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志明 樊建英 李東玉 相叢超 張淑青
摘要 ? ?石薯1號馬鈴薯在河北二作區種植面積逐年擴大。本文介紹了水肥一體化栽培技術的優勢,并從選種、整地施肥、種薯處理、機械播種、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治、收獲貯藏等方面總結了石薯1號馬鈴薯栽培技術,以期為節約資源、實現石薯1號馬鈴薯增產提供參考。
關鍵詞 ? ?馬鈴薯;石薯1號;膜下滴灌;水肥一體化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 ? ?S532 ? ? ? ?文獻標識碼 ? ?B
文章編號 ? 1007-5739(2020)22-0065-0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石薯1號馬鈴薯新品種由石家莊市農林科學研究院研究和培育,生育期67 d,屬于二季作區早熟品種。石薯1號馬鈴薯呈橢圓形,外皮為淺黃色,光滑平整,芽眼少而淺,薯肉為淺黃色,單株結薯塊數4個左右。該品種抗馬鈴薯PVY、PVX、PVS、PLRV等多種病毒病,抗晚疫病,較一般馬鈴薯的抗病性強[1]。
河北二作區馬鈴薯生產過去由于種植規模小、單產低、種植專業化和機械化生產程度低等問題,嚴重阻礙了馬鈴薯產業發展。隨著國家馬鈴薯主糧化戰略提出、種植技術的不斷提升以及種植專業合作社的出現,高產新品種石薯1號脫毒馬鈴薯種植規模逐年增長。現階段,馬鈴薯栽培技術有了大幅提升,水肥一體化技術是馬鈴薯種植的關鍵技術。水肥一體化技術是在馬鈴薯栽培過程中將灌溉和施肥相結合,將水肥一起噴灑在馬鈴薯生長區域。水肥一體化不僅可以節約水資源、肥料和勞動力,而且可以實現馬鈴薯生長所需水分和養分的有效供給,提高馬鈴薯產量。
1 ? ?水肥一體化應用優勢
1.1 ? ?有效減少爛種率
馬鈴薯本身的發芽與生長階段對土壤水分的要求非常高,在馬鈴薯發芽階段要對灌溉水量達到精準控制,而在馬鈴薯傳統種植中普通灌溉技術難以實現良好的水量控制,在灌溉過程中常因水量控制不精準導致馬鈴薯出現爛種的情況,導致馬鈴薯在生長階段的出芽率大幅降低。使用馬鈴薯水肥一體化技術進行灌溉能有效控制灌溉用水量,進一步減少馬鈴薯種植的爛種率。
1.2 ? ?實現資源高效率
采用以往傳統模式對馬鈴薯進行種植,水資源和肥料利用效率非常低。通常在傳統種植模式中,栽培階段的灌溉和施肥不能同時進行,必須分離開展工作,從而導致水資源和肥料利用效率不高,馬鈴薯生長過程中不能充分吸收養分。運用水肥一體化種植技術,既能促使馬鈴薯長勢旺盛,又能夠節約大量的勞動力成本,實現資源的高效利用。
2 ? ?水肥一體化膜下滴灌簡述
隨著技術應用的不斷成熟,水肥一體化種植技術已經廣泛應用于各種農作物栽培中。種植農作物的過程中為了能形成高質量、高品質的成果,在栽培過程中會使用先進栽培技術。馬鈴薯水肥一體化技術是一種比較先進的種植技術,其原理是利用自然地形與壓力系統之間的落差實現施肥與灌溉的互相結合,既保證了工作效率,又提高了施肥及灌溉效果,因而已被廣泛應用于果園栽培、農作物栽培等農業領域。具體應用時,先對種植土壤進行分析,確定土壤類型、需肥量、作物種類等,再根據對應比例配制灌溉肥液,通過控制灌溉管道系統實現供水供肥一體化作業。灌溉系統由噴槍、噴頭、管道等組成,能夠保證肥水定量、定時、均勻噴灑于農作物生長范圍內,能夠在滿足農作物營養及水分需求的前提下節約水資源及肥料,降低生產成本。石薯1號馬鈴薯主要采用水肥一體化膜下滴灌技術,選擇可溶性固體肥料或者液體肥料,根據馬鈴薯生長所需的養分,借助壓力系統和滴灌帶將水肥均勻滴灌在馬鈴薯根部,確保石薯1號在不同生長時期所需要的水分和營養。
