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中小微企業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有著重要地位,它能夠持續推動我國經濟健康平穩發展,推動我國經濟總量持續增長。中小微企業具體能夠在提高就業率、解決就業“難”問題、有效促進市場良性競爭、激發市場活力等方面發揮獨特的作用。但是無法獲得足夠的融資來滿足企業生存與發展是中小微企業面臨的重大難題。本文總結了中小微企業近五年來的融資現狀,基于信息不對稱視角下提出中小微企業融資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給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信息不對稱;中小微企業;融資
一、引言
中小微企業能夠加快產品創新,提高發展的多樣性,并且加速我國的產業結構調整,對我國社會經濟發展有著無法替代的作用。我國中小微企業GDP貢獻率超過60%,稅收貢獻超過50%,但我國中小微企業并沒有獲得足夠的融資用于企業的生存與發展。造成中小微企業融資困難的重大原因之一就是中小微企業與銀行等金融機構之間存在著嚴重的信息不對稱,這些信息不對稱是由中小微企業內部管理制度、社會融資機制以及社會征信體系等多方面問題造成的。在中小微企業融資過程中,銀行等金融機構信貸資金的安全性主要是建立在對企業的各種信息準確而全面分析的基礎上,而這種多方面的信息不對稱使得銀行無法準確核算中小微企業的風險,從而成為中小微企業獲取信貸資金的阻礙。只有采取加強中小微企業內部管理制度建設,建立健全的社會融資機制以及完善的社會征信體系等各項措施,才能從根本上解決中小微企業融資的信息不對稱問題。
二、中小微企業的融資現狀
1.外源融資中依賴銀行貸款
融資過程中相較于大企業,中小微企業自身規模小、地位低、實力弱,很難參與到直接融資中。而目前銀行又在我國的金融體系中占主導地位。受這些融資環境影響,導致目前我國中小微企業外源融資依賴于銀行貸款。
表1顯示了2019年我國小微企業融資渠道分布??梢郧宄乜吹皆谛∥⑵髽I的融資渠道中,傳統銀行經營性貸款、傳統銀行消費貸以及互聯網銀行經營性貸款占據主要地位,顯示出銀行貸款在小微企業的融資過程中占有絕對性的地位。
在直接融資方面,據統計我國創業板以及中小微板的IPO上市的規模相較于主板市場的份額只占到了30%左右。并且2017年-2019年創業板及中小微板市場IPO上市規模呈現下降的狀態。2019年中小微板以及創業板募集資金總額分別只有285.43億元和195.44億元。這樣的融資規模相對于銀行貸款的份額來說是杯水車薪的,無法支撐起中小微企業龐大的融資需求。
另外,對于債券市場來說,雖然我國一直在支持小微企業融資方面積極探索實踐,債券品種也在不斷創新,但投資者認購意愿不足、發行成本較高以及發行門檻等問題制約了小微企業債券融資的創新與發展。從債券余額來看,截至2018年末,小微企業作為發債主體的各類債券余額約為1.12萬億元,同期主要信用類債券余額約為17.90萬億,小微企業作為發債主體的各類債券余額占比僅為6.24%。從發行量來看,根據中國人民銀行統計,2017年-2018年,小微企業債券發行期數和發行規模僅相當于大中型企業債券發行期數和發行規模的5%左右,小微企業債券發行的企業數量不到大中型企業的10%,小微企業債券融資總體規模較小。
2.融資缺口大,需求無法得到滿足
表2統計了2015年-2020年一季度末我國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余額、本外幣企事業單位貸款余額以及小微企業貸款余額??梢缘玫綇?016年-2019年,相對于上一年小微企業的貸款余額分別保持13.81%、15.13%、8.94%、10.18%的較高增長率。2015年至2020年第一季度末小微企業貸款余額占企業貸款余額比重分別為34.11%、36.25%、37.95%、37.61%、37.51%、37.17%。根據2018年《中國小微企業融資研究報告》中的數據顯示,2017年日本國內銀行的企業貸款和貼現中日本中小企業占比62%,而日本中小企業的GDP貢獻率為50%。這與我國小微企業占企業貸款余額比例形成了鮮明對比,我國小微企業最終產品和服務價值占GDP總額的60%左右,但貸款余額最高占比才達到37.95%,由此看出,我國中小微企業的融資需求無法得到滿足,融資缺口巨大。
