一丑演唱的花鼓戲初級形式。早期花鼓戲與農業、農民有著密切聯系,通常只有半職業性班社進行季節性演出,由廣大勞動人民組成班社成員,農忙務農,農閑從藝,是民間藝術發展的常見形式,也是民間精神文化追求的具體體現。湖南花鼓戲發展初期以民間小調與牌子曲演唱邊歌邊舞的生活小戲為主,如《打鳥》《盤花》等劇目均是典型。隨著時間的推移,“打鑼腔”“川調”傳入并對湖南花鼓戲造成了不小的影響,故事性更強的民間傳說題材劇目逐漸成為更受歡迎的劇目,如《八百里洞庭》《雪梅教子》《劉海戲蟾》《趕子上路》等,并形成了“三小”演唱模式。目前湖南花鼓戲按照流行地區不同可分為六大流派,分別為長沙、岳陽、衡陽、邵陽、常德、零陵等,這六大流派的最大共同點就是其主要伴奏樂器都是采用的“花鼓大筒”。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湖南花鼓戲藝術得以快速發展,不僅整理了大量傳統戲劇如《劉海砍樵》等,也創作出了不少現代戲如《雙送糧》等,并在全國范圍內獲得了不少群眾的青睞與喜愛。
(二)文化內涵
湖南花鼓戲的文化內涵極為豐富,其在劇目、音樂、表演藝術等方面都有著鮮明特色,使其在傳統戲劇中成為獨樹一幟的存在。尤其是在聲腔特色方面,小調、川調、打鑼腔等獨具特色的聲腔演唱方式,讓湖南花鼓戲能夠帶給觀眾一種截然不同的聲樂享受?;ü膽虻谋硌萏攸c主要體現在樸實、明快、活潑上,以小丑、小旦、小生為主的“三小”表演形式較不少傳統戲劇更為簡單樸實,同時擁有表現農村生活的各種程式,受到了人民群眾的廣泛喜愛。
(三)傳承發展
湖南花鼓戲蘊含了各個地方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吸收了各種民間藝術的精華,是地方傳統文化的一塊瑰寶。但是在現代流行文化的沖擊下,社會對湖南花鼓戲的熱愛程度逐漸下降,尤其是年輕人鮮有喜歡和欣賞花鼓戲的,使得花鼓戲的傳承面臨著后繼無人的尷尬境地。實際上湖南花鼓戲本身通俗易懂、曲調活潑詼諧,同時也是具有強烈地方特色的文化遺產,對其加以傳承不僅僅是傳承藝術形式,更是傳承傳統文化與精神。不過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湖南花鼓戲的傳承與發展有必要結合時代發展特色,適當進行創新,以更加符合現代審美的方式對其進行有效傳承,兼顧傳統保護與時代發展。
二、湖南花鼓戲中的舞蹈表演形式
(一)湖南花鼓戲的舞蹈特性
湖南花鼓戲分為六大流派,各個流派的舞蹈有所差異,各具特點,不過主要的舞蹈風格還是漢族舞蹈,廣泛包含了“十字步”“矮子步”“圓場步”等常見漢族舞步。而且這些舞步基本上都是2/4拍節奏,以四分音符為一拍,每小節二拍。與此同時,湖南花鼓戲舞蹈配合使用的道具基本上都是手絹花、扇子等,自成一派而獨具特色。而在欣賞湖南花鼓戲舞蹈時,不難發現其動律大多是以左右擺動為基本動律,配合不同的上半身動作,能夠呈現出豐富多彩的戲劇人物角色。湖南花鼓戲舞蹈作為最具特色的湖南漢族民間舞的重要原型,其本身就包含極為鮮明的特色,欣賞價值巨大。
1.舞蹈表現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湖南花鼓戲舞蹈是基于花鼓戲基礎之上的,其本身只是花鼓戲的一部分,需要為花鼓戲表演而服務,故而其通常是與花鼓戲演唱相結合,具有載歌載舞的特點,相應的表現形式更為多樣化,內容也更加豐富。單從舞蹈動作來看,湖南花鼓戲舞蹈動作往往較為簡單,而且幅度不大,這主要是因為舞蹈在花鼓戲中主要起點綴、襯托的作用,不能“喧賓奪主”,而是要為演唱和表演服務。在實際表演中,花鼓戲演員往往只需要表演一些較為簡單的步伐,如便步、縱步、三步半、碎步、十字步、退步、矮子步等。對這些步伐進行分解剖析,發現它們的表演難度不大,如碎步就與正常生活中的碎步類似,只不過更具舞臺感,更加強調腳尖著地所凸顯出來的快速、緊急。和表演步伐相對應的是表演的手部動作,花鼓戲演員在表演過程中所使用的手部動作往往也較為簡單,主要包括蘭花手、烏鵲口手、佛手等,并且需要根據表演適時調整手部動作。由手往上是肩部,人們在欣賞湖南花鼓戲時很容易忽視演員的肩部動作,但是肩部同樣是花鼓戲舞蹈的重要表現部分,在整裝亮相、二人傳情等表演情景下,演員往往都十分重視肩部動作,重點突出“干脆”特性。再往上則是頭部,其中面部表情也是花鼓戲舞蹈的重要表現部分。不同的面部表情能夠與手部動作、舞步等相配合,從而統一表演者的情感思想表達,更加準確地傳遞花鼓戲的內容與情感,帶給觀眾更高一層的藝術享受。對面部表情進行分解,可以進一步分成眼睛、鼻子、嘴巴等不同感官,如表演者可以通過笑眼、留情眼、呆眼、嗡鼻、歪嘴、逗嘴等表達角色的不同特征、情感等?;ü膽虻奈璧竸幼麟m然簡單,不過在表演過程中演員也會全身心地投入,表現舞蹈的精髓與特色,帶給觀眾美好的視覺享受。