3 ? ?建立滴灌系統
水肥一體化應用是將灌溉和施肥操作環節進行一體化融合,進行馬鈴薯水肥一體化栽培能夠進一步減少灌溉的用水量,避免了浪費水資源情況的發生,同時大幅降低了后期管理和養護方面的操作難度,進一步減輕了勞動強度和勞動力成本。水肥一體化技術首先是要建立滴灌系統,以管道系統為基礎,根據所在種植區域的種植面積、土壤情況、其他配套設施的搭建情況合理設置管道系統。滴灌系統為可回收系統,包含水泵、水表、壓力閥、滴管帶等主要配套設施。滴管帶的設計長度不應超過70 m,滴灌的滴頭之間間隔20~30 cm,具體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在滴灌系統建成后至使用前,應該進行滴灌試驗,檢查管道的密封性和壓力,防止在正式滴灌過程中漏水或者不出水的現象發生,保證水壓穩定[2]。
4 ? ?高產栽培技術
4.1 ? ?選種以及脫毒種薯
種植石薯1號馬鈴薯之前,首先要選擇經過完全脫毒的馬鈴薯種薯,挑選薯型整齊、完好,薯皮光滑無疤痕,皮色鮮亮的種薯,去除傷、病、爛、凍害及畸形的薯塊。高質量的石薯1號脫毒種薯具有出苗早、出苗率高、植株生長健壯、根系發達、葉片肥大、抗逆性強、產量高等特性。
4.2 ? ?播種時間
石薯1號馬鈴薯屬于二季作區作物,河北地區露地地膜栽培的播種時間一般在3月上中旬(地溫穩定通過8 ℃以上),兩膜覆蓋或三膜覆蓋,播種時間可以適當提前到1月中下旬至2月中旬[3]。
4.3 ? ?整地施肥
不含鹽堿、土壤疏松的土地最適宜馬鈴薯生長。在上凍之前地表撒施腐熟農家肥45~60 m3/hm2,深耕30 cm,平整土地;種植前觀察土壤墑情,確保足墑播種,以使出苗齊全[4]。
4.4 ? ?種薯處理
4.4.1 ? ?催芽。播種前20~25 d進行催芽,將芽放置在20 ℃左右的環境內催芽,芽長不超0.5 cm。若芽過大,機器播種時芽易碰掉。
4.4.2 ? ?切塊。種薯選取薯皮光滑的新鮮壯齡薯,剔除受凍、機械損傷、帶病和腐爛薯塊。切塊重量25~35 g,要盡量切成大塊,保證苗期生長的養分需求。每塊保留1~2個健康芽眼,頂芽和側芽薯塊芽眼萌發速度不同,宜分開播種,以免田間長勢不均勻。
4.4.3 ? ?拌種。將切好的種薯用滑石粉、70%甲基硫菌靈混合攪拌,攪拌比例為每100 kg種薯用滑石粉2 kg、70%甲基硫菌靈(甲基托布津)粉劑150 g混合拌種。
4.5 ? ?機械播種
播種要避開雨季,播種方式主要采用大壟雙行覆膜種植,壟距1.2 m,行距60 cm,株距25 cm,壟上2行,栽種密度6.6萬株/hm2。機械播種要用專用的馬鈴薯播種機,確保機器座椅上有2個人隨時控制下種量,確保播種均勻,播深10 cm[5]。機械播種可以一次性完成開溝、播種、施肥、覆膜和鋪設滴灌帶等工作,大面積種植時節約人力,作業效率高,降低了成本,利于增收。
4.6 ? ?田間管理
4.6.1 ? ?覆土。當薯芽長出距地膜2 cm左右時,用覆土機在膜上覆土3 cm左右,當壟面看不見地膜時覆土完成。第2次覆土需要在苗長至15 cm時完成,一般壟高25~30 cm。膜上覆土代替了傳統的摳膜放苗,省工、不燒苗,利于保墑。
4.6.2 ? ?肥料管理。底肥選用硫酸鉀型三元復合肥1 125 kg/hm2,在播種時隨播種機一起施入。追肥時,將水溶性尿素、硫酸鉀型沖施肥利用施肥泵吸入滴灌系統,均勻滴灌在馬鈴薯根部。根外追肥結合病蟲害防治在葉面噴施磷酸二氫鉀1.5 kg/hm2。由于馬鈴薯是喜鉀農作物,可在生長階段結合滴灌分2次在根部滴入高鉀沖施肥。水肥一體化應該選擇易溶解、濃度高的肥料,每種肥料最好單獨施用,滴灌過程中應隨時查看滴管帶,防止漏水和堵塞影響滴灌效果。
