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宏強

摘要 ? ?使用36%噻呋·嘧菌酯懸浮劑防治水稻紋枯病和稻瘟病,研究其對水稻生長的影響以及病害防治效果。結果表明,36%噻呋·嘧菌酯懸浮劑對水稻安全,且有一定的促進生長作用,對水稻紋枯病、穗頸瘟防治效果好,與空白對照相比增產效果好,可在生產中大面積推廣應用。
關鍵詞 ? ?36%噻呋·嘧菌酯懸浮劑;水稻紋枯病 ;稻瘟病;防治效果
中圖分類號 ? ?S435.111.4+1;S435.111.4+2 ? ? ? ?文獻標識碼 ? ?A
文章編號 ? 1007-5739(2020)22-0076-0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Abstract ? ?36% thiofur·azoxystrobin suspension concentrate was used to control rice sheath blight and rice blast, and its effect on rice growth and disease control effects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36% thiofur·azoxystrobin suspension concentrate was safe for rice, and had a certain growth-promoting effect. It had a good control effect on rice sheath blight and ear neck blast. Compared with the blank control, it had better effect in increasing production, and it could be widely used in production.
Keywords ? ?36% thiofur·azoxystrobin suspension concentrate; rice sheath blight; rice blast; control effect
富錦市位于三江平原腹地,水稻種植面積常年穩定在13.3萬hm2以上。隨著近幾年異常天氣增多,病蟲害基數增大,對水稻病害防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探索防治效果更好、農藥殘留更低的水稻病害防治藥劑是當前重點工作之一。
1 ? ?材料與方法
1.1 ? ?試驗地概況
試驗安排在富錦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試驗站的水稻試驗田,該地塊地勢平坦,肥力均勻,土壤類型為草甸黑土,土壤pH值為7.0,土壤有機質含量為2.9%。試驗地為連作多年的水稻田,試驗區栽培管理條件一致[1-2]。
1.2試驗材料
試驗防治對象為水稻稻瘟病、水稻紋枯病。供試水稻品種為三江6號。試驗藥劑:36%噻呋·嘧菌酯懸浮劑,由江蘇邦盛生物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生產;75%肟菌酯·戊唑醇水分散粒劑(拿敵穩),由德國拜耳公司生產。
1.3 ? ?試驗設計
試驗設5個處理,即施36%噻呋·嘧菌酯懸浮劑300 g/hm2(A)、375 g/hm2(B)、450 g/hm2(C),75%肟菌酯·戊唑醇水分散粒劑300 g/hm2(D),以空白作對照(CK)。試驗采用大區對比法,每個處理面積0.17 hm2,均為一個自然池子,不設重復[3]。
1.4 ? ?試驗過程
試驗期間,于破口期和齊穗期各噴施1次,采用無人機莖葉噴霧,藥液用量為15 L/hm2,其后水稻正常管理。配藥時采用二次稀釋法,即先配成母液再進一步稀釋。
采用電子天平(0.1 g)稱取試驗藥劑,用1 000 mL量杯量水,施藥采用無人機大疆P16。7月31日上午水稻破口期第1次施藥,8月8日下午水稻齊穗期第2次施藥[4]。
1.5 ? ?調查內容及方法
1.5.1 ? ?對作物的影響。于藥后3、7、15 d觀察藥劑對水稻的安全性,觀察并記錄有無蹲苗、畸形、變色等藥害癥狀。
1.5.2 ? ?防效調查。共調查4次,分別于第1次藥后14 d(8月13日)調查紋枯病,于2次藥前(7月31日、8月8日)調查稻瘟病葉瘟發病基數,于水稻黃熟期(9月6 日)調查穗頸瘟。