2.融入大量民族民間舞道具,表現力強。演員在進行舞蹈表演時往往會用到道具,湖南花鼓戲舞蹈也不例外,其中手絹花和扇子是最常使用的道具。道具不僅能進一步豐富舞蹈動作,帶給觀眾更為美好的視覺觀感,更能作為傳遞人物思想情感變化情況的載體、塑造人物性格的媒介,充分體現花鼓戲的生活特色。以扇子為例,其在花鼓戲中的應用極為廣泛,“三小”表演體系下的小生、小旦、小丑均可以拿扇子作為表演道具。不過,不同角色在使用扇子作為道具時,需要在動作、力度等方面進行合理控制,方能有效體現不同角色的不同性格特點及情感變化。例如小旦在使用扇子時,往往動作更為輕柔;而小丑在使用扇子時動作則更加粗魯。演繹開心或高興時,扇子動作更加輕巧、明快,開合有力;而在演繹心情沉悶、苦惱時,扇子動作則更加沉重、緩慢?;ü膽蜓輪T需要對戲劇進行全面研究,重點剖析人物性格,理解不同情節點的人物情感變化,從而更加準確地表現人物、表達情感。
3.大量運用民間舞特有元素,特色鮮明。湖南花鼓戲舞蹈是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湖南漢族民間舞蹈形式,包含了大量民間舞的特有元素,這也使得其特色十分鮮明,能夠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民間舞強調“手、眼、身、法、步”的緊密配合,以更加生動、樸素的方式表現戲劇人物特色。例如,在表演中演員不需要通過唱詞,只通過眼神就能讓觀眾讀懂角色的內心變化,更增添了舞蹈表演的藝術魅力。另外,花鼓戲舞蹈強烈的生活氣息也更容易將觀眾帶入到特定的生活場景中,強化情感和情緒表達。例如《劉海砍樵》片段中,胡秀英與劉海的雙人舞段中運用了大量十字步,兩人一起起舞,上坡下坡、你追我趕,場面風趣且生活氣息濃烈,將情感與歡樂一起推向了高潮。
(二)湖南花鼓戲的舞蹈動作
湖南花鼓戲的舞蹈動作特點可以歸納為與表演緊密結合、生活氣息濃厚、動作簡單、情感豐沛,而這些特點都是由舞蹈動作本身所體現出來的。湖南花鼓戲的單個動作一般被稱作“套子”,這是因為其單個動作往往是由多個身體部位的動作共同組合而成,主要就是腳、手、肩、面。因而在花鼓戲舞蹈表演中,動作協調十分重要,這種協調不僅僅體現在身體的靈活表現上,更體現在不同身體部位動作表現的一致上。演員在進行舞蹈表演時,必須對每一個“套子”進行分解,準確把握同一個“套子”中不同部位的具體動作,同時理解下一個“套子”的各部位動作變化,從而在保障動作流暢的同時,通過舞蹈動作準確表現人物性格和情感變化。
(三)湖南花鼓戲的舞蹈編創
湖南花鼓戲的舞蹈是附屬于花鼓戲的,其一定要為花鼓戲而服務,因此在對舞蹈進行編排時,必須立足于花鼓戲本身,將舞蹈動作作為塑造人物性格、展現情感變化以及推動情節發展的重要元素。這意味著舞蹈編創需要以花鼓戲角色、情節和唱詞為基礎并形成對應,既要對一段舞蹈動作進行流暢編排,也要針對每一個“套子”進行推敲斟酌,更好地與花鼓戲表演進行配合。另外,在舞蹈編創時還要充分考慮生活化氣息、舞蹈調度、道具使用等,從多個方面進行綜合性編創,在整體和細節上同時保持高水平。
三、結語
綜上可知,湖南花鼓戲舞蹈是湖湘文化長期發展和沉淀的具體體現,其獨特的審美情趣與審美特征是傳統民間文化的璀璨明珠。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對湖南花鼓戲舞蹈表演形式進行剖析研究,并在此基礎上積極創新,以更加符合現代審美特征的方式進行演繹,有助于湖南花鼓戲的傳承與發展。
參考文獻:
[1]胡春光,謝鋆臚.淺析湖南益陽花鼓戲舞蹈元素應用與傳承[J].青春歲月, 2015,(13):71.
[2]江慧.“湖南花鼓戲”舞蹈之我見[J].文藝生活·文海藝苑,2016,(12):153.
[3]任慧婷,陳敏.湖南花鼓戲中的舞蹈表演形式研究[J].通俗歌曲, 2016,(2):105.
[4]王崢,常真.歌舞共娛雅俗同樂——湖南花鼓戲舞蹈的研究[J].明日風尚, 2018,(8):68.
[5]杜青蘭.淺析湖南花鼓戲的藝術魅力——以新舊版<劉??抽?對比為例[J].大舞臺,2015,(12):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