在《中小微企業融資缺口:對新興市場微型、小型和中型企業融資不足與機遇的評估》報告中,通過對東亞與太平洋地區總體的融資需求與融資缺口的分析預測,再根據中國中小企業數量占東亞與太平洋地區的比例,得出中國5600萬中小微企業的融資需求規模達到了4.4萬億美元,而當前對中小微企業的融資供給僅約為2.5萬億美元,有著巨大的融資缺口。
3.融資成本高昂
中小微企業的自身特性導致其融資需求不固定、無周期性,同時也缺乏抵押品、經營風險高,信息披露不足使得銀行等金融機構在對中小微企業放貸時,會給定較高的貸款利率或者增加貸款附加條件。這就導致中小微企業的融資成本高昂。
表3顯示,根據國家統計局的統計,2015年-2019年我國私營工業企業的平均資產利潤率依次為10.58%、10.64%、9.49%、7.16%、6.59%。而根據表4中《小微企業融資發展報告》的統計數據顯示,我國小微企業綜合借款年息在5%~10%之間的企業占到59.4%,10%以上綜合借款年息的企業占到40%左右。雖然資產利潤率反映的是企業將資產轉化為利潤的能力,但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企業的盈利狀況。同時,小微企業的綜合借款年息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小微企業的借款成本。兩者進行對比,可以看到超過40%以上的小微企業的綜合借款年息超過了統計的平均資產利潤率,這強烈反映出目前中小微企業融資成本高的現狀。
另外,部分小型企業為獲得銀行融資需承擔附加成本。工商聯針對全國民營企業的主體調研數據顯示,2019年獲得傳統銀行經營性貸款的小型企業中,39.2%從未承擔附加財務成本、32.0%額外承擔過抵押物評估費、24.5%額外承擔過擔保費、16.4%額外承擔過咨詢費、14.5%額外承擔過財務顧問費、14.3%額外承擔過資金管理費。這些附加成本也會大大增加中小微企業的融資成本。
三、信息不對稱視角下存在的問題
1.中小微企業內部信息披露制度不健全
銀行放貸需要對企業進行調查,這就需要企業提供大量內部信息以便銀行在決策時進行參考。中小微企業落后的、不健全的信息披露機制使得銀行無法獲得信貸審批時所需的真實信息。同時,中小微企業的財務制度不健全導致財務信息虛假的現象也普遍存在。那么最終銀行在信貸審批過程中無法對中小微企業的真實經營狀況,經營風險,財務狀況等進行評估,從而就會放棄發放貸款或者提高貸款利率。
2.中小微企業信用觀念淡薄
中小微企業普遍信用意識薄弱,相較于大企業,并沒有成熟的管理理念以及信用理念,缺乏有效的內部監督管理。這造成中小微企業財務報表虛假的現象很常見,還有些企業對銀行的債務拖欠,甚至逃廢。種種因素致使銀行無法對中小微企業的還款意愿、整體信用狀況、綜合還款能力做出評估,放款意愿也大大降低。
3.不完善的社會信用體系
我國的信用體系建設缺乏相關的法律法規、信用基礎設施、相關的信用工具以及高效的失信懲戒機制。不完善的社會信用體系使得銀行等金融機構在處理中小微企業信貸融資的整個審核、審批過程中無法方便快捷地獲得真實、準確、足夠的信息,而銀行等金融機構又不愿承擔搜集中小微企業各項信息的高成本,從而就產生了信貸市場的信息不對稱。
4.落后的融資擔保機制
中小微企業的經營規模較小,資產結構與大企業及傳統企業相差甚遠,作為抵押物的固定資產不足。而銀行偏好于固定資產做抵押物,缺乏抵押物的中小微企業只能尋求信用擔保,而我國的信用擔保機制發展極其落后,信用擔保機構主要以政府組織機構為主體,擔保公司的數量及規模有限,缺乏大型的,有針對性的專業擔保機構。落后的信用擔保機制一方面增加了中小微企業獲得信用擔保的難度,另一方面,因為需要向信用擔保機構繳付擔保費用,間接增加了融資成本。
四、信息不對稱下解決融資難題的對策建議
1.建立健全現代企業管理制度,規范企業的內部管理
