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慶剛 周翠萍 趙凱琴 熊瓊 雷麗仙 張美玲 彭鈺 雷元寬
摘要 ? ?采用對比法設計,以9個油菜品種為試驗品種,于油菜出苗后拌細土撒施盾殼霉,探索盾殼霉防治旱地油菜菌核病的效果及穩定性。結果表明,在羅平縣旱地油菜出苗后田間撒施盾殼霉防治菌核病,對成熟期菌核病發病株率無明顯影響,但病情指數下降明顯,品種間菌核病綜合防治效果為1.41%~30.47%,平均防治效果為14.7%;使用盾殼霉對油菜千粒重的提高具有積極作用。
關鍵詞 ? ?旱地油菜;盾殼霉;菌核病;防治效果;云南羅平
中圖分類號 ? ?S433.4 ? ? ? ?文獻標識碼 ? ?A
文章編號 ? 1007-5739(2020)22-0089-0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油菜是中國主要的油料作物,油菜菌核病是油菜生產中的重要病害之一,常年株發病率高達10%~30%,嚴重的達80%以上;病株一般減產10%~70%[1]。盾殼霉(Coniothyrium minitans)是油菜病原菌的破壞性寄生真菌,主要通過破壞性侵入和寄生油菜核盤菌的菌絲體和菌核中,并在其細胞內和細胞間生長發育,繼而形成菌絲體和分生孢子,從而導致病原菌絲體的細胞死亡、分解,進而降低菌核形成數目和萌發能力,最終達到防治菌核病的目的[2-4]。
羅平縣地處東經103°57′~104°43′、北緯24°31′~25°25′之間,屬高原季風氣候區,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常年平均氣溫15.1 ℃,夏季受暖濕氣流影響,多大雨和暴雨;冬季受昆明靜止鋒影響,常陰雨連綿。年平均降雨量1 743.9 mm,是全省四大多雨區之一,年均相對濕度85%,年均日照時數1 685 h,年均氣溫15.1 ℃,年均無霜期為280 d左右,適宜冬油菜種植。羅平旱地油菜常年播種面積保持在5.5萬hm2左右,總產保持在15萬t以上,種植面積、產量分別占全省的1/6、1/5,素有“滇東油庫”之稱[5]。油菜是羅平縣最重要的產業之一[6],種植面積占羅平耕地面積的80%以上,由于長年種植無輪作條件,加之羅平縣油菜生長期內高溫高濕,導致油菜菌核病發生較嚴重,是羅平縣油菜生產最主要病害。采用常規殺菌劑防治,因防治難度較大,加之農民對菌核病的認知較難,導致羅平縣油菜生產中不防治的情況較普遍。使用盾殼霉防治油菜菌核病,既能減輕防治難度,又可以減少化學農藥施用量及化學農藥對環境造成的污染,有助于改善生態環境,有利于貫徹“綠色植保”理念[7]。為解決羅平縣油菜生產對菌核病防治的需求,探索盾殼霉防治油菜菌核病的效果及穩定性,為大面積推廣提供依據。
1 ? ?材料與方法
1.1 ? ?試驗地概況
試驗選擇在羅平縣板橋鎮小法郎村某農戶承包地進行,海拔1 480 m。于2019年9月底烤煙收獲后機耕2次耙平,10月11日播種,種植規格為0.40 m×0.33 m,7.5萬塘/hm2,密度22.5萬株/hm2。播種覆土后噴除草劑“廣佳安”進行芽前除草,其他管理同大田常規。11月5日,油菜出苗后按每袋0.13 hm2的用量,拌細土撒施。
1.2 ? ?試驗材料
供試藥劑為盾殼霉粉劑,華中農業大學研發,使用方法為油菜出苗后拌細土撒施,每袋0.13 hm2。供試油菜品種為云油雜51號、云油雜28號、云油雜M52034、云油雜12號、云油雜29號、云油雜30號、云油33號、18JD141、18JD003。
1.3 ? ?試驗設計
試驗采用對比法設計,每個油菜品種設2個處理,即施盾殼霉處理組和不施藥處理組(CK)。每個品種種植面積50 m2,其中施藥處理組面積25 m2,不施藥處理組面積25 m2(CK)。
1.4 ? ?測定項目與方法
記錄油菜生長關鍵生育時期;油菜成熟前,全區調查每個品種每個處理組的發病株數,計算發病率;每個處理調查100株油菜正常植株,按油菜菌核病分級標準確定病級。1級:全株1/3以下分枝數(含果軸)發病或主莖有小型病斑;全株受害角果數在1/4以下。2級:全株1/3~2/3分枝數(含果軸)發病,或分枝發病數在1/3以下但主莖中上部有大型病斑;全株受害角果數達1/4~2/4。3級:全株2/3以上分枝數(含果軸)發病,或分枝發病數在2/3以下但主莖中下部有大型病斑;全株受害角果數達2/4~3/4。4級:全株絕大部分分枝數(含果軸)發病,或主莖有多數病斑,或主莖下部有大型繞莖病斑;全株受害角果數達3/4以上。計算病情指數和防效;油菜成熟后全小區收獲計產,評價菌核病的產量損失。
1.5 ? ?數據統計與分析
數據均采用Excel 2010建立數據庫,用SPSS 19.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