4.6.3 ? ?水分管理。石薯1號馬鈴薯整個生育期一般需滴水6次。幼苗期需滴灌第1次水,結合澆水滴施尿素75 kg/hm2,壯苗促棵;結薯期(現蕾期到初花期)及時滴灌第2~3次水,隨水施硫酸鉀沖施肥75~150 kg/hm2;塊莖膨大期滴灌第4~5次水,沖施鉀肥75 kg/hm2,追肥宜早不宜晚,保證高產;在淀粉積累期滴灌第6次水,收獲前7~10 d停止澆水。施肥之前要先在土壤中滴入清水,壓力穩定后再施肥料,這一過程一般持續30 min。施肥完成后及時清理管道,防止殘留的肥料對管道造成污染,也便于下次繼續使用管道滴灌肥料。馬鈴薯澆水次數可以視生長情況而定,保證30~40 cm土層始終保持濕潤狀態。
4.6.4 ? ?控旺。馬鈴薯生長過程中適當控旺是保證生產品質及產量的重要手段。當株高25 cm時,為避免植株旺長,可噴施15%多效唑可濕性粉劑2 000倍液;14 d后再噴施1次多效唑。注意嚴格控制多效唑濃度,這是因為濃度過低達不到預期的控旺效果,濃度過高則會影響植株正常生長,反而會降低產量;多效唑濃度適宜可使植株莖葉更加粗壯,地上部分的營養消耗也會減少,薯塊的養分積累增加,能夠有效改善馬鈴薯性狀。
4.7 ? ?病蟲害防治
地下害蟲防治結合播種進行,將1%聯苯噻蟲胺顆粒劑22.5~30.0 kg/hm2裝在播種機小型藥箱內播入土中;對于蚜蟲,要用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300 g/hm2兌水噴霧防治。晚疫病防治,用70%甲基硫菌靈或58%甲霜靈·錳鋅500倍液噴霧;對于早疫病,用80%代森錳鋅800倍液或10%苯醚甲環唑1 500倍液防治;每隔7 d噴1次,連續噴施2~3次[3]。
4.8 ? ?收獲及貯藏
收獲后薯塊避免陽光曝曬,及時分級裝箱,分批次收獲。貯藏前要挑出霉爛變質的薯塊,儲藏溫度控制在2~4 ℃,避免潮濕和高溫的環境[6]。
5 ? ?結語
石薯1號馬鈴薯采用膜下水肥一體化技術,與大水溝灌相比,能夠保持土壤濕度及其透氣性,防止出現爛薯情況;滴灌技術可以將水肥均勻滴灌在馬鈴薯根部,利于根系吸收,減少浪費,保證馬鈴薯長勢旺盛[7];節約水資源,滿足了石薯1號對于水分的需求,減少肥料浪費,同時又能夠節省灌溉和施肥人員的時間,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
水肥一體化栽培技術的實際使用,有效提高了石薯1號馬鈴薯的產量,解決了石薯1號馬鈴薯種植過程中存在的產量低、種植品質差等問題。水肥一體化技術的應用,提高了石薯1號馬鈴薯的營養成分和營養價值。隨著品質的優化,石薯1號的銷量逐漸提升,從而實現農民增收。
6 ? ?參考文獻
[1] 張淑青,樊建英,李東玉,等.“石薯1號”特征特性及高產栽培技術[J].蔬菜,2016(12):77-79.
[2] 景艷杰.玉田縣馬鈴薯水肥一體化技術[J].甘肅農業科技,2016(11):94-96.
[3] 張淑青,樊建英,李東玉,等.石家莊地區春季早熟馬鈴薯高產高效栽培技術[J].中國馬鈴薯,2013,27(5):278-280.
[4] 張淑青,劉玉芹,齊連芬,等.冀中南部地區馬鈴薯早熟高產栽培技術[J].中國馬鈴薯,2004,18(5):296-297.
[5] 成廣杰.馬鈴薯水肥一體化高產栽培技術[J].中國蔬菜,2017(5):96-98.
[6] 雷發林.馬鈴薯貯藏保鮮技術[J].中國馬鈴薯,2007,21(3):173-174.
[7] 李海珀.馬鈴薯水肥一體化膜下滴灌技術[J].種子科技,2018(6):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