(1)穗頸瘟。按5次重復調查,每個小區3點取樣,每點調查相鄰5穴,調查總穗數、病穗率、病情指數,并計算防效。分級標準如下:0級,無病;1級,每穗損失5%以上(個別枝梗發病);3級,每穗損失6%~20%(1/3左右枝梗發病);5級,每穗損失21%~50%(穗頸或主軸發病,谷粒半癟);7級,每穗損失51%~70%(穗頸發病,大部半癟);9級,每穗損失71%~100%(穗頸發病造成白穗)[5-6]。稻瘟病藥效計算公式如下:
(2)紋枯病。按5次重復調查,每個小區3點取樣,每點調查相鄰5穴,記錄總株數、病株數和病級數,同時觀察記錄增綠、外觀鮮亮程度等稻粒表觀性狀。分級標準如下:0級,全株無病;1級,第4葉片及其以下各葉鞘、葉片發病(以頂葉為第1片葉);3級,第3葉片及其以下各葉鞘、葉片發病;5級,第2葉片及其以下各葉鞘、葉片發病;7級,劍葉葉片及其以下各葉鞘、葉片發病;9級,全株發病,提早枯死。紋枯病藥效計算公式如下:
1.5.3 ? ?不同處理對水稻產量和質量的影響。收獲時各處理隨機取4點,每點1 m2實收測產,并折合產量,計算增產率。
2 ? ?結果與分析
2.1 ? ?不同處理對作物安全性的影響
田間調查,處理A、B、C的水稻均未出現蹲苗、畸形、變色等藥害癥狀,水稻植株葉色濃綠,葉片略厚,植株長勢與處理D差別不大,說明處理A、B、C在試驗劑量范圍內對水稻安全,且對水稻生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2.2 ? ?不同處理的防病效果比較
由表1可以看出,處理A對水稻紋枯病的防效為80.85%,處理B對紋枯病的防效為84.04%,處理C對紋枯病的防效為88.30%,處理D對水稻紋枯病的防效為87.23%。方差分析結果表明,處理 A、B、C之間防效差異不顯著,處理A、B、C與處理D之間防效差異不顯著。
7月31日、8月8日調查,試驗區各處理均未發生葉瘟。
由表2可以看出,處理A對水稻穗頸瘟的防效為75.86%,處理B對穗頸瘟的防效為84.48%,處理C對穗頸瘟的防效為84.48%,處理D對水稻穗頸瘟的防效為87.93%。方差分析結果表明,處理A、B、C之間防效差異不顯著,處理A、B、C與處理D之間防效差異不顯著。
2.3 ? ?不同處理對水稻的增產效果分析
由表3可知,處理A的折合產量為6 408 kg/hm2,比CK增產7.61%;處理B的折合產量為6 538 kg/hm2,比CK增產9.79%;處理C的折合產量為6 580 kg/hm2,比CK增產9.50%;處理D的折合產量為6 558 kg/hm2,比CK增產9.19%。方差分析表明,處理A與CK相比增產效果好,處理間差異極顯著;與處理B、D相比折合產量低,處理間差異顯著。處理B和處理C的折合產量相當,處理間差異不顯著;處理B、C與CK相比增產效果好,差異極顯著;處理B、C與處理D折合產量相當,處理間差異不顯著。
3 ? ?結論與討論
試驗結果表明,使用36%噻呋嘧菌酯懸浮劑300~525 g/hm2在水稻破口期、齊穗期分別用藥1次,對水稻安全,對水稻生長具有促進作用,對水稻紋枯病、穗頸瘟的防治效果好,與對照藥劑75%肟菌酯·戊唑醇水分散粒劑相比差別不大,與空白對照相比增產效果明顯,可以在生產中大面積推廣應用。綜上所述,36%噻呋嘧菌酯懸浮劑宜在水稻破口期、齊穗期各用藥1次,莖葉均勻噴霧,每次用藥量為375 g/hm2。
4 ? ?參考文獻
[1] 周柏超.30%戊唑·嘧菌酯懸浮劑防治水稻紋枯病和稻瘟病試驗總結[J].現代農業,2019(8):30-31.
[2] 章守富.不同藥劑對水稻紋枯病·稻瘟病及稻曲病的防治效果[J].安徽農業科學,2014(10):2952-2952.
[3] 張俊喜,王凱,李紅陽,等.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研究方法探討[J].江蘇農業科學,2016(9):166-168.
[4] 張信揚,鄧國云,李練軍,等.專業化統防統治在水稻病蟲害防治中的應用[J].植物醫生,2011(2):47-50.
[5] 孫永軍,施保國.水稻化學農藥減量使用技術探索與實踐[J].內蒙古農業科技,2013(6):81-83.
[6] 徐海蓮,曾宜杰,徐善忠,等.水稻病蟲危害損失和防治效益評估研究初報[J].植物保護,2010(4):148-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