中小微企業要建立健全現代企業管理制度,規范企業的內部管理。中小微企業要擺脫家族式管理模式,建立規范合理的經營管理模式、內部治理結構以及財務制度體系。規范的企業內部管理一方面可以在提升企業發展潛力和前景,另一方面可以保障企業內部信息傳遞暢通,從而企業能夠提供完整、真實的信息。中小微企業只有提升內部管理水平與財務管理水平,才能從根上解決中小微企業融資過程中引起信息不對稱的內部問題。
2.完善信息披露制度,提高信息透明度
中小微企業應該完善信息披露制度以及財務會計制度,信息透明度的提高有助于擔保體有效分析企業還款能力、經營能力以及投資項目的成長潛力等,降低擔保體與被擔保體之間的信息阻礙,提高中小微企業融資能力。
3.完善中小微企業征信體系建設
信用是企業生存發展的生命力和推動力。健全的征信體系可以幫助銀行在信用調查和信貸審批過程中提供中小微企業真實準確的信用狀況,還款能力等信息,有效降低銀行從中小微企業獲取信息的成本,有效緩解銀企之間的信息不對稱程度。
4.建立健全中小微企業信用擔保機制
我國需要加強中小微企業信用擔保機制建設。信用擔保機構能夠幫助中小微企業以及銀行打破信息不對稱的壁壘,它相當于信用中介,一方面能夠增加中小微企業的信用,另一方面可以降低銀行向中小微企業貸款的風險。國家可以設立專門的政策性擔保機構,同時也要設立相關部門對擔保資金的運作以及使用進行監督管理。同時,中小微企業自身可以加強創新,企業之間可以共同建立互助性的擔保機構,并進行互相監督,確?;ブ該C構穩健運行。另外,國家可以支持推動構建區域性,地區性中小微企業擔保機構,進一步降低由信息不對稱引起的信貸風險。最終形成以政策性擔保機構為主體,商業信用擔保機構、中小微企業之間互助性擔保機構以及區域性中小微企業擔保機構為補充的信用擔保市場架構,減輕中小微企業信貸融資的難度。
5.推動中小金融機構發展
與大型商業銀行相比,中小金融機構往往有著地域性,方向性等特點,而中小微企業通常經營規模不大,經營方向不廣且經營地域較小。相較于大型商業銀行,中小金融機構更加適合中小微企業的發展,與中小微企業的融資需求能夠更好地匹配。中小金融機構的經營成本較低、代理鏈短、操作機制更加靈活,這很好地滿足了中小微企業融資需求的不確定性、缺乏周期性等特點,可以降低中小微企業融資過程的交易成本。另外,中小金融機構與中小微企業的相關特點使得他們更容易形成長期、穩定、高效的融資關系,從而使得中小金融機構對中小微企業的財務信息,經營狀況,信用狀況更加了解,從而減輕了兩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程度,降低了資金借貸過程中的風險。因此,政府應該大力支持中小金融機構的發展,包括引導民間融資中介向中小金融機構的轉化、推動地方性中小金融機構的發展,建立中小微企業政策性金融機構等。
五、結語
中小微企業與銀行之間的信息不對稱是影響中小微企業融資的重要因素。解決銀企之間的信息不對稱,一方面要從中小微企業自身入手,建立和完善現代企業管理制度,規范企業內部管理,完善信息披露制度,提高企業信息透明度;另一方面要從市場和社會層面入手,完善中小微企業征信體系建設,健全中小微企業信用擔保機制,并且推動中小金融機構發展。只有通過多層次,多方面的手段,才能從根本上解決中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
參考文獻:
[1]李思思.中小微企業融資的信息不對稱問題研究[J].時代金融,2017,05:147-148.
[2]王佳瑩.我國中小微企業融資困境及其對策研究[D].吉林大學,2016.
[3]江婉婷.信息不對稱下的中小微企業間接融資探析[D].江西師范大學,2012.
[4]梁蕤.信息不對稱視角下中小微企業融資約束解析[J].財會通訊,2010(23):16-17.
[5]陳蕾.信息不對稱視角下的中小微企業融資困境分析[J].投資研究,2011,30(10):56-65.
作者簡介:羅開(1998- ),男,河南鶴壁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證券投資、信托與租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