2 ? ?結果與分析
2.1 ? ?氣候因素對油菜生長的影響分析
2019—2020年度羅平縣總體氣候溫和,降雨和日照充足,試驗油菜出苗整齊,植株生長旺盛。2020年1月25日受雪災影響,試驗油菜品種正處于初花至盛花期,早熟品種處于盛花期倒伏嚴重,加之田間高溫高濕,有利于油菜菌核病的發生,對防治菌核病試驗極為有利;油菜灌漿成熟期,溫度高,雨量適中,光照充足,角果成熟較好。
2.2 ? ?不同處理對油菜菌核病的防治效果
從表1可以看出,處理組平均發病率為78.0%,對照組平均為79.53%,發病株率差異不顯著;處理組平均病情指數為36.06,對照組平均病情指數為42.30;綜合平均防效為14.7%。使用盾殼霉防治菌核病在不同品種上均表現出一定的防治效果,但不同品種間防治效果差異較大,云油33號防治效果最好,防效為30.47%,云油雜51號效果最差,防效只有1.41%。
2.3 ? ?不同處理對產量的影響
從表2可知,處理組平均折合產量為3 286 kg/hm2,對照組平均折合產量為3 323 kg/hm2,處理組和對照組間產量差異不顯著,但品種間差異較大,增產的品種有5個,減產的品種有4個,增產幅度最高的是云油雜28號,較CK增產30.95%;減產較多的是18JD003,較CK減產18.41%。千粒重方面,處理組平均為3.84 g,對照組平均為3.64 g,處理組比對照組增加 5.49%;品種間增加幅度差異較大,增加的品種有7個,增加幅度較大的為云油雜28號,增幅達23.37%。
2019—2020年度羅平縣降雨正常,其間受雪災影響,出現不同程度倒伏,早熟品種倒伏嚴重,產量部分為返花莢果構成,對產量的影響較大,稍晚熟品種影響相對較小,導致產量結果變化較大。試驗產量結果未能完全反映防治效果,但千粒重增加幅度最大的品種與產量增加較多的品種均為云油雜28號,說明通過防治菌核病增加產量的同時,提高了千粒重,進而提高了油菜籽的商品性和出油率。
3 ? ?結論與討論
試驗結果表明,在羅平縣旱地油菜生產條件下使用盾殼霉粉劑,于油菜出苗后田間撒施防治菌核病,平均防效為14.7%,表現出一定的防治效果,但對田間發病株率卻無明顯降低作用,田間產量表現沒有增產效果,達不到田間防治目的。但從9個試驗品種病情指數統計結果來看,雖然各品種間差異較大,但均一致表現出有防效,說明使用盾殼霉后,對土壤中菌核病致病的核盤菌數量有一定的抑制和分解作用,降低了病情指數,但田間表現結果未達到防治目的。究其原因,一是羅平縣常年種植油菜,是油菜菌核病高發區,土壤中核盤菌總體數量過大,防治使用的盾殼霉數量不足,或使用的時期、方法不當,導致盾殼霉的生長發育速度滯后于核盤菌,防治后田間總體核盤菌群數量仍然較大,未能有效控制菌核病的發生[8];二是試驗小區面積較小,對照小區或臨近地塊中釋放出的大量核盤菌子囊孢子通過空氣等傳播到試驗小區,致使試驗小區的實際侵染油菜植株的病原沒有真正減少,同樣不能有效控制菌核病的發生。
綜上所述,用盾殼霉防治油菜菌核病,是一種綠色防控方法。在生產實踐中要解決防治效果不好的問題,應從增加盾殼霉使用量以及尋找最佳使用時期、方法著手開展進一步研究,同時在實際應用中也應采用大面積連片和多年連續使用等聯防機制[9],方能達到更好的防治效果。
4 ? ?參考文獻
[1] 程曉暉,劉越英,黃軍艷,等.油菜菌核病田間病圃抗性鑒定方法的建立與我國油菜新品種菌核病抗性鑒定[C]//中國作物學會油料作物專業委員會第八次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年會綜述與摘要集.北京:中國作物學會,2018.
[2] 姜道宏.核盤菌寄生真菌盾殼霉(Coniothyrium minitans)生物學及其寄生生態學特性研究[D].武漢:華中農業大學,1995.
[3] 王小龍.小盾殼霉(Coniothyrium minitans)的生物學特性及其對油菜菌核病(Sclerotinia Sclerotiorum)生物防治的研究[D].雅安:四川農業大學,2002.
[4] 韋善君.盾殼霉(Coniothyrium minitans)花期防治油菜菌核病潛力及有關機理的研究[D].武漢:華中農業大學,2000.
[5] 雷元寬.油菜在產業發展中的重要作用[J].云南農業,2003(5):5.
[6] 李俊蓉.云南羅平油菜花節旅游產業的發展與思考[J].中國民族博覽,2019(4):51-52.
[7] 陳雁,賀軍,張敏,等.荊門市2015年油菜菌核病發生特點分析[J].湖北植保,2016(3):48-49.
[8] 楊龍.生防菌盾殼霉防治油菜菌核病的生態學基礎及其應用研究[D].武漢:華中農業大學,2009.
[9] 丁顏敏.兩種耕作制度下油菜菌核病的發生規律及生防菌盾殼霉應用研究[D].武漢:華中農業大學,2010.